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从“认同”到“协同”——关于基层院系学工与教学协同育人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郑清文 发布日期:2012-01-18

摘要:本文从当前我国高校学工与教学[]疏离大于协作的现状入手,分析了高校基层院系学工与教学加强协同育人的必要性。同时,通过剖析美国学生事务与学术事务从自然合一到分化疏离再到形成教育性合作伙伴关系的三个主要发展阶段,进一步探究我国学工与教学协同育人的发展路向。最后,结合工作实践和理论思考,提出要提高学工专业化,从认同协同,推进基层院系学工与教学协同育人的精致化。

关键词:学生工作;认同;协同;育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育人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培育拔尖创新人才更需要高校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学生工作是我国高校育人工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角之一。

对于高校育人工作来说,基层院系身处一线,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直接产生影响。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工作正在逐渐朝着专业化和职业化的方向发展,然而由于目前学生工作专业性程度不够高、事务性特征又相对凸显,导致学工老师(包括辅导员)自我认同感不高,专业教师对学工的认同感不够。另一方面,基层院系学工与教学虽然直接面对学生,但在育人工作上疏离却大于协作,在目标、理念上存在误解,在信息、资源等方面的共享不够,在活动安排、环节设计上也配合不足。学工与教学都以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为核心使命,目标一致,分工不同,应该有机配合、协同育人,以提升整体教育质量和育人效果。

一、基层院系学工与教学加强协同育人的必要性

1.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的必然要求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基础在基层院系,与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最直接相关的是教学系统与学工系统。德国物理学教授赫尔曼哈肯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创立了协同学,指出一个系统尤其是复杂系统,在某一阀值条件下,大量子系统之间通过非线性作用而产生协同和相干效应,从而产生新的有序的时空结构和关系结构,使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从而产生更加稳定的具有更强大功能的新系统。院系学工系统与教学系统作为育人大系统的两个子系统,应该研究如何更好地协同,以使育人系统发挥更大的功能,使得育人工作整体更为有序,育人资源得到充分发挥,育人效果得到最大化体现。

2. 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

大学生不仅是高等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大学教育应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选择,要以人为本,重在结合学生的成长规律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根据学生的成长阶段设计丰富的学习内容,尽可能提供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和自我成长的平台,而不是包办一切。人才的素质结构一般由知识、技能和品质三部分组成,对于大学生来说,这些素质需要通过参与第一课堂(专业学习)和第二课堂(校园文化)等渠道来形成和提高。由教学主导的第一课堂在为学生打下较为坚实的专业基础和形成较为合理的知识结构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由学工(包括共青团、学生组织等)主导的第二课堂,在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或需求培养或拓展多方面的技能与素质更具有优势。然而大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学工和教学必须协调好时间和内容,营造无缝衔接的学习环境,否则的话学生很容易无所适从,也容易造成资源上的浪费。

3. 深化学生工作精致化理念的应有之义

精心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精致化的核心本质。作为一种教育模式,精致化更着眼于育人工作上的微观操作和具体执行。学生工作的基础在基层,基层院系学生工作身处一线,直接面对学生,也接触教学,能够比较和充分了解专业教育和校园文化方面对于每一个学生的影响。从培养完整的人出发,学工需要动态把握学生成长与发展的过程和细节,与教学既有分工,更要主动协作,努力消除与教师学生、与教学时间的印象,主动寻求教学的认可和支持。进而通过精心的设计和用心的协同,争取在培养人才方面实现学工与教学在教育内容上体现针对性、在教育安排上体现科学性、在教育设计上体现最优性、在教育方法上体现艺术性,是一种以精细的教育工作和高绩效的教育产出来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和社会人才需求的优质教育’”[]

4. 美国学生事务与学术事务关系的发展变化与启示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自哈佛大学建校起,至今有300多年的历史。国内外专家学者以及从事具体学生工作的师生一直在关注,并积极开展研究,以期为我国高校学生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具体到美国学生事务与学术事务的关系方面,也已经形成一些研究成果。为了更好地了解发展的历史,结合部分研究成果,笔者认为,从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的专业化发展以及与学术事务关系的角度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详见下表1所示):

 

1: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与学术事务关系发展的三个主要阶段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其内容也从单一化的管理发展到涵盖价值教育、就业指导、心理咨询、课外活动等综合性的服务。在此过程中,学生事务不断专业化,其育人功能不断彰显,自身价值也逐渐得到高校学术事务的认同。人们逐渐认识到学生事务与学术事务应该建立一种教育性的合作伙伴关系,学生事务专业人员也是高等教育的教育者,共同承担着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责任。正是在这样的认识下,学生事务与学术事务努力加强协同配合,共同致力于人才的培养工作。目前围绕着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核心,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与学术事务合作开展了诸如新生经历项目(First-Year Experience Program)、学习共同体项目(Learning Communities Program)、学生公寓项目(Residential program)、社区服务学习项目(Community- Based Leaming)等项目[],确实提高了学生学习与发展的绩效。

美国学生事务的概念与我国学生工作基本上是相对的,其内容也大体类似,包括对非学术性事务和学生课外活动有关的事项和活动的集合和总称[]。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工作正朝着专业化、职业化的方向发展,在此过程中,也确实存在着学工与教学彼此相对独立、配合不够、协同有碍等问题,这与美国高校发展历史具有相似之处。借鉴有益的经验,我国高校基层院系的学工与教学应该加强合作,协同配合,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共同致力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二、从认同协同,推进基层院系学工与教学

协同育人精致化

1.自我认同和赢得教师认同是促进二者协同育人的基础

首先,提升学生工作的专业化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伴随着大学的发展和学科的细化,高校逐渐成为一个复杂的组织系统,管理幅度和层次相应增加,学生工作的复杂性随之上升,经验事务型的学生工作难以适应当前复杂的学生工作要求。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需求内容越来越丰富,需求层次越来越高,没有专门的工作技能就无法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也将无法实现高等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

其次,专业化是学工获得自我认同,特别是教师认同的前提。基层院系的学生工作具有综合性和专门性两方面的特点,提高学生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加以努力。就专门性来说,近几年各高校纷纷设立了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学生资助中心、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等机构,这就是专门性的典型体现。就综合性而言,基层院系学生工作范围很广,几乎是课堂教学以外发生在学生身上的所有事情都与学工有关,而且学生工作所提供的育人途径更多元,评价方式更多样,可以从更多的角度了解学生的发展情况,因此在处理学生问题、服务学生发展时学工老师往往要综合多种因素,并协调多方的力量。以危机干预为例,初期排查、发现问题、初步评估问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是学工老师的专业范畴,然而学工老师最专业的领域则在于对问题的全面了解以及对解决问题整个过程的综合把握,知道在哪个环节、哪个流程、该协调哪方面力量进行介入和干预,因为有些问题单纯依靠学生工作自身的力量是解决不了的,比如由于学习困难产生的学生心理问题,就需要专业教师的介入,获得他们的理解和认同,共同研究解决方案。学生工作专业化的发展过程,也是学生工作在逐渐明晰自身职责边界、不断加强自我认同的过程。

再次,获得教师认同对于做好学生工作至关重要。积极主动与专业教师沟通、经常为教师提供观察和参与学工的机会是获得信任和认可的主要途径。有沟通才会更好的了解,有参与才能更深的体认。比如,外语学习实行小班授课,教师对学生比较了解,因此我们注意与授课教师加强联系,并通过组织晨读和新老生交流等方式,促进新生的专业认同和学习适应。同时注意倾听教师的意见,努力通过开会、出游等正式或非正式的各种途径,主动与教师沟通问题,交流看法,形成共识。特别是在危机干预过程中,让专业教师和班主任通过观察、参与、互动、交流等方式充分了解问题实质,共同研究解决办法。在此过程中,学院学工老师所体现出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逐渐得到教师的认同和肯定。

2.抓住育人重点问题和主要环节是增强协同育人效果的关键

首先,认同需要时间,协同讲究方法。在学工和教师彼此认同,互相尊重各自的专业所长的基础上,就要找准结合点,加强协同配合,实现共同的人才培养目标。首先,学工与教学要对育人目标和理念形成共识,对育人对象有清晰的把握,注意区分各类群体,抓住影响各学生成长的重点问题,精研成因,细磨办法。

其次,学工与教学要共研学生成长规律,细分学生成长的不同阶段,把握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两种途径的不同育人特点,找出关键环节,厘清各自职责,努力协同配合。比如,外院有近70%的本科生在读期间有机会到对象国进行长期交流和学习,在此过程中学生如何保障安全、如何尽快适应当地生活、如何达到预期的学习交流效果,这是外院学生工作和教学工作共同面临的新课题和新挑战。基于此,外院学工办与教务办于今年5月共同组织开展了海外体验专题研讨,并向北京市委教工委申请专项课题支持,探索解决方案。

再次,学工要主动聚焦学生学习,结合学科专业特色开展课外活动,与教学有机配合,共同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学习热情。专业学习既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基础,也是专业教师最为关心的问题。外院学工主动结合学科特点组织第二课堂和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诸如举办了外院文化节、创立《四方录》多语种学生电子期刊以及鼓励学生参与国际性大型活动(如北京论坛、外交官之春等)的志愿服务,这些活动为学生深化专业学习、开展语言文化实践提供了有效的平台。这些举措都得到了专业教师的支持和认可。

3.资源投入和完善机制建设是实现长效协同育人的保障

在协同中加深认同,在认同中增进协同。协同是基于系统原理的资源整合和功能互补的实现,追求的是“1+12  的效益。协同更注重整体功能的发挥,带来整体效益的提高。而有效的资源投入和相关机制的完善,是实现常态化可持续的协同育人和协同创新的基石。

首先,通过盘活存量和引进增量加强资源建设。一方面,要加强学工与教学的信息沟通和资源共享,盘活资源存量,减少重复劳动,比如有些会议(新生入学教育、期末安全和考试纪律教育等)可以一起开;另一方面,要引进资源增量,学工与教学可以就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事项共同向院系党政领导申请资源投入,比如外院为学生成长设立了新东方奖励基金,就由学工与教务共同申请并一起组织。

其次,通过建立机制和制订政策夯实制度基础。协同育人的长效化需要建立健全的运行机制,包括信息沟通、资源共享、技术共用等机制,以确保学工与教学在同一个系统中正常运行、无缝衔接。比如,外院就在《岗位目标责任书》中明确规定教务必须配合学生工作办公室的危机干预等工作,定期将学生学习等情况通报学工办;再如,要尽量将教师参与指导课外活动(比如担任竞赛评委、社团指导老师等)计入工作量,以保障教师参与和指导第二课堂的热情。

再次,通过加强研究和工作培训提升专业水平。一方面,鼓励和支持基层院系学工老师参加各类专业培训,通过讲座、研讨、见习等方式,学习兄弟高校包括国外一流高校学生工作方面的先进经验,开阔国际视野,提升工作格局,提高专业水平;另一方面,基层院系学工老师要在工作中善于发现问题,勤于思考问题,加强对学生发展等相关理论的学习,努力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部上做好文章,并进而用之于育人实践,不断深化育人工作的精致化程度,不断提高教育的绩效和育人的效果。

 



作者简介:郑清文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  副教授

[] 本文的学工和教学,从组织机构的层面上是指负责学生工作的相关单位即学生工作办公室、团委等,以及负责组织教学工作的单位即教务办公室;从个人层面指参与学生工作的老师,包括院系参与学生工作的专兼职老师,如辅导员等。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会有不同的指涉。

[] 张彦:《以精致化要求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发展》,《思想教育研究》,2010 年第 4 期。

[] 史彩计:《从疏离到协作 :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与学术事务系的转变》,浙江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年。

[] 游敏惠:《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西南大学博士论文,2008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