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北京大学艺术教育的传统、现状和未来

作者:张晓黎 发布日期:2011-09-11

 摘要:艺术教育在传递和发扬人文精神、培养健全人格、创新思维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北京大学的艺术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对近代美育的发展起到启蒙的作用。在深入回顾历史,对北京大学艺术教育的传统和现状进行总结和分析的基础上,北京大学如何在未来进一步全面发挥艺术教育的作用,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艺术教育;传统;现状;未来

 

艺术教育在传递和发扬人文精神、培养健全人格、创新思维等方面的作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北京大学历来有重视艺术教育的传统,在近代美育的启蒙和发展上担当过重要角色。今天我们深入考察北京大学艺术教育的传统和现状,探讨如何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北京大学艺术教育的传统

北京大学的艺术教育发端于蔡元培先生任校长时期。从蔡元培担任校长开始,北京大学在艺术教育方面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并行,逐渐形成了重视美育和艺术教育的传统,对美育在中国高等教育中的开展起到了重要的启蒙和推动作用。

作为思想家和教育家的蔡元培先生,在美育方面发表了很多重要著述,并坚持不懈地将其美育思想投入实践。1912 1 月蔡元培担任了民国政府首任教育总长。不久后他发表《对新教育之意见》, 提出美感教育,将其作为五项教育主张之一。很快,他的教育主张被吸收为国家的教育指导思想,1912 9 月,美感教育被列入中华民国教育部颁布的《教育宗旨令》。蔡元培还邀请鲁迅到教育部工作,主管科学、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音乐会、演艺会等事宜。1916 12 , 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 , 他在强调德智体美四育并重的前提下大力倡导美育。他提出,“教育的方面,虽也很多;他的内容,不外乎科学与美术”[]。这里的“美术”,是广义的美术概念,也即艺术。蔡元培认为美育具有多方面的作用,最主要的作用是增进文化进步、陶冶人的情操、培养健全人格。“文化进步的国民 , 既然实施科学教育 , 尤要普及美术教育”[]。当时面对社会问题曾一度兴起“一切归功于宗教观 , 遂欲以基督教导国人”的思潮,蔡元培提出著名的“以美育代宗教说”,指出“吾国之患 , 固在政府之腐败与政客军人之捣乱 , 而其根本 , 则在于大多数人皆汲汲于近功近利 , 而毫无高尚之思想 , 惟提倡美育足以药之。”因此他提出要“舍宗教而易之以纯粹之美育”,通过实施美育培养国民的高尚情操,进而改造国家和社会[]

在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蔡元培不仅为推行美育大声疾呼,更亲自躬行,在北京大学开设美学和艺术类课程、组织文艺类社团,开展丰富的艺术实践和讲座活动,营造热爱艺术的校园文化氛围,全面推进美育实践。在蔡元培的亲自参与和思想引领下,北京大学开设了美学、中国美术史、西洋美术史、中国古乐学、中国雕塑史、音乐史、和声学、乐理、作曲法、合唱、视唱、西洋弦乐器、中国管弦乐器等课程;成立了书法研究会、画法研究会、音乐研究会、戏剧研究会、剧艺社、提琴社、歌咏团、民间舞蹈社、摄影社等众多文艺类社团,出版了《音乐》月刊、《绘学杂志》等刊物;举办音乐会 , 建设艺术博物馆 , 营造浓厚的艺术的环境和氛围。如音乐研究会平均每月要举办两三场音乐会。1919 4 19 蔡元培先生亲自主持在米市大街青年会举办第一场大型音乐会 , 一千多名观众前来观看[]

为了更广泛地开展美育,1920 年,画法研究会改名为画法研究所;1922 年,音乐研究会改为音乐传习所,由社团成为正式的教学机构。陈师曾、贺履之、唐定制、徐悲鸿、萧友梅、陈天华等艺术家都曾在北京大学任教。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习各种实践课程。音乐传习所还成立了我国第一支完全由中国人组成的西洋管弦乐队,培养了冼星海、吴伯超、谭抒真等一批有重要影响的音乐家。

西南联合大学时期,北京大学的艺术教育课程中断了,但是社团文艺活动却仍在继续开展。1938年,西南联大话剧团成立,由闻一多、孙毓棠等人担任导师,排演了《祖国》、《夜光杯》等抗日救亡的戏剧。青年话剧社、戏剧研究社、国民剧社、山海云剧社、怒潮剧社、歌咏团、剧艺社、高声唱歌咏队等社团组织也纷纷成立,在抗日图存、反对内战等方面发挥了很好的宣传作用。抗战胜利后,西南联大解散,北京大学的艺术教育又回复到正常轨道。

北京大学的艺术教育从一开始就具有鲜明的特色。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叶朗教授认为,北京大学的艺术教育传统有三方面的特点[]。一是带有鲜明的人文色彩, 并具有很强的学术性。这体现在北京大学的艺术教育以蔡元培先生的美育思想作为明确的指导理念, 从一开始就没有停留在技术的层面, 而是自觉地引导学生去追求一种更有意义和价值的人生, 去追求健全的人格和高远的人生境界。此外,北京大学还十分重视美学理论的研究, 邓以蛰先生、朱光潜先生、宗白华先生几位美学大师的参与使得北大的艺术教育有了学术的、理论的依托, 形成了一种形而上层面上的优势。在这里从事艺术教育的教师大多数亦都是具有深厚文化修养的学者。二是北京大学的艺术教育具有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并重的特色。在蔡元培先生美育思想的指导下, 北京大学的艺术教育从一开始就面向全体大学生, 显示出素质教育的特色。不仅如此,北京大学还通过专门的教学机构培养艺术人才。音乐传习所称的上是我国现代最早的高等专业音乐学校。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中国现代最早的高等专业美术学校)1927年并入北京大学, 称美术专门部,1928年改称艺术学院。三是北京大学的艺术教育立足于中国文化, 实行中西兼容、雅俗并包的路线。既传播西方的优秀文化,又极力发挥中国民族文化的个性;既重视古琴、昆曲、交响乐这样的高雅艺术, 也非常重视民间文学和民间艺术。这是所有北京大学从事艺术教育的学者和艺术家的思想中都十分明确、十分自觉的。

二、北京大学艺术教育的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院系调整,将艺术专业教育从综合性大学剥离出去,集中到专业艺术院校。不过,当时北京大学的课外文艺活动如学生文艺社团及展览、演出等,也还是比较丰富多彩。摄影学会、舞蹈组、美术组、音乐社、中乐组、剧艺社、新文艺社和实时学习社等经常举行汇报演出,并邀请一些著名的艺术家和文艺团体来校演出[]。但自1957年起,连续不断的政治运动开始导致美育和艺术教育发生了严重的价值偏离。1966年,文革开始。在这场空前的文化劫难中美育亦不可幸免,遭受到严重的摧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艺术教育会议召开,艺术教育的价值思考重新进入人们的视线。在哲学家、美学家叶朗先生为首的有识之士的大力推动下,1999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肯定了美育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同年,朱镕基总理在九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这标志着国家正式把美育列入教育方针。

北京大学对美育的复苏反应是热烈的。1981年,北大最早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音乐欣赏课。1984年成立了艺术教研室,开始开设更多的艺术欣赏和实践类课程。1997年成立艺术学系,除了开设面向全校的艺术类通选课、公选课外,还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2006年在艺术学系的基础上成立了艺术学院,每年为全校开设的通选、公选课达40余门,选课人数达7000人左右。此外,北京大学哲学系也面向全校开设了一批美学类通选、公选课程。1988年北京大学本科教学计划修订,明确规定本科生必须至少选修2个学分的艺术类课程。2010年,北京大学成立了歌剧研究院、中国画法研究院,进一步增强了对艺术教育的理论研和实践探讨。

除了课程教学外,学生文艺社团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在学校艺术教育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990年,北京大学学生合唱团成立,由来自全校各个院系的数十位非音乐专业的学生组成。二十多年来,在多位音乐家的关怀、指导下,北京大学学生合唱团已经成长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的高水平学生合唱团。1997年,合唱团获西班牙第43届哈巴涅拉与复调音乐国际合唱比赛第一名,成为中国第一个获得国际大奖的大学生合唱团。目前合唱团已发行音乐专辑两张,每年举办新年音乐会、毕业音乐会。200512月、201012月还分别成功地举办了团庆15周年、20周年音乐会,音乐会座无虚席,台上台下互动热烈,宛如整体。

北京大学学生舞蹈团、学生民乐团、学生交响乐团也大都在同期成立起来,与学生合唱团一起共同组成了北京大学学生艺术团,成为北京大学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两百多名来自于全校各个院系和专业的学生怀着对艺术的热爱与追求,利用课余时间训练,以自己独特的艺术创作、艺术感悟和艺术实践,弘扬民族文化、提高审美修养、培养完善人格,畅游于广阔的艺术海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组织的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北京大学学生艺术团多次获得全国一等奖的优异成绩。除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审美意识和健全人格外,北京大学学生艺术团还成为国家文化交流和友谊传递的使者。近年来,北京大学学生艺术团多次远赴斯坦福大学、马里兰大学、康奈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莫斯科大学、柏林自由大学、开罗大学、朱拉隆功大学等众多学校进行交流访问,举办专场演出,在传播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同时,展现了当代中国大学生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精神风貌,受到热烈的欢迎和广泛赞誉。

除学生艺术团外,北京大学还拥有一批数量众多的文艺类学生社团,其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各种各样的课外文艺活动。目前,北京大学的学生社团有201个,其中文艺类社团51个,在数量上仅次于学习创新类社团(59个)。文艺类社团的成员总数达到8000多人,规模达千人的社团有吉他协会、电影协会、元火动漫协会。中乐学社、北大剧社、青年摄影学会、街舞风雷社、家政与生活创意协会、朗诵艺术协会等社团也都具有较大影响。像中乐学社2010年曾两度在北京音乐厅举办专场音乐会,2011年与学生艺术团及其他学生社团一起在国家大剧院举办了国际化学年的专场演出,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影响。朗诵艺术协会利用北大的人文艺术资源,为爱好朗诵艺术的师生提供提高朗诵水平、展示朗诵特长的平台,近年来与凤凰卫视、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合作,参与了不少有较大影响力的演出。

在课堂教学、文艺社团活动之外,在北京大学还有一些机构如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等在推动美育发展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它们开展了诸如举办美学散步文化沙龙,组织高品位艺术演出、艺术文化讲座等有效提高校园艺术氛围和审美层次的活动。2005年以来,受美学散步文化沙龙邀请,昆曲青春版《牡丹亭》三次在北京大学公演,场场一票难求,充分发掘和弘扬了中国传统艺术的风采和魅力。2010年,北大昆曲工作坊成立;20114月,校园版《牡丹亭》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成功公演,演员全部为北京大学和其他高校在校大学生,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

三、北京大学艺术教育的未来发展

世纪之初,物理学家钱学森先生曾经提出一个振聋发聩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在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引起了深刻的反思,针对这个问题,产生了诸多各种各样的解答。其实,钱老在生命的最后阶段给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现在岁数大了,小问题我不考虑,我就考虑大问题,什么叫大问题?就是培养杰出人才的问题,怎么办世界一流大学的问题。怎么培养杰出人才?怎么办世界一流大学?他说,根据历史经验,也根据他本人的经验,我们的大学教育要实行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先生用他一生经验和思考的总结为我们凸现了艺术教育在培养杰出人才方面的功能和作用。如今的北京大学,如何在优良传统和基础之上进一步深入挖掘和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作用,在培养杰出人才方面有所建树,是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和不断探索的。

首先,要充分尊重艺术教育的审美特质和规律,保持它的相对独立性和主体地位。“艺术之所以为艺术,其根本特征和价值根源在于审美。审美价值是艺术的其他社会价值的安身立命之所。离开了艺术的审美特征和价值,艺术的任何社会价值都将无所依托、无所附丽”[]尽管艺术教育在促进德育、智育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但在我们开展艺术教育时绝不能将之工具化地作为开展德育和智育的直接手段。要充分考虑到其审美特质和独特规律,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发挥艺术教育的作用。

其次,要继承北京大学艺术教育具有丰富人文内涵和人文色彩的传统,使艺术教育不要停留在技术的层面, 而是关注人文世界和精神世界,引导学生自觉地去追求更有意义和价值的人生, 去追求健全的人格和高远的人生境界。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总是更富有活力, 更富有创造力, 更富有进取精神, 具有更开阔的胸襟和眼界, 具有更深刻的人生体验”[]

第三,要举全校之力,重新对北京大学艺术教育的格局、方向、方法方式进行深入思考、系统设计,真正把它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来抓。无论是从学生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需要,还是从学校人才培养的角度,艺术教育都不是可伸可缩、可有可无的点缀。《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中规定,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包括:艺术类课程教学,课外、校外艺术教育活动,校园文化艺术环境建设。这意味着艺术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做好总体规划与设计,避免出现以点代面,以“亮点”、“特色”代替工作全面开展的情况。学校要协调有关职能部门与教学科研机构对非专业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加以研究和通盘考虑,避免简单叠加,或与学生的需求脱节;在学生课外艺术活动的开展上,进行系统的规划和指导,不能任其自然发展,以免出现良莠不齐、难讲效果的状况;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明确目标和指导思想,多渠道营造健康、高雅的文化艺术氛围。总之,要让学校艺术教育在整体上形成合力,从而真正深入地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责任编辑:户国栋



[]作者简介:张晓黎  北京大学党委统战部部长、原艺术学院党总支书记  博士

[] 蔡元培:《美术的进化》,《北京大学日刊》,1921 2 15 日。

[] 蔡元培:《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晨报副刊》,1919 12 1 日。

[] 蔡元培:《蔡元培教育论著选》,《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7 年,第 218 页。

[] 叶朗:《北京大学艺术教育的传统》,《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 年第 40 卷第 6 期。

[] 叶朗:《北京大学艺术教育的传统》,《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 年第 40 卷第 6 期。

[] 关成华主编:《北京大学校园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 月版,第 225 页。

[] 叶朗:《文化产业发展面临四个战略性问题》,《第八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会议论文》,2011 1 月。

[] 郭声健:《艺术教育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年,第 7 页。

[] 叶朗:《北京大学艺术教育的传统》,《北京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 年第 40 卷第 6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