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新形势下基层团建问题对策研究——以北京大学为例

作者:阮草 发布日期:2013-04-14

摘要:北京大学基层团建对于引领青年思想、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当前北大共青团工作的重点所在。而作为共青团血脉的基层团组织一旦无法伸展,思想的血液就无法注入到广大团员青年的身心。就北大共青团的具体实际而言,当前组织覆盖和工作影响的薄弱环节仍然在基层。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文章旨在阐述当前北京大学基层团建面临的突出问题,分析造成问题的原因,并尝试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基层团建;团建瓶颈;团建创新

 

共青团组织是共青团事业发展的基础,基层组织建设决定着共青团最本质的战斗力、影响力和生命力。李源潮同志在共青团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团组织建设,努力实现两个全体青年的目标;要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团的建设特点和规律,推进团的组织设置、活动方式改革创新。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夯实基层团组织建设,切实增强战斗力和凝聚力,是一个值得重视和思考的问题。

一、新形势下加强基层团建的意义

十八大对青年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只有加强基层团建才能充分发挥共青团的战斗堡垒作用,为团结带领广大青年投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事业提供组织保障;就北京大学实际而言,加强基层团建也对于新形势下引领青年思想和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具有重要意义;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出发,只有不断优化发展基层团组织,才能提高共青团的整体战斗力。

(一)加强基层团建对于贯彻十八大精神的政治意义

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党的十八大对青年提出了殷切希望,也为共青团开展青年工作指明了方向。作为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中国共青团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战斗堡垒作用。基层团组织是构成团组织整体系统的最基本单位,是团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政治基础和组织基础。共青团能否在新世纪不断巩固和扩大在青年中的影响力和凝聚力,能否带领全团青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归根到底取决于基层团组织的建设。基层团组织建设事关全局,意义重大,不容忽视。

(二)加强基层团建在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过程中的现实意义

北京大学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2048”远景规划和三步走的战略设想,使全面实现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更加清晰和具体。共青团是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为了让学校的重大战略决策走近青年、吸引青年、凝聚青年,北大共青团要在基层团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上下功夫。团的总体功能体现在组织动员青年、教育引导青年、关心服务青年、代表和维护青年合法权益等各个方面,应当找准定位、贴紧时代、铆牢目标、切合实际。切实加强基层团建是北大共青团努力的方向,是团组织服务学校中心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从组织行为学角度看加强基层团建的实际意义

为了全面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化水平,团组织建设需要积极吸收组织行为学的科学成果,开展组织模式的变革与创新。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来看,一个组织的所有成员都会在该组织的教育熏陶之下,形成共性化的倾向,遵从特定的伦理,表现出稳定的行为,这是一种组织社会化过程,注定是在组织的基层初步完成的。只有既尊重个体差异,又营造整体氛围,才能真正扩大组织在基层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二、当前北京大学基层团建存在的突出问题

北大团委于20133月初随机抽调学校12个院系的63名基层团干部,针对目前基层团建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访谈和调研。综合我们掌握的情况和这次的调研成果,可以发现基层团建主要存在以下3大问题。

(一)职能重叠导致定位不明

相当一部分基层团干部对自己的职权不明所以。哲学系一位团支书就表示:班级有班级的活动,党支部有党支部的活动,而团的位置恰恰很尴尬,不知道怎么定位。应当承认,党、团、班”3种不同类型组织的密切配合,客观上为班级活动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种工作模式整合了不同组织间的同质性资源,降低了团支部的运转成本,提高了活动组织效率,加强了学生们的集体认同感、归属感和凝聚力。但在这一过程中,团支部在学生心中的存在感变得薄弱,甚而没有特别独立具体的形象,有相当比例的团支书将自己当作班长的附属或是起辅助性作用的副班长。同时,团支部的独特作用仅仅被理解为最基本的团务工作,比如推优入党、团籍注册与管理、收缴团费等,团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足。

(二)资源不足引发保障不力

经费不足也是目前基层团建面临的主要困难与挑战。一些活动成本较高的项目无法开展或者无法有效开展,活动的效果和质量大受影响。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一位院团委副书记说:我们不像有些学生社团那样,有钱有人;办一个活动需要很多资源,很多时候我们是无法承担的。基层团组织自身资源匮乏,同时也没能利用好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源。总的来看,大部分基层团组织在资源利用结构上比较单一和传统,在引入社会资源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受限于基层团组织活动规模和影响力,团支部很难获得外界的有力支持以解决资金匮乏问题。

(三)团干部价值认同感不足造成事业心责任感下降

问及基层共青团工作的重要性时,有13位基层干部认为共青团工作非常重要27位基层团干部认为比较重要18名基层团干部认为也就一般,另有5名基层团干部认为有名无实,比较累赘。仔细分析各位基层团干部自己陈述的理由,可以发现,其中不少人对于团务并不熟悉,对于团的事业不够热情。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青年工作的特点决定了团干部的流动性比较大。不少团干部们不愿意与班主任或辅导员一起迈开双腿,扎到青年中去,不愿意坐下来与青年谈心。很多基层团支书既对自己的身份缺乏荣誉感,也对共青团本身缺乏认同感,难以成为团组织扩大覆盖面、提升先进性的有效驱动力。

三、基层团建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班团一体化与定位迷失

共青团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兼具先进性和群众性。然而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系,双重属性的对比关系是不同的——与党员和党组织相比,团员和团组织主要体现为群众性而不是先进性,旨在扩大党执政的群众基础;而与非政治性组织相比,团员和团组织主要体现为先进性而不是群众性,旨在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

那么,在团员占绝大多数的情况下,作为一种特殊政治身份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自然消解;进而,基于团支部建在班上的组织原则,团支部与行政班虽在名义上并存,实质上已内化于后者。若不是尚有主题日、收缴费这样的符号性举措,团支部的地位恐怕就更加尴尬了。身份的模糊,导致当前基层团组织工作存在严重的被动化趋势。基层团干没有把握好自身定位,没有意识到工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致使工作缺乏计划性、引导缺乏操作性、活动缺乏持续性、干部责任意识淡薄等问题凸显。

(二)价值多元化与基层团干部凝聚力不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批批青年前赴后继,投身改革建设。为了培养党的事业的接班人,团组织吸纳了大多数青年。由于入团门槛较低,这就使得团员的认识无法高度统一。又由于团员青年兴趣爱好不同,时间安排不同,职业规划不同,一元的工作模式难以满足多元的青年需求。仅仅依靠开展团日活动难以吸引青年,需要将基层团建工作生活化、常规化、理念化。

由于基层团干往往是在并不激烈的选举中产生的,工作的动力不足,同时其自身组织能力、理论水平、思想高度难以保障,导致出现了一些团干部在位而无为的现象。很多基层团组织还处在工作上应付上级要求、服务上敷衍青年需求的阶段,不能积极主动地接近青年、团结青年、服务青年,与青年沟通不畅,无法得到青年信任,使得青年对基层团组织的认同感受到冲击,严重影响共青团的号召力和凝聚力。

四、基层团建问题的对策思考

(一)打造“一体两翼”式团组织新格局

基层团委需要以院系基层团组织为主体,以研究生会、学生会和学生社团、青年自组织为两翼,围绕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开展工作。积极引导学生组织根据形势变化,创新工作机制,增强服务意识;要将学生组织建设成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组织;使团的活动形式从大型、集中、统一的形式向小型、灵活、多样的形式上创新;使团的资源获取方式从单一的学校财政拨款向依托社会力量、借助社会资源方面创新。通过构建一体两翼的共青团工作新格局,基层团委将共青团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学生会、学生社团组织的活动优势、亲和力优势相结合,一体保障两翼的正确方向和健康发展,两翼充分发挥作用和优势,作为一体的补充。

(二)加强不同层级团组织间联系,切实做到“重心下移”

处理好校团委与院系团委的关系,要注意的是加强基层团干部与校团委的联系。首先,定期由校团委牵头组织基层团干部联席会议,在使基层团干获得存在感的同时,让校团委及时了解基层团委情况;其次,要尊重各自的特点,找准各自的定位,搭建合作的平台。从这一认识出发,要把资源向基层倾斜,努力形成全团抓基层的合力。校团委与院系团委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跨院系、跨组织(两会、学生社团等)地调动和整合资源,因此就应当重点进入那些具有普遍性而非特殊性的价值、仅靠单一院系办不好、资源供给与统筹的需求比较大的项目;对于适合院系团委做而院系团委资源不足的特色性项目,校团委需要在保持院系团委自主性的基础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必要时调动校团委的力量引入社会资源。

(三)高度重视基层团支部书记选拔与培训

团支书的业务素质直接影响着团支部的工作水平。要从校团委和院系团委两个层面提高对团支书选拔、培养等工作的重视程度,切实做到把握方向、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严格要求,打造一支德才兼备、素质过硬、朝气蓬勃的团干部队伍。

一方面,拓宽团干部的吸收和配备渠道,完善资源保障和科学引导机制,优化团支书的推荐、选举、任用机制,让潜在的优秀团干蓬勃涌现出来,从源头上优化基层团干部队伍结构。另一方面,团干部培养需要结合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深入推进,不同层面有效配合,加大团干部的专业培训力度,下大力气改进团支书业务能力培养体系。通过学校和院系的组织化培训和教育式管理,为团支书准确定位和积极履行自己的职责打下基础。要及时推广成功经验和先进典型,激发基层团组织的创新活力。



作者简介阮 草 北京大学团委书记、学生课外活动指导中心主任 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