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态度学习、过程体验与情感传递: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三个初步思考

作者:张庆东 发布日期:2013-04-13
摘要:文章基于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日常体会,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长期性、广泛性和多样化的工作特性,主张将态度学习、认识提升、立场选择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定位联系起来,使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和成才服务、青年学生思想进步、全面成长和参与学校发展建设的过程之中,强化心灵和思想体验,并从“以身示范,传递大爱”、“以小见大,传递关心”、“以心比心,传递理解”等角度强化“情感传递”,获得学生认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态度学习;过程体验;情感传递;思想政治教育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等提法都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现实的重要性和应有的能动性。正如人不能没有思想一样,人的成长成才也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不管是将其作为工作目标还是工作方法,都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定位和实现方式有必要的理解和把握。文章立足于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日常体会,重点阐述对态度养成、过程教育的心灵体验和情感培养与沟通传递的认识和体会。
一、思想政治教育应重在解决态度和认识问题
(一)态度学习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完全学习理论(Complete Learning)认为,学习包括知识(Knowledge)、技能(Skill)和态度(Attitude)三项内容。知识、技能的学习内容不必详加阐释,其主要通过“第一课堂”来实现;态度的学习则主要是心态和性情的养成,简言之就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养成,因而其应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工作。但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知识学习、技能学习和态度学习并非同等重要。当人们认可“态度决定一切”、强调学习态度的重要性时,就应该把态度学习摆在相对优先的位置。这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秉持的观点,也应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其工作对象所达成的共识。基于此,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内化为教育和学习的固有内容,而达成这样的共识,本身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体现。
(二)认识的深化、拓展和提高
正确的态度来源于正确的认识,而认识的深化、拓展和提高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可能存在认知冲突的动态变化过程,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期性。此外,尽管个体的认识程度具有个性化特征,但形成正确认识的过程却不一定仅仅是独立学习的过程,朋辈辅导和同伴教育同样能够发挥有效的作用,这也就是同龄人的思想认识相互影响并被个体内化的过程。同样,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强化内容教育,使之为个体所认同并接受,进而内化为个体认识的组成部分,也要倡导认识方法的学习,使个体学会客观全面地认识事物,从而“自觉地”完成认识深化、拓展和提高的过程。
“高度决定视野,角度改变观念”,强调了认识方法的重要性,并凸显了认识的立场问题,也就是应该站在怎样的高度、选择怎样的角度去深化认识。众所周知,当今时代的价值观呈现多元化态势。“多元化”其实就是从多个不同的立场来看待同一事物或现象,进而形成不同的认识。然而在这一被普遍认同的现象背后,有三个问题值得思考:
第一,“多元化”是现实,但是否“存在即合理”呢?恐怕这正是国家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缘由和必要性所在。换言之,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不仅能回答什么是“正确的认识”的问题,也能回答什么是“正确的认识立场”的问题。
第二,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对同一事物或现象的看法也可能是“多元的”,有的是改变了认识立场的结果,也有的是兼顾了多个认识立场的结果。前一种情况,可能会带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预期的结果,即认识从“错误的”走向“正确的”,但也潜藏着从“正确的”走向“错误的”这种风险。而在后一种情况下,学生通常会形成“客观的”、“全面的”认识,这自然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预期的结果。
第三,“换位思考”并不意味着彻底改变立场,而是从另一个相关的立场来丰富自身的认识,让持有不同立场的人能够达成更多共识,甚至是让不同的立场趋同。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境界,能够克服因立场“冲突”带来的心理抵触,也能够克服不同立场彼此孤立而导致的“缺乏共同语言”的现象。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解读
第一,“思想”能够触及的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诸领域事物和现象的看法,因而“思想教育”的内容应当是多样化的,不应只局限于某一方面,但归根结底还是要解决根本的态度和认识问题。
第二,政治立场、政治信仰和政治信念同样重要。它既是“思想教育”的结果,也是“思想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因为其解决的是政治方向和理想信念的问题。值得强调的是,“政治教育”的对象不应只局限于党员或其他特定群体,因为人都需要有理想信念。
第三,“教育”的“教”字有“训诲”之意,如果把握得不好,容易忽略学习者的本体性和主动性。但同时“教”字也有“传授”之意,而这种寓意也许更容易与学习者的立场取得一致,其内容更容易获得学习者的认同、接受和内化。
二、关注过程教育中的心灵和思想体验
认识的深化、拓展和提高是个动态的过程,这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坚持内容教育和过程教育并重的原则。假定内容教育主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那么过程教育则应侧重于在“是什么”的过程中解决“为什么”的问题,让学习者在自身心灵和思想体验的基础上增强认识,这与实践育人的核心理念是一致的。
而针对大学生群体的过程教育,至少可以从以下四个层面来理解:
(一)把思想政治教育融于人才培养和成才的过程之中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应有之义和目标要求。尽管不同学科门类的人才培养和成长规律有所不同、“知识学习”存在显著差异,但人才应有的思想政治素质要求却是相同的,主要包括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尊重知识、理想信念、学习态度和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要求。然而,需要重点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是,怎样把这些要求分别与不同学科专业的特点和人才的成长过程相结合,怎样让“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紧密结合。事实上,从“第一课堂”的实践教学体验向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第二课堂”的社会实践体验对“第一课堂”的渗透和促进,仍然是需要继续探索的“双向融合”。此外,同一学科人才的培养不必、亦不可能、更不应该是同一模式,不同志向的人会有不同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路径,因此也需要充分考虑怎样让思想政治教育与不同类型的人才成长过程相结合。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因材施教”,也体现了其实现途径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二)把思想政治教育融于青年学生追求思想进步的过程之中
从数量上看,大学生党员发展的数量在年度党员发展总数中占有不小的比例,这从一个侧面体现了青年学生对思想进步的积极追求。就党员发展工作而言,其往往强调质量上的高要求和程序上的完整性。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党员发展的过程不应只局限于完成若干个环节的程序性操作、评价思想状态和觉悟程度,而应该更多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促进思想的持续进步和觉悟的不断提高。事实上,在这个过程中,有足够的空间让学习者获得多重心灵和思想体验。一方面,党员发展是一个可持续的过程。从递交入党申请书、参加知识培训、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到发展预备党员、预备党员转正,再到党员的日常教育管理和服务、党支部书记的培养,其总体是一个基本可以贯穿大学学习生涯的培养链条。在这个链条上,每一个节点都应该带动后一个节点的思想进步。而另一方面,培养链条上的每一个节点都留有思想交流的空间。入党申请书和思想汇报不应是单向的,需要必要的、及时的和深度的反馈甚至是矫正;入党培养联系人、入党介绍人的任务不仅仅是填表和做介绍,还需要切实地了解发展对象的思想状况,同他们一起讨论和交流问题;发展党员前的组织谈话,也是深度辅导的好机会,也能够发挥促进思想转变的功能;形式多样的党团日活动本身应更加注重其可能带来的心灵和思想体验,而非仅仅满足于做活动本身。与此同时,党员发展的工作对象不只是党员,而应是更加广泛的群体。就像年年都有老生毕业、新生入学一样,党员发展过程应该为“滚动式”,成为开启更多新人思想进步的引擎。
(三)把思想政治教育融于青年学生成长的过程之中
这里所说的成长针对所有人的成长阶段,不管是不是大学生,不管是哪一所学校的大学生,青年人的健康成长总会面临阶段性的思想困惑。与父母等长辈的沟通抑或代沟、个人情感关系的变化、与同伴间的人际关系模式、生活目标和消费观念、个人发展路径的选择等等,都可能影响思想状态乃至于引起思想波动。我们需要更加平静地看待青年学生这些阶段性的思想特征,也需要努力把阶段性的困惑视为思想成熟和进步的台阶。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强调关心和解决生活实际困难的一个原因。这个阶段开展工作,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丰富且深刻的切身体验,这样才更有说服力和权威性。
(四)把思想政治教育融于学生参与学校发展建设的过程之中
学校现阶段所倡导的“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就是与这种理念相契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其中,有三个方面需要把握:首先,管理制度中蕴含的价值观具有怎样的导向性。比如,单纯的管理者立场可能隐藏着与被管理者之间的思想和心理冲突;“管制”(Regulation)思维占主导会弱化“服务”理念的践行;制度本身以及制度执行过程中体现怎样的公平会影响管理对象的价值判断。其次,“服务”不仅是一种单方面的提供,还要注意到服务行为的可传递性。要让青年学生体验到服务供给者的良苦用心,进而培养其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再次,怎样凸显青年学生的主体意识。就像全面质量管理和企业客户关系管理越来越强调把消费者纳入生产改进过程一样,校方也需要创造条件让青年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学校的发展建设过程当中,从他们的思想中汲取管理和服务智慧。而有了这些亲身体验,学生也会更加强烈地意识到学校的发展建设与自己息息相关,并且直接受益其中。
总体而言,过程教育重在给予学习者更多的心灵和思想体验,它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更加丰富的情感。
三、情感传递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剂“灵丹妙药”
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服务工作是有“无限责任”的,这并非法律意义上的阐释,而是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涉及领域的广泛性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投入的全面性。很多工作不是基于法律或制度赋予的客观责任,而是基于培养人、爱护人的主观责任感。这种责任感本身就是一种情感传递,有很强的示范性和感染力。当然,文章所讲的情感传递还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含义:
(一)以身示范,传递大爱
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家爱集体爱岗敬业,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这些爱的教育归根到底是情感的培育,它既需要说教式的知识教育,也需要现身说法式的榜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党和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言行中表现出的坚定政治立场和政治信仰、在普通辅导员岗位上兢兢业业和高标准事业追求、像家长一样无微不至的关心,都是最好的教材。而青年学生也能够凭借自身的理性判断和学习能力接受这份爱的传递。
(二)以小见大,传递关心
扩大覆盖面、提高普及率是思想政治教育经常追求的目标。尽管不可能每项工作都能惠及所有人,但多项工作齐头并进,从而带给每个人以发自内心的关爱却是可能的。关心,重在关切内心。在个体最需要的时候给予关心,情感传递的效果就会最佳。这是一个无限开放的空间,也是一个需要想很多却不一定做很多的空间。经常性的问候和祝福,甚至是重要考试当天早晨的一条短信,都可能传递语言文字以外的更多情感。
(三)以心比心,传递理解
前文已经述及立场和换位思考的问题,但逻辑立场的转换却并不容易。就像心理咨询和治疗一样,首先需要的不是说服,而是倾听。而正所谓“兼听则明”,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多听一听周围知情人的看法。尽管倾听需要占用大量的时间,但好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使“看中听”成为可能。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明确:一个人的想法可能是一类人的想法,一条看似微不足道的建议可能发展成为一项影响深远的制度。当然,“理”后还要“解”,及时的反馈、宣传和解释始终是必要的,因为这是一个促进立场趋同的过程。


 作者简介:张庆东 北京大学学生工作部、人民武装部部长 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