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高校院系加强实践育人工作的思考与实践——以北京大学工学院为例

作者:李军凯 发布日期:2013-04-13
摘要:院系是高校落实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载体。高校院系推动实践育人工作,重点在于做好构建工作体系、完善工作机制和加强队伍建设三项工作。北京大学工学院立足于新型工科的学科特点,构建了实践教学、社会实践和军事训练一整套实践育人工作体系,并不断完善奖励激励机制与校企合作机制,重点加强以产学研合作开发、专业教师挂职锻炼、辅导员和学生骨干培训为主要形式的队伍建设,推动实践育人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关键词:高校;院系;实践育人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着力提升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是发展高等教育的方向和重点。2012年初,教育部等七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国民教育全过程,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
长期以来,实践育人特别是实践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要切实做好实践育人工作,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高校不仅要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观念,还要强化实践育人的教学要求、创新方法途径、加强基地建设、加大经费投入、调动各方资源,形成实践育人合力,着力构建长效机制。
在高校的工作实践中,院系是各项工作的基础,也是主要的工作载体。做好高校的实践育人工作,除了要在学校层面统筹协调,做好顶层设计,还要在院系层面精心组织,抓好工作落实,重点做好构建工作体系、完善工作机制和加强队伍建设3项工作。北京大学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四结合”、“四促进”的实践育人理念,构建并完善了全过程、全方位、全覆盖的实践育人体系。以此为指导,北京大学工学院立足新型工科的学科特点,秉承“工之道,实为本,新为上”的育人理念,构建了实践教学、社会实践和军事训练一整套实践育人工作体系,并不断完善奖励激励机制与校企合作机制,重点加强以产学研合作开发、专业教师挂职锻炼以及辅导员、学生骨干培训为主要形式的队伍建设,实践育人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构建院系实践育人的工作体系
坚持理论学习、思维创新与社会实践相统一,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对于工科学生来讲,实践育人的意义显得更为重要和突出。当前,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更需要一大批掌握现代工程科学与技术、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工程科学与技术人才。北京大学工学院结合新型工科的学科特点,不断探索和创新实践育人的形式,构建了富有工学特色的实践育人工作体系。
(一)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1.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实践教学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动手操作的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北京大学工学院建立了金工实验室,面向所有本科生开设有学分的实习课程,由指导老师带领学生开展金工实习和电工实习,增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学院鼓励本科生参加科研活动,设有专项经费鼓励和支持本科生结合自己的兴趣开展个人或小组科研活动。2012年,由工学院3名本科生组成工作小组,以本科生科研立项的方式完成了工学院学生工作管理系统的设计制作,既给学生提供了学以致用的实践锻炼机会,又促进了学院的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顶点设计项目
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是理工科大学生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综合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使所学知识得以疏理和运用,有效提升了逻辑思维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工学院借鉴世界一流大学工学院的成功经验,从2008年秋季起,面向大四学生开设高级毕业设计(Capstone Design)课程。分别与斯坦福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开设了跨文化工程设计课程,合作方式由2名北大学生和2名国外学生组成4人小组,共同完成来自大型跨国集团公司的项目。顶点设计项目(Capstone Design Program)为学生提供了近距离接触企业研发最前沿技术以及了解国外名校的机会,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全球性的工程实践经验,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拓展了学生的国际视野。目前参与顶点设计项目的大四学生比例超过50%,反响热烈。
(二)丰富社会实践环节
1.学术竞赛
各类学术竞赛是实践育人的良好平台。工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学术竞赛,参赛作品的数量与质量连续多年保持“双丰收”,工学院已连续13年荣获“挑战杯”团体奖,而且连年有学生荣获“挑战杯”特等奖。此外,工学院还结合学科特色,鼓励学生参与机器人大赛、石油工程设计大赛、力学竞赛、物理竞赛、数学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等各项学术竞赛。目前,学术科创育人已成为工学院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院系内形成了崇尚学术、热爱科研、追求创新的良好氛围。
2.工业设计大赛
为进一步加强创新创造和实践育人工作,工学院于20124月与校团委联合主办了北京大学首届工业设计大赛。大赛面向北京大学全体学生,征集与生产生活相关、包含工业设计理念的设计以及发明制作成果,鼓励学生学以致用,结合所学专业知识进行创新创造。大赛历时7个月,共收到了来自15个院,共110名学生的46份参赛作品,在北京大学掀起了一股创新创造的热潮。对于以文理等基础学科见长的北京大学来说,首届工业设计大赛不仅是加强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行动。
3.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
该竞赛由美国能源局发起,以全球高校为参赛单位,是旨在设计、建造并运行一座高效节能太阳能房屋的国际性顶尖赛事,被誉为新能源领域的奥运会。2012~2013年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SD大赛)第一次登陆亚洲,并由北京大学工学院承办。为此,工学院成立了大赛组委会,并安排了4位高水平的指导老师,由北京大学60名学生和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30名学生联合组队,队员学科背景包含建筑设计、工程、电子、管理、新闻传播、法律等,他们沟通协作、密切配合,将完成一座100多平方米新能源智能房屋的建筑设计与施工建造,整栋房屋全部能源供应均来自于房屋自身采集的太阳能,能够在配备整套日常家用电器的前提下,满足日常居住所需能源消耗,同时保持室内温湿度适宜。SD大赛突破了以往各类学术科创竞赛仅停留在创意设计层面的局限,要求学生完成从创意设计到建筑施工、美化布局、商业策划以及新闻宣传的全过程,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知识创新、团队合作、宣传营销以及跨文化沟通能力,是富有科技特色的高水平实践育人平台。
4.实习实践
实习实践作为高校育人的“第三课堂”,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发挥着重要作用。工学院结合自身的学科特点和优势,在厦门、无锡、南京、绍兴、包头等地设立了工程研究院,深入开展产学研和院地合作。各工程研究院优先为工学院学生提供实习实践机会。工学院则鼓励二、三年级品学兼优的学生利用假期到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或非营利组织开展实习,促进学生学习职业发展知识,掌握求职技能,积累社会实践经验。学生要撰写实习报告,汇报实习感悟,学院将根据学生的实习成果汇报,择优奖励。同时还鼓励获奖学生辅导新一期同学的实习,形成良性循环互动。
5.志愿服务
工学院积极开展志愿服务育人工作,倡导“人人争做志愿者”,弘扬志愿精神。从2009年开始,工学院在本科新生中推进“全员志愿者”试点工作,号召大家“从服务身边做起,点滴渗透志愿精神”。为进一步将雷锋精神贯彻到日常志愿者管理和志愿服务工作当中,工学院制定了《北京大学工学院志愿者工作条例》,并开展了一系列志愿服务活动。工学院学生志愿者在实践志愿精神的同时,也锻炼和提高了自身的综合能力。
6.就业创业
当前,就业创业和职业发展是大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但职业意识不足、对职场缺乏了解也是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2012年,工学院组织各学生党支部,以小组方式合作开展与自身专业对口的重点单位的校友访谈活动。活动组织学生主动探索职业发展道路、引导学生积极了解职场,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组织协调和沟通写作能力。访谈成果已整理出版,从而使更多学生能够共享这一成果,有利于学生拓宽就业渠道,引导其赴国家重点单位与领域建功立业。同时,工学院已与南京市委市政府积极沟通并达成初步意向,为学生赴南京创业提供政策支持。
7.勤工助学
为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自立自强,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自信,工学院通过产学研合作开发平台、发展办公室、部分教授的实验室创造了多个勤工助学岗位,优先录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让他们在工作中锻炼成长、收获自信,由此也形成了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
(三)认真组织军事训练
军事训练是北京大学全校本科生的必修课,对学生进行高标准、严要求、多层次的军事训练,使学生掌握基本军事技能和军事理论,同时也将国防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有机结合。工学院认真组织军事训练,军训前由党委副书记召开动员会,对学生进行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军训过程中,辅导员随队组织指导;军训后,学院还召开总结会,总结军训工作经验,表彰在军训中表现优秀的学生。
二、 完善院系实践育人的工作机制
实践育人工作的贯彻落实,关键在于构建有效的工作机制。要通过制度设计和制度创新,营造领导重视、学生认同、全员参与的实践育人工作氛围,推动实践育人工作的持续发展。北京大学工学院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逐步建立并完善了实践育人的奖励激励机制与校企合作机制。
(一)奖励激励机制
目前,工学院加强实践育人的奖励激励政策主要包含“挑战杯”奖励、工业设计大赛奖励、实习奖学金等项目,意在鼓励大学生参与学术科创与实习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科研兴趣和实践热情。在“挑战杯”竞赛中,学院给每位参赛学生均发放荣誉证书和现金奖励,对于重点项目还给予另外的资金支持。在“挑战杯”开赛前期,学院组织学生召开“挑战杯”宣讲会,邀请以往获奖学生介绍经验,通过典型示范加强引导;在作品征集阶段,组织专家评审委员对作品进行初评,并对获得推荐的作品进行深入指导;竞赛结果公布后,对学生进行奖励和表彰。在工业设计大赛中,学院通过争取企业赞助支持,为学生设立了总奖金达20万元的特等、一等、二等和三等奖,还单独设立了优秀指导教师奖和优秀组织奖。此外,工学院还设立了北京大学唯一一项实习奖学金,鼓励学生参与企业活动,明确学习目的,提升学生走入社会、进入企业工作的能力。
(二)校企合作机制
校企合作是开展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途径。北京大学工学院充分发挥新型工科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优势,密切联系对口企业,开辟了多种校企合作的形式。一是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通过与企业共建研究中心、研究所等方式联合开展科技攻关,给工学院学生提供更多参与企业项目研发的机会;二是与企业联合开展学生活动,如合作举办文化节、组织学生走进企业参观、提供实习机会等,帮助学生了解职场,提高实践能力;三是联合企业设立奖助学金,给学生创造开展勤工助学、公益活动的机会,鼓励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成长。
三、加强院系实践育人的队伍建设
(一)产学研合作队伍建设
北京大学工学院成立了产学研合作委员会,统筹学院产学研合作工作。学院设有产学研合作办公室和工程技术研究院,形成了行政、研发、投资及产业发展4个紧密协作的产学研平台。工学院还聘请了高水平的职业经理人进行产业管理,并初步建立了各项规章制度。通过产学研平台和项目的推动,工学院已形成了一批在产学研合作方面有独特思想及丰富经验的骨干教师,他们带领工学院学生完成了多项重大高新技术项目研发和技术成果转化,取得了显著的实践育人成效。
(二)专业教师挂职锻炼
工学院立足自身的科研优势,积极选派优秀骨干教师赴地方挂职锻炼。工学院教师挂职锻炼不是简单的“浅尝辄止”和“走过场”,而是带着科研项目和技术专利,投身地方生产实践。在助力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同时,也丰富了自己的教学科研经验,有助于更好地指导学生。2012年工学院选派骨干教师赴山西朔州挂职锻炼,其主要从事非常规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研究,并已研发出国内第一条利用粉煤灰和煤矸石制备高性能陶瓷纤维示范生产线,凭借这样的科研优势,大力推动了挂职地固废工业园区的转型发展,初步形成了“产学研基地+研发中心+人才挂职”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辅导员和学生骨干培训
辅导员和学生骨干是开展学生工作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工学院将学生骨干纳入学生工作队伍,并对他们进行职业化技能系列培训,提升学生骨干的工作能力和实践技能。学院每学期组织召开学生骨干总结表彰大会,带领学生骨干总结工作经验、表彰先进,激发工作热情。同时,依托学院团委的初级团校和高级团校为学生骨干进行系列培训。这些学生骨干在学院举办的众多大型活动中承担了重要工作任务,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实践育人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也是新时期高等教育的教育思想和理念。高校加强实践育人工作,应将其作为指导思想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不断完善实践育人的工作体系,努力构建长效机制,确保实践育人工作能够落到实处、收到实效。而要做到这一点,离不开院系层面实践育人工作的扎实推进。在实践中,院系应充分结合自身的学科特点,努力整合各方面资源,以实践教学改革为重点,以社会实践活动为抓手,以体制机制建设为保障,以工作队伍建设为促进,努力探索并构建富有自身特色的实践育人工作体系,不断推动实践育人工作取得新成效。


作者简介:李军凯 北京大学工学院党委副书记 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