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在电子阅读与纸质阅读新形势下倡导深阅读 ——以北京大学“新青年·享阅读”读书沙龙为例

作者:沈博 何婉筠 王世蓉 发布日期:2016-10-23

摘要: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传播媒介的转变导致了阅读行为的革命性变化。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读屏”时代的到来,使得“浅阅读”现象在网民群体中较为普遍。文章基于对北京大学学生阅读状况的抽样调查结果,对当前大学生的阅读动态进行了初步分析;并结合北京大学新青年网络文化工作室“新青年•享阅读”读书沙龙活动的实践经验,就如何在数字化时代提倡深度阅读提出经验借鉴。

关键词:电子阅读;纸质阅读;浅阅读;读书沙龙

一、阅读行为的时代变化和“浅阅读”现象的兴起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手机、电脑、电子书等电子产品普及。信息载体的转变导致了阅读行为的革命性变化。一方面,电子媒介多元化推动阅读媒介多元化;另一方面,阅读内容也发生极大变化。艾瑞咨询《20122013年中国数字阅读用户行为研究报告简版》指出,数字阅读作为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正改变着传统的读物出版方式及人们的阅读习惯,在数字阅读的新环境下,阅读内容开始变得扩大化,阅读终端开始变得多元化,阅读渠道开始变得多样化“读屏时代”的到来,使得无论是在地铁、公交上,还是马路边、商场里,抑或是图书馆、教室等传统的“读书场合”,都有聚精会神于眼前方寸屏幕的“低头族”。相较于捧一本纸质版书籍进行阅读,这种更快捷、更碎片化的“浅阅读”,正在悄然成为趋势,逐渐为人们所效仿。

我们应怎样界定“浅阅读”?周亚(2013)认为,所谓“浅阅读”,即读者从书面语言和符号中获得意义的社会行为、实践过程和心理活动——在这个过程中,阅读主体大脑参与程度并不高,对于阅读语言和符号的理解并不深,对于阅读语言和符号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不高,一般停留在了解或知其大概的层面。蔡琪(2013)则从阅读形式、阅读文本、阅读功能三方面来剖析浅阅读。不过,周亚指出,快速阅读并不等于浅阅读,当前教育界、出版界、学术界中很多人认可浅显浏览、快速阅读是浅阅读的重要表现,但这并不能够一概而论。此外,功利性阅读并不等于浅阅读,网络阅读不一定是浅阅读,传统阅读并不一定是深阅读。

当前,90”是网络用户大军的主力,大学生成为了“浅阅读”中坚力量。唐耶(2012)认为,今天的在校大学生是明天活跃在各行各业的精英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现阶段对于阅读媒介的选择以及对未来阅读媒介发展的态度也是关乎纸质阅读媒介和数字阅读媒介的现在与未来发展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对大学生阅读情况展开调查,有助于学校了解和掌握学生的阅读动态,从而为书香校园建设提供重要借鉴。

文章针对北京大学学生的阅读状况展开抽样调查,共有616名网友通过网络问卷的形式提交调查结果。研究发现,一方面,电子阅读和纸质阅读在形式上确实存在冲突;另一方面,“浅阅读”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确实普遍存在,但“浅阅读”更多是与阅读者自身的时间安排及阅读偏好相关,电子阅读与纸质阅读的差异并非问题的关键。这启示教育工作者应当了解阅读行为的时代变化,正确把握当前在校大学生的阅读心理和阅读需求,并据此进行积极的引导,发起更多提倡深度阅读的校园阅读实践活动。

二、北京大学学生阅读状况调查与分析

(一)受访者特征

在受访者中,北京大学学生占89%,其他高校学生占11%;男性263人,占43%;女性353人,占57%;专业背景方面,人文、社科类专业占比较高;年级分布方面,本科生占绝大多数,为77%;各个年级、学部、专业基本涉及。整体而言,受访者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二)阅读方式

1.阅读方式偏好

                表1:阅读方式偏好指数P'及排名

阅读方式

偏好指数P’及排名

纸质阅读

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

   4.34/1

习惯从网上下载并打印下来阅读

1.85/5

总计平均

3.10

电子阅读

网络在线阅读

   1.90/4

手机阅读

2.72/2

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

1.91/3

总计平均

2.18

 

注:偏好指数P'是对各项阅读方式排序位置的加权平均值结果,偏好指数越高,偏好程度越高。

从受访者的具体阅读行为和习惯上来看,纸质阅读通常包括“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习惯从网上下载并打印下来阅读”等形式,电子阅读包括“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等形式。结果表明,阅读纸质图书的偏好指数最高,纸质阅读仍具有电子阅读无法撼动的地位。而在电子阅读载体分布偏好上,手机阅读的偏好指数最高。

2.电子阅读方式

                                表2:电子阅读习惯

阅读方式

评估(人)

平均分

1

2

3

4

5


碎片式阅读、选择性阅读

28

60

129

195

204

3.79

一次性阅读、较少反复阅读

26

93

126

207

164

3.63

仔细阅读并做相关评注和笔记

146

217

169

61

23

2.35

分享好的内容并与他人互动

74

128

185

166

63

3.03

 

注:1”表示“极少这样做”,“5”表示“经常这样做”。平均

分越高,表明该阅读习惯越流行。

在进行电子阅读时,85.7%的受访者选择频率大于等于3,表示较常采用“碎片式阅读、选择性阅读”的阅读方式,近81%的受访者有不同程度“一次性阅读、较少反复阅读”的阅读习惯。不足一半的受访者(41.07%)表示在进行电子阅读经常“仔细阅读并做相关的评注和笔记”;有分享和互动习惯的受访者评估均分仅为3.03。尽管电子阅读为我们提供了更为方便的记录批注和分享的功能,然而大学生似乎并未完全地发扬电子阅读的这一优势。

3.对数字化阅读与“浅阅读”关系的认识

               表3:对“数字化阅读易导致浅阅读”观点的评分

评分

受访者

人数比例(%)

1

33

5.4

2

94

15.3

3

194

31.5

4

227

36.9

5

68

11.0

平均值=3.33

注:1”表示对“此说法很不认同”,“5”表示“对该说法很认同”。此处倾向于肯定或否定的临界标准是赋值为3

在问及对“数字化阅读易导致浅阅读”观点的看法时,有近47.9%的受访者更倾向于认可该说法,20.7%的受访者更倾向于否定该说法。结合前文关于电子阅读方式的情况——“碎片式阅读、选择性阅读”与“一次性阅读、较少反复阅读”得分均超过3,无论是在阅读行为上还是在阅读观念上,“浅阅读”在当前在校大学生群体中都客观存在。

4.“浅阅读”现象呈现

                                     表4:三个层面的分析

三个层面

内容

受访大学生的情况

阅读形式

碎片化阅读、

浅表化阅读

85.7%的同学选择“碎片式阅读、选择性阅读”;47.9%的同学倾向于认可碎片化阅读带来缺少思考、交流的问题

阅读文本

快餐式文本、

图像化文本

18.8%的同学表示会观看学术视频

阅读功能

获取信息、娱乐消遣

55.7%的同学选择处于休闲目的而进行阅读

根据受访者的回答,结合蔡琪(2013)从阅读形式、阅读文本和阅读功能层面的分析,可以看到受访者在三个层面的“浅阅读”状况基本呈现,这说明当前大学生中“浅阅读”问题确实较为普遍。

5.导致“浅阅读”的因素

                          表5:影响阅读的主要原因

影响阅读的主要原因

受访者人数(人)

比例(%)

学习压力大,空余时间较少

438

71.1%

平时课余时间主要用于实习、学工等

304

49.4%

缺乏阅读的兴趣

170

27.6%

自己阅读的速度较慢

188

30.5%

其他

10

1.6%

根据受访者对自身阅读问题的反映,有71.1%的受访者表示“学习压力大,空余时间较少”是影响自己阅读的重要原因。时间安排成为同学们阅读行为的重要影响因子。

(三)调查结果分析

1.电子阅读与纸质阅读的比较

大部分受访者认为电子阅读并不具备完全替代纸质阅读的可能性和可行性,纵使电子阅读具备强大的信息承载能力和数字化功能,但大家对于纸质阅读还具有相当程度的依恋。刘绍荣、潘瑞雪和李淑文(2016)指出,实际上电子阅读和纸质阅读的效果和阅读深度存在不少的差距,读者对于电子阅读的利用与认识还远远没有达到纸质阅读的程度。秦超、谢非(2011)也认为纸质阅读媒介的优势在短期内并不会被电子媒介所取代。

2.“浅阅读”的认识

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最重要的方面,并不是根植于与文化内容有关的各种问题,而在于媒介的技术。纸质阅读的信息承载力有限,而电子阅读则打破了信息容量的限制,网络技术的应用打破了从作者到文本再到读者的传统单一传播模式,构建了一个包括读者反馈、读者生产、读者互动的多向对话的传播模式,而终端实现可移动化又突破了时空的界限,这恰恰在提高读者阅读的自主度和自由度的同时,蕴含了“浅阅读”的发展温床。因此,诚如蔡琪所指出的,“浅阅读”盛行更为重要的推动力在于社会及文化因素。现代生活的快节奏诱使很多人选择浅阅读的方式。

3.调查结论与启示

根据问卷结果,造成当前在校大学生阅读问题的关键在于,电子阅读与纸质阅读之间难以形成平衡,时间安排紧促加剧了浅阅读的可能性。电子阅读与纸质阅读并非水火不容,浅阅读问题的解决在于高效利用时间和资源进行深度的阅读和思考。

三、数字化阅读时代的深度阅读实践——“新青年·享阅读”读书沙龙活动

杨红(2008)指出,“只有将‘浅阅读’当作阅读活动中经历的一个趋向高阅读品位的初始阶段,以此来引导大众进入深度阅读、高文化品位的阅读,才能让‘浅阅读’与‘深阅读’相得益彰、互为补充,取得‘深’‘浅’交融,循序渐进的良好结果”。由北京大学新青年网络文化工作室主办的“新青年•享阅读”读书沙龙活动便是一个积极应对当前大学生群体中“浅阅读”、“碎片化阅读”问题的活动实例。

(一)“新青年·享阅读”读书沙龙主旨

“新青年•享阅读”读书沙龙活动由北京大学网教办、北京大学图书馆、北大出版社联合主办,新青年网络文化工作室承办。活动初衷在于应对当前网络信息碎片化、低质化的传播现实,以及其对高校育人工作和青年成长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希望通过读书会的形式为同学们提供一个良好的阅读与交流平台,引导青年学生形成正确的阅读习惯和思维习惯。该读书沙龙活动致力于搭建“深度阅读”与“即时交流”相融合的读书平台,通过“导师领读”“自由提问”“自由讨论”的环节设定,努力追求最大限度的主客体互动来实现教育的引导目的,借此在校园中努力营造自主阅读、自主思考、自主探索的良好读书氛围。希望能够摸索电子阅读与纸质阅读的两难问题,从中寻到平衡点。

(二)读书沙龙的实践与经验

1.融合电子阅读与纸质阅读,通向深度阅读

阅读之“深”要通过两方面来保证:一是要保证活动参与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提前阅读与思考;二是营造自由、平等、热烈的现场讨论氛围,提供师生之间的深度交流平台。读书沙龙实践表明,多数学生在提前阅读时偏向于选用纸质材料,但并不拒绝使用电子材料,电子阅读与纸质阅读两种形式并非水火不容。引导学生从浅阅读迈向深度阅读的关键不在于阅读形式的选择,而在于自主的阅读、思考和深度交流。因此,读书沙龙通过“一位导师一本书”、提前阅读、导师现场领读、师生交流互动的环节设置,有效督促学生自主深入阅读该书。

活动期数

领读导师

活动主题

导读书目

第一期

邱泽奇

探讨信息时代的本质

《信息简史》

第二期

张帆

以《资治通鉴》为引谈史学经典阅读

《资治通鉴》

第三期

平新乔

在读与思中体味经济学魅力

《思考,快与慢》

第四期

燕继荣

广议社会治理,兼谈研究心得

《社会资本与国家治理》

第五期

邱泽奇

在大数据中领略智慧

《智慧社会》

第六期

张帆

探究法律社会史的奥妙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

第七期

张亚光

泛舟时间洪流·感受青春传承

《西潮》

第八期

王红生

回忆四个时代的陈翰笙

《四个时代的我》

第九期

张新刚

民主理论发展史漫谈

《让人民自由:民主的历史》

第十期

陈平原

听,这里是北大

《老北大的故事》

第十一期

章永乐

法制建设与青年责任

《旧邦新造》

第十二期

韩毓海

读书是一生的事业

《重读毛泽东:

18931949

2.加强交流,以思促读,对抗“浅阅读”

对于“浅阅读”的理解,读书沙龙更多地关注在进入数字化阅读新时代之后当前的校园学生阅读群体所表现出缺乏深层次思考和自我独立探索的状况。因此,读书沙龙活动给大家提供了“寻找知己、分享兴趣”的机会,通过读书会引导人们对于电子阅读和纸质阅读的独立思考。在自由提问和自由探讨环节中,到场师生或提出质疑,或反驳观点,或表达想法。它让每一位同学有机会梳理自己的阅读感悟,表达自己的阅读想法,了解他人的阅读体会,升华自己的阅读理解,在意识到其他自己所未注意或所未理解的问题时,给自己一个进一步考虑问题的空间。在交流过程中,学生还有很多机会接触别人的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领读导师也会分享自己的读书方法。活动综合了电子阅读与纸质阅读,是一次理性认识“浅阅读”、回归深度阅读的实践尝试。





作者简介:沈 博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2014级本科生

     何婉筠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2013级本科生

     王世蓉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2014级本科生

① 艾瑞咨询集团:2012-2013年中国数字阅读拥护行为研究报告简版。

② 20“世界读书日”:数字阅读时代,中国人如何读书,人民网,网址链接:http://media.people.com.cn/n/2015/0423/c40606-26890589.html

③ 参见周亚:“‘浅阅读’概念界定及相关辨析”[J],《理论探索》,2013年第8期,第1822页。

④ 参见蔡琪:“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阅读变迁——对浅阅读现象的再思考”[J],《探索经纬》,2013年第9期,第1317页。

⑤ 参见周亚:“‘浅阅读’概念界定及相关辨析”[J],《理论探索》,2013年第8期,第1822页。

⑥ 唐耶:《大学生阅读情况调查研究——基于合肥市的考察》[D],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⑦ 刘绍荣:“载体形式与高校读者阅读效果相关度研究”[J],《兰台世界》,2016年第2期,第6668页。

⑧ 秦超、谢非:“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的对比调查研究”[J],《情报探索》,2011年第10期,第1720页。

⑨ (英)尼克史蒂文森:《认识媒介文化》[M],王文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85页。

⑩ 蔡琪:“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阅读变迁——对浅阅读现象的再思考”[J],《探索经纬》,2013年第9期,第1317页。

 ⑾ 杨红:“‘浅阅读’时代图书馆的应对策略”[J],《图书馆》,2008年第2期,第94页。

⑿ 《北京大学“新青年•享阅读”读书沙龙活动构想与方案设计》(内部材料),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