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辅导员在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中的角色冲突与调适

作者:张红梅 陈 平 发布日期:2012-01-18

摘要:思想领路人心理咨询者是高校辅导员应当扮演的多重角色中必不可少的两种身份角色,然而社会对两者的具体目标、价值立场、方法手段等方面都提出了不同的角色期望,由此导致辅导员在工作中出现角色冲突的问题。角色冲突的调适主要依靠辅导员提升对角色期望的认知领悟水平和多重角色的扮演能力,提高对学生心理问题、思想问题的甄别能力,理性把握两种角色的职责边界,系统掌握并灵活运用心理辅导和思想教育的各种方法手段。

关键词:思想教育;心理辅导;角色冲突

 

一、引言

高校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必须履行多种职责、扮演多重角色,其中开展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就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相互渗透、相辅相成,都是要解决大学生精神领域的问题,终极目标都是要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然而,由于两者在理论依据、方法手段、工作内容、具体目标等方面存在一定区别,使得需要同时扮演思想领路人心理咨询者的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难免出现角色转换困难甚至是角色混乱冲突的问题。

心理辅导时常与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概念一起出现,但是有比较明确区别。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最大的区别在于服务的对象和解决的问题不同,前者面对的是普遍人群,解决的是程度较轻的心理问题;后者面对的是特殊人群,解决的是较为严重的心理疾病。因而两者对工作人员能力素养和专业水准的要求有所不同。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开展的心理咨询时常被称为心理辅导,服务对象为全体学生,工作内容以预防为主,解决学生的成长发展性问题[①]。在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辅导员的专业水平一般都低于心理咨询中心的专职工作人员,因而本文中的心理辅导工作面对的是全体大学生,解决的是一般性的轻微心理问题。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现实中,心理健康教育被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体系和范畴中,但是如果在学理分析中也依旧依据工作任务来划分两者的学科属性,则很可能导致对待心理健康教育地位作用的片面认识,所以本文将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区分开来进行分析论述。

二、角色冲突的原因分析

角色原本是一个戏剧术语,后引申演变成为社会学、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通常认为,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②]。角色具有明显的社会规定性,个人一旦承担某个角色就意味着应当履行社会或组织对该角色规定的义务和责任。例如,《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要求辅导员应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这实际上是在国家制度层面规定了辅导员应当扮演思想领路人心理咨询者这两种角色。

角色按照存在形态的不同,可以分为期望角色、领悟角色和实践角色三个层次。期望角色就是社会或组织对某一特定社会角色所设定的一整套理想的行为规范和行动模式,因而有时也被称为理想角色。领悟角色是个人理解认同并内化到自身观念意识层面的行为规范和模式。实践角色是个人根据自身对角色的理解认知而在扮演角色、履行规范职责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外显行为和实践效果。

当个人的实践角色与领悟角色不相符时,抑或当个人需同时扮演的多个角色所提出的角色期望不一致时,就可能出现为难、困惑、矛盾、紧张等不良心理情绪,从而发生角色冲突。角色冲突包括角色间冲突和角色内冲突,角色间冲突主要是指个体扮演两个或两个以上角色之间的矛盾所导致的心理矛盾冲突,角色内冲突是由于人们对同一角色有不同的期待或角色本身对角色期望模糊不清而引起的心理矛盾冲突。显然,本文论述角色冲突主要是指角色间冲突。

依据角色理论,高校辅导员在开展心理辅导和思想教育工作中面临角色冲突的原因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 目标侧重:个人取向与社会取向思想教育主要解决道德品行、法纪意识、理想信念、价值观念、政治立场等方面的问题,直接目标是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因而思想教育时常与道德教育、政治教育等概念一起被频繁使用;而心理辅导主要解决生活适应、人际交往、情绪情感、人格障碍等方面的问题,以提升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直接目标。思想教育强调采用统一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去影响改变个体,将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因而是一种社会取向的教育活动;心理辅导则非常重视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因而是个人取向的活动。

一方面,思想教育要求辅导员坚持社会取向,引导学生树立遵守相同观念看法。而另一方面,心理辅导则要求辅导员关注个体,尊重并鼓励学生持有独特的思想观念。当这两种相反的角色期望同时出现在辅导员的头脑当中时,角色冲突就可能发生。这种冲突可能导致辅导员难以关注到学生问题的实质。

2. 内容分歧:价值中立与价值参与高度重视价值问题是思想教育学科的核心旨趣,因而思想教育工作总是旗帜鲜明地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③]。然而心理健康教育却奉行价值中立原则,价值问题成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分歧的焦点[④]。虽然在心理辅导工作中,做到绝对的价值中立既不太现实也不尽合理,但是价值中立原则似乎已经成为心理咨询工作中的一条金科玉律。

无论是职业习惯还是心理辅导能力水平的局限都使得辅导员难以做到专职心理咨询人员那样不对学生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做任何好坏对错判断,更何况辅导员除了扮演心理咨询者思想联络人两重角色外,还可能履行管理者、评价者的角色,所以价值中立这一角色期望可能导致习惯于价值参与的辅导员发生角色冲突。

3. 手段差异:奖惩说教与体验领悟思想教育通常采用授课报告、讨论座谈、参观访谈、榜样示范、批评监督、陶冶熏陶等形式进行,强调个体对教育者的服从和认同,是一种自外而内、由表及里的教育引导方式,最大特点是教育者占据主导地位[⑤];心理辅导则经常采用倾听、共情、宣泄、自由联想、价值澄清、角色扮演、无条件积极关注等技术方法,强调激发个体内部力量去克服战胜困难,重视受辅导者自发地体验、领悟,最终外化为个体的行动、获得心灵的成长[⑥],是一种自内而外、由里及表的影响引导方式,最大特点就是以受辅导者为中心。

以上的方法手段也可能对辅导员提出不同甚至是相反的角色期望。比如思想教育可能会通过榜样示范、批评监督等手段教育学生直面压力、承担责任、控制情绪,然而心理辅导却提倡采用共情、倾听的技术支持手段引导学生尽情宣泄情感、释放压力。如果辅导员对学生问题症结的把握不够准确,使用了不合适的应对策略,就完全可能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三、角色冲突的调适策略

虽然适度的角色冲突可能会促进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实践角色和领悟角色,但是角色冲突会给辅导员带来不良的心理情绪,影响辅导员的身心健康,也会降低辅导员工作的成效和质量,因而非常有必要探寻辅导员面临角色冲突的调适策略。

调适策略关键依靠辅导员通过自身努力,提升对角色期望的认知领悟水平和多重角色的扮演能力,理性把握各种角色的职责边界,正确区分学生问题的实质,系统掌握并灵活运用心理辅导和思想教育的各种方法手段。同时,社会和学校也应当适时调整对辅导员的角色期望,减少辅导员不必要的角色压力和负担;改善激励机制以提高辅导员的角色扮演动力和信心。

1. 努力提升角色领悟水平和角色胜任水平

辅导员应当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全面而准确地掌握自己应当扮演的各种角色的行为规范和职责要求,提升角色领悟水平。在准确领悟各种角色期望的正确涵义前提下,按照角色期望的内容审视和检查自己是否具备了相应的能力和技术,再进行有针对性的弥补和巩固。只有提升了角色领悟水平才能为角色实践奠定基础,只有提升了角色胜任水平,才能缩小实践角色与期望角色之间差距,从而削弱角色冲突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例如,大多数辅导员比较欠缺心理辅导所需要的知识,就应当加强咨询心理学知识的学习积累,掌握诸如共情、倾听、角色扮演、团体辅导等常用的技术方法,运用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等心理学规律去认识或解释学生的心理问题。这样才有助于辅导员及时准确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同时也能及时有效地帮学生解决一般性的心理问题,避免问题恶化、复杂化。

2. 理性把握开展心理辅导员工作的职责边界

辅导员应当时刻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在心理辅导方面的能力水平以及开展心理辅导工作的职责边界。辅导员开展心理辅导工作主要解决的是大多数学生面临的一些普遍性轻微心理问题,比如人际关系紧张、职业选择困惑、学习生活适应问题。出现这些一般性的心理问题的学生时常伴随着一些需要解决的实际困难,辅导员在解决这方面的问题上可能最为合适也更有优势。因此解决一般性的心理问题,辅导员应该当仁不让,不能妄自菲薄。

对于严重的心理问题,诸如强迫症、抑郁症、躁郁症、反社会型人格等,辅导员负有及时发现并转介到更加专业的心理咨询中心或者精神科门诊的责任。一旦辅导员对职责边界认识模糊混乱,不仅可能会延误了学生的最佳治疗干预时间,还会让自己处于不利境地。因此对于超出自己能力胜任水平的心理问题,辅导员决不能盲目自信、草率介入。

3. 正确认识心理问题与思想问题

辅导员在工作中,应当有意识去思考鉴别学生存在的问题中哪些属于思想问题,哪些属于心理问题。在厘清问题症结的前提下,再选择合适的工作方式。如果学生面临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发展适应问题,就应当尽量避免说教、奖惩的思想教育方式,多采用共情、倾听等心理辅导的方式;如果学生不存在心理问题,而在政治、道德、法律等方面有错误,就应当旗帜鲜明地指出错误、提出改正要求。反之,如果将心理问题当成思想品德问题来处理,就可能导致辅导员束手无措或者事倍功半;如果将德育问题心理化,就可能矫枉过正,偏离了正确的方向[⑦]

此外,辅导员应当意识到,人的心理和思想都是属精神意识范畴,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心理是思想的基础,思想是心理的发展,思想的发展变化要受心理的制约,心理活动的方向要受思想的支配,所以有些时候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是互为因果,相互交织在一起的,不能孤立地看待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或者思想问题②。例如,对社会和国家的不正确认知可能会导致学生悲观厌烦的情绪;一些有反社会型人格问题的学生有可能违反道德法纪,存在严重的思想问题。为此,辅导员在面临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交织存在的学生时,更应当注意采取符合心理规律的思想教育方式和正确思想观念指导下的心理辅导教育。

4. 方法手段上要迁移借鉴虽然在宏观上,心理辅导的方法来源于咨询心理学,比如精神分析法、行为主义理论,思想教育的方法来源于马克思主义以及教育学的基本知识,但是当辅导员对两个领域的知识都有所涉猎后,便应该探寻两者方法上可以迁移使用或相互借鉴的内容。例如,心理辅导中常用的认知疗法认为不良的认知是导致心理问题的根源,治疗策略就包括与不合理的信念进行辩论。这样的思路完全就可以迁移使用到思想教育工作中,发现学生思想观念中不合理的看法,用正确的思想观点与之进行辩论从而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作者简介:张红梅  北京大学药学院党委副书记  副研究员陈    北京大学药学院团委副书记  助教

[]汤梅:《论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和心理辅导的联系与区别》,《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 年第 3 期。

[]董泽芳:《论教师的角色冲突与调适》,《湖北社会科学》,2010 年第 1 期。

[]刘永强:《论提高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的途径和方法》,《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S1 期。

[]王丽荣,刘晓明:《心理道德教育: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的有机结合--价值问题的分析视角》,《教育科学研究》,2010 年第 1 期。

[]蔡丽娟:《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思想教育研究》,2006 年第 6 期。

[]周围:《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关系研究》,《社会科学家》,2006 年第 6 期。

[]唐松林:《论心理咨询与德育的关系》,《高等教育研究》,1999 年第 3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