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高校全面从严治党的瓶颈及解决路径: 集体行动理论的视角

作者:吴 旭 发布日期:2016-07-22

摘要:文章结合集体行动理论的有关内涵,从一个侧面对当前高校全面从严治党所面临的瓶颈进行探讨。研究分析认为,集体行动的困境是全面从严治党亟待突破的瓶颈;在结合相关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文章进一步从加强党内民主、优化基层党组织工作机制、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三方面提出解决瓶颈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从严治党;高校;集体行动

 

全面从严治党是加强和改进党对高校的领导的重要举措。今年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一步。习近平总书记在对“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重要指示中指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基础在学,关键在做。要突出问题导向,学要带着问题学,做要针对问题改。”那么,对于高校而言,当前党的建设存在什么问题?症结是什么?如何来克服这些问题?这些思考直接关系到“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有效开展,以及在高校全面从严治党的顺利推进。文章将结合集体行动理论的有关内涵,从一个侧面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一、集体行动困境:全面从严治党面临的现实瓶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要把全面从严治党落实到每个支部、每名党员。”高校是党组织的重要阵地,有统计称高校每年发展大学生党员人数超全国发展数1/3。但在高校党建中,却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这样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即高校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发展工作在推进,但同时也存在基层党组织活力欠缺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足的现象。对于这一问题的理解,可以从集体行动理论中得到启发。

曼瑟尔•奥尔森以“经济人”假设为分析基础,对传统集团或组织理论中,“个体会为了集体的共同利益而努力”的认识进行了批判性分析,指出这种理所当然的观点在现实的集体尤其是大集团中行不通,个体付出与否并不会对集团利益产生明显影响,也不会减少其所获得的共同收益。大集团所提供的服务和收益被认为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即任何物品,如果一个集团X1,…,Xi,…,Xn中的任何人Xi都能够消费它,它就不能不被那一集团中的其他人消费,一个个体对公共物品的消费不会减少另一个体消费的份额。同时,在一个大集团中,个体的进入并不会对集团产生显著作用,个体在为集体提供公共物和服务时,不论是否努力,都不会对其他成员产生较大的影响,即个体不会获得来自其他人的明显制约或者个人工作的强大成就感。由此,就导致了“搭便车”的问题,使集体行动难以开展。

在这样的理性分析中,在大集团中的个体是没有理由为集体共同收益的增加而额外付出的,因为:个人的努力不会对组织产生显著影响,而且不管他是否为组织出过力,他都能够享受其他人带来的好处;不管集体物品对集团整体来说是多么珍贵,它不能给个体成员任何激励,无差异的激励不会产生差异化的付出。尽管这一分析是建立在假定人的行为是完全按照利益驱动的基础之上,但仍然为我们透视当前高校基层组织和党员活力不足提供了一定启示。从集体行动理论中可以看出,一个组织的微观基础至关重要。因此,高校党建中存在的问题,归根到底在于党员的活力欠缺。按照集体行动理论的观点,由于高校党员人数众多,可以将其视为一个规模较大的组织,党员个体尤其是新进入党组织的党员或者处在党的纵向组织体系中较低层次的党员,实际上很难对党组织的工作开展产生明显的积极或消极作用。并且,对于大多数党员个体而言,其工作是否优秀,对于公共利益的获得和自身价值的实现,是不存在差异和此消彼长关系的。因此,这就从利益的角度影响了党员个体为了实现党组织目标的行为动力。

同时,“两学一做”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解决一些党员理想信念模糊动摇、党的意识淡化、宗旨观念淡薄的问题。这实际上反映了当前一些党员在意识形态上产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与上文所述的利益问题密切相关。意识形态的实质是利益,意识形态的变迁根源于与之相应的社会利益的变迁。在《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根本利益的改变一定会引起意识形态的同步改变,“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是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因此,要解决党员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就是要从利益根源着手,着力破解集体行动的困境。

 

二、破解集体行动困境的理论探析

奥尔森认为,破解集体行动所遇到的难题意味着要通过一定的安排,使个体必须或者愿意为集体公共物品的提供付出努力,这就需要构建“选择性激励”机制。集体行动困境的来源在于无论个体是否付出都不会影响其他个体或者自身收益,那么对其突破也是从这一点入手,即个体如果承担了更多提供集体物品的成本,那么理应获得不同于其他个体的激励。这种选择性激励可以归纳为“优胜劣汰”机制,对于优胜者的奖励可以是物质性的薪酬回报,也可以是职位升迁、社会声誉等非物质回报,而对于不付出者应该在这些激励手段上进行一定剥夺。奥尔森进一步指出,利益集中和规模较小的组织拥有更强的选择激励,利益集中使成员有强烈的实现共同目标的愿望,规模较小则有利于内部监督,使贡献与报酬相匹配。在这种情况下集体行动就更容易成功。从奥尔森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破解集体行动困境的两条路径是:(1)建立一种基于“奖优惩劣”的选择性激励机制;(2)在较大规模的组织中,进行合理的组织建设,将其划分为若干较小规模的组织,通过小规模组织的机制建设,激发组织成员的活力,并以小规模组织的活力带动整个组织活力的提升。

此外,必须注意到的是,虽然奥尔森经过理论分析提出了破解集体行动困境的方法,但这并非是解决问题的所有路径。集体行动理论本质上是一种利益分析,并且如前文所述,利益关系问题是导致党员意识形态变化的重要根源。但这绝不等于解决党员在理想信念、宗旨意识等方面的问题,要在协调利益关系的过程中进行被动等待。利益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并不是镜子与影像的关系,意识形态对于利益也有反作用,“物质生存方式虽然是始因,但是这并不排斥思想领域也反过来对这些物质生存方式起作用”。这也启示我们要解决意识形态中的问题,不仅需要利益关系的调整,同时也需要发挥意识形态自身的作用,通过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来达到思想观念调整的目标——高校是创造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在这方面更应当发挥先天优势以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从严治党靠教育,也靠制度,二者一柔一刚,要同向发力、同时发力。现在,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就是轻视思想政治工作,以为定了制度、有了规章就万事大吉了,有的甚至已经不会或不大习惯于做认真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了,有的甚至认为组织上的谈心谈话是多此一举。正是这样的简单化和片面性,使一些本来可以落实的制度得不到落实、一些本来可以解决的利益矛盾不断发生。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上松一寸,行动上就会散一尺。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要始终放在首要、突出位置。当然,思想建党不仅要靠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更需要通过严格党内生活来培养和锻炼。

 

三、破解集体行动困境的实践路径

(一)发展党内民主,激励党员树立主体意识

如前文所述,党员活力的衰退在于其对于党组织工作开展的影响甚微,难以通过其活动实现组织价值和个体价值的有机统一,由此导致其参与热情和工作的主动性不高。因此,要在这一问题上攻坚克难,就必须为党员提供发挥其个体价值的平台和机制,使党员在为党组织发光发热的过程中自觉树立主体意识。而这个过程的实现,就需要充分发挥党内民主这一党的生命线的重要作用。

建立党员权利保障机制。多年的党内生活经验证明,党员的主体地位是通过党员的民主权利来实现的,这是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关键基础。要扩大党员的知情权,创新党务公开制度,对除涉及党和国家机密以外的党内活动,要通过各种形式尽量对党员公开。要建立工作流程和结果通报反馈制度,让广大党员随时了解党内事务的开展情况和最后结果,增加权力运作的透明度,拓宽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范围和渠道。要保障党员的参与权、监督权。党员这一主体对党内事务的参与,除了通过党员推选的代表间接参与外,更经常更广泛的方式是直接参与,即党员主体通过党内各种制度机制向党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建议,从而影响和推动党内生活。为此,必须建立健全并认真落实党员意见征集制度、党员代表联系党员制度等,使党员在参与党内事务上依法依规有序进行,并在参与党内事务的过程中实现有效监督。

建立制度创新机制。确立党员的主体地位,本质上就是让全体党员在民主集中制的基础上通过党代表大会等一系列制度、机制,来决定党的具体事务。因此,要发挥党员的主体作用,永葆党的先进性,关键还是要从制度创新入手,通过完善制度,为党员发挥作用提供制度程序保障,使党员真正成为党的主人。要认真落实党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和提案制,建立健全党代表联络工作机构,明确工作职责,保证党代表充分行使权利,有效开展工作。要健全党内民主决策机制。增强民主决策意识,完善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和反馈监督制度,决策前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和专家咨询论证,广泛征求党员群众意见建议;决策后及时进行反馈和公开,接受党员群众监督,为更多的党员群众参与党组织重大决策提供平台。

建立党员关怀关爱机制。关心和爱护党员的工作、生活和成长,为党员发挥主体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和平台,对于广泛动员党员参与党的活动,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党员的先进性具有积极的作用。要针对教师党员、学生党员、离退休党员等各类型党员群体特点开展一系列党内关怀活动,设计多种能调动党员发挥作用的活动载体,使党员在情感上主动向党组织靠拢,以亲身感受和实践不断增强主体意识。

 

(二)优化基层党组织工作机制,“以点带面”提升高校党组织的整体活力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全面推进各领域基层党建工作,扩大党组织和工作覆盖。如前文所述,规模较大的组织往往容易产生集体行动的困境,而小规模的组织能较好地把成员个体凝聚起来。因此,如何结合高校的教学科研特点优化党组织设置,又能控制党支部的规模,并建立有效的基层党支部激励机制,是优化基层党组织工作机制的关键。

科学合理设置党的基层组织是体现党的先进性,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证。要按照有利于发挥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有利于密切联系群众的原则,不断扩大党组织和党的工作的有效覆盖。结合教学科研实际和便于组织开展活动的原则,把党支部的规模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推进在学术团队、课题组等最活跃的一线组织设置党支部。规范在学生公寓、学生社团设置党支部。继续探索以“就近召集、便于组织”为原则设立离退休人员党支部。

加强基层党组织干部队伍建设。注意把那些政治素质高、党性原则强、热爱党务工作、业务能力过硬的同志选配到基层党务工作岗位上来。像关心教学科研骨干的成长那样关心基层党务工作者的成长,落实各项政策待遇。建立健全基层党务工作者的激励机制,积极帮助解决他们思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充分利用党校、网络等载体,加大对基层党务工作者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加强对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的考核评估。建立和完善基层党组织建设评估制度,建立工作督促和责任追究制度,把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作为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要通过评估,规范管理,健全激励制约机制,努力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通过基层党组织活力的增强,突破高校党组织面临的集体行动困境。

 

(三)进一步抓好“思想建党”工作,发挥思想的能动作用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对党员来说,思想上的滑坡是最严重的病变。思想认识上的问题需要通过利益关系的调整来根治,但也必须通过进一步强化自身的思想认识来解决。并且,思想认识问题一时解决了,不等于永远解决;利益关系的调整往往难以在短时间内完成,这就更需要经常审视自身的思想认识是不是符合党组织的要求,就像房间需要经常打扫一样,思想上的灰尘也要经常打扫,继而使思想教育和利益调整相互促进、形成合力。

深入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活动,完善学习制度,加强学习监督和考核,推进学习常态化,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增强学习的紧迫感,形成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的良好学习风气。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紧密围绕学校事业发展和党员思想实际开展学习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带着问题学习,不断更新完善知识体系,切实增强工作本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世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

加强党的思想理论阵地建设,改进学习方法。探索符合高校师生党员特点的学习形式,注重利用网络等新媒体技术丰富和拓展学习教育的手段和内容,开展研究式、开放式、体验式学习,把理论化、系统化、抽象化的思想理论体系通俗化、形象化、具体化,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完善党校工作体系,建立健全党员干部大规模学习培训的组织管理体制机制,积极探索督学促学和帮学助学的有效方式,进一步提高党校教育质量。

积极推进理论创新。思想理论建设在思想建党中起着奠基的作用,理论建设的落后必然导致思想的落后。要充分发挥高校的学科优势、科研优势,结合党情、国情、校情,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并积极用马克思主义来弥补不同学科的认知局限,促进学科的思维体系不断完善,结合师生的学习、研究经验,增强马克思主义的说服力和影响力。



① (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陈郁等译,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页。 

② (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陈郁等译,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14页。

③ (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陈郁等译,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91页。

⑤ (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陈郁等译,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9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