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积极顺应时代趋势 构建绿色校园文化——以北京大学为例

作者:熊校良 王 浩 发布日期:2012-07-10
摘要:21 世纪是人类社会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的世纪,以人为本、绿色环保及可持续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大学生是未来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生态文明素质和观念直接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文章总结阐述了北京大学深化推广环保教育的经验,学校积极营造绿色校园文化氛围,全面提高师生绿色文化素养,将绿色教育中“环保”、“和谐”、“可持续发展”等理念根植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通过构建绿色校园文化,搭建绿色育人载体,促使学生成长为身心和谐、践行环保、服务奉献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绿色校园文化;育人载体;可持续发展
 
学校作为传播知识、文化的特定场所,其文化对学生的价值观、行为养成有着重要作用,目前已形成共识,校园文化主要指教师和学生在特定的校园环境中创造形成的人文氛围、校园精神和生存环境,是特殊的育人载体,对引导青年学生的行为趋向和价值取向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要促使学生成长为身心和谐、践行环保和服务奉献的高素质人才,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是搭建绿色育人载体,通过校园的环境、生活和管理体系传递可持续发展思想,将“绿色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之中。
本文研究的绿色校园文化,是指在实现基本教育功能的基础上,以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以为广大师生提供低碳生活服务为宗旨,以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为依托,在学校全面的日常工作中将可持续发展思想纳入管理体系,通过制定环境管理制度,开展有效的环境教育活动,营造和谐的环保文化氛围,促进师生共同参与力所能及的环保行动,并在实践中培养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知识技能、道德情感和价值观,充分利用校内外的一切资源和机会全面提升师生以人为本、绿色环保的思想和行为素养,共同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一、顺应趋势、准确定位,形成构建绿色校园文化共识
(一)构建绿色校园文化源于对国际高等教育育人理念的理解
2011 年11 月,德班气候大会在全球环境形势日趋严峻的背景下召开,此后世界各地很多高校举办了一系列研讨会并开展了相关课题研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等高校更是早在27 年前就把绿色教育作为大学文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绿色教育,就是全方位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教育,即将这种教育渗入到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等综合性教学和实践环节中,使其成为全校学生的基础知识结构以及综合素质培养要求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教育所追求的,不仅是一种生命的颜色,更象征着一种文化,一种文明。2006 年1 月,北京大学、牛津大学和耶鲁大学等世界10 所著名大学组成“国际研究型大学联盟”,该联盟的重要议题和长期工作之一便是可持续校园建设,目前已取得了一定成绩,可见,北京大学在构建绿色校园文化、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方面已走在国际高等教育的前列。
(二)构建绿色校园文化源于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把握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并将建设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2011—2015 年)》提出推进高校开展环境教育,将环境教育作为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教学计划,组织开展“绿色大学”创建活动。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其教育理念、教育质量直接影响到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战略任务的成败。基于此,北京大学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与构建绿色校园文化紧密结合,在青年学生中大力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致力于培养兼具绿色环保责任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三)构建绿色校园文化源于对学校人文精神与自然环境的定位
北大拥有得天独厚的人文、自然环境优势,具有良好的绿色校园文化建设基础。这座学府有许多岁月的留痕,为世人津津乐道。有些是历史赋予的深沉,有些是旧日记忆的引子;有的是可供查考的确证,也有的是口耳相传的故事。城里景山东的马神庙公主府,沙滩红楼的阅览室,民主广场旁的自由钟,北河沿三院的大礼堂,燕园西门前的石狮,办公楼前的华表,未名湖中残存的翻尾石鱼和石舫,见证着北大的历史。燕南园、蔚秀园、畅春园、朗润园……绿荫掩映着多少名师宿儒的淡泊和睿智![]把北大的历史传统、人文精神和风物景观相结合,把建设绿色校园与建设人文校园相结合,是打造特色浓郁的校园文化、提高环境育人成效的重要途径。
(四)构建绿色校园文化源于对“精致化”指导理念的贯彻落实
“精致化”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要求,讲求“坚持过程和结果并重”,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在综合运用多种现代化教育手段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协调发展、均衡发展和创新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构建绿色校园文化既是对“精致化”中“全面协调可持续”指导精神的贯彻落实,又高度契合了“精致化”所坚持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这是因为绿色校园不仅仅是绿化校园,更主张环境教育从课堂渗透扩展到全校整体性的教育和管理。在理念上,它体现进步与创新;在言行上,它体现文明与儒雅;在心理上,它体现愉悦与健康;在竞争中,它体现智慧与合作;在评价上,它体现公正与科学;在时空上,它体现绿色时代的气韵与风采。[]
二、突出特点、完善机制,推进绿色校园育人载体建设
北京大学高度重视绿色校园建设工作,围绕构建绿色校园文化这一核心理念,不断完善机制,推进工作的规范化与制度化。2009 年4 月,学校成立“北京大学绿色校园建设委员会”,建立北京大学绿色校园网站,逐步建立起绿色校园建设的核心机构与相关制度。绿色校园创建工作的核心即是建设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绿色校园文化,因此,绿色校园文化建设对绿色大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为有效引领校园文化,形成文化育人实效,北京大学整合资源、精心设计,成功打造了课堂教学、科研实践、讲座论坛、基地平台和社团活动等五大绿色育人载体:
(一)以课堂教学为支撑,讲授绿色环保知识
依托北京大学环境学科的雄厚学术实力,学校开设了多门环境方向的专业课程,供全校学生选修。2008-2009 学年,北京大学共开设了13 门环境类全校通选课程,涵盖了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伦理、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多个方向。按每门通选课容纳50 人保守计算,每年至少650 人次有接受较为专业的环境类课程训练以及学习环境保护知识的机会,约占每年本科新生总人数的1/5。[]同时,利用形势与政策课平台,邀请校内外顶尖专家学者讲授环境知识和环保理念。
(二)开展丰富的科研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学校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和环境课题相关的科研工作,拨付专门经费支持学生开展科研立项,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北京大学方精云院士的指导下,城市与环境学院的学生开展了《北京大学校园碳平衡项目》研究,为校园低碳项目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数据支撑和完善的碳平衡计量模式。同时,结合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支教等形式,学校还积极鼓励学生深入全国各地,开展环境保护方面的宣传教育实践活动。
(三)举办各类绿色环保讲座和国际性论坛,拓宽学生的绿色视野
学校积极邀请环保方面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到学校举办讲座,让学生及时了解前沿知识和环境热点问题。2010 年,国际研究型大学联盟校长年会在北大召开,北大学生代表同剑桥大学、牛津大学、耶鲁大学、东京大学等高校校长专门就绿色校园文化建设问题展开讨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与此同时,学校还大力支持鼓励学生自主举办国际性绿色论坛。以北京大学国际大学生环境论坛为例,该论坛已举办六届,旨在搭建全球专家学者以及青年学生的交流平台,引入国际社会开展环境保护相关工作的先进经验,推介我国开展相关工作的成果,并大力培养环境保护领域的优秀青年领导者。
(四)依托两大环境教育基地系统性开展活动
2007 年,北京大学建立“中国大学生环境教育基地”,旨在搭建中国大学生环境教育和环境保护的高端平台,不断培养相关领域的青年精英。基地的建设得到了教育部、环境保护部、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等部门以及相关高校、环保组织的指导与支持,现有会员单位38 家,辐射人数达30 万以上。大学生环境教育基地孕育出了很多绿色品牌项目,成为构筑绿色校园文化的重要支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北大林歌”项目创立于2009 年,发起者是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的几位本科生。作为北京大学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构建一种人人积极参与的绿色校园文化氛围,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项目通过废品变树、低碳科研、创意理念、社会实践、网络宣传等方式,提出“为自己的碳排放买单”、“碳源变碳汇”的口号,提倡学生亲身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在校园中形成了一股绿色风尚。
2010 年,经过严格评审,北京大学被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国家林业局授予“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这两大基地相互配合,以环境学术科研、环境教育推广、绿色校园建设、国际合作交流等四大类项目为核心,立足北大,辐射全国,联合兄弟高校共同投身环境教育事业。
(五)发挥学生社团活动的能动性
在大学文化的发展中,学生是最活跃、最具创造性的力量。正是学生群体的不断流动和变化使大学充满了动感和活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丰富多彩的活动成为校园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因素。[]目前,北京大学共有6 家生态环保类社团和16 家涉及环保和志愿服务的综合性社团。学校积极利用学生社团的自身能动优势,提高学生的广泛参与意识,普及绿色环保理念,烘托绿色校园文化氛围。以北京大学清洁发展机制研究会为例,该社团大力开展低碳先锋校园活动,在完成北大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基础上,通过校园节能潜力调查、校园能源管理者培训、节能生活模式倡导等方式,有效探索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校园低碳发展模式。
三、强化意识、积极实践,力求绿色校园文化育人实效
在构建绿色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在各方的合力作用下,北京大学逐步形成了长效的育人机制。当前,覆盖全校师生、辐射首都高校的绿色校园文化理念取得了显著的育人实效。
(一)塑造放眼世界、身体力行的人人环保意识
北京大学在建设绿色校园文化的实践中,注重营造出人人参与的绿色文化氛围。一方面,通过各种层次的学习交流活动,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环保意识,确立国际化的绿色视野,积极关注国际国内环境问题,自觉投身环保事业;另一方面,通过内容丰富的实践项目,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节俭习惯,形成责任意识,从身边小事做起,成长为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强大生力军。
(二)树立持续发展、循环利用的绿色校园理念
一系列废品回收、循环利用、垃圾分类、变废为宝的环保活动,使绿色、低碳、可持续的绿色环保理念深入到学生心中。越来越多的北大学生自觉建立个人绿色账户,主动回收日常生活废品,一股持续发展、循环利用的绿色风尚已经在北大学子中蔚然形成。
(三)养成参与科研、挖掘创意的环境教育观念
北京大学在构建绿色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倡导科研和实践的统一,支持将环保领域科研项目与挖掘大学生丰富的环保创意相结合,鼓励大学生充分发挥其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如今,北京大学学生的环保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创意活动日益丰富,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的良好态势。
(四)促成投身实践、奉献社会的绿色志愿行动
一大批北大学生奔赴全国各地开展系列环境教育推广活动,通过环保宣传、环境调研、西部植树等志愿服务活动,培养了学生投身实践、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真正做到了“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
四、科学分析、客观评估,总结构建绿色校园文化经验
(一)以构建体系、强化载体为基础,形成合力共同推进
在推进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北京大学高度重视,反复研讨,成立专门领导机构,完善制度安排,为全面开展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此基础上,学校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强化教学、科研、基地、社团等各类载体的教育功能,凝成教育合力,给予学生更全面深入的教育引导。
(二)以明确理念、打响品牌为核心,鼓励创新蓬勃发展
北京大学开展绿色校园文化建设,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充分结合当代大学生实际,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喜闻乐见、贴近学生实际的创新形式,打响“林歌”等系列品牌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创造性,在构建校园文化过程中融入青春跃动的时代旋律。
(三)以服务学生、育人成才为归宿,营造氛围全面渗透
校园文化是滋养人的空气,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在于育人。北京大学在绿色校园文化的构建中,注重引导学生形成环保意识、养成绿色理念、学会文明生活。在实践探索和理论提升的过程中,北京大学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绿色校园文化体系,以学生的全面成长为落脚点,为实现中国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培养造就了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北京大学开展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表明,伴随高校内外环境和教育对象的不断发展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载体需要具备新的契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形式和特点,校园文化建设则需要不断注入新的理念和做法。我们应积极顺应时代趋势,勇担构建绿色校园文化使命,示范引领、走在前列。


作者简介:熊校良 北京大学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信息室副主任 助理研究员
王 浩 北京大学学生工作部部长助理 讲师
[] 张彦:《超越历史与自发,提升校园文化育人功能》,《中国高等教育》,2005 年第19 期。
[] 肖东发:《风物:燕园景观及人文底蕴》(北大人文与风物丛书),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年版,第4页。
[] 张彦:《以“精致化”要求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发展》,《思想教育研究》,2010 年第4 期。
[] 朱耀华:《创建绿色校园文化》,《教书育人》,2009 年第11 期。
[] 金玉婷:《构建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评价体系》,北京林业大学2010 年硕士学位论文。
[] 赵天旸、刘卉、金鑫:《试析北京大学开展绿色校园建设的有效途径》,《环境保护》,2009 年第6 期。

[] 张彦:《超越历史与自发,提升校园文化育人功能》,《中国高等教育》,2005 年第19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