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高校学生国际交流效果探研——以北京大学元培学院为例

作者:漆丽萍 任慧岩 卢晓东 发布日期:2012-01-18

摘要:随着来华留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留学生的生活学习范围已经由校内逐步渗透到高校周边社区。多年来,社区不仅为留学生提供了后勤服务,而且丰富了他们的学习方式和内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旨在总结社区在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功能,并结合当前的发展现状,探讨扩大社区在留学生教育管理中功能的可行性,以期为今后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留学生;社区;短期

 

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一体化的发展,国际化成为对新型人才的重要要求。感知到这一时代要求,各高校纷纷调整教育目标,将国际化经验和背景增加为本校教育目标的重要方面。同时,交通、信息技术等高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得各国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从而使国际化人才的交流与培养提供了更便利的条件。

北京大学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进程中,充分认识到高等教育国际化乃当今教育主题之一,同样将国际化作为实现学校办学目标的重要方向,并制定了国际化发展战略。北京大学各院系也充分重视国际交流,大部分院系都设有领导直接分管院系级外事工作,并设置外事秘书负责具体实施。

北京大学元培学院是北京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探索的产物,其设置能充分利用北大学科齐全的优势和良好的国际化资源,实践低年级通识教育和高年级宽口径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创造型人才。元培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国际交流,通过努力开拓合作渠道,近年来逐步建立了一批学生对外交流项目。除校际常规交流项目如学期交流、暑期学校、暑期科研外,元培自身开展的项目有:北大-耶鲁联合本科生项目、北大-培泽学院项目、北大元培-台湾新竹交通大学精英交换班项目、迈阿密大学暑期实践项目、斯坦福大学本科生研究实验项目、北大-洛杉矶加州大学暑期研究项目、北大-纽约大学学生交流思想论坛、批判性思维与写作英文课程、北大-南加州大学视频互动世界课堂等。元培学院各类学生交流项目设置齐全,因而成为研究的很好样本。

本次调查研究的对象为元培学院参与过国际交流项目的学生,调查采取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式。

调查一共发放问卷85份,回收有效问卷73份。问卷以量化分析题目为主,旨在对国际交流项目的效果做定量分析。发放对象考虑了不同交流项目、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专业、不同生源地等因素,问卷调查具有一定代表性。结合问卷调查,本次一共访谈了65个对象,其中21人为面对面形式的访谈,44人通过网络、电话、邮件等形式进行远程访谈,旨在对学生参与国际交流项目的切身体验做进一步挖掘。

一、不同类型国际交流项目的效果调查

1.学期课程类

元培学院以英文开设的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国际交流的机会,课程包括批判思维与英文写作、从全球视野看城市与公共经济政策、北大-南加州大学视频实践课以及邀请外教开设的暑期课程。课堂内外,学生与授课老师或参与课程的外国同学都有较为深入和全面的沟通。

英文课程在价值观、视角方面对于学生的影响较强,在满分为5分的情况下,两方面分别达到3.43.6分;此外,在对于学生的发展机会和展现自己舞台方面作用也比较大,为3分;而在其他方面,诸如生活能力、前途、机会等方面作用相对较低(见图1)。

1:学期课程类国际交流项目的各项效果

 

这一效果与此类项目的特点有很大关系。学期课程类项目中,学生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和接触,对于外国人的表达方式、思维方式有了基本的了解,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思维方式对选学课程学生的价值观、视角等会有一定的冲击;课程的教材、授课语言、与老师同学交流等都用英文进行,特别是批判性思维写作课的授课内容和目的之一就是提高同学的英文写作能力,对参与课程学生的英语水平的提高会产生较大的推动作用。在机会和平台这一项中,受访同学提到,虽然课程不能给学生提供升学或就业上实质性的机会,但是因为课程提供了与外国友人深入交流及成为朋友的机会,对于今后的发展有一定帮助。然而由于此类项目的着眼点在于课程本身,虽然有课外的一些交流和互动,但并不全面和深入,因此对于学生的专业学术能力、生活能力、学术前景等作用不大。

2.共同生活类

共同生活类国际交流项目以北京大学-耶鲁大学联合本科生项目以及北大-美国培泽学院项目为代表。在项目中,元培学院同学与来自美国耶鲁大学或培泽学院的学生在一学期中共同住宿、共同上课、共同活动,学生有较深的接触交流。

共同生活一学期获得的效果整体而言较好。具体来看,在价值观和视角、生活能力、前景以及学术能力方面对于参与项目的学生影响都较大,得分分别为3.433.143.003.43,但是在学术能力和外语水平方面效果较低,分别为2.932.21

共同生活项目的参与者因为与项目的国外学生同住、同上课、同活动,接触较久也较深入,因此在价值观、视角等方面受到的冲击和影响也较大,参与项目的同学在看问题的多面性和包容性都有很大改进。在适应与外国同学一起生活、一起活动过程中,在异国文化下的生活能力有较大提高也就不足为奇了。在机会平台一项中,此类项目也获得了很高的分数。经访谈了解到,大部分参与的学生都认为此类项目是与外国同学建立友情的绝佳平台,大家在共同生活和活动中结下了很深感情,对于彼此文化的了解程度和适应能力都大幅度提高。

项目所开设英文课程由于通识性较强,因而与同学专业相关度低,在学术能力的提高方面作用并不明显。此类项目在外语能力方面的量化结果为2.83,效果并不明显。经访谈发现,参与项目的大部分同学认为自己的英语水平在项目中还是有提高的,比如在与外国同学共同生活中英语的日常对话、听力水平有所提高,在项目课程学习中写作水平和阅读能力也有一定加强,另外,部分学生在英语方面心态也有所突破。只是由于此类项目本身对参与学生的英文水平要求较高,且经过重重面试选拔了英语水平优秀的同学参与,因此在起点高的情况下,部分同学认为自己的英语没有出现发展快的效果,因而大部分学生会认为,此类项目对于英语的影响是隐性的,更多是在习惯、沟通等方面。

3.短期共同活动类

元培学院的国际交流项目中很具特色的一部分就是共同活动,主要以论坛形式表现,如北大-纽约大学学生论坛和北大-迈阿密大学合作项目。此类项目由中国学生和美国学生分别分组并针对一定题目发表见解、进行辩论,从而使双方学生对相关议题有更深入和别样的思考。

此类国际交流项目由于时间短、接触相对较浅,各项效果较之其他类型的交流项目都比较不显著。在学生的外语水平以及机会平台方面,评价得分分别为2.673.33。访谈中了解到此类活动在外语方面对于同学的作用主要在于激发说外语的欲望增强说外语的信心;在机会和平台方面,参与项目的同学表示通过项目认识了很多外国友人,也交到很多朋友,认为项目是一个很好的碰撞思想、结识国际朋友的平台。(见图2

2:短期共同活动类国际交流项目的效果

4.国外暑期学校和科研类

国外暑期学校和暑期科研对于学生来讲是增强国际化水平的一个很好选择,元培学院也有较多同学参与到这一类项目中。

这一类型的国际交流项目效果很显著,各项得分都很高。在本次研究所考察的所有影响方面得分都超过3分,而尤其引人注意的是在视角价值观、前景影响和机会平台方面得分很高,机会平台一项高达4.31分。经过访谈得知,这一项内容的具体效果包括:(1)更加清晰认识海外研究和学习生活,更加明确自己的规划;(2)认识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学生和教授,拥有一笔宝贵的人脉资源;(3)海外顶尖大学科研或求学经历一方面增加学生实际科研能力和学习适应能力,另一方面在学生申请出国或者工作时成为很大的亮点;(4)拿到海外知名教授的推荐信,增加申请出国深造学业的机会。这些都对于学生的进一步深造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经过访谈得知,大部分参与此类项目的学生都会选修跟自己专业领域相近的课程或是研究项目,因此在学术能力方面有较大促进;在国外较长时间(12个月)的学习和生活一方面让学生有一个很好的纯外语生活环境;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对当地文化、习惯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因此在外语能力、视角和价值观方面都有较为明显效果。

5.海外学期或学年交流类

海外学期交流或学年交流是深入当地的学习和生活、较为充分地了解异国文化、提高国际化视野和锻炼异国文化生存能力的出色平台。在交换期间,学生以留学生的身份在海外大学学习、生活,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所得都较为深入和全面。元培学院学生积极参加院级和校级的各类交换学生项目,从交换经历中获得了非常宝贵的经验和感悟。此类交流项目除学术能力方面以外,均获得非常好的效果。(见图3

                   3:海外学期或学年交流类国际交流项目效果    

 

此类交流项目基本上是海外暑期学校或科研的延长和深入,效果的显著性也会比上一类项目更高,尤其是海外半年或一年的生活经历需要面对更多复杂的或是意想不到的生活或者学习困难,因此对于生活能力的锻炼效果尤其明显。

此类项目在学术能力方面的效果却并不没有其他方面那么理想,经访谈与归纳,原因有以下几点:(1)从学校体制来看,由于国内学校与海外学校的科系设置、课程设置方面的差别及院系课程要求的不同,有时候存在交换生在对方学校选不到对口的科系和对等的课程,因此存在学分不能有效转化的情况。(2)从学生本身来看,学生海外交流除了学习知识这一目的以外,还会有了解对方社会与文化的目的,因此在交流期间会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深入当地社会走访、参观、体验,这对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学习精力造成一定冲击。(3)从学术习惯和学术传统来看,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术关注领域或是学术习惯和传统不同,交换学生在对方学校学习到的知识并不一定与本校的学习有一致性和连贯性,这对于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能力也有一定影响。以上三个因素对学生在交流期间的学习能力提出特别的挑战,学生并不都能很好适应。

6.海外短期项目或学术会议类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在学校及院系级的国际交流项目之外,元培学院学生还有一些参加不定期的国际会议、交流项目或是海外实习项目的经历,这些机会多半由企业或是学生社团提供,需要学生自行联络并通过一定途径来取得。这类交流项目通常时间较短、一般都有特定主题。

此类项目除了外语能力、学术能力和毕业前景以外,其他方面均有较好效果,特别是在机会平台方面效果显著。访谈了解到,此类项目提供的机会平台主要体现在新的信息和新的想法,比如在访谈中有一位参加过普林斯顿危机模拟会议(PICS)”项目的同学提到:我觉得通过此行我确实掌握了一些平时无法获取的资料,产生了一些以前没有过的想法。比如我在联合国总部时遇到了一个在那里实习的中国学生,后来我也萌生了申请去联合国系统实习的想法,而这种想法在去之前是不可能产生的。但是此类项目由于时间短、主题固定等因素制约,在外语能力、学术能力等方面的效果并不明显。

二、效果总结与分析

第一,高校学生国际交流活动各类项目总体较为理想,在视角、价值观、外语能力和机会平台方面对学生成长的效果尤其突出,但在学术能力、前景帮助方面的效果不显著。从总体期望与收获之间的匹配度来看,参与国际交流项目的学生中有89%的人认为达到或超过他们的预期,11%的人认为项目的效果未达到预期。可以说国际交流项目的效果基本达到学生预期。

第二,除本文主要考察的几个方面外,还有学生提到参与国际交流项目的其他影响,如通过对比更加了解自己的国家,增强民族自豪感;或接触到不同于自己学科的新领域,受到很大启发;或让自己更加有信心和活力等,这些影响对于学生开阔视野、健康成长同样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三,研究中我们验证了国际交流项目的效果与项目时长、项目所需的参与度成正比同时发现了以下影响国际交流项目效果的因素:

1. 项目所在地区

从调查结果来看,海外项目的效果优于国内项目的效果(见图4)。换言之,项目所在地区不同,参与学生取得的各项效果有差别。例如,赴欧美的项目在语言、机会平台方面的效果很显著,而亚洲内部交流项目,如香港或者台湾的项目效果不显著。

4:国内与海外国际交流项目效果对比

2. 参与者所属地区背景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地区背景因素决定了学生参与国际交流项目时的起点,影响学生在项目中的进步空间,也影响学生对项目的期望。来自经济相对较为发达、开放程度较高地区的学生,相对效果略小于经济相对较不发达、开放程度略低的地区的学生。例如,来自上海和北京的学生在各项效果的评分中都比其他地区同学稍低;在期望与收获的匹配度调查中,大部分来自上海的学生都选择了未达到预期效果,这一点在来自其他地区的学生中表现并不明显。

3. 参与者自身的专业背景

学生的专业背景对于国际交流项目的效果有很大影响,从参与的情况来看:理科领域参与的学生大多来自物理、化学、数学、信息科学专业,其他专业的学生相对而言很少;文科领域大部分集中在商学、经济和政治专业,其他专业人数很少。这一现象一方面与学科要求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不同专业学生的自身规划有关。

从效果来看,在理工科学生身上所体现的效果大于人文社科的学生(见图5)。这不仅与学科训练、国内外学科设置及发展水平等结构性因素有关,更与不同学科学生的思维方式、能力差异等学生自身因素相关。

5:理工科与人文社科学生国际交流项目效果对比

三、对中国高校发展国际化交流项目的建议

根据国际交流项目效果的调查及分析,我们对于中国高校学生国际化交流的发展、特别是国际交流项目的推进,提出如下建议:

1.提高项目质量,增加项目多样性

根据调查结果,各类国际交流项目对学生的成长成才产生了积极有益的效果。因此,积极扩大学生的参与率、提高国际交流项目质量,使项目更加有利于学生国际化水平的提高,应当成为各高校的战略。在原有项目类型的基础上,高校应当积极与世界各地区的高校及组织加强联系和沟通,争取更多更好的国际交流项目。除了现有的校级、院系级国际交流体制以外,应当采取积极措施,鼓励学生社团引进和发展国际交流项目,鼓励学生个人通过企业等途径寻求国际交流项目,并为学生社团和学生个人的国际交流活动提供积极的咨询和其他制度保障。

2.适当实行差异性政策,缓解学生压力

不同学生在国际交流项目的机会获得难度、效果显著性等方面存在差异,因而如果以国际交流项目效率最大化以及适度公平为原则,研究建议:(1)在国际交流项目中,适当照顾来自经济相对落后或是开放程度相对较低地区的学生。院系外事人员应当与学生工作负责人积极配合,利用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调查数据库等资料,了解申请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对相关学生予以适当倾斜照顾。(2)开辟渠道设立各类奖学金,积极资助学生参与国际交流项目,减轻学生的经济压力,缓解由于经济问题所导致的学生在国际交流项目中的两极分化和恶性循环。

3.注重体制流程优化,提升服务水平

一些国际交流项目在提高学生学术能力方面效果不显著,很大程度上是受到现有体制的限制。课程不对应、学分转换不方便等问题经常困扰参与国际交流项目的学生。因此,建议各高校尝试弹性或多元化课程要求,考虑由院系教授根据学生在海外学习的课程纲要,或要求学生陈述和答辩来确认是否可以把相关课程转化为专业必修课程学分。

交换学生在确定参与项目之后,需要前往学校各部门办理纷繁复杂的手续,对学生而言确实是一个负担。因此,建议各学校考虑成立统一部门来统一协调相关手续,建立一站式服务,减轻学生负担。

 



作者简介:马    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留学生办公室项目协调人  研究实习员

           陈峦明  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留学生办公室项目协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