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试论高校辅导员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三重意识--规律意识、资源意识、网络意识

作者:户国栋 发布日期:2012-07-10

 摘要:意识是能力的重要推动力,能力是意识的重要实践表现。在提高辅导员能力建设方面,端正和深化工作意识具有重要的先导意义。树立规律意识是高校辅导员提高能力、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先决条件,转变观念、深化认识、自觉运用规律指导工作,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培养资源意识是高校辅导员增强能力、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准备,努力开发利用好“有限的”思想政治资源,实现育人工作的“高效性”,从而更好地引领和服务青年成长成才 ;提高网络意识是高校辅导员完善能力,主动应对时代要求,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全面发展的新要求,掌握网络环境“话语权”,推进立体化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是体现思想政治工作时效性的客观要求。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规律意识;资源意识;网络意识;育人
 
一、树立规律意识,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
(一)转变观念,主动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性
高校辅导员从事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服务工作,是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兼具管理性、引导性、服务性,它们通过教育的过程表现出了长期、固定、本质的联系,即规律性。恩格斯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把世界看成为过程的集合体,其根本原因在于任何事物的自身都充满着矛盾,而事物的发展过程是具有规律可循的。作为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具有规律所共有的特性 :客观性、普遍性、稳定性、重复有效性等。同时,作为一种具体实践活动的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与其他的实践活动规律相比,又具有矛盾特殊性,即独特性,明确这一独特性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基础。
梳理当下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体现出的规律性的研究,国内学界有着丰富的成果。邱伟光认为思想政治过程的规律是 :“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积极施加教育影响的规律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向认知、互动规律 ;教育者、受教育者与教育环境作用相协调的规律。”[1]王建华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有三条 :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与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的辩证统一的规律 ;协调自觉影响与控制自发影响辩证统一的规律 ;内化与外化辩证统一的规律。[2]陈作珊、许国锋等认为 :“教育者的教育活动一定要适合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发展的规律。”[3]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性,有助于高校辅导员端正心态,不盲目地追求育人工作的即时效应,克服工作中的游击思想、突击做法 ;有助于高校辅导员转变观念,将思想政治工作视为一个整体发展变化的活动,而不是一成不变、僵化不前,从而提高工作的创新性,及时研究育人工作中的新情况、新变化、新发展,调整思路和做法,迎头赶上 ;过程发展的反复性、重复性,需要高校辅导员增强工作的耐心和韧劲,不断巩固和发展思想政治工作成果。
(二)深化认识,自觉运用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指引工作
1. 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尽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受客观环境、主体的制约和影响,但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客观性不仅不排斥主观性因素--思想政治教育宗旨、价值、目的的作用,还必须以主观性的作用作为自身存在的前提和构成自身的必要环节。没有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追求,就没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结果。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不仅包括着客观性一面,即因果必然性联系,还包含着主观性一面。恩格斯指出 :“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全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 ;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4]
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辅导员根据教育部门要求、社会发展需要及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形成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育人对象施加思想政治品德的影响,以期有力地推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因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结果不仅包含有客观主体的作用,还包含着主观因素对思想政治教育宗旨、价值、目的的作用,其培养结果必定有一定的主观性及价值追求。
高校辅导员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尤其需要辅导员高度重视自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头脑,以科学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开展育人工作,以人为本,扎实推进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一方面要充分考虑育人对象的性格特征、实质需求、知识结构、发展阶段,另一方面要主动自觉地提高自身理论修养和政治素质,深刻领悟教育目的和育人目的,将主观性的积极因素融合、统一到育人客体的客观环境和因素里,实现有序、有力、有利的互动统一。
2. 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自然界中的自然规律的作用是自发的,在自然规律的因果关系中,其结果是直接的、完全由原因决定的,表现为“原因-结果”的过程。如果说自然规律具有自在的客观性,可称之为绝对性,具有不可抵抗性和阻碍性,那么社会规律则具有相对的客观性,因而可称之为相对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也如自然规律那样具有因果的必然性,但由于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在原因与结果之间插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宗旨、价值、目的这一主观环节,就使得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因果联系具有全新的性质,即原因并不能直接决定结果,而只是为结果提供了客观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也不是唯一的,存在着多种可能性,到底哪一种可能性成为现实是有变数的。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十分复杂的过程,在其发展过程中存着许多的不确定性的因素。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宗旨、价值、目的、精神或应然性因素的介入,使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作用突破了因果必然性因素的限制,从而获得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相对性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既包含着客观制约主观的关系,也包含着主观制约客观的关系,是两种关系的统一。
高校辅导员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既要加强对学生的科学引导,尊重成长成才规律、学习规律、认知规律,同时又要注重个体的差异性、需求的多样性、行为的不稳定性以及情感、欲望、性格等“非理性”的范畴。既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指导下注重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向性,又要把握“非理性”的工作内容,积极引导好学生的欲求教育、情感教育、挫折教育,突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情理融合,循序渐进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发展,体现规律性。
二、培养资源意识,突出思想政治工作的联系性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顾名思义是服务思想教育工作者的各类资源,能够被开发利用,围绕着教育目的各种要素的集合和综合。按照资源存在的形态属性划分,可以分为思想政治教育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按照属性标准划分,可以分为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按照时间的标准,可以分为传统资源、现实资源和未来资源;按照发挥作用的方式,可以分为显性资源和隐形资源。
(一)协调好资源的“有限性”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关系
培养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观,是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功能的重要前提,以更好地体现整体性、全面性和辩证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本身是客观存在的,同时又是稀缺有限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利用者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对于提高资源的高效利用、客观效果的整体实现有着重要意义。这种主观能动性往往表现为教育实践主体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理解、态度、行为、价值取向。如果没有一种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观,即使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重要性和“有限性”,也不会有助于推进资源的整合开发,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观,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整合、开发、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必须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念。
资源是稀缺的,有限的,而运用和使用资源的目的,尤其是思想政治工作,十分强调工作的有效性。辅导员们必须根据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形态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合理搭配、组织调适,执著而认真地改变资源利用的混乱状态,自觉以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将结构学与资源开发相结合,将管理学与教育学相融合,寻求资源结构的优化和重新配置,努力建立起思想政治资源的简明、有序、合理的结构体系,尽可能地挖掘和发挥资源的潜在育人功效。
在高校中,第一课堂教育资源主要表现为学科资源、学术资源、师资资源等,这些都对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职业能力提升、思想道德锤炼等具有基础的涵养作用,而第二课堂教育又对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理论联系实际、综合素养培育等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发挥好、组织好第一课堂的资源和第二课堂的资源衔接关系、功能有序重组、意精致化与辅导员能力建设本刊定稿PEKING UNIVERSITY YOUTH STUDIES义多重发挥,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主动引导学生将专业学习、实践学习、社会学习梳理清晰,突出自省教育和主题教育,在有序的反思与集体学习的过程中实现整体发展,最终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二)处理好个体的多样性与资源育人的连锁性的关系
基于每个学生的需求、性格、能力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而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整体结构中的功能、形态、特征上的互补性,只有结合个体的特质,发挥每个要素的优势,扬长避短,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系统的功能才能达到最优。以高校挑战杯系列科技学术竞赛为例,辅导员通过组织一些具有良好的学术科研能力、浓郁的研究兴趣的学生群体,通过特定主题的研究,专业学习紧密结合调查研究,最终能够实现对这部分学术型的学生有效育人;通过组织革命历史题材观影、历史知识竞答、社会现象辩论等,在特定的时间内,对入党积极分子能够完成思想理念的启发;通过组织足球比赛、篮球比赛等,可以吸引对运动比较感兴趣的学生,完成集体主义理念的教育和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系统中的各种资源要素,在整个育人结构体系中,有着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发挥着各自的效用和影响。各种资源间还存在着相关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发展的方面,在开发利用思想政治资源过程中,需要格外关注发挥“优势互补”的作用,突出相互关联的“正向效用”,克服“相克相消”的发生,将“负向效应”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从而通过立足全局,发挥比较优势和互补优势,补充短板,在资源的开发配置中谋求最大的合力。例如高校辅导员在发展入党积极分子的过程中,对党史资源的开发,就可以启示学生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学习艰苦创业、勤奋自强的精神 ;学习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历程,引发自我规划与自我价值的反省 ;学习中国共产党面对困境时,等待机遇、创造机遇、遏制命运的果敢和勇气,激励学生积极看待自身的优势和劣势,积极培育核心优势,及时补充发展短板。这样,将单独的教育典型同学生现实的发展需求和个性特征紧密结合起来,创新性地发挥好个体的多样性、差异性与资源育人的长期性和连锁性的契合。
三、提高网络意识,体现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效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进入“网络主导”的时代
进入21世纪,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深刻地影响着和改变着人们的思考方式、生活模式、信息传递、群体沟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和改变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环境、教育主体对象、教育客体对象、教育过程和教育方式,革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途径,革新了辅导员育人服务、育人管理和育人引导的方式,这些改变既是一种严峻的挑战,更是千载难逢的重要机遇。
目前,互联网已不仅仅是人们沟通、联系、信息传递、日常交流的新工具和新平台,而且对社会文化的发展和改变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并且已经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网络媒介领域、网络文化生活方式和网络交往空间。以互联网为代表的虚拟技术空间已经成为了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新源泉,社会思潮产生、发展、聚集的新阵地,公众意愿、意见、利益诉求的新渠道。综上所述,从基于网络技术工具性认识出发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已经进入到立足网络社会观深入开展教育活动的阶段。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因教育载体和环境的改变而产生发展,并迅速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态和新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主导”的时代已来临。
在从事思想政治工作中,如果高校辅导员与学生的主要沟通和互动的方式仍然以面对面或者班会的形式,那说明沟通方式过于单一。如果辅导员不会使用人人网、微博、论坛、飞信等互联网工具,那就代表着他脱离学生的危险日益严重。
(二)掌握网络话语权,争取思想政治引导的主动权
2007 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中指出,“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扩大宣传思想工作的阵地,有利于扩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辐射力和感染力,有利于增强我国的软实力。我们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切实把互联网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5]
网络业已从“技术工具”角色演变为学生学习、生活和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文化成为影响学生思想政治、行为选择的重要因素,广大高校辅导员应积极主动占领网络高地,切实主导网络“声音”,掌控和引领网络文化话语权,打好网络持久战成为辅导员必须面临和解决好的时代课题和任务,而单纯依靠“网上冲浪”的单一技能已很难适应和迎合教育、服务、引导学生的客观需要和复合要求。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抢占网络文化高地的持久战、争夺战早已拉开序幕,广大高校辅导员不仅要全面认识网络,深入熟悉网络,更要善于开发运用网络,及时提升自身的网络文化素养,培育网络技能和技术,提高在网络文化中的发展能力和发展质量,才能掌握教育的主动权、发展权、引领权。与此同时,高校辅导员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视野一定要契合网络的开放性、关联性、多样性,必须立足国家教育战略高度和围绕高校中心工作来开展工作,不能仅仅局限在狭小单一范围进行思考和活动。从长远来看,电信网、有线电视网、计算机通信网等三网合并融合,同时物联网快速开发发展,加上云计算平台建设的风起云涌,网络技术的大发展、大繁荣、大变革必然给学生思想和行为带来更多深刻深远的影响,这也意味着未来网络文化的建设必将是全方位、多维度、立体化的系统工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的提高也不能仅靠零散、片面的手段和措施来解决,必须更加全面、系统和科学地开展。
(三)立体化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阵地”建设
目前,认真下大力气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阵地”建设,从根本上说是做好与学生息息相关、联系密切、使用经常的主题网站、论坛、博客等新兴信息沟通平台的建设,及早掌握主动,及时把控方向,立体化地推进网络“阵地”功能的发挥。
1. 建设特色思想政治主题网站
树立全新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观念,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努力建设好校园特色主题网站。层次鲜明地确定网站定位,既要发挥好网站的“平台”传播效应,又要通过图、文、音、像等信息传播媒介传递主流价值观,在此活动中,根据学生的个性和需要,寓教于乐,避免假、大、空的误区。例如辅导员可以将一些正统的新闻宣传突出特定人物的肖像,图文并茂地展示行为特质和育人要素。
2. 熟悉校园 BBS 论坛
在传统的校园论坛建设中,辅导员要主动了解传播学中的“沉默的螺旋”理论,即网络论坛中意见趋同的多数网民的意见可以对网络舆论产生导向作用,及时突出对特定目的设置议题,培育和发展“意见领袖”和网络评论员,努力推进辅导员所从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长期化、主体化。依托论坛,从事思想政治教育,要着重突出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有效服务,契合个性需求的原则,实现人际关系和网际关系的良性互动发展。
3. 发挥博客、微博的“积累塔”、“追踪器”作用

博客和微博是新兴的广泛使用的简易个人信息发布、交流、互动方式,通过博客和微博,可以发挥信息的积累效应,清楚、明晰地展示出学生的思想进步、知识积累、认识深化。在博客和微博的群体凝聚方面,个体的“跟从”是主要的动力。追溯这些话题的源头,并通过剖析核心话题的实质内容,辅导员可以分析学生博主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并可以实现动态的追踪,进而防患于未然,实现引导与预警的双重目的。



[1]邱伟光 :《思想政治教育学》,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 年版,第 190 页
[2]王建华 :《略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思想教育研究》,1997 年第 5 期。
[3] 陈作珊、许国锋 :《浅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基本规律》,《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3 年第 2 期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 247 页。
[5] 胡锦涛 :《以创新的精神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4/5324153.html,2012 年 7 月 4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