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试论实践育人理念下的高校基层团校建设

作者:单 馨 仲启群 发布日期:2012-07-10

 摘要:结合当前高等教育工作和共青团工作的发展要求,立足北京大学团校三十年来的办学实践,文章提出基于实践育人理念的高校基层团校建设论题,通过分析实践育人的重要意义,就基层团校实践过程中的瓶颈问题提出相关解决措施。

关键词:实践育人;基层团校;高校共青团
 
今年是北大团校成立30周年。三十年来,北大团校作为培训骨干、储备人才的核心平台,发挥着重要的育人作用。2011年,胡锦涛总书记在给北京大学第十二届研究生支教团的回信中明确提出“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的号召。在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9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进一步对广大青年提出了五点希望,这对于高等教育工作特别是对“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这个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在新形势下将“实践育人”理念落实到学生骨干培养工作中去,是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北京大学基层团校面临的崭新课题。
一、基层团校和实践育人的概念
(一)基层团校的概念
“什么是基层团校”是当前思考高校基层团校建设面临的首要问题。只有对基层团校作出清晰的界定,才能进一步理解基层团校的工作安排和育人体系。在具体的团校办学实践中,不同的学校可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作出不同的体系设计,因此对于基层团校含义的理解可能不尽一致。所以,思考这一问题必须将其还原到不同高校具体的团校办学体系中,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北京大学团校在三十年的办学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办学体系,这就是“三级二阶”模式。“三级”是指新生团支书培训班、初级团校、高级团校[1],新生团支书培训班和初级团校主要由院系团校和学校团校举办的各种专项骨干培训班承担,高级团校由学校团校承担。在北京大学“三级二阶”体系中,基层团校是指“二阶”中的院系团校,本文论及的基层团校也将界定在此范围内。
(二)实践育人的概念
现代教育高度重视实践的育人作用,强调实践是教育的内在属性,实践育人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形成的教育理念。具体来说,实践育人是指“以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理论知识和间接经验为基础,通过激发学生课外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的热情和兴趣,开展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密切相关的各种应用性、综合性、导向性的实践活动,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促进他们形成高尚品格、祖国观念、人民观念、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新型育人方式。”[2]
需要注意的是,实践育人不等同于课外实践,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虽然都强调育人环节中的学生参与和切身体验,但课外实践主要是为课堂教学内容服务的,教师在实践过程中依然起到主导作用。但实践育人并不是以把学生带出校门、
融入自然和社会为标准的,而是以学生的自主性为标准的,即凡是学生围绕教学目的自主开展的活动都可称之为实践育人活动,它强调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自主参与和全面参与。[3]
二、实践育人理念对于基层团校建设的意义
实践育人是集育人理念、育人手段和育人过程于一体的综合性概念,是融学校、社会和自我教育为一体的教育形式。[4]深入贯彻实践育人理念,对于改进高校基层团校建设,深化高校共青团育人成效,促进学生团干部的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实践育人是基层团校加强思想引领工作的必然要求
当前,大学生群体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团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代大学生群体“意识更加自主、追求更加多样、个性更加鲜明”,这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基层团校作为团组织开展工作的第一线,需要直接面对广大团员青年,如何通过有效的教育模式实现对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引领,已经成为当前基层团校面临的教学难题之一。人的理想信念不是与生俱来的 , 而是在深入社会、体验生活、感悟人生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因此,大学生提高政治素质不仅需要在课堂上学习政治理论,而且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去感知与感悟。实践育人有利于推动大学生深入社会、深入实际,主动去关注和思考中国及国际重大经济社会问题,对当代社会形成客观、全面的认识,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素质。[5]因此,基层团校在教学过程中全面贯彻实践育人理念,有助于引导广大团员青年在实际生活中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
(二)实践育人是基层团校改进育人模式的有力抓手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当前基层团校育人工作的核心问题,实践育人理念为探讨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突破口。一方面,实践育人能够有效消弭传统教学模式与社会实际脱节的弊端。片面强调书本教育和理论学习的封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容易造成教学与实际的脱节,而在实践育人模式下,学生的应变能力、交际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具体的实践中都能得到大幅提升。另一方面,实践育人能够有效整合传统育人模式忽视差异性的弊端。传统的班级授课模式虽然提高了教学效率,但却忽略了团员青年的差异性和复杂性。而在实践育人模式下,学生不再是接受“满堂灌”的被动客体,而是自由参与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可以根据参与的实践活动获得与众不同的切身感受,并在实践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不断调整学习模式。总之,实践育人理念有助于走出理论与实践、学校与社会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误区,对于推进新形势下的基层团校育人模式改革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6]
(三)实践育人是基层团校增强组织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团中央于 2007 年 5 月正式启动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主要目的就是培养高校共青团学生骨干。学生骨干是高校共青团工作的主要依靠力量,高校共青团的工作之所以能够开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凝聚了一大批有理想、有热情、有能力的学生骨干。对于基层团组织而言,这一特点表现得更加明显。因此,基层团校作为基层团组织的“人才储备库”,理所应当地承担着吸引、凝聚学生骨干的重要任务。实践育人理念对于基层团校进一步吸引学生骨干、增强基层团组织凝聚力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实践育人的教育形式,如社会实践、素质拓展、团队交流等,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弥补了多数院系侧重理论知识传授的教学短板。
另一方面,实践育人一改过去基层团校举办专题讲座、理论学习等传统教学模式,强调教学活动的自主性和互动性。这两大优势能有效促进学员之间的交流互动,从而吸引、凝聚学生骨干,并通过学生骨干的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扩大对广大团员青年的影响,增强基层团组织的凝聚力。
三、当前基层团校建设的现实瓶颈
当前,基层团校教育日益暴露出许多亟待解决的疑难问题,具体表现为团校的覆盖范围不够全面、团校的定位不清晰以及培养方式较为僵化等,这些问题都是摆在每个基层团校面前的迫切任务,值得每一个团校工作者认真思考。
(一)基层团校的覆盖范围有待扩大
目前北京大学各院系基层团校的培养对象主要是院系团委和学生会的骨干以及各班级的班长和团支书等,团校人数大概只能够覆盖本科学生的十二三分之一,在研究生中的覆盖率则更为低下。
在覆盖范围本就偏低的现实面前,我们还面临着培养对象流失的情况。在北大团校开展的初期,校园内的学生社团数量和规模远没有时下这般庞大,而如今校园内的学生社团百花齐放,截至2011年12月,北大共有各类学生社团258家。这些异军突起的学生社团借助新媒体尤其是社交媒体的聚集效应,正不断扩大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因此,众多学生骨干参与社团活动的积极性大大高于参加团校培训的积极性,这在客观上造成基层团校培养对象的流失。
(二)基层团校的办学定位有待明确
当前高校青年工作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诸如青年主体性、本我性以及与外界沟通便捷性的不断增强等。这些挑战给基层团校的办学定位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有鉴于此,北大团校将高级团校作为办学重点,通过学生骨干训练营的形式,着力将那些具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为出众的工作才干的学生骨干组织起来,进行高起点、高标准的教育培训。但高级团校毕竟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参加,大部分学生依旧只能参加院系基层团校。而事实上基层团校并没有明确的自身定位,只是立足于提升学生的专项技能培训,单纯地培养学生事务工作者,562012年第2期再加上授课内容僵化、形式单调、学员交流贫乏,已经很难凝聚更多的团员青年。可以说,校院团校在办学定位方面并没有实现与高级团校的无缝链接。
(三)基层团校的办学路径有待丰富
我国社会已经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教育的主体和客体以及外部环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具体表现为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学生成长途径和就业途径日趋多样化,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因此,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基层团校培养学员的有效途径,以适应新的形势和青年学生自我发展的双重诉求。当前,北大各基层团校在办学路径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实践性不足,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很少考虑学生主体的体验性 ;二是自主性不足,“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基层团校目前的培养方式过于强调单方面的灌输,而忽视了激发学生骨干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互动性不足,目前很多基层团校的办学路径较为封闭,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和互动。因此,基层团校迫切需要探索育人方式的改革,进一步拓宽学员培养的路径载体。
四、以实践育人理念推动基层团校建设
实践育人强调的是育人理念的实践性、全面性和发展性,因此,立足实际、辩证地看问题是实践育人的精髓。在此,文章从实践育人角度出发,结合北大基层团校办学思路和办学模式的实践经验,提出以下改革措施。
(一)全面拓宽基层团校实践育人的覆盖范围
学生是实践育人的对象,也是实践育人的主体。在这一理念下,我们重视的是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创造,而非诸如学生干部之类的身份角色。因此,判断一个学生是否应该被吸纳为培养对象,要取决于他在各领域中的实际作用。基层团校作为培养学生骨干的重要平台,要将团校培养对象的角色定位从以往“学生干部”转变到“学生骨干”上来,在选择培养对象时不应仅仅局限于校、系、班的学生干部,还应该包含在学术、文体、社团各个领域的出类拔萃的学生。培养和吸纳在校园文化生活各个方面起着先锋带头作用的“学生骨干”,契合了实践育人的本质要求,既能扩大基层团校的覆盖范围,又能解决骨干流失的问题,最终还能扩大高校共青团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二)着力培养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人才
办学定位从根本上讲就是要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如前所述,实践育人希望培养学生形成蕴含“高尚品格、祖国观念、人民观念、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综合素质。因此,基层团校还是要在坚持院系特色和优良学风的倡导者、引领者的基础上,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核心,培养综合素质突出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和社会主义建设者。要着力培养学生骨干的政治大局观[7]、团结能力和凝聚能力,通过这样一批学生骨干的辐射作用,进一步凝聚广大青年。同时,要特别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善于打破僵化的教育模式,加大学生骨干培训中实践性内容的比重,切实培养创新能力突出、实践能力出色的学生骨干。
(三)不断丰富基层团校办学的路径载体
实践育人强调的是开展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密切相关的各种应用性、综合性、互动性的实践活动。因此,基层团校要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学形式,不断增强学员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吸引力,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8]比如把向书本学习和向实践学习相结合,摒弃知识上的强行灌输和硬性规定,锻炼学员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把灌输式和研讨式方式相结合,提倡启发式和引导式教学,注重教学互动,多采用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多通过青年常用的微博、人人等新媒体方式进行引导等。总之,要通过多种多样的培养方式,丰富团校育人的路径载体,争取让学员们能从被动式学习变为主动式学习,从封闭式学习变为开放式学习,更好地实现学员间的知识共享、思想共振和情感共鸣,达到实践育人的目的。
(四)努力推动基层团校的优势发挥和资源共享

不同基层院系团校开展的实践育人活动不可能实现完全的同质化,搞脱离自身实际情况的“形式主义”和“一刀切”。各基层团校在开展培训活动的过程中,要着重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不同的院系有着不同的学科特色,这种特色是相较于其他院系的一种天然优势,在这种优势之上开展团校培训,不仅可以保证基层团校的顺利开办,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们的专业意识和专业素养。[9]同时,实践育人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开放式办学”、“互动式办学”。各基层团校必须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实现资源整合,形成校院两级规模效应。具体来说主要有两点 :一是从横向上建立一个各院系之间团校活动的沟通交流平台,让各团校学员有更好的自由选择范围 ;二是在纵向上和校级团校积极开展互动交流,促进“二阶”互动,共享双方的资源优势。



[1]新生团支部书记培训班简称“新团”,主要面对担任团支书职务的新生。初级团校简称“初团”,主要面对的是本(专)科新生中的先进团员(含党员)。高级团校简称“高团”,主要面向在学校或院系团学组织中担任重要职务、社会工作经验较为丰富的中坚分子。
[2] 刘富胜:《从大学生主体性特征看实践育人模式的构建》,《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年第 5 期。
[3]吴亚玲:《实践育人理念的哲学分析》,《现代大学教育》,2010 年第 1 期。
[4] 赵跃宇:《深化认识有效推进实践育人工作》,《中国高等教育》,2011 年第 23 期。
[5] 朱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长效机制探析》,《咸宁学院学报》,2011 年第 7 期。
[6] 吴亚玲:《新形势下高校团校培训工作特性及创新途径探析》,《内江科技》,2009 年第 1 期。
[7] 张鑫:《新时期北大团校改革与发展的思考与建议》,《北大青年研究》,2006 年第 12 期。
[8] 吴亚玲:《新形势下高校团校培训工作特性及创新途径探析》,《内江科技》,2009 年第 1 期。
[9]张林:《浅析系团校在基层学生工作开展中的意义与作用》,《北大青年研究》,2005 年第 3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