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试析青年自组织对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以北京大学学生社团为例

作者:王逸鸣 甘子奇 发布日期:2016-07-20

摘要:综合能力是高等教育阶段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学生在各学科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够运用多学科知识和多种能力创造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复合能力。文章根据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通过对北京大学学生社团负责人的访谈和问卷调查,探讨了学生社团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同时结合北京大学学生社团特点,提出社团从知识学习、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几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方法,倡导在能力培养过程中采取以学生为主的教育方式,促使学生达到知识、能力、人格等方面的整体统一的发展。 

关键词:自组织;综合能力;北京大学;学生社团

一、北京大学学生社团的状况

高校学生社团是由高校学生依据共同的兴趣或爱好等自愿组成,并按照章程,自主开展一系列活动,来满足需求的学生组织。教育部学生司关于学生社团的解读是:“高校学生社团是学生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的共同愿望,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群众组织。”《北京大学学生社团管理条例》中把学生社团定义为“由北京大学在校学生在共同的兴趣、爱好、志向和责任感的基础上自发组成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学生组织。”

北大社团的历史可以上溯至百年之前。目前可考的最古老的北大社团是1904年成立的抗俄铁血会。当时正值日俄战争爆发,协会成员以集会、演讲、办报等形式开展反俄运动。可以说,北大社团从一开始,就一直与时代脉搏和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

目前,北大社团已形成稳定规模。截至20159月,共有学生社团261家,包含政治理论类8家、学术科创类66家、文化艺术类62家、体育健身类51家、公益志愿类23家、实践促进类14家、合作交流类20家、地域文化类17家。社团生活对于学生而言既可以是横向的扩展知识面、充实生活的重要途径,也可以是纵向的人生情怀、思维深度不断精进的重要方式。横纵相济,不同类型的大学生社团为大学生的成长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学生社团与综合能力培养的关系

本部分主要针对学生的能力锻炼、知识思维、心理情感和思想认知四方面展开了调研,内容涵盖了学生综合素质及对社团的情感等多个方面,形成了一个较为立体客观的调查成果。

(一)问卷设计及发放情况

1. 问卷设计

根据现有研究结果,社团活动对学生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提升自尊、人际交往方式等方面。这也是笔者本次调查的重点。同时,也探究社团的参与对于各项能力,特别是时间利用能力的影响。问卷共分为三大部分:基本信息、一般生活状态测试以及社团参与情况测试。基本信息包含性别、院系、年级三项基本内容。

笔者定义一般生活状态测试得分来评价个体的现状。一般生活状态测试得分体现的是该学生在现阶段思想及生活操纵感的整体情况,分为四个维度,分别为自我效能维度、人际关系维度、生活充实感维度、道德情怀维度。其中每个维度包含34个问题,均设置为李克特五点量表。一般生活状态测验在与社团有关的所有问题之前进行施测,以确保被试的各题得分为完全主观的一般状态反映,没有受到后续关于社团中身份等问题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这四个维度的定义只是本研究想要重点探究的与社团参与程度可能有关联部分,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个个体在现阶段思想及生活操纵感的整体情况,但并不包含所有的心理健康状态。因此,单独分析四个维度也具有意义。

一般生活状态问卷效度检验显示,KMO检验值为0.884>0.5Bartlett球形度检验p<.001,说明球形度良好,能够提取最少的因子同时又能解释大部分的方差。因子提取的方差累积贡献率=65.864%,认为效度良好。

而基本能力方面(如学习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时间规划能力等),笔者没有理由认为参与社团的学生和没有参与社团的学生会呈现出显著差异,因为未参与社团的学生大部分都在校级、院系学生会承担学生工作(75%)或参与实习、兼职(9.38%),社团活动在这些基本能力方面所作的贡献不具有独特性,因此笔者选择用自评的方法,让调查者用主观感受汇报社团工作的参与是否提升了他们在这些方面的能力。

2. 问卷发放及回收

20163月通过微信朋友圈及转发方式向北京大学学生发送量表,并获取数据。填写人数220人,其中男性115人,女性105人。基于测谎题答案指标对数据进行剔除,得到有效数据204份。

(二)结果及分析

1. 一般生活状态得分

对收集的204有效问卷进行数据分析,首先将反向表述题分值反转,然后加出一般生活状态得分。对一般生活状态得分进行正态性检验,结果显示由大样本K-S检验,p>.05,满足正态性假设。

探究学生心理及思想政治方面的一般生活状态得分是否因加入社团而产生差异。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未加入社团组和加入社团组的一般生活状态得分,结果显示在四个分维度以及总分上,无一例外没有产生显著差异(p>.05),均值如下表1所示。这一结果显示加入社团的群体和未加入社团的群体,在学生自我效能维度、人际关系维度、生活充实感维度、道德情怀维度这些方面都没有差别。


自我效能

人际关系

生活充实感

道德情怀

总分

加入组

13.33

12.16

9.91

10.96

46.36

未加入组

12.41

11.78

9.2188

11.22

44.63

1:加入社团组与未加入社团组一般能力对比

 

 

 

 

 

 

出现这种结果与最初的预期较为不符,但这一结果并不能说明社团活动对学生在这些维度的发展都存在影响。考虑到“加入社团”组的学生在社团组织及活动参与度上存在高度的差异性,而这种参与度的差异直接决定了社团对于学生的意义,笔者将加入社团的学生按照“在社团中的身份”再分为4组:从不参与活动者、偶尔参与活动者、积极参与活动者、领导及组织者。

在加入社团的样本中,以在社团中的身份为因子,各维度得分分别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由于“从不参加社团活动”的人数过少(1人),所以不具有检验效力。结果显示社团中不同身份的样本在于自我效能维度得分(F(3,175)3.274,p<.05)、人际关系维度得分(F(3,175)=3.069,p<.05)、生活充实感维度得分(F(3,175)5.173,p<.01)、以及总分(F(3,175)=4.741p<.01)的差异均显著;而在道德维度得分的差异不显著(F(3,175)=2.181,p>.05)。“管理组织者”与“偶尔参加社团活动”者在个性得分(p<0.05)、人际关系得分(p<0.05)、生活充实感维度得分(p<0.01)及总分(p<0.05)上都呈现出显著差异,而“管理组织者”与“积极参加社团活动者”在这些方面的得分均未有呈现出差异。

2. 思维知识方面

使用李克特五点量表让学生对于思维知识收获方面的表述进行自评,其中包括“参与社团后,我获得了相应内容的知识性收获”“我认为社团活动拓宽了我的思维角度”“我认为参与社团后,我的通识素养得到了提升”3个问题。结果显示69.7%的个体认为社团活动的参与使他们得到了知识性收获;71.9%的个体认为得到思维角度的拓宽;64.1%的个体认为通识素养得到了提升。

在加入社团的样本中,探究以在社团中的身份为因子,以思维知识收获的自评得分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社团中不同身份的样本在知识收获得分(F(3,177)=16.76,p<.001)、思维角度拓宽得分(F(3,177)=15.958,p<.001)、通识素养提升得分(F(3,177)=11.190,p<.001)的差异均显著。事后检验,“管理组织者”与“偶尔参加社团活动”者在知识收获得分(p<0.001)、思维角度拓宽得分(p<0.001)、通识素养提升得分(p<0.001)上都呈现出显著差异。

这一结果验证了社团成员对活动的参与度会影响他们知识的获取、思维的拓宽以及通识素养的提升。具体来说,只有那些为社团活动付出较多时间和精力的学生,才能通过社团活动真正提升自己的知识及思维方面能力;而偶尔参加社团活动,则很难从其中获得提升。

3 能力提升

1)整体能力提升情况

178名填写问卷的学生中,80.3%认为提升了人际交流能力;57.9%认为加入社团提升了他们的组织能力;54.5%认为提升了时间规划能力;26.4%认为提升了创新能力。说明人际交流能力的提升是社团带来的最大收获。

探究整体能力提升是否存在不同身份组的组间差异。以在社团中的身份为因子,组织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新能力、时间规划能力、其他能力提升与否(二分变量)分别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社团中不同身份的样本在组织能力(F(3,175)59.223,p<.001)、人际交流(F(2,175)6.404,p<.01)、创新能力(F(3,175)3.902p<.05)、以及时间规划能力(F(3,175)4.069p<.05)的差异均显著。事后检验显示,“管理组织者”与“偶尔参加社团活动”者在组织能力(p<.001)、人际交流能力(p<.001)、创新能力(p<.05)及时间规划能力(p<.05)上都呈现出显著差异,而“管理组织者”与“积极参加社团活动者”仅在能力组织的提升上呈现出差异(p<.001),其他方面的能力均为呈现出差异(p>.05)。

这一结果说明,社团的参与程度会影响能力的提升,而实际上,作为一个积极的社团活动参与者,就可与社团组织者一样获得较多的人际交流能力、创新能力、时间规划能力的提升;但只有成为社团组织者,才能在组织能力的提升方面更进一步。

2)时间规划能力

时间规划是一项对于大学生非常重要的能力。而对于未参与社团的学生来说,最主要的一项因素也是“时间不够”(62.5%的未参与社团者在最主要的原因中选择了该项)。因此,关于社团活动的时间占用是否影响到学生正常的生活,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笔者针对时间规划进行了进一步探究。

为考察学生对不同工作的排序先后,设置排序题,要求在学习、社团活动、其他工作(其他学生组织、兼职等)中按照重要性排序,并进行分析。

以社团中的身份和工作种类为自变量,以重要性得分为因变量,进行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其中身份为组间变量,工作种类(3个水平:学习、社团活动、其他工作)为组内变量。对于组内变量,F(2,350)=64.544,p<.001,说明组内变量主效应显著。对于组间变量,F(2,175)=0.953,p>.05,说明组间变量主效应不显著。交互作用显著,F(4,350)=3.303,p<.05

组间变量主效应不显著,这是一个显然的结果,因为当排除组内变量的影响,每个个体的排序总分都是1+2+3=6。组内变量主效应显著,结合频率统计,可知绝大部分(92.7%)学生都将学习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其次重要的即是社团,70.8%的学生将其放在第二重要及以上的位置上,而仅有31.4%的学生将其他工作放在第二重要及以上的位置上。交互作用显著,说明不同身份的学生在重要性安排上存在差异。

比较身份在“组织者”和“偶尔参加活动者”两水平上时,各个工作的差异,发现只有在对其他工作的排序上产生了差异(p<.05),也就是说,可能是偶尔参与活动者参与了学生会等组织导致这种差异。但这并不是研究的重点,笔者所能得出的结论只能是:无论在社团中参与度如何,学生们都不约而同将学业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上。

三、关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进一步建议

通过第二部分的分析,可以知道学生不仅仅得加入社团,还得积极参与社团内的活动,这样才能对综合素质有所提高。参与度的高低会对他们综合能力的提升产生显著影响。积极的社团活动参与者可与社团组织者一样获得较多的人际交流能力、创新能力、时间规划能力的提升,只有成为社团组织者,才能在组织能力的提升方面更进一步。所以,要想让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所提高,首先,应当注重对社团骨干的培养和交流,帮助他们在社团活动中更好地锻炼自己。其次,对社团品牌活动的支持和建议指导也尤为重要。因为社团是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社团的发展就是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更好的平台。

(一)深化交流,相互借鉴

一是建立横向沟通体系。北大校团委每年定期举办社团发展研讨会与社团发展论坛,研讨会就社团发展过程中组织建设、品牌传承、活动开展、资金管理与宣传推广等方面进行广泛的讨论,形成成果并汇总,以报告的形式在论坛上向广大社团代表公布。二是完善纵向沟通体系。北大校团委实行“联系人制度”,依据类别将社团分为15组,由部内选取的15名学生骨干与之对接,社团联系人担负与所在组社团的一对一沟通工作,提高“上传下达”的效率同时,方便社团提出困难,解决问题,便于社团不断发展。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沟通体系加强社团与团委之间的工作联系以及学生社团在具体活动开展上的经验借鉴,通过互通有无进一步提升学生组织活动的能力。

(二)立足校园,服务社会

学校应当鼓励高校学生社团迈出校园,着眼于国家和社会。以北大为例,学校团委指导各类别社团组织举办了一系列服务社会的活动。如爱心社的“爱心万里行”活动,北大爱心社成立于1993年,已有二十余年历史,在册社员千余人。在校团委的支持下,爱心社已经开展了“爱心万里行”、“河北丰宁助学计划”以及节日系列活动等多项大型品牌活动,不断向校园、向社会传递爱心,增强当代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同时,学校社团要想取得长远发展,必须借助社会力量。这一方面可以保证社团活动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与社会的接触,增进对社会的了解和认识。进而帮助学生们在更广泛的交流思考中进一步提升自身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社团内涵的充实。

(三)扶持品牌,引领潮流

学生社团类别广泛是当前各高校的普遍现状,要充分发挥社团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需要进行分类引导,发挥不同社团在不同领域的比较优势和创新能力。北大团委通过支持优秀社团、扶持品牌活动,为广大社团树立榜样,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北大团委学生团体部官方微信平台“北大社团”,旨在服务学生社团,弘扬校园文化。同时,校团委每周举办由校团委老师、学生社团负责人、社团指导教师以及指导单位负责人四方参加的“四方午餐会”。通过为学生社团配备优秀的专业指导教师,充分调动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引导社团向高质量、高层次和高水平发展。各社团提出发展过程中的困惑与难题,各单位老师答疑解惑,建言献策。通过对品牌社团的扶植和品牌社团负责人的培养,在引领校园潮流的同时促进社团负责人领导力的提升。

百余年来,北大一直与国家荣辱同行,当代北大社团理应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锋。北大团委将继续发挥社团在引领校园文化、助力第二课堂和引导学生成长成才方面的重要作用,指导青年学子在社团中增知识、长才干、磨炼意志、凝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