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职业幸福感理念在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中的运用

作者:庄明科 发布日期:2012-10-14

 摘要:近年来,职业幸福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文章在对国内外理论研究和实证调查的基础上,尝试提出职业幸福指数体系,并从大学生对职业发展的关注情况、学业规划、个体适应能力的培养等三个方面论述大学阶段职业生涯教育对未来职业幸福感的影响,最后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养提升、就业指导等三类生涯教育课程,探讨如何提升学生未来的职业幸福感。

关键词:职业指导;职业幸福感;职业幸福指数
 
近年来,职业幸福感伴随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劳动者主体意识的增强而逐渐被关注和认可。如何在大学生就业领域借鉴职业幸福感研究成果,帮助大学生科学认识并规划职业生涯,在个人职业发展的同时不断提高成就感和满足感,最大限度发挥高等教育育人理念与成效,是北京大学就业工作一直思考和实践的课题。
一、如何认识职业幸福感
(一)幸福感
与职业幸福感相关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幸福”。什么是幸福?古往今来各界人士力图解释却始终没有定论。一定意义上讲,“通过描述幸福的具体内容,界定幸福的外部标准来给幸福下定义的做法是行不通的”[1]。在心理学研究中,幸福一般通过每个人的主观评价得出,所以就出现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这一概念。主观幸福感主要是指人们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情感性和认知性的整体评价。
(二)职业幸福感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工作占据了人的一生中1/3左右的时间,所以如何在工作中体验到快乐,对于人生的整体幸福而言至关重要。职业幸福感,简单地说,就是指人们在从事职业活动中的幸福体验。比较通用的定义是指主体在从事某一职业时基于需要得到满足、潜能得到发挥、力量得以增长所获得的持续快乐体验。
当代积极心理学家塞利格曼认为,在工作中找到幸福的关键在于:找出你自己的优势;选择可以每天让你使用到这些优势的工作;转化你目前的工作,使你的优势更可以发挥出来。塞利格曼的这个观点强调由先天优势出发,从而达到工作中的成就,在工作中找到幸福。而我国《大学》则强调后天的修身,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其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事业成功的关键在于“人”,正心、修身是关键。不过二者强调由内而外,自身是事业发展的原点。
幸福学理论在企业管理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员工的主观幸福感会深刻影响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劳动关系,影响员工的满意度和工作绩效,从而影响企业持续获得市场竞争力和不断发展壮大的能力。管理者应该明白员工最终追求的是生活的幸福,对人的最大效用不是金钱而是幸福本身。这就要求管理者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运用幸福学理论,在有限的资源下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和决策,使员工“工作并幸福着”,也就是让员工拥有较高的职业幸福感。
(三)职业幸福指数
心理学者Warr(1990)认为职业幸福感由四个主要维度(情感、抱负、自主性和胜任力)和一个从属的第五维度(整合功能)组成,第五维度包含前四个主要维度,它的主要功能是将人作为一个整体来表达。[2]荷兰学者Toon W.Taris等人将职业幸福感定为五个维度:情感、动机、社会支持、认知及心身幸福。[3]关于职业幸福感的细分指标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成整体职业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可以分析个体职业幸福感的状况以及如何进行提升,因此建立适合国内的职业幸福指数体系非常重要。北京大学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综合国内外关于职业幸福感的研究以及对110位北大毕业生的跟踪采访,建立了职业幸福指数体系(见图1)。
1:职业幸福指数体系
该体系分为一个整体指数、四个细分指数,分别为成就指数、成长指数、归属指数以及负荷指数。其中成就指数主要考察工作的外在条件,成长指数主要考察人在组织中的持续发展,归属指数主要考察归属感和安全感,负荷指数主要考察身心健康和生涯平衡。每个分项指数同时有四个细分指标。通过该职业幸福指数体系的测量,一方面可以知道个体的整体幸福指数,另一方面还可以全面分析职业幸福状况,针对指数偏低的状况作出及时的调整。组织也可以定期考察员工的幸福状况,及时采取手段,提升员工的职业幸福感。
二、职业生涯教育和职业幸福感的关系
(一)职业发展已经成为大学生最为关注的话题
拿破仑·希尔曾经说过:“成功就是找到自己喜欢的事并靠它过上幸福的生活。”找准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并在大学期间有针对性地学习相关知识、提升相应能力对于未来的职业成功至关重要。而这种对于未来的确定感本身,也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北京大学曾经对100多位大一新生进行一对一的访谈,了解大一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访谈发现那些对于未来职业发展比较迷茫的学生,心态也比较消极,甚至处于焦虑的情况。而这个心态会直接影响学习和生活。学生一入校就开始关心将来的职业发展问题,这在现在的高校越来越普遍。一部分学生担心将来找不到工作,毕业即失业,而大多数学生非常关注如何找到好工作。
(二)大学学业规划影响未来的职业发展
著名的哈佛《幸福课》的教师、《幸福的方法》的作者沙哈尔根据对现在的利益和将来的利益的关注将人分为四类,幸福型的人同时关注现在的利益和将来的利益,而享乐主义型的人只关注眼前的利益而忽视将来的利益。例如一些学生大学期间只顾玩,而忽视学业和未来的职业发展,到了毕业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缺少的太多,成为找工作的困难户。
对于整个职业生涯来说,大学的生活虽然短暂,但对未来整个职业生涯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大学期间是知识积累和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无论是学习的热情还是能力都处于巅峰状态。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选择什么样的大学生活,也就意味着选择什么样的未来。因此规划好大学学业对于未来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学涯即职涯。
(三)个体的适应能力影响未来的职业幸福感
同样一个世界,在一些人眼中是天堂,而在另一些人眼中却是地狱。我们的信念和态度决定了我们的行为,而我们的行为决定了事情的结果。塞利格曼对大量的职业成功人士进行研究,发现积极乐观的人在职业发展中更容易成功,并能够体验到更多的职业幸福感。
而良好的心态、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并不完全受先天因素和童年期的经历影响,大学期间的教育和经历也会对其产生影响。而目前大学教育中,对于“术”(即知识、技能)的层面比较重视,而“道”(信念、态度)的层面相对少一些。大学期间如何促进学生积极信念和心态的形成,是每一个从事生涯教育工作的人都应该关注的问题。
三、通过职业生涯教育提升大学生职业幸福感
柏拉图曾说过:“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给年轻人从正确的事情中寻找乐趣。”如何在高校的生涯教育中促进学生将来职业幸福感的提升,是从事生涯教育工作者最需要关注的问题。目前高校的生涯教育课程一般可以分为三类: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职业素养提升课程和就业指导课程。下面就这三个方面的课程设置集中探讨如何促进职业幸福感的提升。
(一)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目前全国高校基本上都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尝试从生涯教育的角度来帮助学生确定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但通过对一些高校的走访和交流,我们发现目前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对于理论和知识的传授较多,而忽视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的提升和职业目标的确立;对于职业测评工具的依赖过多,而对于个体经历的挖掘较少。此类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做的职业规划只是简单从职业测评的结果出发,或者从自己所学的专业出发,而没有深层次地挖掘自己的需求,探索自身的优势
要改变目前这种状况,可以从课程的理论和授课方式上对课程进行改革。从理论上,可以尝试借鉴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和技术(例如焦点解决、短期咨询、叙事咨询、教练技术等)。后现代主义的很多理论强调个体对于自身经验理解的重要性,同时关注未来、解决取向。后现代理论不把职业测评、理论讲解放在中心位置,而是强调从个体自我的叙述和理解中寻找生命的主题。这种操作的方法没有复杂的理论需要掌握,但又能快捷有效地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在授课方式上,可以采用参与式教学的模式。目前参与式教学的模式在KAB教学中被广泛采用,但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却用得比较少。参与式方法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应用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成为其中的积极成分,加强教学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使学习者能深刻地领会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并能将这种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参与式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讨论、头脑风暴、示范和指导练习、角色扮演、小组活动、游戏和模拟教学、案例分析、讲故事、辩论等。目前北京大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不断在强化参与式教学的模式,将原来课堂上讲授的内容让学生在课下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将线上和线下课程进行有效互补,探索职业规划课程更为有效的授课模式。
(二)职业素养提升课程
幸福不只是一个状态,更是一种能力。最近哈佛大学的幸福课在网上非常受欢迎,[4]这也反映了目前大众对于拥有幸福的渴望。在美国,已经有100多所高校开设了以幸福为主题的课程,而在英国,著名的中学威灵顿公学也为学生开设幸福课。[5]但在国内高校以此为主题的课程尚不多见,但目前很多高校开展了大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课程,可以在该课程体系中融入幸福提升的内容。在大学阶段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进入职场之后就会从容不迫,体验工作带来的乐趣而不是紧张。那么大学阶段应该提升哪些职业素养呢?我们总结出了三个层面,六项基本素质,形成了职业素养的金字塔模型(见图2)[6],并根据这个模型开发出来对应的课程。
2:大学生职业素养的金字塔模型
自我管理是职业素养金字塔的基础,共涉及三项技能:高效生活、健康管理、情绪管理。通过这三项技能,使学生拥有平衡的生活、健康的身心,从而能以良好的状态对待学习和工作。金字塔的中间是人际技能:人际沟通,职业礼仪。通过这两项技能,帮助学生拥有良好的人际氛围,将来工作以后实现单位内部的高效合作、外部的有效沟通。最后是金字塔的顶端——团队合作。现在单位的工作很少有单兵作战,往往需要团队合作来完成,因此团队合作极其重要。通过该模块的学习帮助学生提升团队合作技能,提升团体的整体运行效率。
四、总结和展望

文章探讨了职业幸福感的内涵,并介绍了北京大学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提出的职业幸福指数体系,而且从学生对职业发展的关注、学业规划、个体适应能力的培养三个方面论述了大学阶段对于未来职业幸福感的重要影响,探索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养提升、就业指导等三类生涯教育课程提升学生未来的职业幸福感。但要注意的是,生涯教育课程只是提升职业幸福感的一种方式,我们还需要从全方位、系统的角度思考如何全面提升学生未来的职业幸福感。另外本文所介绍的职业幸福指数体系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尝试建立针对不同地域、行业、职业、企业甚至于工作层面的职业幸福感指数,为学生在生涯规划和职业决策中提供重要的参考。



作者简介:庄明科  北京大学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工作人员  讲师
[1]奚恺元等:《撬动幸福》,中信出版社,2008年版,第6页。
[2](美)塞利格曼著,洪兰译:《真实的幸福》,万卷出版公司,2010年版,第182页。
[3]Warr P B, The Measurement of Well-being and other Aspects of Mental Health,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Psychology,1990(63), pp.193~210.
[4]Joan E.van Horn, Toon W. Taris etc, The structure of occupational well-being: A study among Dutch teachers,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2004(4), pp.365~375.
[5]引自网页:http://v.163.com/special/positivepsychology,2012年10月4日。
[6]李茂:《威灵顿公学为学生开幸福课》,《基础教育》,2006年第6期。
[7]庄明科:《高效而快乐的工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