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我们这样在一起 ——“五·四奖杯”获奖班级访谈报告

作者:编辑部 发布日期:2016-07-24

编者按:

大学生班集体是对大学生进行教育与管理的基本单位,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大学生在高校有着归属感的重要组织形式。随着“90后”成为大学校园的学生主体,高校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更加强化,个人表现欲更强烈,集体荣誉感相对弱化。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更是给班级管理带来较大的冲击。本期青年视点聚焦“班级五·四奖杯”,在展示优秀班集体风采的同时,试图探索网络时代下班级如何加强凝聚力,如何影响学生教育与成长,从而充分发挥育人作用。

北京大学“学生五·四奖章”、“班级五·四奖杯”设立于1998年北京大学百周年校庆前夕,是我校授予学生个人和班级的最高荣誉,每两年评选一次。作为北京大学奖励中的“品牌”项目,在广大师生心目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在校内外有良好的反响,对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集团成长发挥了积极作用。迄今为止,已评选了十届,共有62个班集体获得“班级五·四奖杯”。

在评选中,各院系精心选拔最有代表性的班级参加“班级五·四奖杯”的评选;学生工作部组织初步审核后,由校学生奖励评审委员会审议,提出建议获奖名单;获奖班级最终由校长办公会审定。

获得“班级五·四奖杯”的班级,班级建设各有特色,均呈现出“共同进步,集团成长”的鲜明特点,在建设温馨家园,营造学习氛围,促进同学集团式成长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是北京大学先进集体的典范。本期青年视点分别采访了获得“班级五·四奖杯”的元培学院2012级本科生1班、信息科学技术学院2013级本科生6班和第三临床医学院2011级临床5班,以新媒体环境下班级管理模式的变化与发展为视角,观察同学、班干部、班主任和辅导员如何作为一个“班级”而存在。

班级:独特而亲和的集体

采访的这三个“五·四奖杯”获奖班级,它们在专业属性上各具特色,在全校不同的选课授课方式、不同的专业划分乃至不同的院系风格的影响下,这些班级以不同的方式发挥作用,成为大学生活中稳定可靠且不可或缺的存在。

元培学院2012级1班班长毛天白向我们介绍,元培学院是一个不以专业划分的院系,一个班级往往有着一二十种人数不等的专业方向。“因为我们分班分宿舍是大一进来就分,但选专业要到大二的时候,所以每个班的情况比较均匀。在我们这一个班里,人文理工社科,凡是学校设定的专业,除了医学,基本上都会有。文科社科和理科确实学的东西不太一样,也很难就专业的东西聊到一起。我们班基本上大部分的同学还是文科社科为主,从我们的专业来讲,人文社科在学术上的主要活动还是读书会比较多,不限专业,大家一起讨论。理科的同学比较少,他们的活动也主要是以实验室为单位吧。”

随着教学方式的改变,传统意义上的走班上课似乎变成了高中时代的回忆,这一点在元培学院体现尤甚。在日常的学术活动中,班级存在感稀薄,远远不如专业群、讨论班、读书会、实验室等学术组织。元培学院2012级1班政经哲方向的刘东奇是该方向的联系人,组织专业课占座、与教务沟通选课问题、组织读书会、邀请老师开讲座,这些听起来本来应该是班级所做的工作,大多由如他一样的联系人完成。在他们眼里,班级是生活的,是一片连在一起的宿舍,是聚餐郊游和趣味运动会,是不同方向的人互相提供选课信息,互相解答专业问题。这也是元培学院独有的生态。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2013级本科生6班辅导员刘庆老师眼中的班级则更加严谨和可靠:“班级是给同学们提供帮助和精神支撑的平台,班级随年级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在低年级更多的是一种精神支持,同学们进入大学,生活不适应,学习困难等问题都可以找辅导员、班主任帮助解决。这时候班级是一个帮助解决问题,互相帮助,互相成长的平台。在高年级,班级则更多的是一种互相成长的平台,学生这时候会面对保研、出国、工作的选择,对于未来的发展方向,班级可以让同学们互相帮助、互相参考,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而在以后,班级更多的是一种社会资源的平台,这个时候班级的作用就是离开了学校,遇到择业困难等,可以沟通班里同学,参考他们的选择,在毕业以后,班级同学们还能够提供帮助。”在北大众多的机会和不时的迷茫中,班级为它的学生提供庇佑和依托,这个集体之下的人们互相扶持,成为彼此的助力,这几乎是标准的关于“班级”的定义了。

相比而言,医学部的班级则有些接近于传统“师门”的概念,传道授业解惑。第三临床医学院2011级临床5班的班主任李颜老师这样说:“全院的同学都在一起上课,实习的时候分小组,看病人,跟老师讨论等都是一起的,所以同学之间联系比较紧密。医学生进院实习之后大家在一起的时候比较多。八年制的学生很多时候是同进同出,在某个时间点,你做什么我也做什么,学习过程中也一直在一起,有形成感情的基础。大家所做的事情都是一致的,大家面临的困难也好,疑惑也好,经验也好都是一致的。”

班级活动:线上线下的交流

在今天,人与人的交往大致可以简单地划分为两种:线上和线下。所有受访者都提到当年的人人网,现在的微信群。这些社交媒体极大地方便了同学们之间的交流,也有利于班级的组织管理。线上的交流与求助,娱乐与休闲以及关键信息的通知,在自媒体时代这些本来可能花费大量时间的事情变得容易了很多。同时,网络平台的组织和运营也发挥了一批同学的特长,展现他们的才能。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2013级本科生6班的学生钟泽轩认为,网络自媒体的存在对班级管理有促进作用,但不能作为主体。李颜老师更是提出:“网络自媒体总的来说积极的影响较多。沟通的渠道更加丰富顺畅,让信息的传达和交互更加便捷。但是网络上的事情并不能完全代替面对面的深层次的交流。班级事务的工作模式会有一些变化,但不变的是人和人之间的感情。对于医学院的学生而言这一点尤其重要,他们以后面对的是病人和病人家属,深层次的沟通是非常重要的,是网络文字交流无法取代的。比如一些同学白天很忙,经常是到了晚上发来一些问题,简单的我会在微信上两三句说清楚,但较为重要的问题还是需要面对面的交流,我一般都会将他约到办公室来找我,甚至连打电话都说不清楚。”

常规的聚餐、春游是每个班级都会有的线下集体活动,除此之外,也有着一些具有院系风格和专业特色的集体活动。2011级临床5班班长王岳鑫表示:“作为医学班级,我们在组织某些班级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时会侧重医学方面的内容。例如:我们组织同学参加泰迪熊医院活动,带大家去幼儿园,让小朋友体会医院的感觉,让他们不再惧怕医生,同时也教会他们一些基本的健康知识。我们组织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如高血压、乳腺癌方面的调研,让大家更好地了解疾病在社会中的样子。”李颜也补充说:“医学部假期比较短,传统的假期大家也基本上留在班里和医院,因此会利用这些时间组织一些活动。医学部相对有特色的是去社区、敬老院、孤儿院做健康宣教,义诊等,因为是专业特长所在。三院这边和延庆县医院算是有合作关系,延庆三医院现在是我们的一个分院,所以我们学生会到延庆县一些偏远的地区做送医送药的服务等。这些活动参与度较高,分工也比较明确,低年级的学生时间比较充裕但受限于能力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工作;高年级的同学技能比较强但时间较少,因此负责解决一些数量较少但对专业层次要求比较高的问题。”

2013级信科6班班长郭天魁介绍说:“我们还成立了学习小组,举办了党团活动,比如王选、周恩来主题等。班主任依据同学们的性格特点、爱好特长把班级分为四个小组,平时班级的任务分给四个小组,这样一来每人都是班委,每个人的作用都得到了很好的发挥。我们还有一个特色的‘领养’活动,根据男女比例,一个女生‘领养’一个男生宿舍,也加强了男生与女生之间的联系,大家也能互相帮助。”

在元培,班级活动更多是依靠同学之间彼此的感情而开展的,刘东奇评价说:“比如班长毛天白去组织活动,大家不是因为这是班级活动所以我要参加,而是因为宿舍里的好朋友都去了,我也去玩一玩。更多是从私人角度,人与人之间单独建立这种私人联系,每个同学都和其他同学建立这种私人联系,连起来就变成一张网。”专业的多元化使得元培的班级活动很难具有什么专业特色,相反,是以交流、了解和融入作为主要目的。毛天白说:“大一活动的确比较多,后来慢慢减少。大一的时候大家刚从高中过来,刚来这个学院,我们就会多组织一些活动让大家更好地融入。等到大二大三逐渐熟悉了,这些活动也就减少了。可能班级就是一个最开始出发的地方,等到慢慢对学院对学校熟悉了,班级就不会在这个方面限制大家。我们现在大四,临近毕业,班级的概念可能慢慢又强化起来,因为毕竟我们毕业会是以学院班级毕业,大四又会空闲下来,会有更多班级的活动。”

定位:存在感、凝聚力与归属感

班级荣誉与个人荣誉,班级定位与个人归属,这是班级建设所无法避开的问题。

李颜所带的医学部班级是一个团结活泼的班级,尊重个性的同时,大家紧紧地团结在一起,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但凡出色的班级共同的特点就是团结。但我觉得这个班的独特性在于,一是尊重同学个性的发展,不管是体育上的、科研上的、文艺上,有想法、有特长的同学都能得到认可;二是比较能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心声,刚进院时他们临床实习时与科室的沟通出现了一些问题,可能一些科室和老师对他们初步的印象不太好,说他们不太好管之类的,但我不全这么看,我觉得这也算是一种自我意识的出现,一种社会进步和文明的表现,我也会从中帮助他们进行积极的沟通,一方面解决他们的疑惑,另一方面我也会向科室那边说明学生的诉求,还有一个特点是允许班里有不同的声音,班级内部也不是说我说什么就是什么或者班委提出一个活动就说好。”这是一个相互的过程,当个人感受到来自班级的尊重与支持时,自然就会对班级产生更深的感情与归属感。临床5班强调“一个都不能少”,主张充分考虑到所有学生的喜好,争取不让一个人掉队,大家一起前行。李明真作为临床5班的一份子,对此也深有感触。

对于这一问题,信科6班则认为,所谓凝聚力,首先要聚到一起。大家尽可能在一起参加活动,通过生活上的细节和温情打动人,使人们建立起情感上的联系。一个班级应该是一个和谐友爱的大家庭,钟泽轩认为,对班级的归属感更多是通过一些小事产生的,班主任到宿舍探看学生,班会上班委准备的小礼物,端午的粽子夏季的西瓜,同学过生日时的祝福,这些事情使得个人与集体紧密地联系起来。郭天魁回忆了“五·四奖杯”答辩时候的场景,他说:“值得一提的是在‘五·四奖杯’的答辩环节,我原以为大家不太愿意去拍视频,没想到同学们拍摄宣传视频都非常积极,很多同学都自拍了短片。在答辩现场,能到的同学都跟我们一起去答辩了,为我们加油鼓劲,这是在现场其他班级都没有的。”

当前,集体感荣誉感淡漠,是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但即使如此,刘东奇也并不认为一个班级会因此散掉。“在现在,你很难对一个抽象的‘班集体’甚至学院学校建立特别强的心理上的认同感,我来到这个班级这个学校都是个人奋斗的结果,是随机的。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建立抽象的认同很难,也并不意味着集体会散掉,因为集体也是一个有机体,是一个一个人组成的,你虽然可能不会对一个‘集体’产生感情,但你会和人建立私人的关系。一个班级不是依靠班歌、公约这种形式的符号化的东西联系起来的,还是要依靠人。班干部能发挥挺大的作用,和每个同学私人交往,成为很好的朋友,用这种方式来增强凝聚力吧。不是因为你是班长,而是因为你是我的朋友,所以大家会愿意参加活动。班级就是一个平台,你想做的事情总会找得到人跟你一起做。”

毛天白也认为,班级应该摆正自己的定位,不应该在不必要的地方过分凸显自身的“存在感”,“个人意识和集体观念,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矛盾对立,对于一个班级来说,你组织集体活动,不可能所有人都参加,这是很正常很容易理解的。但我们会尽量让更多的同学愿意参加,对我们来说,这就很好了。一个人的交往是一张网,班级只是其中一小部分。我们不可能也不打算去局限他,有什么想法都可以去做。集体活动也都是自愿的参与,不可能有什么强制要求,你不愿意,也可以做自己的事情,这都没有关系。我们只会在信息通知的方面覆盖大家,主要还是服务。”这位元培班长认为,不要在班级的层面附加太多强制的成分,毕竟北大的同学还是比较认同自由自主的概念的,强制他们会引起反感。作为一个班级,定位要清楚,做好自己的服务工作,配合学院完成管理,给同学们提供互相了解的平台。最重要的就是不要为了增加凝聚力而强迫大家,这样反而会适得其反。充分发挥同学们的自主性,就会是一个很好的班级。

对于集体荣誉与个人荣誉的关系,毛天白的态度淡定而理性。“班级得了‘五·四奖杯’,大家都很开心,也愿意为此做很多事情。但是如果仅仅为了奖项,为了显示我们的班级多么团结多么积极,而强行让大家参与各种活动,这肯定会引发大家的反感。我作为班长,一开始根本不知道‘五·四奖杯’这样的荣誉,一开始想的肯定是如何服务大家,其实这样反而更纯粹和自然。”

 

执笔人:

陈俊好  北京大学中文系2013级本科生

王  金  北京大学哲学系2014级本科生

韩豫哲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2014级本科生

李嘉钰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2015级本科生



访谈人员简介林思聪,北京大学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副主任,原北京大学学工部学生管理办公室副主任;

       毛天白,北京大学元培学院2012级1班班长;

       刘东奇,北京大学元培学院2012级1班政经哲方向联系人;

       刘 庆,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2013级6班辅导员;

       郭天魁,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2013级6班班长;

       钟泽轩,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2013级6班学生;

       李 颜,北京大学医学部第三临床医学院2011级临床5班班主任;

       王岳鑫,北京大学医学部第三临床医学院2011级临床5班班长;

       李明真,北京大学医学部第三临床医学院2011级临床5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