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用思想引领未来 ——关于全人教育的反思

作者:孙 华 发布日期:2017-04-15

摘要: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对于当代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他提倡全人教育,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思想,回归学生的主体,教育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但他同时强调全人教育要服务国家的需要。文章旨在反思蔡元培全人教育思想,探讨如何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导向,探索新时期人才培养理念,真正把北京大学办成引领中国未来的大学。

关键词全人教育;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立德树人

 

 

全人教育”是古今中外教育观念的理想追求,建立于1754年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制定的培养目标也提出了全人教育思想:扩展思维,加深理解,打造全人。(Enlarge the mind,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polish the whole man.)蔡元培提倡全人教育,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思想:“五者,皆今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者也。军国民主义为体育,实利主义为智育,公民道德及美育毗于德育,而世界观则统三者而一之。” [1]他在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时强调“盖群性与个性之发展,相反而适以相成,是今日完全之人格,亦即新教育之标准也。”他认同无独立独行之能力者,终不足以担负国家之大事,所以,“谓教育之目的,究系为个人乎?抑为社会与国家乎?盖维此二性具备者,方得谓此后国家所需要之完全国民也。”[2]他所倡导的全人教育,回归学生的主体,教育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但他同时强调全人教育要服务国家的需要。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对于当代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2001年,北京大学启动以蔡元培命名的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元培计划,探索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模式。元培学院在15年的教育改革实践中,坚持立德树人导向,努力探索真正以学生为中心,在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结合方面实现全人教育,培养学生成为对社会、国家和世界有理性认识和负责任的公民,从而成为能够面对复杂多变世界的挑战、引领未来的人。

一、从全人教育思想到立德树人导向

蔡元培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很多重要的贡献,他提出了军国民主义、实利主义、公民道德、世界观、美感教育的“五育并举”教育方针,使美育第一次以教育法规的形式被确立下来。蔡元培时期的新教育改革,对于当时的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蔡元培认为:“做学生的第一件事就要读书。读书从浅近方面说,是要增加个人的知识和能力,预备在社会上做一个有用的人;从远大的方面说,是要精研学理,对于社会国家和人类作最有价值的贡献。”[3]蔡元培当年对学生提出了非常高标准的希望:“在中国四万万同胞中,各人所负责任的重大,恐怕要算青年学生首屈一指了!就中国现时所处的可怜地位和可悲的命运而论,我们几乎可以说:凡是可摆脱这种地位、挽回这种命运的事情和责任,直接或间接都是要落在学生们的双肩上。”青年学生肩负着提高科学知识、改良国家政治经济、改良未来社会的三层责任。蔡元培对学生的要求体现了全人教育思想的价值导向,强调青年所负的责任是国家和社会的未来。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和知识、培养年轻一代、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要努力让每个孩子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

100年来,北京大学始终践行教育要面向未来,因为青年是思想解放的先锋,他们的价值观代表了社会的前进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与师生交流时强调青年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因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我们强调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就是立德树人的根本导向。全人教育的思想是北京大学的优良传统和优势,要努力把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优势和校园文化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把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相结合,才能更有效地实现立德树人这个学校的立体之本。

还需要强调的是:立德树人的导向,不单是学生培养的目标导向,也是关系到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价值引导,立德和树人两者相辅相成。我们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前提是有好的园丁、有好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就是对教师立德的要求,立德树人、以德为先。2016年北京大学颁布了《北京大学教师行为规范》,对教师的个人品行和职业操守提出了基本行为准则。教师的教学活动贯穿学生学习生活全过程,对学生思想、观念、言行的影响最直接。北京大学提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师在专业教育中要有通识教育的理念。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师,研究领域、讲授内容、教学方法各有不同,但育人的要求是一致的。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例如,北京大学的裴坚教授主讲“有机化学”课,在期末考试之后,裴坚老师会和200多名选课的学生一一谈话,4年下来全院所有本科生都与他见面谈过话。他认为这个时代只讲知识已经不够了,要从学生的切身需求出发,注重思想和能力引导。这就是传道授业解惑有机统一,是教书育人有机统一,也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

二、全人教育思想的守正创新

蔡元培的治校方针是“依世界各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这里面体现了“大学以思想自由为原则”[4]的理念,同时也包含了全人教育的思想。正如他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的演说中,对师生提出的三个要求:一曰抱定宗旨,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二曰砥砺德行,故品行不可以不严谨;三曰敬爱师友,不唯开诚布公,更宜道义相勖,盖同处此校,毁誉共之。[5]蔡元培在这里所强调的,就是大学的价值导向。大学不是封闭的环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当下大学里的风气不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长,也会影响当下的社会生态环境。蔡元培所强调的价值导向,就是培养师生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教师要静心从教,学生要静心学习,通过研究学问提升境界,通过读书学习升华气质,以学养人、治心养性。

好校风、好学风来自师生共同努力,而其基础在于学校办学方向和治理水平。北京大学现任校长林建华梳理了大学的内在逻辑,他认为,教师的本质诉求,是获得学术成就,而学校的诉求是培养人才,这两者需要平衡。大学的使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其中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是大学的核心使命,而最核心的目的,是把人才培养好。林建华强调北京大学的改革方向,实际上就是更关注学生,要给学生更好的学习和成长的体验。从2016年秋季入学的本科生开始,北京大学推出可以在学部内自由转专业、在全校可以自由选课等政策,这些政策激励着院系鼓励老师们做好教学,把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给学生一个更加灵活、更具挑战,也更依赖于学生们主动性的培养方案。

蔡元培曾经说过:“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6]这句话包含着大学的价值所在,也就是回归大学的“初心”。在纪念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100周年的活动上,林建华讲到,我们今天纪念蔡校长,是为了弘扬元培精神。北京大学人要有志于为国家和民族的复兴、为中国梦的实现作出自己的贡献。北京大学的教育改革,正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不断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教育,使学生能够“懂自己、懂社会、懂中国、懂世界”,以天下为已任,树立中国自信,担当世界责任,真正成长为引领未来的人。

北京大学深入推进综合改革,创新体制机制,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就是把价值导向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北京大学现任副校长高松评价蔡元培对中国高等教育做出了开创性工作,他认为蔡元培所提出的思想理念一直传承到现在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之中。北京大学的教育教学改革就是使人“通过教育,获得身心和智力上的自由,获得独立自由的思想和行动能力,从而能够面对复杂多变世界的挑战。”[7]在“加强基础、促进交叉、尊重选择、卓越教学”的方针下,元培学院通过新的教学计划的修订来实现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通过本科生导师指导,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理性的专业选择;通过深化改革管理体系,整合学生工作、发展国际交流、建设住宿书院实现自我管理,树立文化自信,培养有宽阔的眼光和创新精神的人才;通过建立元培平台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尤其是强调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来帮助学生立志,更好地了解中国,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元培学院的教育改革是一个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系统,通识教育是基础,能力培养是核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目标导向。

三、面向未来启迪智慧

梁漱溟先生说过:“蔡先生一生的成就不在学问,不在事功,而只在开出一种风气,酿成一大潮流,影响到全国,收果于后世。”因为从这个意义上讲,蔡元培不仅是现在北京大学的缔造者,也是中国大学理念和精神的缔造者,他对学生责任的深刻阐述,对于中国大学教育产生着久远的影响。教育要面向未来、启迪智慧,大学要对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人类思想作出贡献。所以,重视教育就是重视未来,重视教育才能赢得未来。100年前,蔡元培把北京大学建设成为了人们心中伟大的大学,因为在上个世纪,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从这里发起,“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小平您好”的时代最强音从这里唱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今天伟大的事业,决定了我们更加需要知识和知识分子,更加需要知识分子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多作贡献。反思全人教育,就是要反思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在大学的教育过程中,常常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重学术轻思想、重科研轻课堂教学等现象。香港和澳门的几所大学几乎都在教育理念中提到了如何发展全人教育,例如“培养学生认识自我”四位一体的教育模式(澳门大学)、“追求学术优越、批判性思维、终身学习”(香港大学)、“批判性思维、创新创业、领导力”(香港理工大学)等等。但全人教育,不只是教给学生们批判性思维,还有对国家的责任和义务,立足人的全面发展、完全人格的塑造,才能称其为全人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坚实的现实基础,它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具有强大的道义力量,它所昭示的前进方面契合中国人民的美好愿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很多高校的校训和传统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是一致的,比如北京大学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这就是北京大学在全人教育中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大学是在为未来培养学生,我们要努力去分析这代人的成长规律,要去思考这代人在走上工作岗位时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要在大学中为这些学生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

元培学院在教育改革中,始终坚持立德树人这个根本导向。元培学院的现任院长鄂维南院士是无党派人士,但他主动提出自己给学生上第一堂政治课,他认为元培学院要做好中国特色的博雅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优秀的中国公民,目前最关键要解决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问题,这是学生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最重要的途径,只有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好,才能谈中国特色的博雅教育。当前,“00后”正在逐步成为大学生主体,他们的生活习惯、知识结构和学习方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都给大学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以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往往过多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方式上,多以教师的权威主导模式为主,使课堂更多地成为教师展示个人知识和风采的舞台,淡化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在课堂效果上,有的听之任之,有的一味迎合,忽视了正确引导。在实施教学改革之前,元培学院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全院学生中开展问卷调查,组织师生座谈会,与马克思主义学院相关教师进行教学研讨,全方位了解师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观点、现存问题和改革建议,遴选任课教师和小班课助教,认真研究、精心设计教学专题,建立集体备课制度。2014年,大班授课与小班研讨相结合的“小班课教学”模式应用在新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上,落实立德树人价值导向的教学改革探索。[8]让思政课入脑入心,就要深入到学生思想中,就要与学生切身发展的问题相结合,帮助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思政课的改革使学生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变化,在元培学院党的知识培训班专题党课上,当问及每个学生入党动机时,其中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回答说,是因为在“中国现代史纲要”这门课上准备课堂报告时,阅读了大量文献,从而萌生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动机。

实现全人教育,不只是思想政治工作或学工系统的工作,也不只是靠上思政课来完成,而是要从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元培学院正在通过建设面向未来的新的跨学科专业整合科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努力去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在改革中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同时遵循教育规律,不做西方理论的“搬运工”,扎根中国大地探索教育理念,树立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产生深刻的变化,全新的知识传播模式和教学方式不断被创造,学习模式由被动向自主转变、由单一向融合转变、由知识本位向思维本位转变。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们反思全人教育、用思想引领未来是大学教育改革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重要体现。面对生活在数字化时代的学生,只有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引领教育改革发展,才能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1]蔡元培.对于新教育之意见[Z]//元培读本.北京大学元培学院编印,2016:66.

[2]蔡元培.教育之对待的发展[M]//新人生观:蔡元培随笔.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31.

[3]蔡元培.怎样才配称做现代学生[Z]//元培读本.北京大学元培学院编印,2016:58.

[4]蔡元培.大学教育[Z]//元培读本.北京大学元培学院编印,2016:101.

[5]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Z]//元培读本.北京大学元培学院编印,2016:1-3.

[6]蔡元培:教育独立议[Z]//元培读本.北京大学元培学院编印,2016:91.

[7]高松:在中国博雅教育研讨会上的发言[R].Liberal Arts Education Conference,宁波:2014.

[8]孙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小班课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思想政治研究,2015(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