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北京大学推进实践育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霍晓丹 尤宇川 发布日期:2012-10-14

 摘要:实践育人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替代的重要手段。文章从北京大学推进实践育人工作的优良传统与基本理念入手,详细介绍了北京大学逐步构建并完善的全过程、全方位、全覆盖实践育人体系,并进一步从理念、机制、成效三方面提出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实践育人工作的思路。

关键词:实践育人;全过程;全方位;全覆盖
 
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坚持理论学习、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相统一,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进入新世纪第二个 10 年以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 )》的出台和《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以下简称《若干意见》)的颁布,将实践育人工作从国家层面提升到新的高度。建立和完善实践教育体系,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已成为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和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任务。为切实做好实践育人工作,北京大学不断顺应时代环境发展、高等教育改革以及学生群体特征的巨大变化,准确把握人才培养规律,全过程、全方位、全覆盖推进实践育人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北京大学开展实践育人的历史传统与工作理念
(一)坚持实践育人是北京大学的优良传统
早在20世纪初,李大钊先生就在北大积极推动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与工农运动相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北大继承光荣传统,勇开风气之先,率先举起了高校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的大旗,第一个组织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率先成立青年志愿者指导中心并正式推行注册志愿者制度,由学生自主成立了第一个高校志愿服务社团;一批又一批北大毕业生志愿到西部和基层一线建功立业,为国家作出了突出贡献。
(二)新时期继承北大光荣传统,深化实践育人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加强实践育人工作符合人才培养规律,通过实践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认识的一般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观点,也是高等教育持续发展、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的基本原理;另一方面,加强实践育人工作符合时代需求和青年特点。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急需一大批既有创新思维和深厚文化科学知识基础,又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艰苦奋斗精神的人才。当代大学生视野开阔、思想活跃,但社会阅历、实践经验相对不足,缺乏对基层一线和人民群众的深入了解,只有尽力补上社会实践这一课,才能真正成长为堪当国家建设重任的栋梁之材。
(三)“四结合、四促进”理念指引实践育人工作
结合多年实践和反复研究,北京大学逐渐形成了以“四结合、四促进”为特点的实践育人理念。一方面,在实践育人过程中,指导学生做好“四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要深入实践,又不能局限于目前现状和固有经验,应将科学文化知识与深入的社会调查紧密结合,促进理论与实践良性互动;学习与服务相结合,既虚心向实践学习,又积极运用科学文化知识帮助当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在社会实践中有所作为 ;体验性与思想性相结合,既要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掌握技能,又要在基层实践中经受考验、锤炼品质,实现实践能力与思想政治素质“双提高”;个人与团队相结合,既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又要搞好团结协作和传帮带,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另一方面,在实践育人目标上,实现人才培养“四促进”:促进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不断增进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促进学生确立成才方向,把个人的成长成才与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在为人民服务的生动实践中实现个人价值 ;促进学生掌握实际本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开阔视野、增长才干,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培养优良作风,在艰苦地区、基层一线经受社会实践的考验和挑战,砥砺品质、磨炼意志、锤炼作风。
二、北京大学创新开展实践育人的主要做法
在实际工作中,北京大学着力构建了全过程、全方位、全覆盖的实践育人体系。
(一)全过程:立足阶段性特点,开展针对性指导
根据学生的年级特点,结合学生在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开展分年级分层次的有针对性的实践指导,形成了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教育体系。
本科一年级:以军事训练为重点,奠定人才培养工作基础。作为大学教育的起点,大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作用期”,也是行为养成的关键阶段。因此,学校确定了以军事训练为重点、以养成教育为导向的实践育人主题。将军事训练作为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严格抓好基本军事技能培训和军事理论教导,将理想信念、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纳入军训,以团为单位建立临时党支部、以连为单位建立党小组,有效增强大一学生的集体观念,提高自理能力,锤炼作风品质,坚定理想信念。
本科二年级:以社会实践为载体,助力人才培养工作推进。与大一学生相比,大二学生对大学生活和环境已较为适应,学业压力相对较轻。随着知识面的拓展,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日益增强并抱有一定困惑,投身社会实践、接触社会现实的需求日益旺盛。针对这些特点,学校从社会体验方面入手,开展了以暑期社会实践、寒假返乡调研为重点的实践育人工作,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基层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化所学为所用,引导其深刻体验生活、正确认识社会,树立正确价值观。
本科三年级:以实习科研为依托,实现人才培养工作跨越。大三学生进入本科高年级阶段,专业学习方向逐渐明确,专业思想开始稳固,有进一步深化专业知识和开展科研实践的要求。同时,大三学生作为学校第二课堂实践平台的主力军,担任着重要职责,发挥着骨干作用。对此,学校面向大三学生开展以本科生科研实践为主,学生骨干培训为辅的实践育人工作,着力培养科研精神和专业素养,锻炼科研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实现人才培养工作的跨越式发展。
本科四年级:以就业创业见习为推手,检验人才培养工作成果。大四学生面临着继续深造或直接就业的抉择,有强烈的就业能力培训和就业实习需求。对此,学校以就业创业为主要育人方向,开展了就业见习、求职培训、创业实践等实践活动,在以往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开展就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充分了解毕业生需求,综合各地环境政策和人才需求,引导毕业生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尽可能多的帮扶和指导,实现对人才培养工作成果的全面检验。
研究生阶段:以科技项目合作为导向,做好人才培养工作衔接。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针对研究生群体思想相对成熟、生活压力相对多元,在育人需求上更倾向于接受专业科研训练和就业实践锻炼的特点,学校着重从研究生学术道德、专业素养、科研精神以及就业能力培养等方面狠下功夫,开展了以研究生支教团、研究生科研实践、博士生服务团为代表的系列实践活动,并在活动中注重强化本科生与研究生教育的有效衔接。
(二)全方位:构建实践活动平台,编织立体育人网络
依据人才成长规律,结合工作实际,北京大学准确把握关键节点,围绕不同功能定位,陆续打造了“十大平台”,以点带面,形成实践育人的全方位格局。
一是实践教学平台。通过对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推进本科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搭建了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平台,使学生在知行合一中树立理想信念。
二是学术科创平台。北大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打造了包括“挑战杯”系列赛事、“江泽涵杯”数学建模竞赛、计算机应用设计竞赛在内的一系列品牌赛事,助力学生自主开展科研实践,鼓励学生学以致用,解决现实问题。
三是社会实践平台。通过创新理念,鼓励学生深入社会进行深度观察 ;通过落实行前培训,增强团队实践活动的针对性 ;通过在实践中加强指导,实行辅导员指导制度,促进团队实践活动的实效性。
四是志愿服务平台。推出《北京大学青年志愿者积分评优办法》、《志愿者成长手册》等文件,建立志愿服务保障体系和长效机制。广泛运用时尚元素,先后发布志愿服务口号、设计北大青协吉祥物“阿布”,倡导学生在服务过程中自我教育、共同成长。
五是扶贫支教平台。北大长期坚持开展扶贫支教活动,一方面严格选拔、精心挑选,确保支教服务的志愿者质量;另一方面确立了将“实践育人与服务社会相统一”的理念,引导广大学生运用自身所学,解决实际问题、服务社会大众。
六是就业创业平台。从引导学生积极投身西部、投身基层工作的角度出发,建立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全力打造以“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博士生服务团”为代表的品牌活动;开办“大学生创业与创新”暑期课程,面向全校学生普及创业创新理念。
七是勤工助学平台。大力拓展勤工助学岗位,开拓家教培训、礼仪服务、校园引导参观等富有北大特色的勤工助学项目,惠及学生 5000 余人 ;率先推出并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绿色成长方案”,对学生实现综合激励、个性服务,引导其服务国家、回报社会。
八是骨干培训平台。北大在学生骨干培养中特别强调实践能力的锻炼,通过改革培训模式,建立了户外训练营和岗位轮换等机制,对学生骨干进行多岗位、多层面、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培养和训练。
九是海外实践平台。学校自 2009 年开始致力于寻求资金渠道,为学生消除参与国际项目的经济障碍,从而搭建良好的海外实践平台,提供充足且多样化的机会“走出去”。
十是军事训练实践平台。将军事训练作为全校本科生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由解放军作为专业承训部队对学生进行高标准、严要求、多层次的军事训练,将国防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紧密统一起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全覆盖:完善体制机制,扩大育人覆盖面
北京大学从工作体制机制入手,努力实现育人“全覆盖”,保障育人效果。
一是构筑科学体系,实现组织“全面覆盖”。在学校层面,依托学校素质教育委员会,建立实践育人工作领导小组,明确提出“每一名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参加一次实践活动”的要求,制定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工作意见,指导全校实践育人工作开展;在机关层面,形成了以教务长办公室、学生工作部、校团委为核心,党委宣传部、教务部、研究生院、医学部教育处协同开展的格局,各组成部分既各司其职又分工协作 ;在院系层面,充分发动和组织好各个专业、年级、党支部以及学生组织,把学校各项实践育人工作落到实处。
二是探索精致方法,实现工作“有效覆盖”。组织上的“全员覆盖”不等于“有效覆盖”,为推动实践育人工作深入实施,学校创新工作方法,形成了以“专业性、基地化、精致化”为特点的实践育人工作机制,努力降低实践门槛、切实增强活动吸引力,真正实现“有效覆盖”。首先,精心设计活动内容,在体验性基础上突出专业性。经验表明,形式单一、内容单薄的实践活动,非但难以实现育人功能,且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学生积极性。为增加实践深度,增强育人效果,自 2011 年暑期起,北京大学为各社会实践团队专门配备指导教师、学术导师和调研方法指导员 3 位指导教师,以实现对实践活动的全程指导和深度辅导,做到“一次实践,长期受益”;其次,大力拓展活动范围,实现实践育人基地化。北大高度重视实践基地的建设,逐步改变以往由学生自行联系实践地的方式,主动联系建立各类实践基地,注重基地建设的系统性、层次性、梯度化、稳定性,并通过加大资金投入、配套实践资助等方式,降低社会实践门槛、提升实践基地档次,尽可能地方便师生组团开展实践活动。
三是加强活动宣传,健全激励机制,实现实践育人精致化。以精致化理念为指导,在实践育人工作中突出“绩效性”和“可持续性”。例如,以通令嘉奖等方式,对在各项实践活动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和团队予以表彰,引导广大学生见贤思齐、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明确“评分划阶,梯度资助”的机制,将资助额度与实践成果挂钩,从而有效激励学生认真组织实践活动。
三、进一步推进实践育人工作的基本思路
经过长期努力,北京大学的实践育人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表现出“教育质量高、活动规模大、影响范围广”的突出特点。在实践教学方面,约30%的本科生参加了科研训练,部分理科院系参与率超过60%。海外实践发展迅猛,各类出境交流学生人数从2008年的1718人上升至2011年的2838人,涨幅达65%。社会实践方面,年均参与团队达300多支、参与人数达3000多人。超过7成的毕业生签约国家重点行业与领域,与2009年相比,2011年北京大学到基层和西部地区就业人数增幅大于30%。2011年5月1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给北京大学第十二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的回信中,高度肯定了北大长期开展研究生支教实践活动的做法,号召北大学生要继续“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和对实践育人的不断求索激励着北京大学进一步深入思考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实践育人工作的思路。
(一)实践育人要上升到大学理念和办学思想的高度来认识
实践育人是教育手段和途径,更是教育思想和理念。当前,各地各高校正在贯彻落实《若干意见》精神,努力加强实践育人工作。毋庸讳言,实践育人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中的最薄弱环节。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要从认识上进行根本转变。在国外,实践教育正成为大学的一种制度化理念,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加州伯克利大学、剑桥大学等为代表的许多大学,在其大学理念和使命中都渗透了加强实践教育的思想,并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高校加强实践育人工作,不仅仅是教育手段和方法的拓展或只停留在育人过程中的某个环节,而是指在大学人才培养的全部过程中贯穿实践育人的思想,通过课堂内外各个环节,全面构建完整的实践育人体系,提高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实践育人理应成为大学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实践育人要在如何构建长效机制上下功夫
不难看出,在强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今天,加强大学实践育人工作的呼声正日益高涨。但要实现这项工作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一整套科学的长效机制来保障。实践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建立学校、社会和学生三方面的协同机制,强化三者的有机结合和互动。在高校内部,要明确实践育人组织协调机构的定位,形成协同学校不同部门开展工作的运行模式,建立起实践育人效果的反馈评价机制和师生参加实践活动的考核激励机制。随着高校实践育人覆盖面的增加,参与实践活动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多,建立合理的资源投入保障机制显得非常必要。其中,如何建立社会化的资源整合体系,积极与地方政府、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合作,广泛寻求社会力量的支持,把社会资源引进来,也是高校构建实践育人长效机制的重要方面。而北京大学通过全过程、全方位、全覆盖推进实践育人,正是在构建长效机制上的有效探索。
(三)实践育人要在扩大覆盖面、受益面上见成效
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僧多粥少”的问题比较突出。连续多年的全国高校学生思想状况调查均显示,大学生希望学校提供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由此可见,扩大实践育人的覆盖面和受益面应是各高校当前工作的着力点,也是衡量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标。要积极拓展多层次的实践类型。北京大学陆续打造的“十大平台”,涵盖了十种不同类型的实践活动,当然,这“十大平台”还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 ;要继续推进实践教学改革。《若干意见》中关于实践教学环节有具体而明确的要求,需要各高校切实贯彻落实 ;要开辟更加丰富的第二课堂,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和社会活动 ;运用新媒体,探索开展虚拟实践,吸引学生、服务学生。
 

2012年6月,北京大学第十二次党代会胜利召开,向全校共产党员和全校师生发出了“向着率先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进而走在世界一流大学前列的前进目标不懈奋斗”的重要号召。针对实践育人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进一步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方针,注重实践育人,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以党代会精神为统领,北京大学实践育人工作必将在新时期取得新的、更大的发展。



作者简介:霍晓丹 北京大学党委组织部副部长、学生工作部副部长 副教授
          尤宇川 北京大学学生工作部教育宣传办公室工作人员 助教
[1]陈超、赵可:《国外大学实践教育的理念与实践》,《外国教育研究》,2005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