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高校研究生师生关系现状调查——以北京大学为例

作者:魏培徵 万里鹏 发布日期:2012-07-11

 摘要 研究生师生关系作为培养过程中主要的互动载体,直接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术成果的产生。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多元文化和价值理念冲击校园,以及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推进,研究生师生关系出现了新的问题,并引起社会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广泛关注。本文以《2011 年首都高等教育质量与学生发展检测项目》调查数据为基础,使用文献研究、人物访谈和案例分析等方法,对相关结果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探讨影响研究生师生关系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和建议。

关键词 研究生 ;师生关系 ;现状调查
 
自1978年恢复研究生制度以来,我国高校围绕人才强国和科教兴国战略,通过积极探索和不断积累,基本建成了学科门类齐全、培养类型多样的研究生教育体系,为国家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保障。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自2001年开始,逐年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在校研究生人数以近10%的速度快速增长,并逐步试点各项改革措施。随之而来,研究生培养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日益凸显,个别极端案例见诸报端,特别是研究生教育培养以导师为中心展开,师生之间的关系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一、研究基本情况介绍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作为中国研究型大学的代表,北京大学拥有包含理工、社科、人文和医学在内的齐全学科门类,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研究生培养机制,因此本次研究采用《2011年首都高等教育质量与学生发展检测项目》中针对北大研究生的数据,具有较好的代表性。问卷采用分层抽样调查方法,按照专业年级分布多样、男女比例平衡的原则分配,发放问卷1039份,实际回收993份,回收率95.6%,具有科学性和代表性。分析时以研究生对师生关系的满意评价为因变量,其他因素为自变量,采用多元回归方法考察师生关系的影响因素。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入学状况、课程学习、研究生培养、课余生活、学生发展等项目,能够较
为全面描述研究生师生关系的总体现状。根据社会学相关理论,当置信度γ值低于0.05时,可以认定因变量和自变量相关。
(二)影响研究生师生关系的因素
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梳理,可以知道,相关领域研究者在对高校研究生师生关系研究的过程中基本因袭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分析架构,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借鉴多种社会科学的理论工具,从教育伦理学、教育人类学、文化反哺论、跨学科研究、关系分类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等多个角度对研究生师生关系进行了探讨。此类研究中,多凭借经验归纳和思辨研究论述研究生师生关系的影响因素。而本调查从研究生发展的角度出发,采用社会学的理论研究方法,通过全面调查和评估研究生培养阶段的过程性指标和结果性指标,充分考虑学生学业发展和社会性发展需求,深入挖掘影响研究生师生关系的科学因素。研究生师生关系是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根据研究生培养计划等有关规定确立的研究生导师与研究生双方在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和相应的行为表现。其本质是人际关系的一种类型,是人际关系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其表现结果受到外部环境以及导师、学生自身情况的影响。[]
1.环境因素
近年来,伴随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收入差距扩大、资源环境破坏和就业市场紧张等使得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多种社会思潮和价值体系不断冲击大学校园,教育的市场化、商品化造成研究生与导师的价值取向发生转变。同时,高校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推进,扩大了研究生招生的规模,调整了研究生培养的经费结构,构筑了新的研究生奖励体系,这些情况都构成新时期研究生培养的外部环境。
2.导师因素
相对于本科生培养,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我国研究生培养采取单一导师制为主,双方的关系在研究生社会关系中处于最基础的地位,导师对研究生的培养方式有绝对的主导权,其承担的科研项目、科研能力和水平、指导方式以及为人方式对于研究生的培养效果能产生直接的效应。现今,研究生在选择导师时,倾向于选择学术声誉和社会声誉较高的导师,而这些导师往往除了教学科研任务以外还有行政职务和名目繁多的社会职务,忙于多种事务无暇顾及指导学生,加上要带的研究生数目较多,平摊到每个学
生的培养经费和研究经费大幅减少,师生之间也缺乏必要的学术和情感交流。同时,为了服务于导师自身的社会需要,研究生可能需要花费较大的精力参与和自身培养方向不相关的课题或商业项目中,双方构建起基于利益基础上的雇佣关系。这些都可能导致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逐步偏离其根本育人目标。
3.学生因素
研究生读研的动机和目的,直接影响其研究生期间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开展。由于就业市场激烈的竞争,加上许多单位,特别是大型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对于学历水平的重视,造成读研成为许多大学生赢得社会认可、寻获满意工作和进入社会上升通道的重要方式。因此,学生在读研期间,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为找好工作做准备,与导师制定的学术培养方案发生冲突,导致许多科研任务无法完成。另一方面,由于存在代际差异以及自身的沟通能力问题,研究生缺乏与导师的主动沟通,造成双方的误解日益加深。
二、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研究生个人基本情况
通过对个人基本情况和研究生对师生关系的评价进行关联分析,我们发现,奖学金金额、校外勤工助学金额、全年外出就餐娱乐费用与师生关系显著相关。调查中,约43%的学生拥有奖学金,且拥有奖学金的学生大部分评价与导师的关系较好;约12.4%的学生有勤工助学经历,且收入越高的学生评价与导师的关系越好;约65.5%的学生全年外出就餐娱乐的费用达到1000元以上,这部分学生与导师关系的评价也相对较高。另外,传统经验分析中认为的性别因素、学科因素等对于研究生师生关系的影响并不显著。
1:个人基本情况多元回归分析
 
(二)入学状况
研究生的入学状况包括本科就读的学校、学习表现、研究生录取方式、攻读的学位以及读研的动机。调查中,约30%的学生本科就读于北京大学,硕士生有60%通过推荐免试入学,博士生中约46%通过推荐免试入学。经过相关性分析,影响研究生师生关系最主要的是读研动机中对于科学或学术研究的兴趣,与寻找工作、出国等因素关系不显著。在被调查的学生当中,有585人读研主要是出于对学科的兴趣,占学生总数的56%,这批学生对师生关系评价满意的占87%;而另一部分学生对此评价满意的占60%。但是在读研动机的几项指标当中,包括对科学或学术研究的兴趣、找到满意的工作、解决户口问题、受周围同学影响读研、为出国打基础、为实现父母愿望、扩大社交圈等,选择寻找满意工作的占76.3%,而对学科感兴趣的只占58.7%。从此可见,就业压力还是当前研究生需要面对的主要压力,而当就业选择与学科选择发生冲突时,将会对研究生的培养产生负面影响。
入学状况多元回归分析
 
(三)课程学习
课程学习的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在研究生阶段所学课程、参与科研项目及获得学术成果。通过调查 发现,科研中导师具体作用与研究生师生关系的评价有关。如果研究生的主要工作是辅助性工作(如数据录入、资料查阅等)以及完全按照导师指导成部分科研工作时,师生关系受到影响不大。但如果导师指导较少,对于研究生本人的自我学习、独立研究的要求较高,受限于自身经验和知识,在科研进度的压力下,特别是在导师半指导或无指导的
情况下,往往可能产生较大的情绪波动。
课程学习多元回归分析
 
(四)研究生培养
对研究生培养机制的考察,主要从学校、院系和导师三个层面考虑对师生关系的影响。通过分析,得出影响研究生师生关系的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校的教学科研设备状况、食宿医疗等后勤保障、学术氛围、研究生招生面试权重、研究生学费和奖助经费;院系研究生培养方案目标是否明确、是否注重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的指导、研究经费是否充裕;导师所带的硕士生数量、是否为学生制定个人培养计划、在科研困难时是否及时给予指导、是否尊重学生的想法建议、是否对就业和生活给予关怀帮助以及导师的人品和学术精神等。相对与其他方面的考察,研究生培养机制对于师生关系影响的因素较多,既包含传统经验中认为可能造成影响的因素,也包含了一些新的因素。
研究生培养多元回归分析
 
(五)课余生活
校园除了为研究生提供学术科研的场所,也为其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通过参与校内各种学术和文体活动,结交多领域的朋友,交流思想和情感,研究生将在潜移默化中逐步融入集体生活。通过分析发现,参与和专业相关的学术活动、同学间的休闲娱乐活动以及与周围教师交流也能对促进师生关系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
课余生活多元回归分析
 
(六)学生发展
通过分析发现,学生在集体中与他人融洽程度、对自己从事工作意义的认识程度、对社会环境的看法、思考问题的方式及对爱好的执著程度都能够发挥重要影响。学生与他人相处得越融洽、对社会的看法越积极、思考问题的能力越全面,对于促进师生关系越有正面意义。
学生发展多元回归分析
 
三、对策与建议
此次研究经过文献分析和实证调研,从基本情况、入学状况、课程学习、研究生培养、课余生活及学生发展等六个方面全面考察了影响研究生师生关系的因素,既包含传统经验中认为的影响因素,同时也发现在当今发展阶段产生的新情况。总体看来,研究生师生关系呈现出总体良好、不断优化的局面,大部分学生对现阶段的师生关系状况和培养方式表示肯定。为更好推动研究生与导师关系的良性发展,有效应对新时期研究生培养的挑战,科学把握内在关系的发展规律,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稳步提升和校园的和谐稳定,研究在政策建议部分重点着眼于我国研究生培养的体制机制问题,特别是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探讨如何更有效地开展研究生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如何为构建和谐的研究生师生关系搭建沟通平台。
(一)理顺学校、院系、导师三者关系,优化研究生培养机制
明确学校、院系和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职责分属,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第一,学校加强研究生培养软硬件投入,大力引进学科优秀人才,提升科研师资队伍水平,同时加强和完善研究生奖助体系,切实保障教学科研与生活配套支持。第二,学院完善研究生录取遴选机制和目标培养机制,确保研究生培养以兴趣为导向,并结合学科特点确定科学合理的学生培养目标。第三,严格限定导师校内外兼职岗位,合理分配导师学生名额,建立指导考核和反馈机制,以确保对学生的必要指导;同时因循人才培养规律、针对学生特点制定个性培养方案,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和自由的交流环境,增强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改变研究生对导师的绝对依赖和附庸状况。可以借鉴北美导师集体研究生进行指导,以防止某个导师对学生产生绝对影响,从而束缚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二)完善导师考核评价体系,重新重视师者职责
研究生导师在校、师、生三者关系中居于核心地位,也是影响研究生师生关系和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建立和完善导师的遴选、考核评价体系,是保障导师素质,提高导师教书育人质量的重要制度基础。在研究中我们发现,一些研究生师生关系出现问题,与导师个人素质较低、学术水平和学术道德低下密不可分。因此,完善研究生导师的准入制度,强化导师考核评价机制尤为重要。现有导师准入制度和考核机制中,作为教育客体的研究生严重缺位。我们建议,在研究生导师准入制度中,设置“准导师”阶段,作为教师向研究生导师的过渡、考察和培养阶段。一方面,在“准导师”阶段,由学校统一组织安排导师培训,并由资深研究生导师开展“一对一”传帮带辅导,帮助“准导师”明确研究生教育的目标、制度和方法,提高“准导师”教书育人的能力。另一方面,在“准导师”阶段,进行研究生“试培养”,并由研究生、学院以及学校研究生院对“准导师”开展联合考核、评估,最后决定准导师能否转正为导师。最后,要将研究生导师的教学质量评估贯穿于研究生教育的整个过程中,以评促改、以评促建、评建结合,充分发挥研究生在教学评估中的作用,通过教学评估真正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三)建立多元化科研资助体系,提高研究生学术创新力
提高研究生参与学术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优化研究生师生关系的动力基础。研究中我们发现,研究生学习动机多元化,特别是功利化趋势明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师生关系的健康发展。在市场化不断深入的今天,研究生学习动机宜疏不宜堵。我们认为应建立多元化科研资助体系,除了由导师提供科研经费和项目报酬以外,在学校和院系层面建立多元科研资助体系。一方面,通过设立多种多样的科研基金、科研奖学金,为研究生参与科研、自主开展学术探索提供丰富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以制度化的方式积极帮助学生参与学校重大科研项目,以重大项目的资金和平台助力研究生成长。跨院系研究项目的参与,能够很好拓展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提高研究生的多学科思维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多元化科研资助体系,不仅有利于解决研究生在研究资金方面过分依赖导师的问题,更有助于激发研究生开展学术研究的动力,培养研究生的学术自主性,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四)建立导师负责制,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德才兼备高素质人才的必要教育环节。通过研究我们看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缺失引发了很多问题,导致了研究生在道德、品质等方面缺乏有效的教育和引导,为一系列矛盾埋下了隐患。改变研究生德育弱化状况的关键是建立和完善“导师负责制”。一方面为导师提供专门的德育基金,为导师开展德育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 ;另一方面,明确导师的德育职责,将德育工作作为导师绩效考评的一项指标,纳入导师的考核之中。为解决当前师生比例过高,导师教学科研任务繁重问题,应当进一步丰富导师制的内涵,创新导师制度。通过加强校际合作,科学整合教育资源,聘请人生导师、德育导师以及校内外同一或相近学科研究生导师组成导师团,使参与合作高校的研究生和导师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双向选择。


[]林似非:《导师与研究生关系探析——对若干文科硕士专业的个案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6 年硕士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