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内地与香港境外志愿服务模式的对比与思考 ——以北京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为例

作者:任燕飞 庄秋玲 发布日期:2016-07-20

摘要:在建设国际一流大学方面,境外志愿服务所带来的能力锻炼、视野拓展以及社会责任心的培养对高校培育一流人才大有裨益。当前,中国内地的境外志愿服务项目已出现并逐步增多,以北京大学为代表的大陆高校推出了多项例如“青年领袖培养计划”的境外志愿计划。文章以北京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的境外志愿服务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香港理工大学志愿服务项目的特点分析,探讨对于北京大学等内地高校可借鉴的内容与方式。通过比较,笔者认为,当前内地高校在境外志愿服务的反馈体系、项目评估模式、理论研究、风险防控机制等方面存在提高空间。

关键词:境外志愿服务;北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

 

社会服务是高校除教学和科研之外的第三大职能,是高校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志愿服务是高校社会服务的一部分;而海外志愿服务作为高校国际化的重要元素,在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锻炼学生国际化思维与能力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文章将以北京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的境外志愿服务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香港理工大学志愿服务项目的特点分析,探讨对于北京大学等内地高校可借鉴的内容与方式。

一、北京大学境外志愿服务项目介绍

本部分以北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全球青年领袖计划”和北大—台大—云大志愿服务项目为例,对北京大学现有的境外志愿服务项目进行介绍以及特点剖析。

(一)北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全球青年领袖计划”

“全球青年领袖计划”是由香港理工大学和北京大学共同筹办的项目。此项目为期两年,每期均有独立主题。项目共包括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在北京和西安修读“服务领袖”课程,与商界和社区领袖进行互动与交流,参观主要政府部门和农村社区,并进行简单的田野调查和文化考察等。第二阶段在香港参加全球青年领袖论坛,访问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办公室,并与来自政府、企业和社区的领导人对话。第三阶段则转战柬埔寨,参加当地的志愿服务项目。最后一个阶段在美国参加“国际关系和全球政治”为主题的项目,参观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美国政府部门和中国驻美国大使馆等机构,并与这些领域的世界领袖进行对话。

该项目强调参与者对于中国社会以及海外世界的情况认识,并通过一系列亲身体验与志愿服务激发和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该项目是北京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两大高校的合作,是中国内地与香港地区志愿服务模式的有益尝试,有助于两地学生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增进了解,并为将来的志愿服务项目提供借鉴。

(二)北大—台大—云大志愿服务项目

北大—台大—云大学生社会服务计划是三校联合主办并轮流在两岸举行的公益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自2011年暑期以来,两岸三校大学生携手同行,共同探索服务基层社会之路,已在云南腾冲、台湾基隆、桃园、宜兰等地成功举办六期志愿活动,共计240余名大学生参与其中。20127月,三校还联合在云南省腾冲县成立三校“学生社会服务基地”,将项目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在该服务计划的实施过程当中,服务团成员从实地调研到了解民风民情、从自发募集物资到亲手设计教案、从传统意义上的支教到更广泛的社会服务,使得服务团已经逐步形成了更为系统和完善的社会服务模式。

二、香港理工大学境外志愿服务项目与特点

在了解北京大学现有的境外志愿服务项目的情况后,笔者选择与北京大学合作密切的香港理工大学作为比较研究的对象,对其境外志愿服务进行现状了解与特点分析。

在香港理工大学的境外志愿服务项目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其“服务学习”项目。“服务学习”是一种体验式学习的教学方法,将社会服务融入于本科专业学习及学生自我反思。香港理工大学服务学习项目遍布全球,如柬埔寨、印度尼西亚、卢旺达、越南、缅甸等地。通过和本港以及国际NGO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其服务学习内容从咨询科技拓展至旅游、眼科保健和其他类型。

香港理工大学的境外志愿服务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政府和学校支持力度大。例如:(1)将志愿服务设置为必修科目:香港理工大学从2004年开始推行“社区服务实践计划”,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服务,2012年将“服务学习”纳入新课程,成为有学分的必修科目。(2)“服务学习事务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强认识、提供指引、举办工作坊、物色社区伙伴、提供行政支援、制定评估与反思方法等来保障“服务学习”项目的常态化开展。

第二,将专业知识与志愿活动紧密相连。在香港理工大学的“服务学习”计划当中,会着重考虑学生的专业知识。比如法律系的学生会到新加坡去做志愿服务,从事的工作是帮助当地负担不起律师费用的人进行法律咨询;电脑科学系的学生到西亚北非做志愿期间,是在帮助普及电脑知识。

第三,志愿活动反过来促进专业的学习。“服务学习”的特点是将社会服务和自我反思融入于本科学习中,借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并提供机会让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服务有需要的人。

第四,重视志愿活动参与者的反馈。在境外志愿服务项目终结时会有系统的调查问卷发放给志愿者填写。这有助于促进志愿项目不断改进升级,保证其高质量发展。

三、香港理工大学与北京大学境外志愿服务项目的比较

在对两者进行对比分析之前,有必要认识到中国内地社会与香港社会在境外志愿服务方面存在的客观差异。香港社会面积狭小,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与国际更为接轨,并与部分东南亚和南亚国家地理距离较近且互动较为频繁,因此香港志愿服务也相应地不局限于香港社会。

在香港理工大学与北京大学的境外志愿服务项目的对比中,可以反映出内地境外志愿服务存在着以下几点局限。

第一,境外志愿服务项目较其他境外项目比例偏低,境外志愿项目匮乏。内地高校自主举办的境外志愿服务参与人数还不够多,服务地区比较狭窄,服务领域有待拓展,对受助国的影响力也有待提高。

第二,境外志愿服务活动内容与专业脱节较大,未能充分利用大学生的专业特长。香港理工大学的科技教育与发展、农村可持续发展项目分别将计算机和土地测量等技术运用到实际社会服务过程中去。而内地高校的志愿服务往往没有明确的主题和方向,一般为较为简单的支教、玩游戏等方式,但对孩子未来的长远发展只能起到微乎其微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高校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

第三,对境外志愿服务项目缺乏长远规划与系统管理。目前,内地高校志愿服务针对本地的组织体系相对健全,在境外事务方面则仍然需要加强校级管理层面的统筹协调,逐步建立境外管理体系。以“全球青年领袖计划”为例,志愿者被派往偏僻落后的地区服务,如果当地没有相关的负责人对其进行工作和生活上的指导或管理,志愿者难以对服务组织和活动产生归属感,不利于发挥志愿活动应有的积极影响。

第四,社会支持系统建设相对滞后,尚未形成对境外志愿服务的社会支持合力。由于境外志愿服务在内地兴起相对较晚,我国政府及社会对于高校境外志愿服务的认知、了解程度尚不高,因此对于高校境外志愿服务项目的社会支持系统暂不完善,暂未形成政府、民间等社会各方对于境外志愿服务的支持合力,特别是长效性、持续性的支持力量尚不充分。

四、香港理工大学境外志愿服务项目对内地高校的启示

境外志愿服务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国际交流或交换学习,内地高校还需做如下探索与努力。

(一)境外志愿服务信息反馈体系有待进步完善

志愿服务信息反馈体系主要是指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及后期的系列反馈制度。高校应通过建立境外志愿服务信息反馈的制度和方法,以保障高校志愿服务事业健康、高效发展。加强对志愿者组织工作的一系列的评估反馈工作,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进境外志愿服务项目的进一步完善。

(二)境外志愿服务项目评估有待建立

高校志愿服务项目评估应当包括两个系统,一是综合考核评估系统;二是经常性的评估与监控系统。在这两个系统之上,项目评估的内容应当包括行动评价、工作成绩、计划完成状况、预期目标实现状况及发展计划、反馈信息等二级指标,总结过去、分析现在、展望未来,准确合理的对境外志愿工作项目进行评估。

(三)依托相关院系,深化境外志愿服务相关领域研究

北京大学拥有优质教育资源与深厚的学术背景,在社会学研究方面的优势突出。如果境外志愿服务以院系合作为依托,以学术研究为平台,无疑会很大程度地提升境外志愿服务的专业化水平。与此同时,境外志愿服务的信息反馈可以丰富社会研究的实践依据,同时不断充实的理论研究对未来境外志愿服务也能发挥指导作用。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实现大学生境外志愿服务的良性发展。

(四)建立健全境外志愿服务项目风险防控机制,切实保障志愿者人身权益

境外志愿服务与项目实施所在国的经济、政治以及社会等各个方面的现实状况密切相关,而这些状况与志愿者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等正当权益又有着紧密联系。境外志愿活动可能在境外遭遇的风险对于项目的正常实施以及志愿者的自身权益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建立健全风险防控体系机制就具有重大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境外志愿服务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着眼长远、合理规划。内地高校应在总结现有境外志愿服务经验的基础上,借鉴港澳台地区相对较为成熟的境外志愿服务经验,培养乐于、善于服务社会、综合素质高的全方位发展人才,拓宽社会实践与服务,增强人才为经济社会服务的能力,制定面向未来的中长期规划。通过更多具体实践,总结积累经验,在迈向世界一流大学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一步。



香港理工大学于2012年专门成立“服务学习事务处”,目的在于推广及支援香港理工大学将服务学习纳入正规课程的发展。

 ② 即计算机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