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建设“三个北京”背景下首都高校思政教育途径探索

作者:刘 卉 发布日期:2012-10-14

 摘要城市是大学与社会互动的一个关键点,“三个北京”战略任务与首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存在耦合效应。当前,开展首都高校思政教育、建设和谐首都高校校园是“三个北京”战略内涵的有机组成,将有力支持推动“三个北京”战略实施。文章以高校与社区的党建共建探索为例,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服务“三个北京”建设有机结合、永续发展的核心是以高校学生党建共建为“纲”,其关键是以满足学生和居民的需求为中心,动力是不断拓展服务“三个北京”建设的内容和领域,就探索首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三个北京”建设的途径进行深入思考。

关键词:“三个北京”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党建
 
2011年9月1日,北京市正式发布“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三个市级综合专项规划。作为北京“十二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三个北京”发展战略是北京市在新时期贯彻科学发展观、在更高起点上推进首都科学发展的重大举措。
城市是大学与社会互动的一个关键点[1]。当前,我国大学与所在城市二者关系的研究应当从以下角度着手:首先,宏观上应该加强我国大学与所在城市的历史关系的考察,尤其是加强国内外大学的对比研究,厘清我国高校与所在城市关系发展的脉络和发展特点;其次,应当细化当前我国高校与所在城市关系的内容(经费来源、行政隶属等方面)、交互途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互动反馈(思路、内容、途径、方法和保障等方面)各方面的研究,尤其是现实语境下我国高校与所在城市关系的交互途径方面的研究,从而为进一步建立反馈机制和体制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最后,应当加大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紧密度,在理论研究深化的同时,应大胆进行实践探索,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双促进、双提高。
基于以上几点思考,文章选取建设“三个北京”背景下首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这个切入点,以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服务“三个北京”建设的实践为例,庖解首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建设“三个北京”的途径、方式与方法。
一、“三个北京”战略任务与首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耦合效应
在群体心理学中,人们把群体中两个或以上的个体通过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从而联合起来产生增力的现象称为耦合效应(Coupling Induction),又名互动效应,或联动效应。尽管“三个北京”战略任务与首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分属于不同的领域,但是二者的关系存在是一种耦合、联动效应,能够产生巨大的联动作用,其耦合存在以下情形:
(一)共同的挑战
百年奥运,中国圆梦。但面对如何在后奥运时代总结继承奥运遗产,持续推进首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前进,成为北京和首都高校共同面临的挑战。近三十年来,顺利举办奥运会的城市都成功继承了奥运遗产,充分利用后奥运时期,加大发展,取得了成功的经验。
(二)共同的任务
“三个北京”战略任务的提出与当前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共同的建设背景,主要包括:一是如何迎接当前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机遇和挑战;二是如何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三是如何吸收奥运遗产、利用后奥运契机,获得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协调发展,成为当前我们面临的难题。两者所处的背景高度耦合。另一方面,“三个北京”战略任务的内涵及其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新形势、新任务、新机遇;开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对于推动建设“三个北京”战略任务有着重要意义和积极影响。
中西方文化交流融合、传统教育与外来思维碰撞的大时代背景下,各种思潮冲击、社会快速变化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在奥运筹办和举办过程中,首都大学生积极投身于奥运志愿活动中,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知识,这本身就是对志愿精神、奥运精神的最好诠释,服务于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是展示首都大学生的良好形象,更是今后首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的起点。
(三)共同的目的
如何确保党和人民的事业兴旺发达,建设和谐社会成为“三个北京”的战略任务,与当前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共同目的。具体包括:一是如何研判新世纪新阶段的市情、校情,使首都的战略发展和首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二是如何“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首都和首都高校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三是如何学会统筹兼顾的方法,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以及和谐校园。
总之,开展首都高校思政教育、建设和谐首都高校校园是“三个北京”战略内涵的有机组成;开展首都高校思政教育、建设和谐首都高校校园将有力支持推动“三个北京”战略实施。广大首都高校应结合实际,突出特色,积极探索有效工作途径,以服务“三个北京”战略为导向,加快和谐首都高校校园建设。
二、首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服务“三个北京”建设的途径探索
笔者将从四个方面论述首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服务“三个北京”建设的途径。
(一)首都高校的“四个职能”与“三个北京”
建设现代大学的本质实际上是在积淀和创造的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基础上传承、研究、融合和创新高深学问的高等学府,其基本的社会职能包括培养人才、发展科学、直接为社会服务和引导社会前进四个部分。首都高校应立足于高校的基本社会职能,首先成为北京人才培养的基地,成为北京社会基础研究基石和引领社会前进的灯塔,成为北京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牛津大学校长约翰·胡德曾强调:“在我们的社会中,大学是城市的中心,创造和传播知识,培养人才充实劳动力大军是大学的重要责任。”在首都高校内部,也应充分考虑四种职能定位的权重,分类别、有重点地与“三个北京”建设联系起来,利用地缘优势和人才聚集效应,首先服务于“三个北京”的建设。
(二)首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三个阵地”建设与“三个北京”建设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第二课堂)以及网络实践共同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三个阵地”。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为了做好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的工作,高校需要周密组织,精心设计,把理论引入课堂,发挥理论的引领作用。要使思想政治理论课作用不可替代成为全体师生的共识,必须培养一批对马克思主义真学、真懂、真信、真教的合格教师,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学生思想的主渠道,加强实践环节,增强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
同时,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工作,实现知行合一。当前,以胡锦涛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坚持学思统一、知行合一、内外如一的原则,强调知行合一这个环节是道德教化的最终落脚点,并作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最终目的。同时要求我们将所有的“行”与和谐社会建设相统一。胡锦涛总书记给北大第十二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发来的回信中,要求青年学生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更加强调了社会实践育人意义和作用。
互联网时代,以“BBS”、“聊天室”、微博、微信等信息传递和交流的工具已经开始深入大学生活的各个角落。因此,转变思想观念,正确认识网络,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的、科学的、文明的、健康的内容来占领网络阵地,坚定不移地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作用,牢牢掌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同时构筑技术、法律和思想道德三条防线,加强网站的规范管理,净化网络环境,清除网毒;要积极主动利用网络特性,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总之,要将首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个阵地”建设与“三个北京”建设紧密统筹,形成建设合力,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三)首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四个服务途径”
建设与“三个北京”建设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中央对北京提出“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的工作服务;为国家的国际交往服务;为科技和教育发展服务;为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服务”的“四个服务”。同样,作为同首都一体的北京高校也应该积极探索以下“四个服务”。
1. 为北京精神的培育塑造服务
2011年11月2日,北京市公布了“北京精神”——“爱国、创新、包容、厚德”。“北京精神”和当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在内容、途径、目的上均有相似性。可以说,树立和弘扬“北京精神”是当前加强和改进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二者殊途同归。作为当代大学生,“弘扬践行‘北京精神’,要从‘我’做起,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厚德’精神引领人生,做社会主义道德的追随者和践行者”,将弘扬践行“北京精神”作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契机,努力为培育“北京精神”创造良好的理论土壤、思想土壤和实践土壤。
2. 为北京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服务
高校要在增强服务意识、明确服务定位、建设服务队伍、拓展服务领域、健全服务体制、创新服务机制等六方面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不断增强科技创新的针对性、实效性,站在科技前沿,为社会提供技术成熟、科技水平高、可转化实用技术,直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社会和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发挥高校科教兴国主力军的作用,增大高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与此同时,要科学管理北京,在城市管理领域逐步建立起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制度化组织机制和运作程序,在此过程中,首都高校应积极支持和鼓励大学生以主人翁的责任感、积极参与并投身于科学管理北京的建设之中并贡献自己的智力和精力。
3. 为北京人文素养的提升服务
人文素养的灵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为本”的精神和对城市居民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高校学生有着较为深厚的人文科学知识,追求平等、崇尚人本的天然倾向,具有引领城市人文素养的天然优势。首都高校理应支持和鼓励大学生通过理论宣讲、社会实践等方式,促使大学生积极投身于“人文北京”的建设中去,为“北京精神”的落地生根、为北京人文素养的继承和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4. 为北京城市与环境的建设服务
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主要通过三个途径来实现,即人的生产、物资生产和环境生产。三种生产的关系呈环状结构,任何一种生产不畅即会危害世界系统的持续和发展。要正确看待三种生产的关系,将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定位于生活、生产与生态的协调发展,达到生活提高、生产发展与生态改善的“三生共赢”。因此,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加快建设“绿色北京”,是首都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在生产上,大力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生产方式;在生活上,充分发挥首都人才、智力、科技和市场优势,巩固提升现代服务业的主体地位,倡导绿色生活和绿色消费;在生态上,大力倡导生态建设和生态经济,促使北京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在此过程中,北京高校环境类学院大有可为。
三、建设“三个北京”背景下首都高校思政教育的途径探索——以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不仅在科学研究上直接服务于“三个北京”建设,而且探索出“以学生党建统帅社会实践,以社会实践促进学生党建”,以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合力服务“三个北京”建设的工作方法。实践证明,这样的工作方法能够最大程度地整合多种社会实践方法的优势,在最大范围内吸取学生党建和学生社会实践的资源,最大程度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入开展服务“三个北京”建设。
(一)以学生党建工作统帅学生社会实践工作
一般情况下,高校学生社会实践主要由团组织负责开展,但这与党组织负责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并不矛盾,且互为补充。社会实践活动由党组织开展有其自身的优势和好处:一是党组织具有活动开展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资源优势,能够动员教师、学生党员、党校、院团委等各方主体参与,拓展并搭建有效的平台,活动的参与人员、覆盖面均有保证;二是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实现以党建带团建、以团建促党建的目标。除了积极推荐学生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志愿服务活动外,学院党委牵头,积极与校外政府、企事业单位、社区和农村联系,先后与北京北新桥九道湾社区、吴裕泰茶业公司、河北鸡西县政府、北京宣武区环保局、北京怀柔区渤海镇马道峪村等单位签订党建共建协议,为大学生搭建更广阔的社会实践平台,提供更优质的社会实践机会;三是能够利用现有党建资源,在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策划、宣传、报名、培训、实施、总结、评优过程中节省大量的管理成本,提供坚强有力的系统支持。
2006年下半年开始,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吴裕泰茶业公司、九道湾社区三家党组织共同开展题为“同在党旗下,携手创和谐”的党建共建活动,至今已有五年,已经形成了健全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完整的共建制度,组建“理论三团”、“三个基地”、“两个基金”等共建载体并针对性地开展了百余场受益人数达万人次的活动,在基层党建方面和学生社会实践方面探索出崭新的道路。
(二)以学生社会实践工作促进学生党建工作
在基层党建工作开展过程中,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学生党员培养和发展的考评标准较为单一,日常培养教育内容和活动开展形式不太丰富,党建资源相对不足等。通过党建共建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以将学院教师党员、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学院党校、团校、社团、学生全部组织起来,根据工作形势和学生申报情况,从而确立党建项目和社会实践项目,然后采取学分制,由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决定活动具体内容、活动形式、活动时间,这样的党建活动和社会实践更有品位,更有意义,也更能调动学生实践的积极性。
经过近五年的探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已经逐步形成“2+X”党建模式,即以北大环科学院和九道湾社区两方党组织共建为基础,逐步引入吴裕泰茶业、北新桥邮局、东城区消防中队等党组织资源,发展建立跨领域、跨行业、跨辖区、跨部门的党组织生活新模式;组建了共建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形成了“党建带团建”、学生支部与社区支部“结对子”、“帮传带”定点联系机制、学生党员社区“菜单式”服务机制、学生支部与困难党员的爱心帮扶“1+1”等较为完备的工作机制;通过“组织生活联过、支部活动联搞、党员教育同步”的双向互动型党组织活动新形式,活动主题和内容的征集、选择、确定机制,活动组织和动员机制,形式具体内容和形式自主确定、自主参与机制,学生党员社区“菜单式”服务机制,活动效果反馈机制,活动宣传机制,最大程度地引入了校外党建资源,创新基层党建形式。
(三)以党建统领的社会实践全面推动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三方党建活动,组建“理论三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通过定期理论宣讲、社会实践、参观访问等形式开展党的思想建设。三方组建了“三个基地”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在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建立“党员理论培训基地”,承担本学院、社区、企业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党员的理论教育培训教育工作;在九道湾社区建立“社区实践基地”,按照“一帮一”、“结对子”的工作前沿探索机制,承担学生党员、员工党员“社区党员365阳光驿站志愿者”的志愿服务工作;在北京吴裕泰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建立“北京大学环科学院学生就业基地”,充分发挥老字号的品牌经营优势,承担学生党员就业辅导培训工作。
“三个基地”,通过理论研讨、社会实践等形式加强党的组织建设。与此同时,三方通过建立党员理论学习“导师制”、学生党员“校外就业辅导员”等形式,共同承担党员的培养教育工作。三方定期召开会议,研讨党组织建设的各种问题,共同探讨党组织的发展与创新。
四、启示与不足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个综合工程,不仅需要在校园内接受科学知识的系统训练和科学素养的全面养成,更需要在此过程中广泛汲取校外党建的甘露,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智力优势和文化传承引导功能,切实走理论结合实践的道路。实践证明,学校、社区、企业三方基层党组织共建有利于整合资源、优势互补,进一步夯实基层党组织的基础;有利于实现“大学生成功成才、社区稳定和谐、企业发展创新”的“三赢”目标,从而为服务“三个北京”建设探索出一条新路。主要启示有:
1. 以高校学生党建为纲
以高校学生党建为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服务“三个北京”建设有机结合、永续发展的核心。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重要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环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地位极其重要。以校内外党建共建为抓手,能够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正确方向,能够找到服务“三个北京”建设的最佳切合点,能够最大限度地服务“三个北京”建设;在总“纲”确立后,能够调动党建、团建等一切资源,创新了基层党建形式,引入了社会资源;同时能够破解一些长期困扰基层党建的难题,推动和谐北京和和谐校园建设。
2. 以满足学生和居民的需求为中心
以满足学生和居民的需求为中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服务“三个北京”建设有机结合、永续发展的关键。
一方面,学生思想上有新的需求,那就是突破党建资金资源瓶颈和地域限制,采取内容更加灵活、形式更加多样的方式方法开展党建活动和思想政治教育,满足自己在学习、生活、情感等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作为社区内的居民,有着扩展视野、消除孤独、解决生活困难等具体需求。两者的需求实际上是建设“三个北京”过程中具体而微的细节。在开展党建活动、服务社区居民的过程中,必须围绕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和居民的需求开展各项活动;尊重活动主体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尽力调动他们建设“三个北京”的热忱,充分发挥他们自身自我教育的功能。唯此,党建活动和建设“三个北京”的活动才能长久,从而达到最终目的。
3.不断拓展服务内容和领域

不断拓展服务内容和领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服务“三个北京”建设有机结合、永续发展的动力。落实到具体活动的组织和服务内容上,就要充分尊重大学生和居民的选择权,综合采取座谈会、宣讲会、外出参观等方式,融合歌舞、相声、戏剧等文艺内容,让大学生和居民喜欢参与、热心参与、渴望参与。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切实服务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局。



作者简介: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助理、团委书记  讲师
注:本文系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题《建设“三个北京”背景下首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探索与研究》的研究成果
①Thomas Bender, The University and The City: From Medieval Origins to the Present, New York and Oxford, 1998, Pref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