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浅析高校学术休假制度

作者:陈 威 发布日期:2016-10-22

摘要:学术休假制度是当前欧美高校普遍实行的一种人事制度,经过近140年的实践发展,已经成为缓解教学科研人员职业疲倦、提升学术涵养和创造力的有效途径。文章对学术休假制度的起源、发展、内涵和意义进行了解析,以期为相关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学术休假制度;起源;内涵;意义;运行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师资队伍水平是高校核心竞争力所在,也是高校建设发展的关键所在。201510月,国务院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提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三步走”战略。其中首要任务就是“建设一流师资队伍”,要“遵循教师成长发展规律”“优化中青年教师成长发展、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增强人才队伍可持续发展能力”。北大林建华校长也提出“大学有责任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教学科研人员的发展有着有自身的职业成长规律。只有实行符合规律的制度,才能长久可持续地培养和聚集高水平教学科研人员队伍。学术休假制度是欧美高校普遍实行的一种特殊制度,是提高教师学术水平和积极性的有效措施。本文试作解析。

一、学术休假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一)学术休假制度的起源

学术休假是美国高校的普遍实行的一项制度。其英文为Sabbatical Leave”或“Sabbatical Year”。其“Sabbatical”这个词源自希伯来语“Sabbat”。这是希伯来传说中一条古老河流“安息河”的名字,传闻每流淌六天就会停止流淌一天。西方文明在此概念上衍生出“安息日”以及周期循环休养的思想。由此可见学术休假制度有着深厚的文化根源。哈佛大学(1880)是目前比较公认最早实行该制度的高校,采用的就是教授七年休假一次的模式。自哈佛之后,康奈尔(1885)、哥伦比亚(1890)、布朗(1891)、斯坦福(1899)、加州(1899)、耶鲁(1907)、普林斯顿(1911)等我们目前所熟知的一流大学先后建立起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学术休假制度。经历了近140年的发展成熟,学术休假制度已成为美国高校制度不可或缺的部分。

(二)我国学术休假制度的发展历程

早在民国时期,我国高校效仿西方大学就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学术休假制度:国立北京大学于1918年就出台了《校长学长正教授派赴外国考察规程》,对国外进修考察进行了明文规定;1934年进一步出台了《国立北京大学教授休假研究规程》,甚至细化至休息、赴欧美研究、赴日本研究、赴国内研究等不同休假的薪酬资助标准;清华大学也于1930年《专任教授休假条例》,对休息一年还是半年、休息期间兼职与不兼职、赴国外考察等情况进行了规定。这期间许多著名大师都有过相关经历,如王力、冯景兰、闻一多等先生曾于19281929年期间享受半年或一年的学术休假。

                          表1:民国时期关于学术休假相关政策一览

时间

政策文件

内容

19408

民国教育部颁布《大学及独立学院教员聘任待遇暂行规程》

教授连续在校服务7年成绩卓著者,可以离校考察或研究半年或1

19415

民国教育部颁布《国立专科以上学校教授休假进修办法》

各校呈请时应随缴休假进修教授之进修计划;教授进修期间薪水为原薪,所需旅费由原校酌予补助;教授在进修期满2个月内将考察或研究结果详具报告呈送教育部备核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又重新开始了该制度在高校人才培养方面新实践,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先后出台了若干文件,也多次明确提出建立学术休假制度。

                         表2:新中国成立以来关于学术休假相关政策一览

时间

政策文件

内容

19947

国务院颁布《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业的实施意见》

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可对教学任务较重的副教授以上教师实行学术休假制度

19964

原国家教委发布《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规程》

对连续担任副教授工作5年,且能履行岗位职责的教师,根据不同情况,必须安排至少半年的脱产培训或学术休假。教授主要通过高水平的科研和教学工作来提高学术水平。其培训形式是以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交流讲学、著书立说等活动为主的学术休假。连续担任教授工作5年,且能履行岗位职责的教师,必须给予至少半年的学术休假时间,并提供必要的保证条件

1998

国家颁布《高等教育法》

高等学校应当为教师参加培训、开展科学研究和进行学术交流提供便利条件

20025

国务院办公厅颁布《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

建立学术休假制度

20123

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

建立教授、副教授学术休假制度

尤其是近期以来,步伐明显加快,如教育部层面的“春晖计划”,中国科学院、北京语言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明文制度出台,以及北京大学等广大高校也在积极试点探索。

二、学术休假制度的内涵

(一)概念

学术休假没有一个固定的概念。不同时期、不同学校、不同学者的理解都有所不同,但总体来说有四个共同点:(1)美国学术休假的主体是在高校从事教学或研究的人员,即学术职业者。不过,有些高校的管理者也享有学术休假的权利。另外,其他行业也逐渐使用Sabbatical LeaveSabbatical Year,但此时这个概念为长时间带薪休假。(2)带薪休假,所带薪金可能是全薪,可能是半薪或部分薪水。(3)集中时间休长假,一般为半年或一年。(4)休假具有以年限为单位的周期性,每到一个周期,如工作五、六或七年,教师就有享受学术休假的权利。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学术休假”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休假”,尤其是区分于“寒暑假”,学术休假(Sabbatical Leave)是指某个教师或某个管理者服务一段时间后,有资格带薪休假;休假(Leaves of Absence)是指一种也许对某个教师或管理者有用的停薪休假。学术休假指一个时期,这个时期通常是一年,大学或研究机构为了研究和教学的目的而允许学术人员,特别是教学与研究人员在此期间休假。

(二)价值导向

历史上关于学术休假的争议从来没有间断过,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关于学术休假的价值导向。总体而言,存在着两种相反观点,即以个人利益为导向的学术休假哲学和以机构利益为导向的学术休假哲学。其中前者有三层涵义:(1)教师是最基本的受益者;(2)休假的目的是休息;(3)休假是一种报酬(reward)。后者也有三层涵义:(1)机构是主要的受益人;(2)休假是为了工作;(3)休假是一种投资(investment)。但这两种学术休假哲学并不存在太大的分歧,经过美国百年的实践,学术休假在提高教学有效性、扩大学术生产力、加强学术项目、养成对服务院校的忠诚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学术休假对教师和教师所服务的院校都有益处。

三、学术休假的意义

(一)有利于教学科研人员的自我知识体系更新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存量不断增加、创新不断提速、折旧也不断加快,意味着人必须不断地摄取新知识、更新旧知识,必须进行终身学习。高校教师肩负着传播人类知识的重任,必须要不断了解学术前沿问题和进行知识的更新。而平日繁重的教学任务,使高校教师没有集中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知识的更新,了解国内外前沿问题和最新学术动态。而学术休假制度就可以阶段性地提供相对集中的时间,满足教师自我成长的需要,有助于教师的职业提升。

(二)有利于促进教学科研人员开展创新性研究和探索

目前,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已成为科学和技术创新的重要阵地。而教学科研人员是承担这一重任的当然主体。从知识创新的规律来讲,原创性科研工作需要相对集中的时间进行潜心研究。57年一次的学术休假,正好能够让教师有较为自由的时间和充足的精力来系统性整理过去的成果,心无旁骛地追求自己的学术爱好,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索。西玛和丹顿(Celina M.SimaWilliam E.Denton)通过分析美国一所研究型大学19911993年间呈交的125份休假报告,结果发现,教师做出的实际成果包括:42本书和手稿,26本书的章节,4本专著,91篇已发表的论文,65篇文章提交出版,获得超过130万的研究补助金,36份获得认可的提案,94次讨论或特邀演讲,13门新开发或修订的课程,2篇音乐作品,1次研讨会,1篇分析报告。可见,学术休假期间,教学科研人员的产出是比较高的

(三)有利于缓解教学科研人员的职业倦怠

由于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的工作属于高强度的脑力劳动,工作任务繁重,容易引发职业倦怠,同时教学科研人员由于工作的独立性,很容易与外界孤立起来,造成情感上的压抑枯竭,以及对工作状态的不满。学术休假期间能让处于身心疲劳的教师得到放松,同时也可以在学校以外的学术休假环境中重新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学术生产力、创造力,增加成就感,从而缓解了教师的职业倦怠。

(四)有利于促进教学科研人员开展创新性研究和探索

高校教师拥有较高学历,有自己独到的品位和更高的精神追求。他们虽然有稳定相对高水平的收入和社会福利,能满足生理、安全、归属、尊重的需要,但是自我实现的需要难以实现。而这种自我满足对于教学科研人员而言,最为重要的是取得较高的学术成就,得到社会和他人的认可。高校教师具有较高的能动意识,希望通过学习、学术交流等方式促进个人专业化的发展。学术休假制度就是这样的一种补偿性制度,是促进教师个人专业化发展的形式之一,为部分符合一定条件的教师提供专门开展学习科研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励教师努力实现自身未曾满足的需要,培养与发展教师的成就需要,增加职业的忠诚度。

四、学术休假制度的运行

当前国内外实行的学术休假制度主要包括资格申请、休假执行、补偿标准、先期服务年限、提交休假报告和返校服务的义务等六个主要环节。

环节

内容

资格申请

从申请资格来年,关于休假资格要求,大多数院校的学术休假机会对助理教授、副教授和正教授开放,有部分院校只对教学人员开放,有少数院校只对教授和助理教授开放,极少数院校只对正教授开放。换句话说,大部分院校的学术休假机会只对有教学职位的人员开放,还有少数院校在特定条件下会对管理人员开放。学术休假不是自动的,不少学校是通过竞争而获得学术休假的机会,因此教师必须提前半年到一年申请,而且要通过正规的渠道才能得到批准。申请书的内容主要包括申请者的背景、来校服务年限、目标、活动安排、期限和预期成果。申请的具体程序一般是,首先向系主任或系主管申请,然后要得到院长、教务长、校长的层层批准。部分院校第一步就可以向院长提出申请,少数院校还要得到董事会或管委会的批准。当然,有的院校会考虑休假教师的比例问题。现大多数学院同意每年有4%5%比例的专职教师休假。

休假执行

每个院校每个教师的活动内容不全相同,一般而言,学术休假期间,学校对教学科研人员不安排教学任务,不进行教学、科研工作量考核。教师可以脱离全部教学、行政等常规工作职责,全时投入其研究工作或进修深造。

先前在校连续服务的年限

高校对休假者服务年限没有一个统一的要求,绝大部分的院校要求6年,极少数要求5年、7年或10年。加利福利亚所有的社区学院要求教师在校服务至少六年才有资格享受休假,其中59%的社区学院要求至少七年。国内的高校中,如北京语言大学要求5年服务年限可申请1学期,10年可申请1学期或1学年的学术休假。

补偿标准

大多数院校学术休假的补偿形式近于一致,采取每工作六年休假一年支部分薪水、短期休假如休假一个学期或半年支全薪的做法。不过,有的院校对休假期间的活动做出了某些限制,最常见的限制条件是不允许在异地从事有偿性服务,少数院校禁止休假期间攻读学位。

学术休假报告

几乎所有院校都要求提供休假报告。主要内容包括:学术假期间的活动记录,包括旅行行程,参观的机构和地点,与之有广泛交流和合作的人;对申请中提出的计划的进展的说明;计划的任何重大变化;对休假计划的预期成果和实际所取得的成果的评价等。

返校服务

学术休假制度最开始建立的时候,休假者并没有返校服务的义务。但随着教师规模的扩大和学术休假价值导向的明晰,在增加学术休假开支和强调教育问责的同时,返校服务势所必然。当前几乎所有高校都对休假者提出返校服务的要求,其中绝大多数院校要求教授休假后必须返校服务至少一年。

五、有关建议

在建设学术休假制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以下几点:(1)明晰学术休假目标和价值导向,统一学校与教学科研人员利益;(2)明确学术休假制度的覆盖范围,实现学校人员在岗与休养轮作的平衡节奏;(3)建立学术休假运行机制,包括申请、审批、监督、最终评估等,确保学术休假整体的有效性;(4)加大学术休假保障力度,包括基本薪酬,以及进行科研、国内外交流、进修等时所产生的费用都需要得到保障。这样才能真正将学术休假制度融入中国大学制度的体系。

 

        


作者简介:陈 威 北京大学政策法规研究室综合办公室副主任 助理研究员

引自梅贻琦1931年清华大学就职演讲。

引自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引自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

引自林建华校长2015215日北京大学就职演讲。

杨荣丽:《我国大学教师学术休假制度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李红惠:《民国时期国立大学学术休假制度研究》[D],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年。

参见王京:“美国大学教师福利制度之学术休假”[J],《湘潮》,2013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