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北京大学校园网络文化发展、制度建设及组织管理的实践与探索——以北大未名BBS为例

作者:蒋广学 张 勇 发布日期:2012-01-18

摘要:本文在对网络社会及其本质特性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立足北大未名 BBS 管理、建设、发展的实践与探索,从青年组织管理、网站制度建设和网络文化发展三个层面,在保稳定、促发展的前提下,较为系统全面地探讨高校校园网络工作全局的科学转型和可持续发展规律;并以此为起点,展开关于如何提升网络社会管理水平问题的延伸思考。

关键词:校园网络  组织管理  制度建设  文化发展

当前中国发展转型既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特定形势下,围绕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总体目标,2011219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讲话中提出“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其中特别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将网络问题提升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全新政治高度。分析讲话内容,一方面,讲话首次从全党全国的高度明确了网络管理是社会管理的重要结构组成,是评判社会管理水平高下的标准之一;另一方面,讲话充分体现了网络社会及其管理的特殊性,要从内容管理向机制建立逐步过渡,要在尊重网络社会运行规律、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循序渐进。作为社会管理的新领域、新命题和新挑战,探寻实现网络管理科学化、专业化、精致化的有效路径,不仅是各级政府必须直面的问题,也是作为青年人群高度聚集、网络社区高度发达的高等学校及其管理者、教育者面对的尤为紧迫的任务。如何针对当前网络社会发展的全局问题和高校校园网络的管理现状,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发现有普适性的规律、提出有系统性的思考、推出有可行性的建议,不仅重要,更显急迫。

一、虚拟与现实的二元互动:网络社会及其本质特性分析

1.网络社会的虚拟现实性

互联网作为一项技术进步的特殊产物,对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深刻影响远未停止。印刷术、蒸汽机、电力等技术通过改善人类生产生活条件,引起了一系列的技术革新,然而并未对我们所熟悉的现实空间造成颠覆。网络的出现则改变了时间和空间的物质基础,以数字的形式,在现实世界以外构筑了一个从未出现的虚拟世界。虚拟环境、虚拟实践和虚拟社会关系构成虚拟社会的基本要素[①]。在网络上形成了以虚拟为主要特征的环境氛围,现实中的公民个体也具有了新的身份——网民,并在网络交往过程中构建了与网络环境相符合的人际交往图景——网络虚拟社会关系。

在这一变化进程中,现实社会仍然是虚拟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但同时虚拟社会的发展也反作用于现实社会,并形成了新的社会特点[②]。虚拟与现实相互呼应、彼此互动,个体思维观念、人际交往形式、组织结构形态等随之改变,而在这一过程中人类对虚拟社会的依赖性进一步增强,人类通过技术进步的手段所获得的自由和进步,也同时异化为对自身的束缚和控制。

2.网络社会的颠覆现实性

追求自由是人的原始本性,最大程度保障个体自由也是公民社会建设目标。网络的出现及其虚拟性、匿名性,使得每个个体能够超脱现实社会种种的规则与限制。网民能够按照个人兴趣发起或参加各种组织和活动,享有高度自由;网络社区中成员间相互平等,不存在永远的权威和永久的权力,网民一旦感受到压迫,就可以选择离开。

存在决定意识,网络的这种虚拟现实又超越现实的特性,赋予了网络公民自由的价值判断基础。价值是涉及所有人做出的有关个人和社会的各种类型的规范判断,既是一种心理信念,也是一种行动选择[③]。自由在通过网络满足个体需求的同时,也被日益塑造成为网络社会的核心价值。如大多数网民希望信息可以自由传播、个体意见可以自由发表,而对于任何阻碍及管理行为,则无一例外的表示反对。

3.超越虚拟与颠覆:网络社会管理新使命

网络社会为每个网民提供了无限制的独立空间,平面化、去中心化的特征极为显著,呈现出一种原始的自然生态,既缺乏统一规则,又没有公正裁判者,更不存在执行判决的权力。然而伴随中国互联网发展普及,面对网民人数急遽攀升的发展趋势以及对现实社会越来越频繁、深刻和错综复杂的影响,人们也急迫需要网络社会在自由与秩序间求取平衡,与人类社会所经历的文明进程相类似,实现网络社会的文明与秩序。

但由于中国改革进程目前遭遇矛盾凸显期,使得互联网作为思想文化信息集散地和社会舆论放大器的作用被无限发挥,一时间造成众声喧哗、乱象丛生。这一方面使得推动网络社会进化“无从着手”,同时由于反对声音不断增加,进一步加剧了管理的难度。因此,如何超越网络的虚拟现实与颠覆现实的特性,建立秩序和规范,执行法律和法规,实现对网络社会的文明有效管理,是网络社会长期可持续发展、并对人类社会自身发展产生正面积极作用的关键所在。

二、民主与科学的相辅相成:北大未名BBS管理、建设、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作为上世纪90年代进入大陆高校校园的一种网络技术的应用形式,高校BBS(电子公告板)为师生构筑了一个个网络虚拟社区,也亲历了这十余年中国互联网成长发展的历次考验。作为“虚拟校园”,BBS具有网络社会的共性特征,兼具虚拟与现实的复杂互动关系;但同时还存在自身的独特个性:一是作为校园网络平台,不可避免地与所在高校的文化传统和校情校史具有内在共源性,打上一定的高校特性和文化个性;二是BBS的技术架构和内容管理,使其平台功能以信息服务和网上交流见长,从而区别于门户网站、SNS社区和新媒体;三是校园BBS创始之初多是高校学生自发,而日常运营也多由青年学生团队具体负责。

北大未名BBS始建于1999年,至今已经健康运行将近12年,为北大校园文化发展、师生信息服务、和谐校园建设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也在网络文化发展、网站制度建设、青年组织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作为该校园网络的责任管理者和指导者,2010年以来,北大青年研究中心在以往十年的实践工作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学校管理建设的大局出发,立足青年工作的科学发展,围绕加强校园虚拟社区管理,不断进行努力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积极成效。下文即以具体工作为基础,通过梳理总结其中经验,系统归纳整理思路和规律,以积极回应网络管理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与挑战。

1.抓住核心:以组织建设确保网站发展方向和水平

高校BBS基本运行模式可以概括为“管理团队搭台、普通网友唱戏”。管理团队作为网站运行的核心,其运转是否有序和有效,主导着网站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普通网友多是基于现有平台条件,提供或分享信息。对比新兴社会网站的“人人网”,由于该网站管理者通过网络技术发展不断提供全新用户体验,充分满足了触网的“娱乐性”诉求,从而积聚大量人气得以高速发展;同时不少网站基于兴趣、业务、地域等联系纽带,主动经营,积极推出丰富的“线下活动”。因此,管理团队的建设是网站运营发展的关键因素,其核心在于增强团队的活力和创造力。

然而,历史上高校BBS创站多由学生自主完成,管理团队成员多因兴趣爱好而组成,成员对于技术专长的较高要求和对于管理水平的忽视,一方面使得长期以来管理团队代际更迭均倾向于内部协商的方式,呈现一定的封闭性特征,较为缺乏活力;另一方面团队的管理水平和发展适应性始终成为短板。这也是高校BBS这几年来技术和管理一直停滞不前的内生原因。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显而易见:一是绝大多数同学只将BBS作为日常网络工具,只有较少同学对版面管理和网站运行有兴趣,而虚拟世界管理者所必须的人气、声望需要长时间积累,根据未名BBS惯例,目前顺利成为站务进入核心团队,至少需要3年时间;二是虚拟世界管理者具有一定志愿性质,基本依赖个人自发选择,由此造成管理者“传帮带”继任的可选择范围受到局限,并缺乏挖掘、培养的常规渠道,最终形成联系紧密但较为狭窄的封闭圈子。

推动组织建设问题,必要客观认识不同主体的不同作用,明确主辅角色。学生管理团队作为网络领域的青年自组织,活力不足有种种外因,但根本还在于找准内因,实现其自我更生;特殊形势下,由于BBS发展面临瓶颈,作为指导单位的学校管理部门必须有效介入,为其摆脱困境、转型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持。但学校不能包揽一切,重在对学生团队进行辅助和引导,激发其内部活力。我们提出以“社团模式”作为未名BBS组织发展的原则方针,稳妥处理了兴趣因素与责任机制的矛盾。所谓“社团模式”,就是采用社团管理和社团建设的模式来加强对BBS运行团队的指导和发展。首先重点要优化学生团队的人员组成和日常运行,指导单位可以在人员选拔、业务培训、团队激励三个方面建立相应制度加以扶持,如将BBS站务组纳入全校学生骨干体系,对其进行培养考核,定期参加每年暑期的学生骨干训练营等;再如组织站务组赴兄弟高校调研学习,通过各种途径开阔管理视野、提升管理素质。其次为克服核心团队的流动性,需要储备一批准管理人员,实现梯队式发展,从而能够保证管理团队及时替换与补充。例如围绕网站的核心业务,成立学生社团“未名发展俱乐部”等外围组织,吸纳低年级本科生参与其中并培养其对于BBS的兴趣,也是我们扩大BBS辐射力和影响力,加强管理骨干梯队培养的一种尝试。

2.夯实基础:以制度建设实现站点长效运营

加强制度建设是高校学生工作长期实践形成的宝贵经验,在制定制度、执行制度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制度的动态过程中,规范个人行为、降低管理风险,最终实现组织系统的自我良性运转。有效借鉴现实世界的经验,加强网络内容管理,是实现网站长效运行的基础保障。一方面,在尊重规律的前提下,通过建章立制、圈定网络自由范围,有效约束网络言行,重新界定个体间关系和权利边界等措施,从而尽快建立正常秩序,改变当前模糊混乱的现状。另一方面,网络社会的开放性使其对于公平、公正、公开的价值追求更加激进,制度建设推动管理行为由“人治”向“法治”转型,容易获得认同、赢得公信力,从而更加符合网络社会的发展需要,以实现站点长效运营。

网络世界作为现实生活的虚拟,同样涉及不同利益主体、不同行为权利的合法性界定。未名BBS建站以来,虽然关于内容管理的制度建设一直没有停止,但由于整体网络环境和网站管理群体及用户群体都在不断变化,因此制度建设远未臻于完善,很多规定长期没有更新,对于不少新问题的规范长期缺失。

推动制度建设,需要首先明确目标和工作的价值与意义。制度建设应与实践需要密切关联,推动网络管理制度的系统完备和内容完善,实质在于探索网络组织“自我运行”和虚拟社区“自我管理”的机制。推动制度建设,重点是要及时完善《站规总纲》。《站规总纲》是站点的“根本大法”,不仅明确了网站理念、用户权利与义务、站务委员会组成等重大问题,从法理基础上稳妥解决管理实践与制度规定相脱节的长期矛盾;而且只有以此为依据才可能确定“立法目录”,制定时间进度表,集中推出针对具体工作的“下位法”。推动制度建设,要特别注意以监督督查的建立和强化,作为加快培养管理团队改革创新意识的突破口,推动网络管理工作的透明化和高效化,进一步促进管理团队的科学化建设。

3.着眼长远:以文化建设凸显校园网络的育人功能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不久前结束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全面部署,其中特别提到“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网络文化的发生是以网络技术和现实文化为基础的,但它不是信息网络技术与现实文化的简单叠加,而是人类在特定的历史文化条件下,在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改造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实践活动中“生成”的——即网络文化生成于“在线实践”的过程中[④]。作为在线实践活动的价值,网络文化同时引领着在线实践的发展方向;网络文化还与现实文化互依互动,呈现出一种共生关系。更为重要的是,物质、制度、精神这三个层面形成的共同财富,对网络社会公民个体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成为共同的情感纽带。

以北大未BBS为例,横向看,版面内容涉及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的方方面面;纵向看,讨论话题基本覆盖了个体学习生活的各种需求。作为“立体化”的师生家园,不仅是信息交流工具平台,而更多意味着一种独特的文化和心理寄托,是师生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目前北大未名BBS日均上站超过2万人次、登陆ID超过1万个。在这一背景下,以文化建设凝聚网友发展力量,实现校园网络的育人功能就具有长远战略意义。

推动文化建设,首先需要理解,任何一种文化的生长,都需要自由的土壤与宽松的环境。因此BBS的指导和管理工作,要以更加包容、平和的心态对待一些网络上的杂音、噪音,能够允许思想的碰撞。我们注意到北京大学“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传统也影响了未名BBS的文化特质,能够以民主、开放的眼光和心态,接纳各种观点交锋。

推动文化建设,重点需要做好文化的整理、保护工作,需要关注到BBS对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模式、行为方式的现实影响,理解网友对BBS的特殊价值及其形成的深厚背景,注重挖掘BBS作为师生情感纽带的积极作用。目前我们已经着手以当代中国发展与网络环境变革为经,以未名自身成长求真、求善、求美为纬,通过以论带史的笔法,对11年历史的未名进行全面记录。推动文化建设,还要注重创新,实现网络文化与现实生活尽可能的对接互动,进一步扩大传播范围。前不久试刊的《北大未名》,通过实体化和虚体化的有机融合与交叉,努力营造“纸上未名”的亲切氛围,尝试校园网络文化传播的新途径。

三、自由与秩序的和谐发展:关于网络社会管理的进一步思考

未名BBS管理实践所形成的经验,还只是基于网络一隅的探索,但对于我们重新认识网络社会管理以及探讨如何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提供了有益的视角,也提供了进一步的思考的起点和基础。

1.网络监管部门的责任界定

回溯近20年中国互联网发展历程,存在“技术先行、管理滞后”及“先发展、后规范”的不足,为此网络管理需要增强预见性、前瞻性,重点做好“方向引领”。目前互联网政策由“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弊害、为我所用”向“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转变,突出了网络安全的基础地位,“保稳定”、“促发展”成为管理和建设的基本思路。基于北大未名BBS的探索与实践,我们认为,网络监管部门可以适当转换角色,一是要做好规划与指导,二是要做好服务与监督,可以依托组织建设、制度建设、文化建设等多种形式,最终在“保稳定”与“求发展”二者之间取得平衡。

2.网络社会管理的责任主体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针对互联网管理体系建设,提出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公众监督、社会教育相结合。明确了除政府监管部门以外,网民、运营商、行业协会、商业力量等不同组织或个人都应承担一定责任。基于北大未名BBS的探索与实践,我们认为培育健康的互联网舆论生态,离不开各种力量的参与。网络社会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必须经历由善政走向善治,化解“监管者”与“使用者”的二元对立,通过动员多种力量广泛参与管理建设,加快形成社会共识,通过管理带来公共利益最大化,实现网络社会的自治自洽、和谐健康。

3.完成“大社会、小机构”的工作格局转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繁荣的实践经验说明,应当充分尊重市场本身的调节作用,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政府重点做好规划、服务和监督,主要通过完善制度和监督执行,确保市场秩序得以维护和完善。针对网络社会管理和网络文化建设,同样需要尊重虚拟世界的法则规律,明确自由与秩序的极值与底线,通过体系化建设构建“大社会”,推动网络社会的自我创新与自我发展;通过“以权利制约权力”以及“以权力制约权力”,网络监管部门转变角色成为“小机构”,在一般情况下,各项具体职权必须在制度允许范围内行使;而日常管理运行主要依赖网络社会各项制度和各个主体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实现网络社会的自由与秩序的和谐发展。

      



作者简介:蒋广学  北京大学青年研究中心主任  副教授

              北京大学青年研究中心工作人员  助教

[] 曾令辉:《网络虚拟社会的形成及其本质探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 10 期。

[] 赵晖:《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关系研究》,《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5 年第 5 期。

[] 李醒民:《价值的定义及其特性》,《哲学动态》,2006年第1期。

[] 白淑英:《网络文化研究的哲学观问题》,《哲学研究》,2010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