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理工科研究生实习现状浅析

作者:李研 贾婷婷 郁苗苗 发布日期:2013-01-14

摘要:随着实践育人理念的提出,大学生实习作为社会实践的一个重要方面,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以2012届信息科学技术学院212名毕业研究生调查问卷为例证,探究理工科研究生实习与学业矛盾、实习权益保障、实习效果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校就业指导方一面的建议。

关键词:理工科研究生;实习;现状分析;工作建议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在这背后,除了因大学生绝对数量增加而导致就业岗位有限、供大于求的数量型就业难题之外,由于大学生自身素质与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不匹配而导致的结构性失业问题也日益凸显。长期以来大学生作为象牙塔中的精英,思想认识与社会现实脱轨,是导致这一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20126月,为了解理工科研究生实习现状,分析学生们在实习中面临的问题,我们以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2012届毕业研究生为调查对象,进行了关于研究生实习情况的问卷调查。调查共发出问卷240份,回收有效问卷212份,有效率为88.3%。其中硕士占87.7%,博士占12.3%;男生占74.1,女生占25.9%。与本院总体毕业研究生中的学历构成和性别比例基本一致。问卷内容包括研究生的基本情况、实习时间安排、获得实习信息途径、实习目的及对于实习效果的评价等。

一、实习概念辨析

实习是一个宽泛的概念,而我们所研究的是以择业和职业规划为主要目的的就业实习,不同于以培养专业素养、提高专业认识为主要内容的专业实习,也有别于在校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的社会实践。不同于后两者的计划性与组织性,就业实习是大学生根据自身职业生涯发展目标而进行的实习活动。

此外,还有一些大学生被要求参加所谓的入职前实习,这是一种将实习和试用混淆的做法,实际是试用期的前移。虽然对于用人单位来说规避了招聘风险,降低了用人成本,但是这影响了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不利于在校大学生完成学业,因此不宜提倡。

在实践育人理念的指导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应充分抓住“大学生实习”这一环节,加强实习实践育人基地建设,调动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形成实践育人合力;着力构建实践育人长效机制,进行模式和机制的创新,使实践育人落到实效;加强科学调研,不断探索实践育人规律,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同时,还应注意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保证课内和课外相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匹配,在实习实践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成才观,服务社会,贡献国家。

二、研究结果分析

(一)实习与学业是否存在矛盾

据调查显示,69.1%的学生将实习安排在寒暑假期间,每周工作平均为3.6天。将实习安排在假期或者专心于实验室项目而选择不实习,这是大学生协调实验室科研项目和实习时间的结果,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理工科研究生的课业负担比较重,需要选择空余时间集中的假期以避免两者之间的矛盾。

在实习内容与专业的关系中,“有实习,与专业有关”占到48.8%“既有与专业相关,也有与专一业无关”占到16.4%,“有实习,与专一业无关”占到9.4%,另有25.4%没有实习。实习学生中有近九成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实习,从这个意义上讲,实习与学业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二)实习信息途径及单位类型是否符合现实需求

一项多选题目的统计结果显示,实习信息获得的三个主要途径是“学校BBS.“师兄师姐推荐”和“公司宣讲会,自己投递简历应聘”,分别占57.9%57.2%56.0%。另有“招聘网站”占26.4%,“学校和院系发布的信息”占13.8%,“亲友、学生提供的信息”占11.9%,其他信息来源不足5%。在实习单位中,外企占49.5%,民企占29.6%,国企占17.4%,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占3.6%。总体来看,学生实习信息获得的途径并不单一,但是学校和院系的就业指导部门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较小,一也导致实习信息的有效性很难保证。另外,实习单位的类型虽然多种,但是相对集中,外企和民企为主要接收方,为大学生提供了较多的实习锻炼机会。而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实际更加倾向于国企、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需求与供给之间尚存在差距。

(三)实习权益能否得到保障

薪酬方面,统计显示实习工资每月平均值为2786.8元,中值和众数都是3000元。对于“实习生是企业的廉价劳动力”的问题,有17.1%的学生认为“企业就是想找低价又有一定技能的大学生降低成本”,有31.7%的学生认为“企业提供的锻炼机会不能以金钱来衡量”,还有51.3%的学生认为“不好说,与企业文化有关”。在实习过程中,有九成的学生经过用人单位培训或者安排专人带领,且有九成以上的学生签订了实习协议,绝大多数(占95.5%)的学生认为实习权益能够得到保障。

2012年麦可思研究院公布的就业报告表明,2011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的平均月收入为2815元,以这个标准来看,学生实习工资并不低,应该适当地调整心态,避免好高鹜远。另外,多数用人单位在学生实习过程中是经过认真安排的,通过选派专人管理实习生、签订实习协议等方式使实习效果落到实处,使学生合法权益得到一定保障。

(四)实习预期与现实能否对接

一直以来,求职者的工作经验都是用人单位进行选拔、考察的重要指标,这是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首要问题,实习被认为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桥梁。在调查中,研究生选择实习的三个重要原因分别是“为找工作做准备,增加自己求职优势”,“增长个人实践经验,学以致用”,“具体了解某项工作是否适合自己,为自己的职业规划做准备”,分别占到84.0%.71.8%64.7%。另外还有10.3%的学生表示希望通过实习赚钱,9.0%的学生希望通过实习扩大自己的人脉,其他原因不足5%

对于实习收获,统计结果显示主要有三方面:“提供了就业机会”占到66.2%,“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加深知识的理解”占到63.7%,“明确了未来的职业发展规划”占到42.7%。另外,也有部分学生认为实习有助于自己“拥有从业经验,增加就业资本”和“学习了职场社交规则”,分别占到32.5%27.4%,而其他评价,如“实习耽误了课业学习”、“实习薪酬低于劳动付出”和“缺乏应有的劳动权益保护”等,均不足5%。总体而言,近七成学生通过实习获得了就业机会,大部分学生认为在专业能力和职场经验方面都有一定收获,实习达到了一定的预期目标。

然而,也有部分学生认为实习存在一定问题:如“工作内容简单、枯燥”,“用人单位提供学习机会少”,“展示能力的平台不多”,“浪费时间,没有学到东西”等。可见,学生对于实习的预期和现实之间仍然存有一定差距。

三、大学生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学校工作建议

(一)平衡实习与学业、就业的关系,引导学生科学进行生涯规划

倡导大学生就业实习,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是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工作的重要目标。但如果学校的教育和引导仅仅局限于择业方面,就会导致大学生过分地关注实习形式,急于实习,甚至不专心自身学业,从而造成课内学业和课余实习之间的矛盾激化。同时,这种功利化的目的还可能使大学生在实习中过早地定位职业,获得工作机会后就裹足不前,从而无法真正发掘自己的职业兴趣和发展潜力。

因此,就业实习应定位于生涯规划的大范畴中,既要与学业规划相适应,也要与职业规划相连接。一方面,将实习作为专业实践的一部分,尤其对于研究生来说,实习的行业和具体的岗位应与自身的专业以及专长结合,以促进大学生专业动手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将实习作为职业探索的一部分,使大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更好地明确自己专业的职业发展前景和社会价值,使他们在实习中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与素养。

在具体引导上,高校可以根据年级特点开展适合的实习实践活动,针对低年级学生组织开展企业参观、参加企业项目竞赛、生涯人物访谈等活动,引导他们针对感兴趣的行业或职业进行考察和初步体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鼓励他们进入用人单位,深入进行实践学习。同时,高校应对实习生的课内学业情况、科研项目进展程度进行了解,以此对学生是否实习和实习期长短等提供指导建议。

(二)合理构建高校和用人单位的沟通机制,拓宽信息渠道,保障实习权益

目前大学生实习还存在一定的信息不对称和权益保障问题。具体有三方面的体现:一是在校生对于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用人理念、职业氛围、企业文化等方面没有明确认识,多数信息来源于学校BBS、公司宣讲等用人单位单向的传递,而通过师兄师姐的推荐渠道又比较狭窄,学校作为信息桥梁尚未发挥应有的作用;二是一些用人单位没有提前制定实习招募计划,随时有需求随时招募;还有一些用人单位,如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等,出于工作性质等原因不提供实习机会,不利于学生有规划地进行多元化职业探索;三是大学生对于实习权益的保护意识还不强,针对大学生实习的法律制度尚不健全,实习存在一定风险。

因此,高校首先应积极构建用人单位与在校生的沟通渠道,提高信息有效性,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高校可以在招聘信息网络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实习信息网络平台和实习信息库,多方联络用人单位,充分扩展实习渠道,广泛收集并发布实习信息;定期将在校生的学科设置、专业人数、专业技能等信息及时通报给用人单位,使得用人单位能有针对性地提供实习岗位信息;适时举办与实习相关的双选会,让大学生能面对面地与用人单位沟通。其次,高校应与重点用人单位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使得大学生实习权益能够得到有效保障。高校可以与各类用人单位联合开展实习项目,促进用人单位及早地做出实习招募计划,开辟更多实习岗位;高校还可以与提供专业对口岗位的用人单位建立长期实习基地,有计划地定期定量地推荐大学生进行实习,协作制定实习保障机制,例如协商制定实习最低工资标准,要求签订实习协议,提供有关商业保险等。

此外,高校还应多手段解决学生在实习中的困难:对于实习报酬较低的实习单位,比如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等,提供一定补助,并提高用人单位聘用实习生的积极性;对于经济困难学生等特殊群体,建立实习基金,开辟申请补助的绿色通道。

(三)强化高校和用人单位协同育人理念,促进学生职业素养与思想修养同步提升

大学生的实习预期和现实之间存在一定差距,有着多方面原因。一是实习过程中学生们希望能够很快进入角色,接触重要业务,快速提升能力,但是用人单位出于培训成本、保护商业机密等因素考虑,可能会让实习生做一些看起来不太重要的工作。二是从用人单位反馈的情况来看,他们认为大学生有好高鹜远的心态,缺少沟通能力、合作意识等软技能,过于追求物质利益,缺乏使命感和责任感,对于职场和社会现实认知不足。因此,高校不仅要帮助学生找到实习机会,还要与用人单位一起多关注实习过程,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消减双方的认知差距,共同促进大学生成长。

一方面,高校要与用人单位积极互动,协同育人。对重点用人单位进行定期走访调研,了解他们对大学生能力素质的要求,帮助大学生端正心态、适应职场文化,对企业和未来职业形成合理预期。同时,高校还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向用人单位提出要求和建议,包括实习任务的难易和工作的适切性、必要的实习培训和专人指导等,实现有效的实习管理。

另一方面,高校和用人单位在育人的具体内容方面要有所侧重。用人单位可以重点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包括职业操守、职场礼仪、沟通合作能力、创新创业意识等。高校除了要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方面的教育,还应重点关注大学生思想修养水平的提升。形式上可以通过实习动员会、实习经验交流、典型人物访谈报道、评选优秀实习生等活动加强教育引导;制度上可以通过建立相应的实习评价标准以达到引导和落实的目的,从而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能够将自身发展与祖国需要紧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