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理科研究生的发展辅导与分类指导——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为例

作者:董晓华 吕轶舟 郭 利 发布日期:2012-10-14

 摘要:理科研究生作为我国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要后备人才,一直以来受到国家的特别重视。随着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和其他经费的投入,我国理科研究生培养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对理科研究生的发展进行分类指导,满足学生成才的个性化需求,提高学生工作的针对性,是学生工作精致化的要求。文章根据理科研究生就业去向进行分类,提出了分类指导的建议方案,为综合性大学理科研究生发展辅导和分类指导提供参考。

关键词:理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发展辅导;分类指导
一、发展辅导和分类指导是提高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
(一)我国理科研究生培养概况
近年来,随着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和其他重大计划的推行,我国理科研究生培养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为例,学院自1913年至1977年64年间共录取研究生131人,毕业研究生100人,按照北大物理学院在全国高校的师资、生源情况和学术影响力来判断,这个人数也应该是高校之最。改革开放30多年来,学院培养的研究生数量不断增长。2010年北大物理学院硕士毕业生69人,博士毕业生84人,共计153
人;2011年硕士毕业生72名,博士毕业生86名,共计158人。这个数量的变化是巨大的,由此可见我国科研投入也是变化惊人的。
近几年来,我国的理科研究生教育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其中也存在诸多不可回避的问题。理科研究生的培养涉及到学术、技能和综合素养等各个方面,本研究结合工作经验及文献研究,从第二课堂的角度入手,对如何加强综合素质和提高创新能力方面进行探讨和分析。
(二)发展辅导和分类指导是提高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
1997 年,国家采纳部分科学家的建议,决定制定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 计划),开展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重点基础研究。这是中国加强基础研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大战略举措。“973计划”坚持“面向战略需求,聚焦科学目标,造就将帅人才,攀登科学高峰,实现重点突破,服务长远发展”的指导思想,以原始性创新作为遴选项目的重要标准[1],足见国家对创新能力的重视。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阶段,以知识创新和培养创新人才为己任,与本科等其他阶段的高等教育有着极大的不同。研究生教育的特征是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其核心内容。创新能力是个性化较强的个人素质,创新能力的培养必然结合学生的个人特点。因此,将学生人群进行细分,采取分类指导的方式,提供针对性的培养,是提高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
(三)发展辅导和分类指导是加强综合素质培养的有效手段
过去,理科研究生面临的多数是经济问题、科研投入问题。近年来,理科研究生贫困问题已不再占据主流,而心理问题、就业问题、缺乏社会实践以及体质下降[2]等问题,逐渐成为影响理科研究生健康成才的主要问题。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必然有来自社会、家庭和高校各方面的影响;但归根到底,这些问题多是理科研究生自身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的体现。
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个性化、多层次的培养模式和平台。随着时代文化的变迁,学生价值观和基本素质也在不断变化,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创新工作机制,搭建学生分类培养新平台”显得尤为重要。
二、理科研究生的分类指导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于2004 年7 月对原物理系、技术物理系79 级、80 级部分校友95 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得到信息如下:校友工作的行业分布中,科研、教育占32% ;IT 占28% ;金融、贸易、商务、咨询占13% ;半导体占14% ;生物产业占2% ;传统工业类占6% ;文体、卫生占2%;律师占1%;媒体占1%。毕业的专业与目前从事的工作之间的关系:有关系的比例为49% ;没关系的比例为19% ;虽然没有直接关系,但是仍然受益于原来专业颇多的占33%。
2010 届毕业研究生的去向如下:出国继续攻读学位和做博士后共28 人(18.30%),高等院校、科研院所23 人(根据2011 届情况修正为15.03%),国家部委3 人(1.96%,其中2 个环保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1 个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
进中心),西部和基层就业4 人(2.61%,未包含九院定向生),企业95 人(62.09%,分布在能源、IT、制造、金融等行业)。
2011 届毕业研究生的数据统计如下:其中出国继续攻读学位和做博士后共28 人(17.72%),国家部委3 人(1.90%,全是技术岗位:环保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高校、科研院所27 人(17.09%),西部和基层就业6 人(3.80%,未包含九院定向生,
后者归入“科研院所”),企业93 人(58.86%,分布在能源、IT、制造、金融等行业)。
从上述数据和毕业20年校友的反馈中,我们可以看出,物理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训练学生科学素养、基础背景以及专业训练等方面,为他们的人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在职业选择上,他们还需要进一步选择可能更适合的岗位和行业、领域。参考上述数据,我们对研究生作出了如下分类:
(1)科研型学生:工作内容以学术科研为主,这符合物理学院作为理科院系的培养目标和就业观念。这一类学生就业去向较为广泛,可以申请国内外高校博士后继续深入开展独立研究工作;可以选择到高校任职,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也可以进入国内外科研院所,从事相关研究。
(2)技术型学生:工作内容以技术研究为主。他们或者直接服务于技术开发应用,或者在研究生阶段将得到训练的科研思维直接应用于新的技术开发。此类学生一般选择到国内外著名公司的技术研发部门从事具体的技术性工作,就业去向涉及能源、IT、金融工商、专利法、制造等行业。
(3)定向生:工作服从于国家和委培单位的需要。定向生的培养方向集中在国家核心基础研究与应用方面,他们未来从事的工作属于国外对我国相对封闭、难以交流的领域。物理学院的定向生包括三种类型:九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定向生、国防定向生和“强军计划”定向生。为了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需要和履行定向协议,定向生毕业后回到协议指定工作单位或行业工作。
(4)其他相关行业从业者:工作内容与所学专业知识有间接关联或关联不大,属学生重新选择个人兴趣发展方向。如对行政管理有兴趣的毕业生以选调生、公务员或者挂职锻炼等方式进入国家部委或者地方政府机构工作,愿意尝试创业的毕业生可以选择在IT 等行业进行创业等。总体来看,这部分学生的就业去向主要集中在党政部门、民营企业等。
(5)特殊困难生:这些学生因为身体、精神、经济或学业等方面的障碍,造成在校生活、学习吃力,毕业后就业困难。他们的首要困难在于长期的治疗所造成的家庭经济困难,缺少社会支持,或是由于身体原因限制了能力的提高,就业时面临诸多限制,难以正常进入社会。
三、创新工作机制,搭建学生分类培养新平台
对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理科研究生进行分类培养,一个重要原因即在于:这部分群体个体差异很大,专业方向也不尽相同,对其采取统一的、规定的培养方式,不仅客观上不可行,而且主观上也不允许。因此,建立起一个专门面向理科研究生群体的全新的分类培养体系与平台就显得十分必要。它的架构是原有组织、部门的重新组合与相互配合,使之“各尽其事、各显其能,突出重点,协同配合”,它的实现方式是治学、治事、求学和发展的
有机统一。该培养平台的建立为理科研究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最充足、最多元的资源保障,并由此提供了一个理科研究生培养指导的新的尝试契机。研究生分类指导工作以学院建立的“学生发展指导委员会”为依托,以研究生会、党支部、团支部等研究生团体的骨干为主要工作力量,通过赋予他们更多的具体责任,由点及面地准确把握理科研究生群体的心理状态、思想动态、发展诉求和科研需要,促进理科研究生群体全方位成才。分类指导工作尝试充分利用学院已有的组织架构和信息平台,逐步打造学工办、教务办、团委、“两会”、校友会等部门合作、相互配合的理科研究生培养平台,满足学生对于学术、科研、社会实践及人际交往等各方面需求,实现成才发展的动态平衡。概括地说,北大物理学院理科研究生分类培养
工作由“一会、两部、三中心”所构成。
(一)“一会”:以“学生事务管理委员会”为基础,提供各项制度保障
为了更有针对性地处理理科研究生的日常事务,妥善解决研究生群体的突发事件,学院特别成立了“学生事务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以指导、规范研究生工作。“委员会”由主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牵头担任负责人,成员包括老教师代表、青年教师代表、研究生会主席和研究生会常代会主任等。“委员会”定期召开工作会议,讨论研究生管理中的有关问题,研讨学生突发事件的处理办法等。研究生日常奖励和奖学金评定全部以各系所召开教授会的方式审议通过,程序上始终保证公平和客观。“委员会”设立以来,对研究生学习、生活事务的处理发挥了积极作用。例如,经过“委员会”讨论,原有的横向分班模式得到调整,改为纵向以系所为班级单位的分班方式,同时将研究生党团支部一并建立在系所上,这样不仅加强了同一系所内的互动交流,同时也能更好地适应面向研究生的不同管理要求。“委员会”已经成为学院调整各项制度安排,提升研究生工作效果的主要依托平台。
(二)“两部”:以党支部、团支部为工作抓手,发挥联结纽带作用
物理学院现有4个一级学科,9个二级学科方向,研究对象从宏观宇宙到微观粒子,差异巨大。考虑到学科的特点,学院自2004年开始采取以系所为单位的纵向分班模式,并根据班级规模、党团员数量建立党支部、团支部,研究生党、团支部基本覆盖所有研究生,是理科研究生群体联系学校与学院的重要桥梁,是学生进行组织生活、开展学术交流、进行社会实践的有效载体。
将“两部”作为工作抓手,既是根据物理学院专业特点、学生特点进行的自然调整,也是建立在学院既往育人工作经验之上开展的有效实践。通过定期召开的研究生党支部、团支部组织生活会来凝聚人、影响人,通过研究生党支部、团支部组织开展的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才.“两部”作为学院与学生联系的重要桥梁,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对于理科研究生的日常培养和价值引导而言,更富有特殊意义。
学院自2003年以来,累计有32位研究生骨干承担了本科生班主任的工作。他们积极参与到学院的管理工作中,充当学院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助手,把他们的工作热情和活力传递给低年级学生,富有创新性地开展工作。他们所设计的修改奖学金评比的计算公式、细化优秀毕业生申报条件等一系列提案,均被学院采纳沿用。同时,研究生骨干参与到本科生管理过程中来,也对骨干自身责任感、团队合作能力和领导能力等多方面素质的提高提供了难得的契机,为今后步入工作岗位、作为骨干带领团队开展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三中心”:以研究生会、研究生常务代表委员会、青年志愿者协会为实施中心,加强自主能力建设
学生组织在促进研究生教育和管理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往往能在学校各级党团组织、学生管理职能部门和学生之间架起有效的沟通桥梁,是学院各项教育管理工作的具体参与方和实施方[3]。近几年来,高校学生的学历层次结构已发生巨大变化,特别是在研究型大学中,研究生的数量早已超过本专科生[4]。目前,学院研究生学生组织已形成研究生会、常务代表委员会、青协、学科专业社团四位一体的学生自主发展格局,营造了“乐于分享、加速
成长、互帮互助、求得共赢”的良好趋势。
1. 以研究生会为中心,扩展学术外延深化科研成果
学习型组织理论认为,学习的基本单位是团队,团队的学习是一个团队的所有成员摆出心中的假设,进而一起思考的能力。[5]按照这种理论,组织学习比个体学习更加有效,学习型组织对于学生素质发展,尤其是对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具有比个体学习更加现实和长远的意义。
研究生会是研究生参与学校、学院管理和建设,充分维护自身权益、同时组织开展学生活动的学生组织。研究生群体在校期间,在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都与研究生会有着紧密的联系。研究生群体有别于本科生群体,他们往往具有结构复杂、思想成熟、个体独立等特点,对班级的概念意识相对淡薄,专注于个体发展和个人目标的实现。研究生会作为研究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群众性组织,工作开展方式比较灵活、独立,能有效体现或反映研究生特点和兴趣,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充分调动和提高研究生的积极性,配合学院研
究生教宣和管理工作的完成。
物理学院研究生会经过数年调整和不断摸索,已经逐步明确了创建学术品牌,打造科研平台的活动思路。其中,“萃英”研究生学术沙龙和“钟盛标”研究生学术论坛是物理学院研会在‘委员会’的指导下,在分类培养工作思路的具体推进下结出的杰出硕果。
2. 以研究生常务代表委员会为中心,掌握舆情解决各类问题
2011 年4 月,物理学院研究生会常务代表委员会成立(以下简称“常代会”)。“常代会”代表全体研究生行使研究生会规章制定、重大事务决策、民主监督以及研代会赋予的其他权利,负责收集和反映物理学院研究生群体现状及需求,为研究生争取应得权益,在学院与研究生之间发挥沟通和桥梁的作用,他们是研究生分类指导工作中的重要力量。“常代会”是最有效的舆情收集平台,是发挥研究生代表进行社会关注、问题观察的活跃组织。“常代会”的功能发挥直接关涉到研究生的日常生活和科研效果。通过平日信息收集、假期实地调研等方式,“常代会”成员围绕对各兄弟高校的物理学科研究生培养状况、理科研究生对于学术科研的整体看法等主题作了较大范围的科学调研,为学院进一步完善培养机制提供了重要参考。另外,在突发事件上,“常代会”已成为学院的一支快速反应部队,充分体现了其作为“学生之友”的优越性和高效的反应能力。
3. 以青年志愿者协会为中心,强调公益服务提供实践平台
青年志愿服务工作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念,同时也是大学生实现自我需要的有效途径。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需要。志愿服务作为一种超越现实利益的行为方式,不断拓展学生的心灵体验,增强学生对于社会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其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和奉献服务的行为习惯。研究生参与志愿服务工作,意义尤为深远:它不仅是扩宽眼界和学习新知的良好契机,同时也是促成研究生接触社会、
扩展交流和训练表达的活动载体。
分类指导工作将青协志愿服务活动作为实施中心,正是建立在对理科研究生表达能力差、人际交往少等群体特点之上,是为了配合“委员会”分类指导工作、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心理健康工作所作的进一步拓展。院青协作为独立的学生志愿服务团队,成员由本科生和研究生共同组成,每年进行规范化的组织交替,并在院学生代表大会上公开、独立地选举秘书长人选。
青协志愿服务工作,不仅为理科研究生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同时有利于帮助其牢固树立志愿服务精神,满足其实现自我、追求价值的阶段目标,缓解理科研究生学业、生活上的压力,转化到服务人民、投身社会的更有意义的工作、学习中去。
四、结论

物理学院理科研究生分类指导工作以“精致化”要求为指导,是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中央16 号文件的具体举措。它着眼于提高研究生工作的实效性、提升研究生育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着力于推动学工专职队伍持续建设、研究生管理与培养体系持续建设,从而实现工作的持续改进和创新。学院建立“学生事务管理委员会”,将其作为研究生培养与指导的中心阵地,以处理研究生日常事务与突发性问题,为研究生工作提供相应指导。“委员会”由学院学工、团委、教务、教学等部门教师联合各学生团体的研究生骨干组成。在“委员会”的指导下,各研究生骨干行使思想引领、信息收集、活动策划、效果检验等职能,开展多岗位的交叉联系,对教育和指导资源进行高效整合和有效利用,全面覆盖了理科研究生生活、学习、就业、社交等方面的需求,准确掌握研究生在校期间的思想动态、科研水平与发展意向,为学院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业辅导、心理疏导和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了切实有效的参考依据。



作者简介:董晓华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党委副书记 副研究员
吕轶舟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团委书记 讲师
郭 利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工作人员 助理研究员
注:本文系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题《理科研究生的发展辅导与分类指导方案设计研究》的研究成果。
[1]参考百度“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词条:http://baike.baidu.com/view/169202.htm,2012年10月4日。
[2]祝六平:《对普通高校研究生体育健康教育问题的思考》,《科技信息(高教论坛)》,2011 年第35 期。
[3]陈佳楠:《研究生会在研究生管理培养中的定位和作用》,《2011 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文集》,2011 年。
[4]梅峰:《高校研究生会工作的现状分析与思考》,《中国研究生》,2005 年第4 期。
[5]谷建春:《学习型组织成长的理性反思》,《求索》,2008 年第6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