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后奥运时代高校体育场馆转型与全面育人功能建设——北京大学体育馆改建与转型的实践、探索和思考

作者:沈 扬 李婷婷 发布日期:2012-07-10

 摘要:北京大学体育馆在圆满完成北京奥运会乒乓球赛事任务后,近年来进行了积极改建与功能转型实践,由竞技体育转向大众体育,由专业用途转向多元面向。它继承了北京大学发展体育、全面育人的优良传统,努力服务高等教育和学校全面发展大局,配合融入学校育人事业核心工作。在未来发展中,在诸多高校奥运场馆中,北京大学体育馆要示范引领,统筹兼顾,坚持走北大特色的体育育人事业发展道路,处理好服务学校与服务社会的关系、公益性与经营性的关系;夯实全面育人的物质载体基础,发展全面育人的精神文化传承;探索体育综合学科发展新方向。

关键词:后奥运时代;北京大学体育馆;功能转型;体育文化;全面育人
 
2008 年第 29 届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成功举办距今已近四年,在 2012 年伦敦奥运会即将到来之际,我们研究了作为奥运国球场馆的北京大学体育馆[1]在后奥运时代改建、转型的实践经验,探索高校体育馆在全面育人事业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深入挖掘思考体育馆育人功能建设的未来发展方向与路径,而形成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根据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战略方针和学校育人事业的核心工作要求,按照学校第十二次党代会的重要精神,后将体育馆改建与转型的实践、探索和思考做一总结。
一、北京大学体育馆作为奥运场馆的改建与转型实践
(一)一个挑战:北京奥运会场馆赛后改建与利用的基本形势
随着 2008 年北京奥运会和 2010 年广州亚运会的成功举办,我国体育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期。体育场馆作为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其建设和运营受到人们的格外关注。众多场馆在赛后的改建成效都面临着考验。
在北京奥运会以后,高校校园内的奥运场馆基本处于改建阶段。总体上看,北京奥运会共新建 12个比赛场馆,包括坐落于北京大学校内的邱德拔体育馆,以及 8 个临时场馆,改建 11 个场馆。新建的 12 个场馆赛后利用大体可以分成三种情况鸟巢水立方、国家体育馆等标志性场馆在赛后经过较短时间的整修,从 2008 9 25 日起全面对社会开放。国家射击馆和国家自行车馆赛后作为国家队训练基地,为我国实施奥运战略提供支持。建在大学校园内的奥运场馆目前大多处于改造阶段,改建后一方面用于满足高水平赛事需要,一方面为大学生及周边居民的运动健身提供服务。五棵松体育馆在赛后曾短期对外经营,后进行系统改造,目前工程已基本完成,赛后开发和经营活动将步入正轨。顺义奥林匹克水上公园目前仍在进行整修和改建。[2]总之,北京主要奥运会场馆在赛后运营方面正酝酿更大的突破。
全国范围内,重大赛事过后的场馆改建,面临诸多问题。2005 年,占地面积近 80 万平方米的南京国际赛马场作为第 10 届全运会的马术比赛场馆投入使用,然而此后至今,其大部分时间都是门前冷落鞍马稀,每年亏损近千万元。广州亚运会后留下的 53 个比赛场馆、17 个独立训练场馆,其中包括 12 座总投资近 170 亿元、总建筑面积超过 40 万平方米的新建场馆,也将在赛后运营中面临着考验。[3]
(二)两个转化:北京大学体育馆硬件改建与功能转型实践成果
北京大学体育馆兴建于2007 年,总投资人民币2.5 亿元,总面积26900 平米,是奥运历史上同时也是世界首个乒乓球专用场馆。众所周知,它在2008 年第29 届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期间承担了乒乓球比赛的全部项目,中国乒乓球队在此夺得了4 枚金牌。
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以后,北京大学体育馆经过一年多的改建,现已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智能化综合性体育馆。体育馆始终贯彻落实学校体育设施为学校服务的方针,以完成学校体育教学、训练工作为基础,立足于学校体育工作,提供优质健身服务。学校投资人民币3000 多万进行装修改建后,体育馆目前已拥有21 个功能厅、房及相关系列设施。
1:北京大学体育馆硬件改建成果一览表
 
经过改建后的体育馆,为体育课教学提供了场地保障,大大缓解了北京大学体育场地和设施紧张的情况。此外,体育馆还承担了校体育代表队的训练、学生社团活动及学校大型活动等多项任务,初步成功实现了功能转型。
2:北京大学体育馆综合功能建设一览表
 
体育馆在转型过程中,努力实现了如下两个转化:一是从竞技体育向大众体育的转化。体育馆目前主要面向全校师生开展体育教育与活动,并且以其地理位置的优越和交通条件的便利,辐射方圆10公里之内的居民范围,提供全民体育健身服务,发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二是专业用途向多元面向的转化。改建之后的体育馆,本着服务学校,综合利用,兼顾社会的原则,呈现了多元的利用方式和较高的使用率,既能继续承办高水平的体育赛事,也是体育教学、训练、活动的场地保障,还为学校大量的育人活动提供了空间载体和物质基础,在其中举办的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构成青年学子成长的重要印迹和宝贵的共同记忆。
二、体育馆全面育人功能内涵的研究探索
(一)北京大学发展体育、全面育人的优良传统
北京大学体育育人事业的优良传统源远流长。老校长蔡元培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养成完全之人格,必须体、智、德、美四育并重,提出完全之人格,首先在体育,体育最重要之事为运动[4]。他始终将体育作为教育人的手段来定位,认为发展体育的真正目的,是锻炼身体与涵养心灵,促进身心和谐,主张学校体育应强调普及原则。他曾在《北大第二十二年开学式演说词》中明确指出,本校提倡体育会、音乐会、书画研究会等,是为了来涵养心灵[5]。蔡元培反复强调,学校的运动,并不以训练几个选手为目的,而以运动的普及为原则……健全身体,实为教育上重要任务。健全的方法,运动最要。每种运动,对于身体有其特殊的效力;而种种规则,又可以养成勇敢、正直、服善、爱群诸美德[6]
新中国成立以后,学校响应国家发展体育事业,增强人民体质的号召,体育教学被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学校的体育教师数量位居当时全国高校前列。[7]学校鼓励全校师生锻炼身体、强健体魄,在更好地投入到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体育事业。经过数十年的不断发展,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不断提升。
2008年北京奥运会,北京大学的体育事业迎来了又一个高峰,国校办国球,北大人又一次以独特的方式诠释了自己与国家命运、民族振兴的关联。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北京大学体育育人事业继承发扬宝贵的奥运精神,展现出新的勃勃生机。
(二)服务高等教育和学校全面发展大局,配合融入学校育人事业核心工作
发展体育育人事业,首先符合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方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指出,要坚持全面发展的战略主题,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加强体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余活动时间,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8]在社会环境与家庭教育等各类因素的作用下,课业强、身体弱、忽视体育锻炼的现象在学生中不同程度存在。国家间的未来竞争取决于各国青年的发展,能不能做到全面培育人才,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是关系到高等教育发展成效和国家未来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
育人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育人质量是根本。人才培养必须坚持健康成才的理念,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培养身心和谐的当代青年。体育育人不仅是体魄锻炼,更是精神涵养,能够有效训练学生的团队精神、奋斗意识,提升积极健康的内在修养,打造乐观昂扬的外在气质,展现新时期北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精神面貌。
体育运动除了强健体魄以外,还能发挥培育精神、涵养心灵的作用。在著名社会学家布尔迪厄看来,体育运动是一个竞技场域,惯习——一种与人的身体相关的社会习俗、生活方式的整合——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体育场域中就能形成一种体育惯习,即一套行为规范、习惯体系,且由于惯习是一种处于形塑过程中的结构是历史的产物是一个开放性的性情倾向系统,所以体育惯习也能在历史的过程中得以强化,或者调整。[9]由此可以看出,体育作用于人的行为模式,参与人的精神塑造,因此,体育课程的教学和体育文化普及在青年学生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改建后的北京大学体育馆,通过容纳与学生课堂内外密切相关的各类文化活动,促进体育事业国际交流,大力融入学校育人工作,并注意发展在现代体育中的新项目,例如建设了全国高校最大的室内抱石运动场所,为学校乃至北京地区相关学生体育社团增添了新的训练场地;积极开展多种多样、独具特色的体育健身活动,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全面提升成才服务水平。
基于体育育人的重要性,学校的各种资源要向培育优秀人才的目标和方向流动;要不断优化育人环境、提高育人质量,进一步固本强基;要把体育课程教学与体育活动推广放到育人事业重点任务的高度来看待,不断提高重视程度,加大物力、人力投入;要与学校发展脚步紧密结合,主动配合、融入学校教育、管理、服务各项事业,最大程度地发挥体育馆的育人功能和效益。
三、体育馆全面育人功能发展方向与路径思考
在未来发展中,体育馆要示范引领,统筹兼顾,坚持走北大特色的体育育人事业发展道路。
(一)在体育馆育人功能建设过程中处理好两种关系
1. 服务学校与服务社会的关系
秉承学校场馆为学校服务的原则,体育馆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广大师生员工,次要服务对象是社会群众。首先满足本校师生的教学、训练活动,此基础上进行对外开放。2011年年底,体育馆完成全部改建工程,20122月开始进行体育教学、训练活动,47日正式向全校师生开放。据不完全统计,超过95%的各类健身卡的购买和使用者是校内师生,以学校师生为主要服务对象是下一步拓展体育馆育人功能与成效的前提基础。
2. 公益性与经营性的关系
在进一步的发展中,北京大学体育馆应科学建设,重质量,重内涵,有所为有所不为,努力为破解大型体育场馆赛后持续经营的难题率先垂范。同时要注意适度经营,加强科学管理,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高校体育场馆要坚持服务社会原则,其中要避免两种思想误区:服务就是收费,公益就是免费。[10]20121-3月,体育馆办卡预收入人民币277万,要在保障公益性的前提下创造适当的经济效益,以弥补前期投入的大量成本,保障体育馆良性运营。
(二)体育馆育人功能建设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向度
1. 夯实全面育人的物质载体基础
一方面需要学校保障经费投入,进行合理规划、配比和严格管理;另一方面需要加强队伍建设。在校园体育场馆的发展建设和长远运营中,需要既懂体育运动规律,又懂场馆建设和运营规律的专业人才,需要具备综合素质的管理人才和教育工作者。北京大学体育馆在下一步的发展中,要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吸纳更多专业人才,建立权责明确、职能清晰、利益分明的经营管理组织,才能更好地发挥场馆各方面的育人功能,提升成才服务水平。
2. 发展全面育人的精神文化传承
北京大学体育馆继承奥运精神遗产,具有高度的品牌效应,作为大学体育馆的代表,本身就有着光荣的精神文化传承使命。
大学通过对知识体系和精神传统的传授、宣传、保护、拓展,不断传承和发展着人类历史长河中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全球化快速发展、不断深化的今天,这样的责任尤为重要。如何在全球化持续深入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保持我们的独特地位与现代特色,是摆在学校面前的一项时代课题。北京大学承担着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使命,在这样的视野下,作为校园体育文化事业的重要载体,北京大学体育馆理应在传承中华文明传统、发展东方体育文化的领域进一步发挥重要作用。
西方体育主要由田径、体操、游泳和球类项目构成,以远度、高度、速度、造型等为追求目标。中国的体育传统是典型的东方体育,以修身养性为目标,如太极、武术等,动作讲究平衡、统一,追求内与外、神与形、动与静、刚与柔之间的变化与和谐。中国体育形成的格局与中国哲学的精神传统直接相关,展现的是对生命的本质和宇宙万象背后的规律的探寻与把握。我们可以看到,北京大学体育馆的造型与中国体育的哲学精神之间非常和谐相应,场馆采用中华脊的设计理念建造而成,整个顶部象征乾坤的变化与圆融。譬如《易传》体现的中国哲学特色,天道地道人道一统于乾坤阴阳刚柔的交感作用,即两种矛盾而又互补着的力量的渗透、推移和移动。①因此场馆的外观与它的精神气质颇为符合。
站在当下新的历史发展点上,我们要以大力发展体育文化为契机,努力使北京大学在世界上成为中华文明传承的场所方位与精神象征,这与北京大学加快推进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完全契合。
(三)以实践探索为理论来源,探索体育综合学科发展建设新方向

目前,北京大学已拥有比较齐整的体育课程设置以及一定程度的体育学科研究。在未来,以体育馆的功能转型实践为基础,可以尝试探索进一步发展体育综合学科建设的新方向。当今学科发展的特点是交叉与综合,体育学科涉及生物学、管理学、运动医学、人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多个学科,北京大学体育馆作为一个实体的多元功能空间结构与虚拟的体育文化媒介符号,一定程度上为成立跨学科研究平台的提供了实践经验和氛围基础。此举有助于学校的学科优化与建设,进一步提升全校学科建设水平,可供在未来加以适时探索和展开。



作者简介:沈 扬 北京大学体育馆临时领导小组副组长 副教授
李婷婷 北京大学青年研究中心工作人员 讲师
[1] 冠名为邱德拔体育馆,邱德拔(1917-2004):祖籍福建厦门,出生于新加坡,著名银行家酒店业巨擘。1981 年他设立邱氏基金,对教育、医疗、卫生保健领域贡献卓著。2006 年,邱氏遗产的继承人向北京大学捐赠1.73 亿人民币,主要用于修建2008 年北京奥运会乒乓球馆。
[2] 谈群林:《体育场馆经营管理实务》,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年版,第226 页。
[3] 谈群林:《体育场馆经营管理实务》,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年版,前言。
[4] 《北京大学体育史》,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年版,第24 页
[5] 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三卷,中华书局,1984 年版,第344 页。
[6] 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六卷,中华书局,1984 年版,第442 页。
[7] 《北京大学体育史》,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年版,第70 页。
[8] 参见中央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9] (法)皮埃尔·布尔迪厄、(美)华康德著,李猛等译:《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年版,第178 页。
[10] 霍建新、李芾:《高校体育场馆路在何方》,《环球体育市场》,2010 年第2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