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关于本科新生适应性教育的几点思考——以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2011级本科新生为例

作者:卢 亮 郑 何 发布日期:2012-01-18

摘要:大学本科新生从入学到基本适应大学环境这一段时间,被称为大学新生的适应期。生活环境、学习环境、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剧烈变化,使新生难以适应或者适应起来有困难,从而产生生活上、学习上、思想上的多重疑惑,这对本科新生的适应性教育提出了较高要求。本文以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2011级本科新生的适应性教育为例,分析了新生适应性教育面临的客观环境,探讨了新生适应性教育的阶段特征,并指出了新生适应性教育的关键环节。

关键词: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阶段;环节

 

重视本科新生的大学适应问题,切实做好教育引导工作,帮助他们顺利地渡过适应期,尽快地完成角色的转变,直接影响到他们能否在大学这一新的环境下健康成长成才,直接关系到高校人才的培养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因此,本科新生的适应性教育问题是高校学生管理教育中的一个重大课题。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2011级本科新生多达320余名,占校本部本科新生总数的八分之一。

一、明确新生适应性教育的努力方向

刚刚踏入大学的门槛,新生会发现现实生活与自己梦想的大学生活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与高中截然不同的学习方式,缺乏父母关爱的生活环境,以及周围性格各异的同学、朋友等,都让新生难以适应。这些不适应,表现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课外时间安排等多个方面。

1.学习上难以适应

开展专业学习、提升专业技能,是新生的首要任务。大学的学习目标、方法、过程等与高中差异很大,这使得新生适应起来需要比较长的时间。

第一是学习方法上难以适应。高中的学习以教师讲授为主,内容不多,并且课堂上老师会反复讲解,帮助同学理解、消化所学知识。而大学课堂上老师对多数知识点到即止,教学速度很快,课程的容量大。如果新生按照原有的学习方式来接受大学教育,在课余时间缺少独立的思考和分析,仅仅依赖于老师的课堂讲授,那必然会导致学习的知识掌握的不牢固面,难以跟上老师的进度。比如,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大一上学期开设的计算概论课,是一门讲授C++编程知识的课程。对于多数非信息竞赛保送的新生来说,他们没有任何编程基础,面临的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老师上课会讲授一些基本的语法使用规则、程序编写技巧,但是,如果仅仅依靠老师上课所述的知识,是难以真正了解编程的本质的。只有在课余时间通过大量的教材阅读以及不懈的编程练习,才能顺利突破零基础的束缚,走好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学习生涯的第一步。如果没有掌握到正确的学习方法,那么大学的学习生涯将会举步维艰。

第二是学习目标上难以适应。高中的学习目标都是相当明确的,就是夺取高分、考上大学。教师上课的针对性也相当强,将所有可能出现在高考中的知识都灌输给学生。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把老师要求记忆的所有内容全部背诵下来,掌握老师填鸭式灌输的知识即可。而大学的学习通常都是与就业挂钩的,如果仍然以分数为学习的最终目标,将很容易导致实际与目标脱节的状况。即使以就业为目标,以后所从事行业的多样性以及不确定性,也会导致目标的不明确,从而出现所学知识难以派上用场的情况。在这一点上,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有四个系:计算机系、智能系、电子系、微电子系。但是,大一新生刚入学的时候是没有专业区分的。等到大一结束的时候才会进行专业的选择和划分。为了凸显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素养,对于数学课程、物理课程以及编程课程都划分成了A类和B类两种难度。如果新生都以高分为目的,选择难度较低的B类,那就会导致各方面知识钻研深度不足,相关方面能力都相对欠缺的情况。如果新生以就业为目的,却无法确定自己热爱的行业,从而全部选择A类课程,那么会导致学习压力过于繁重,从而出现每一门课程都无法完全掌握的窘境。而当一个学生有着明确的目标,比如选择以后将从事计算机相关行业的职业,那么就可以选择A类的数学课程,B类的物理课程,甚至不选择物理课程,从而选取最高效的学习模式。而新生往往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从而产生学习目标上难以适应的问题。

第三是学习心态上难以适应。对于北京大学的学生来说,无论是哪一个专业,在高中阶段必然都是同学中的佼佼者。但是来到北大这个精英荟萃的地方之后,高中的佼佼者在学习能力上可能并不是那么相对突出了,再加上新生适应过程比较漫长,无法完全展现自己的学习能力,许多同学都会成为平庸者。面对这种现象,新生往往想到的并不是如何去改变,而是和过去对比,进而产生抱怨。

2.生活上难以适应大学的生活与高中差异很大,单一性向多元性、稳定性向多变性、封闭性向开放性的转变,增加了适应难度。

第一是新的生活方式难以适应。中学期间,学习之外的一切生活都有父母包办,相对轻松。而到了大学之后,吃饭需要去食堂排长队打饭,与认识或不认识的同学在同一张桌子上吃饭;衣物需要自己清洗,个别同学甚至第一次接触洗衣粉;洗澡是在集体澡堂,无法享受独立浴室的待遇;在集体宿舍的生活缺乏个人隐私,需要适应舍友习惯等等。

第二是缺乏家长监督而难以适应。大学生活是自由的,也是缺乏约束的。离开了家长的监督和管制,新生的生活很容易脱离正轨。以信息科学技术学院2011级新生为例,由于专业需求,几乎每一个学生都配备了笔记本电脑。由于笔记本续航能力强,每天晚上11点熄灯之后,部分学生并不会按时睡觉,而是使用笔记本电脑继续学习,或者上网聊天,开展其他娱乐活动等等。这就导致了晚睡晚起的不规律作息,甚至耽误次日上午的课程学习。

第三是经济上难以适应。在中学时代,学生几乎不用操心经济上的问题,一切都由父母包办。大学新生入校之后,许多家长采取把一个学期或者一年的生活费一次性给孩子的方式,希望通过这种方式锻炼孩子的理财能力,也可以为自己带来方便。然而,大学新生拿到这么多钱,缺乏统筹性安排,易产生盲目消费的现象。入学后一个星期就花掉一个学期的生活费,一次娱乐活动就用去大笔资金的情况屡见不鲜。大学新生中频发的经济危机也使得许多新生难以适应。

3. 人际关系上难以适应

对于正在学习、成长过程中大学生来说,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不但是大学生活的需要,也是以后走上社会的需要。而人际关系上的各种不适应,增加了新生的烦恼。

第一是舍友相处上难以适应。许多新生来到大学之后都是第一次经历集体宿舍,同学们来自五湖四海,每个人所处的地域、家庭环境等都有着很大的差异。并且,由于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难以根除,很少站在别人的角度看

待问题,这就使得一个宿舍的同学很难在短时间内就组成一个融洽的小集体。

第二是师生交流上难以适应。大学的老师不同于中学的老师:中学老师以管理好学生、提高学生成绩为主要目的,因此,同学们习惯于被老师关注,在出现问题时受到老师的及时援助;而大学老师教学、科研任务繁重,不可能时时刻刻关注着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生活,因此,与大学老师的交流需要更加的积极、主动。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是北京大学校本部学生规模最大的院系,课堂人数通常会超过100人,甚至会出现全院300多人上同一门课的情况。在这种现状之下,许多新生即使在学习上有疑惑,也不习惯主动与老师沟通、交流,致使耽误自己对知识的把握,甚至出现一个学期过去了老师还不认识部分学生的情况。

第三是异性交往上难以适应。中学阶段,由于年龄尚小,异性之间的交往多以纯洁的友情为主,并且,由于受到家长和老师对早恋的管制,异性之间的交流也难以进一步深入。到了大学之后,由于年龄的成长和生理系统的发育,摆脱长辈的管制之后,新生对于异性的交往会抱有更多的期待。此外,相对于中学来说,大学生活的课余时间更多,学生的自主性更强。大学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学工活动、公益活动等,让新生一时间难以取舍。对于这种崭新的环境,部分新生由于刚经历过高考,延续着高中的思维,到了大学之后仍然仅仅关注学习,不参加任何课余活动,生活略显枯燥;部分新生怀揣着对大学生活的美好期待,参加过多的活动,却又因此耽误了学习,难以适应大学期间的课余活动。

二、遵循发展规律,把握新生适应性教育的阶段特征

新生的适应过程是逐步的、阶段性的。把握好每个阶段的特征,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往往会增强教育效果。从新生踏入校园,到新生真正融入到崭新的大学生活,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是初入校园阶段。刚刚踏入大学校园的新生,对于一切都感到非常的陌生。他们不知道在哪里报到、办卡、缴费,不知道哪个区域是住宿区、餐饮区、教学区、学生活动区。以信息科学技术学院2011级新生为例,入学报到的地点在校园南边,宿舍在校园西边,教学楼在校园东边,而食堂和办理各种入学手续的地点则遍布各个区域。很难想象一个初入校园的新生能够很快熟悉这些地点、这些流程。因此,初入校园这段时间是新生来到大学校园之后最迷茫、最无助的一段时期,也是最需要指引和帮助的一段时间。针对这个阶段的特征,帮助新生了解校园环境、整理基本信息、提供精细化的服务是最重要的工作。

第二是初步适应生活阶段。经历过初入校园的迷茫之后,慢慢熟悉大学生活的这段时间,就是初步适应生活的阶段。这段时间里,新生逐渐摆脱了初入校园时的迷茫和无助,开始通过每天的学习、生活以及班级、院系组织的活动来熟悉校园,熟悉与自己相关的点点滴滴。在这个阶段,新生通过积累和适应开始慢慢具备常用的生活、学习技能,针对这个特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供快捷可靠的沟通渠道,以帮助新生尽快融入集体,是最重要的工作。

第三是期中考试备考阶段。与高中每天一小考,每周一大考的生活不同,大学里的考试基本限于期中和期末考试。对于所有大学的新生来说,入学后面临的第一次重要考试就是期中考试。期中考试并不仅仅是对新生专业知识的检验,更是对大学生活的检验。大学不同于高中,没有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条件,需要自己打理生活,熟悉新的环境,用心处理人际关系,以及参加课余活动等等。因此,能将诸多事务协调处理好并积极面对期中考试是很不容易的。针对这个阶段的特征,通过辅导、答疑等方式集中帮助新生解决生活、学习上的困惑,树立坚定的自信心,是最重要的工作。

第四是期中考试考后调整阶段。刚刚步入大学校园的新生对学习成绩往往都是非常重视的,期中考试过后通常都会由于考试成绩而出现一系列的问题。考试成绩不理想或者成绩平庸的同学很容易出现自信心不足的情况,不仅影响后半学期的学习,也会对他的生活、心理带来负面影响。由于期中考试发挥失误而产生心理阴影,对生活失去信心,进而影响期末考试,然后进一步影响整个大学生活的案例,屡见不鲜。但是,期中考试成绩优异的同学也常常会由于自信心膨胀,导致考试过后仍然生活在过去的辉煌之中,不愿燃起学习的激情。不管是哪种情况,期中考试过后的调整都是非常必要的,针对这个阶段的特征,对新生开展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帮助新生回到生活的正轨,是最重要的工作。

三、突出重点环节,增强新生适应性教育的实际效果

新生适应性教育的过程复杂,个性化特征明显。只有把握其中最重要的几个环节,才能使适应性教育事半功倍。

第一是抓好入学集中教育。入学集中教育是新生步入大学之后的第一课,这是帮助新生认识学校,尽快融入大学生活的有效途径,也是对学生进行人格培育的起点。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工作,对实现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学习引导教育、职业生涯教育、寝室文化教育、心理辅导教育等专题着手,以新生入学教育为契机,整合力量与资源,发挥多方面作用,通过开展多形式、多层次、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系列教育活动,帮助广大新生尽快熟悉和适应大学生活,明确时代责任,树立远大理想。

第二是全面了解学生信息和整体情况。了解学生的整体情况以及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是做好适应性教育的重要工作。了解新生的方式有许多,以信息科学技术学院2011级新生班主任的工作方式为例,可以在新生到来之前阅读学生档案,掌握大致情况;于报到当天结合档案初步观察每一位新生;通过与一个学生或者同时与部分学生面谈、电话沟通或网络交流的方式,对学生产生进一步了解。全面了解学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环节,对于开展其他适应性教育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第三是开展个别教育和深度辅导。对全体学生的管理和教育固然重要,对一些存在比较明显的问题的同学,由班主任、辅导员进行个别教育和深度辅导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新生步入大学校园之后,无论是学习上、生活上还是心理上,都很容易出现问题。许多问题一开始并不引人注目,但是如果放任其发展,就会对新生的生活产生恶劣的影响。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由于专业特性,新生需要经常与电脑接触,产生的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就是新生易沉迷于网络。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新生班主任、辅导员会不定期走访学生宿舍,了解学生的生活状况,对于出现沉迷征兆的同学、或者已经沉迷的同学,会对其进行个别教育。一方面叙述沉迷网络的危害性,希望其主动戒除网瘾;另一方面,出现这些问题的同学通常也会附带产生学习成绩下降、作息不规律等其他问题,班主任通过个别辅导的方式帮助这一部分新生解决这些问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第四是抓好新生班级骨干队伍建设。班委最了解班级学生的情况和问题,能及时准确的反应全班学生的思想要求和愿望,并协助班主任开展各项工作,在班风建设和班级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班级骨干队伍的建设十分重要,对班委的选择和培养也需要慎重。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2011级本科新生共327人,分为五个班,平均每个班有60多个人。人数众多的班级更是需要得力的班委才能辅助班主任和辅导员更好地开展适应性教育工作。因此,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体制,用以选拔思想品德过硬、工作热情较高、工作能力较强的同学成为班委,同时通过严格的要求、明确的分工、充分的放权和资源的支持来鼓励和培养班委协助开展工作,让他们发挥骨干带动和示范引领的作用。

第五是重视集体活动的开展。大学期间集体活动的开展对于新生的适应性教育具有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可以通过开展集体活动淡化高中时期的学习模式,消除新生之间陌生感,帮助新生更快地融入集体;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开展集体活动发现新生当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及时有效地解决这些矛盾会给新生会带来很大的帮助。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每年都会为新生开展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以2011级本科新生为例,学院开展了班级足球赛、篮球赛、联谊舞会等等诸多集体活动,响应学校号召开展的一二九合唱比赛活动,更是一个属于全体2011级新生的大型集体活动。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多数新生逐渐地适应了大学生活,部分仍然存在问题的同学,也通过多次活动暴露了自己的缺陷,为班主任对其进行针对性教育带来可能。

第六是做好期中考试指导。期中考试是新生步入大学之后第一次正式的考试,是对新生半个学期以来学习、生活、心理状况的集中检验。对新生进行期中考试指导,一方面是对其进行学习上的指导,提供集中的答疑时间,帮助学生解决知识上的困惑,以更好的状态备战考试;另一方面是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新生在期中考试前会出现烦躁、恐惧的情绪,帮助新生及时调整心态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总之,本科新生的适应性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深入分析和科学判断新生的实际特点,不断探究他们适应大学环境的阶段性特征和规律性步骤,抓住关键环节,调动多方力量,通过精致化的教育手段设计,突出育人实效,从而为新生的顺利融入和长远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创造有利条件。



作者简介: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  讲师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2011 级博士生、2011 级本科新生班级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