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全球化背景下的北京大学国际交流新特点

作者:李洪权 李 昀 发布日期:2013-04-13
 
摘要: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与国外高等学校沟通与交流的先锋,北京大学一直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道路上起着引领示范的作用。随着国际化程度的日益提升,北京大学逐渐在国际高等教育领域显现出了较高的知名度,国际交流呈现出诸多新特点。文章以北京大学国际交流工作的具体案例为基础,分析总结近年来的新特点,并梳理为学校核心工作服务的成果。
关键词:北京大学;国际化;国际交流;新特点
 
北京大学自1898年建校以来,一直是中国高等教育与国外高等学校沟通与交流的先锋。多位京师大学堂的仁人志士留学海外,学成后带回先进的治学理念,用“西学东渐”的思想改革了中国的教育制度,最终创立了我国自己的高等教育体系。如今,作为国家“985”项目重点支持的高校之一,北京大学一直秉承“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理念和历史使命,积极扩大国际交流的规模,开拓新思路,在多个领域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校领导一直以来十分重视师生的海外交流活动,刚刚卸任的周其凤校长提出,希望将来每个北大学生在学期间都能有一次出国交流的机会。在服务于国家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和外交事业的同时,北京大学的国际交流事业更为学校科研与教学等核心工作提供了支持与服务,对开拓学生国际视野、强化教师全球化背景以及提升学校国际影响力都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随着经济增长与信息科技的进步,全球化促进了北京大学国际交流的快速发展。2006~2012六年间,北京大学每年接待近400个海外代表团,其中包括国家元首、政要,世界知名大学校长、学者,高级政府行政官员,知名企业机构代表等,每年超过15000人次。此外,北京大学也通过各种形式,组织学校师生代表团出境交流访问,扩展国际视野。
自“985”项目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战略实施以来,北京大学的国际合作通过强强联盟,创新合作模式;培养世界公民,支持中外学生服务社会,并在大学校园中为国家外交服务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呈现出众多新的特点。
一、整合中外教学资源,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育人工作是大学的核心任务。北京大学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交流合作,积极拓展国际交流空间,为学校的学科建设与发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更好的资源。一系列联合培养项目,涵盖了本硕博多层次的学位培养,营造了良好的国际化教学氛围,不仅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了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和中外大学的学位等显性学术产出,也培养了他们国际化的研究视野。
(一)“引进来”,引入国外一流大学管理与教学经验
在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大战略下,北京大学进行了许多有效的尝试,首先是将国外一流大学的管理与教学经验引入学校,与早稻田大学的联合培养项目是此类项目中的最早尝试。1994年开始设立联合国际关系硕士研究生班,并于2001年起设立联合博士生班,2005年两校正式启动“北大—早大本科双学位项目”,至今已有来自北大和早大共20多位学生参与其中。北京大学还设立了北大—东大硕士双学位项目、北大—(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博士联合培养项目、北大—梨花女大对外汉语硕士双学位项目、北大—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双硕士项目等多个联合培养计划。其中,2011年由中日韩三国领导人共同启动的中日韩大学交流合作的“亚洲校园”项目,成为了东北亚三国教育合作的崭新篇章,促进了担负着亚洲未来发展使命的年轻学子在亚洲校园间的自由流动,通过各种形式的交流项目增进三国合作及学生的相互了解,为增强学校竞争力、培养亚洲下一代杰出人才作出贡献。
(二)“走出去”,为在校生构建海外交流平台
北京大学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除了“引进来”,还有“走出去”,通过“学生海外学习项目(EAP)渠道”为在校生构建海外交流平台,提供长期或短期海外学习的机会,让更多的学生在不同的教育环境中形成国际化视野。从2006年以前的派遣制度,到2007EAP项目的确立与开拓,北京大学不断拓展海外学习项目的覆盖区域,力求提升海外合作高校的层次,积极筹建学生海外学习基金,启动实习项目,并建立了完善的信息沟通渠道和系统操作模式。目前,北京大学有近80个常规校际交换项目,近20个假期项目。其中常规奖学金项目为学生出国留学提供经济上的保障;与耶鲁大学、约克大学、慕尼黑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UCLA等世界知名高校合作的暑期学校项目则为希望了解国外文化和高等教育模式的学生提供了便捷的途径。EAP项目发展至今,交换项目遍及美洲、大洋洲、欧洲、亚洲,已为近千名学生提供了海外学习机会,每年都有600余名学生可以远赴重洋学习交流,使北大学生的国际交流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更将北大学子的国际视野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二、促进国际学术合作交流,扩展北大科研平台
在大学的三种主要功能——教学、研究与服务社会中,高水平的研究力量是吸引优秀师生、培养学术团队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的基础。在大学国际化的进程中,科研合作的国际化正在逐步由自下而上的模式,转变为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种途径相结合的模式。在这一过程中,制定大学发展战略和明确优先合作方向对于研究资源的分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诸多区域和国别、国际研究中心应运而生
为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并为国家制定外交、教育发展战略、政策措施提供智力支持、决策咨询、理论探讨和实践分析,区域和国别研究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作为北大传统的优势研究领域,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国别研究中的国际合作逐步活跃并开始展现成效。1998年至今,北京大学建立了20余个国别研究中心,为北大的人文科研工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合作渠道。这些中心的建立不仅为北大师生提供了国际交流的平台,也对跨学科学术研究起到促进作用。
此外,一些由国内外知名学者牵头成立的国际研究中心,也在聚拢世界顶尖的研究力量、整合资源等方面起到了促进作用,使北京大学在部分学科中属于世界领先地位。
200912月,为了配合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经国家汉办批准,北京大学成立了高级学术机构——“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基地的学术活动主要集中在邀请国外著名汉学家来华研究;翻译并向海外介绍中国的传统经典和国内优秀的学术论著;收集整理国际汉学家研究论著及海外传存的汉学典籍;编辑期刊介绍西方汉学研究前沿。该基地的成立在立足北大人文社科研究的基础上,促进北大的汉语国际推广和中外学术、文化交流,为国外汉学家在中国本土持续地研究中国文化提供平台,为国际汉语教育构筑学术基础,最终成为北京大学学术研究和国际交流中的一个亮点。
20109月,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正式成立,这个集研究、交流与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学术机构在北大的人文学科发展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高等人文研究院的院长由哈佛大学教授、哈佛燕京学社前社长杜维明先生担任。高研院下设“文化中国”、“文明对话”、“世界宗教与普世伦理”、“燕京中心”等四个研究中心,聘请国内外资深专家组成顾问委员会、咨询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以此为基础制定学术计划并推动若干研究项目的开展。立足中国传统文化、放眼国际,关注于人文学科内部和人文学科与社会学科之间的跨文化、跨学科交流,该研究院倡导“启蒙反思”、“儒学创新”的理念,并不断实现着传统文化的反思、发展和转化。
20123月,北京大学斯坦福中心成立,这个融合东方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风景的中式四合院成为了美国知名大学在中国重点大学校园内建立的第一个实体建筑,旨在促进两校合作及中美两国之间的人文交流,标志着两校校际合作翻开了新的一页。中心还将继续开展学生实习、学者访问、学生交换等合作项目,并进一步为斯坦福大学与北京大学及中国其他高校提供深入交流、资源共享的机会,以期成为中美人文交流的新桥梁和新纽带。
(二)科学研究领域国际合作成效显著
科学研究领域的国际合作也为北京大学带来了显著的发展成果。北京大学学者参与发表的SCI论文数量从20041860篇增长到2008年的3366篇,2012年进一步增至4718篇。其中,北京大学与境外合作者联合发表的文章数从2004年的366篇增长到2008年的1079篇。从发表文章的影响因子来看,与境外作者合作文章的影响因子要高于发表总数平均影响因子约40%。这充分说明国际合作对于提升北京大学科研合作力量的积极作用。
从日常来往到学术交流合作,西方文明进入燕园,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北京大学的国际交流活动随着与国外高校的相互融入和互相提升,步入了一个更加深远和广阔的层面。
三、强强联盟建立创新模式,多边合作扩大国际影响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北京大学也在对外交流的过程中逐渐摸索,不断加强“项目”意识,积极寻求项目机遇,形成了“交流—牵线—建立项目—项目跟进”的链条模式,力求改变局限式交流,的模式,从传统的双边合作革新发展形成多边合作模式,在强强联盟的努力下,不断增加国际交流的附带效应,并将其扩大化。这些创新合作模式的尝试,为北大的国际交流带来了新鲜的空气和更加多元的氛围;同时也为大学间的国际合作创造了新的可能,在校际合作中起到了卓越的引领作用。
2010~2011年,北京大学加入欧盟伊拉斯谟学生流动窗口项目,突破了原有中欧合作方式,扩大为亚欧合作的多边途径。在此基础上,欧洲大学中心(European University Center)成立,由13所欧洲大学在北京大学建立一个办公室,协调北大与成员学校的沟通与合作。目前,在此中心的努力下,联合授课、研讨会等活动逐渐增多,成为多边合作的有效平台和典范。此外,基于北大与西班牙桑坦德银行的友好合作关系,合作链条由原有的中西双方合作扩展为中西拉三方合作。北大与拉丁美洲高校之间的项目也得到了发展,如2010年暑期举办的“Top China项目”及“桑坦德银行全球大学校长会”等。
2010年,北京大学已加入了多个全球性大学联盟,主要有“国际研究型大学联盟”(International Alliance of Research Universities,简称IARU)、“东亚研究型大学联盟”(Association of East Asian Research Universities,简称AEARU)、“环太平洋大学联盟”(Association of Pacific Rim Universities,简称APRU)、“国际公立大学联盟”(International Forum of Public Universities,简称IFPU)、“东亚四国大学校长论坛”(BESETOHA)等。高校国际联盟为北京大学提供了良好的多边国际交流平台,是获取资源和最新信息的有效渠道,也是进一步扩大北京大学国际影响力的契机。
社会系统的发展与运行过程,需要由具有不同功能的组织之间相互配合和分享资源来推进。同样,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今天,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有无,是促进整个人类教育事业进步乃至文明发展的必要条件。无论是强强合作的交流项目,还是多边对话的大学联盟,抑或高端严肃的学术会议,北京大学在国际交流的领域里,不断进行着创新尝试,以一种包容和昂扬的姿态引领着合作交流的新风尚,将燕园与它所承载的古老文明推向国际。
四、动员国际学生回馈社会,引导青年学子服务世界
大学之道,不仅仅在于构筑学术象牙塔,也在于利用自己的产出服务社会,其中青年学生的角色十分重要,培养学生的国际社会责任感也是北京大学国际交流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创建一流大学的征程中,北京大学始终不忘的是培养学生脚踏实地回馈社会的人文素养,并将这一理念贯彻到了国际交流的项目中,联合中外学子组织志愿服务,使得学生在服务社会的锻炼与思考中,感受文化与思维的差异,也在文明碰撞出的火花里点燃关怀和体恤的热情。
20101月及7月,北京大学分别启动“北大—哈佛寒假社会服务项目”及“华夏基金—中美未来领导者项目”这两个带有社会服务性质的实践项目。分别有来自北京大学及国内其他高校以及美国哈佛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优秀学生代表参与。学生代表们分赴北京、上海、内蒙古以及美国纽约、华盛顿进行社会服务及学术考察,走访了知名企业、机构并在打工学校教书,深入体会中美两国的社会发展和初等教育的发展情况。通过具体而深入的社会实践,这些项目为两校的项目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两校学生建立起了在课堂上难以产生的深厚友谊;更重要的是,在这样一种多方参与、深入体验的国际交流经历中,实现的是学校、学生和社会的共赢局面,为今后学生国际交流活动提供了创新的模式和全新的方向。
除了官方的一系列交流访问项目,北京大学还积极鼓励并大力推动学生国际交流协会、模拟联合国协会、中美交流协会、中日交流协会等国际交流性质社团的成立和发展,鼓励留学生学生社团和涉外学生社团,建设繁荣国际化校园文化。在国际交流社团中,北大学子发挥自己的力量,与国外的知名大学和企业建立联系、寻求资源、招募和组织代表团出访欧洲、美洲、东北亚等地区的多个国家,与当地的青年学子和知名企业进行深入、广泛的交流,多种多样的学生会议、参访活动在世界各地展开。
作为一所正在向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加速前进的高等学府,北京大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呈现出新特点的同时,也在学校的战略制定和发展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在北京大学2011~2015年“十二五”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为将北京大学尽快建成世界一流大学,需要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引进国际高端教育资源,从而全面夯实国际化服务支撑的能力。在新的历史时期下,北京大学需要深化国际交流,不仅为学校的发展,也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与中华文明传播贡献力量。


作者简介李洪权 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副部长 助理研究员
 李  昀 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交流办公室副主任 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