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组织环境理论视角下的 高校学生党支部职能演变探研

作者:李 勰 匡国鑫 发布日期:2011-09-11

 摘要:学生党支部的职能发挥受到中央关于党建的总体思想和方针政策的宏观环境,高校管理体制的中观环境,以及高校内学生组织生态结构的微观环境的共同影响。在此基础上,笔者着重分析了当前学生党支部所面临的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的环境结构,概括了当前学生党支部的核心职能,并结合近年来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加强学生党支部建设的实践经验,提出高校学生党支部如何结合组织环境理论、采取有效的形式和手段更好地发挥自身核心职能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组织环境理论;高校学生党支部;学生党建;职能演变

 

一、问题的提出

2010年,中央在全国部署创先争优活动。高校学生党支部作为党在高校的基层组织,如何在创先争优活动中进一步明确职能定位、优化职能发挥,是我们要深入思考和探索的重要问题。

北京大学于2009年提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精致化问题以来,精致化已经成为北大学生工作领域的一个重要要求。以精致化的要求来检视当前高校学生党支部的工作,我们发现支部工作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目标和手段脱钩、倒置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重不重,以数字作为评价支部工作能力的唯一指标,过于追求活动数量、新发展党员数量、新建支部数量等表面数字,忽视了数字背后的党员水平和支部质量的提升;重形式不重内容,过于追求活动形式的花样翻新,模糊了支部作为政治核心的定位,忽视了支部核心职能的发挥;重不重,过于追求个别活动的显示度,过于关注部分活跃党员,忽视了支部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忽视了对非活跃党员和广大青年学生的引导和培养。究其原因,还是学生党支部对自身的核心职能认识不深,把握不准,发挥不够。加强对学生党支部核心职能的认识,深入对学生党支部所处的思想和政策环境和具体工作环境的演变进行梳理,从学生党支部职能与所处环境之间的关系来概括界定其核心职能。根据党章的规定,学生党支部作为党在高校的基层组织,应当发挥政治核心作用;而根据高校管理体制以及高校育人为本的目标,学生党支部的政治核心作用相对其他基层党组织而言主要有以下三条的独特的现实体现:1.坚持政治核心地位,保证党对高校的坚强领导;2.坚持育人为本,以思想政治教育为重点,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3.维护高校稳定,构建和谐校园[2]

二、组织环境理论

学生党支部是一种群体组织,运用组织环境理论有助于我们分析学生党支部职能与环境的关系。

组织环境理论认为,组织是环境的一部分,组织的外部环境会对组织目标、结构、绩效等产生重大影响。组织的外部环境可分为社会一般环境和具体工作环境。社会一般环境是指社会上所有组织都要面对的总的外部环境,也即同组织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外在环境,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等。具体工作环境是指对某些特定的产业或某些类型的组织有直接影响的因素[3]

根据组织环境理论对外部环境的划分,本文将对学生党支部职能产生重大影响的外部环境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宏观环境指中央关于党建的总体思想和方针政策;中观环境指高校管理体制;微观环境指高校内学生组织的生态结构。宏观环境对应于组织环境理论所界定的社会一般环境,后两种环境则对应于具体工作环境。

三、学生党支部的职能演变与外部环境的关系

组织环境理论提示我们从外部环境变迁的视角来看学生党支部的职能,本部分就试图以分阶段的方式简要梳理改革开放以来的若干典型历史时期学生党支部所面临的外部环境,进一步说明学生党支部职能与外部环境变迁的关系。

11978年~1984

从宏观环境看,一方面,1981年中央书记处和教育部通过座谈会等形式提出中央要直接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中央颁布《关于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的意见》(中组部,1984年),对高校党建在体制机制和工作任务上做出规定。从中观环境看,《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197710月)规定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党委在高校的领导地位得到了重新确立和加强,一定程度上遏制了70年代末的自由化思潮。从微观环境看,而学生党支部组织基础薄弱、党员数量少则限制自身职能发挥。

21985年~1989

从宏观环境看,中央推动培养知识分子发展为入党积极分子,发布《关于大量吸收优秀知识分子入党的报告》(1985 2 月),提出要加强在研究生、大学生中间发展党员的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对党的知识教育和党性锻炼方面有所放松,这也是后来一部分党员容易受到自由化思想影响的原因之一。从中观环境看,《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 5 月)提出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学校中的党组织主要发挥保证和监督作用;《关于高等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的意见》(1988 3月),明确指出高校必须按照党政职能分开的原则,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负责制的进一步推行,而党对高校的领导则有所削弱,基层总支和支部职责不明,难有作为。从微观环境看,各种讨论、宣扬自由化思想的组织和论坛逐渐活跃,而学生党支部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则有所下降。

31990年~2003

从宏观环境看,19904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强调了坚持党对高校领导的重要性,明确了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工作措施。学生党建工作逐渐有了一系列制度保障。从中观环境看,《关于当前高等学校工作中几个问题的意见》(19897月)和《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19963月)都明确要求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对高校的领导得以进一步加强。从微观环境看,高校从1999年开始扩招,学生党员人数迅速增长,支部数量和层次增多,组织基础得到加强。

通过以上梳理,我们可以将支部职能的发挥与其所处的外部环境的关系概括为:对于学生党支部而言,中央关于党建的思想、方针和政策是对其合法性、工作内容和方法的根本性规定;学校管理体制是支部开展工作的具体制度环境,直接影响了学生党建在学校育人中心工作的相对位置;高校学生组织人员来源结构则体现了支部与学生组织的互动关系,直接影响其开展活动的方式方法。

四、当前学生党支部所面临的外部环境

(一)中央关于党建的总体思想和方针政策的宏观环境

20048月颁发的中央16号文件,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建工作的深远意义、指导思想和原则、主要任务和途径、队伍建设等方面作了全面阐述,成为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党建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此后,中组部、教育部党组和团中央又相继出台一系列文件,对学生党支部自身建设、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作出明确规定。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则强调基层党组织要优化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创新活动方式,建立学习型党组织。2010年,中组部、中宣部下发的《关于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意见》要求争做高素质的先锋党员和先进党组织,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抓手,带动其他各类基层组织建设。

以上共同构成了当前学生党支部建设的顶层设计和职能发挥所面临的宏观环境,对学生党建的意义做出明确阐述,对学生党支部的自身建设、组织覆盖面、工作的体制机制、活动的方式方法提出具体要求。

(二)高校管理体制的中观环境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被证明是符合我国国情和高校实际的正确选择。高校管理领域近年来出现了一种新理念和新实践,即高校治理。治理理论的核心概念就是多元主体,强调将公共事务的管理权限和责任由多元主体(政府、民间组织、企业和个人)共同分担。高校治理涵盖包括党的领导体制在内的多元治理主体,将诸如学术与行政、教师与学生、党支部与班团等多元治理主体纳入高校的治理结构中[4]。在高校治理结构中,学生党支部既是治理主体又是治理客体,对于上级党组织而言,学生党支部是治理客体;对于学生党员而言,学生党支部是治理主体;对于班级、团支部和社团而言,学生党支部是与其并列的治理主体。学生党支部就是要在这个治理结构中寻找自身的定位、界定自身的职能、处理与其他治理主体之间的关系。

(三)高校内学生组织生态结构的微观环境

1.党支部与班级、团支部的关系

当前,党支部与班级、团支部间存在着目标不明、定位不准、职责不清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对班级事务分工不明、协调不畅,遇到好事便争相去做,遇到棘手的问题便相互推诿;班委会主导地位突出,党团组织职能发挥不明显,党支部对班团事务关注不够,政治核心的作用没有体现;党、团、班三者的分工合作没有形成完善的机制、缺乏相应的规章制度,大多靠辅导员或院系学工办协调;一些支部是在大二、大三拥有足够的党员基数时才成立,错过了影响和引导学生的黄金时期。

2.党支部与社团的关系

近年来,高校学生社团飞速发展,以北京大学为例,目前在册的学生社团已达258个。由于社团本身具有参与的自觉性、活动方式的多样性、影响的广泛性的特点,在校园中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有重要作用,是学生党建工作中不能忽略的重要阵地。如何充分利用社团的平台开展党建工作,如何寻求社团和支部互补互进已经是摆在学生党支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党支部建设的建议

(一)紧扣新形势新需要,明确学生党支部的定位与职能

目前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和活动开展存在着目标和手段脱节或倒置的突出问题,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当前认清新形势下学生党支部的核心职能。学生党支部的核心职能是受到三层次外部环境共同影响和规定的。首先,党关于党建总体思想、方针和政策是学生党支部职能的合法性基础。其次,高校管理体制和高校育人为本的目标使得学生党支部相对于其他党的基层组织有其特殊性。学生党支部主体是处于学习的成长阶段的在校大学生,支部工作的方向与重点更应体现出教育性,坚持育人为本,注重学生成长。当前学生党支部的核心职能应当是坚持政治核心地位,保证党对高校的坚强领导;坚持育人为本,以思想政治教育为重点,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维护高校稳定,构建和谐校园。学生党支部开展的任何活动都应当紧密围绕以上三方面职能。

(二)以创先争优为契机,以精致化为要求,理顺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方法

创先争优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目标是通过基层党组织建设,带动其他各类基层组织建设。而高校的治理结构向多元主体化方向发展的趋势使得学生党支部与班委会、团支部,尤其是社团之间的关系出现张力与矛盾,不利于支部自身建设,不利于学生成长成才,不利于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因此,学生党支部应当以创先争优为契机,以精致化为要求,在明确自身核心职能的前提下,理顺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方法。一方面通过以党建带团建,发挥班级党团组织合力;另一方面则要探索、发展与其他学生组织间的发展型关系。

1.以党建带团建,发挥班级党团组织合力

党支部的发展党员工作离不开于团支部与班委会的配合,班级党团组织形成合力,应当在以下方面进行努力:(1)加强党、团、班委会成员的交叉任职,有利于加强班级骨干的交流和合作,破除界限,形成班级工作合力。(2)加强班级活动的分工协作,构建共享平台,党支部发挥政治优势和思想优势,班委会和团支部发挥活动资源和参与人员数量的优势,互补互进,做到思想政治教育与综合素质培养有机结合。(3)建立共享的考核和奖惩体系,将三者的考核体系有机融合,构建全方位的班级考核体系;在全方位的考核体系下奖优罚劣,激励支部创先争优,既有利于党支部考察和发展对象,也有利于运用典型学生党员行为带动和影像青年团员。

社会学系一直致力于探索如何让党团班形成合力,在制度建设、文化建设和活动设计上三管齐下。在制度建设方面,探索和建立党团班三位一体的制度架构,理顺党建、团建和班务三类工作的分工和协作的机制。例如,通过制定《社会学系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程序》,强化了团支部推优入党的职责、明晰了推优入党的机制办法,在推优入党这个关键环节加强了党支部和团支部的联结。在文化建设方面,社会学系紧密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和传统,以中国社会学发展历史中筚路蓝缕、艰辛创业的魁阁精神来指导创先争优活动。在活动设计方面,通过跨师门读书会、跨年级小组学习等形式,提高师生间和年级间的学生的交流互动,树立优秀共产党员的典型,为团支部和班委会的自身建设和工作开展提供精神财富。

2.探索建立与学生社团的发展型关系

从理论上讲,构建组织间的发展型关系是组织环境理论的要求。组织环境理论强调组织要主动适应环境,寻求一种组织间动态平衡、全面发展的机制。从实践中讲,构建学生党支部与社团的发展型关系是支部工作精致化的要求。社团是学生的兴趣爱好、利益诉求、价值取向多元化发展的实现载体,与社团构建发展型关系,有助于支部针对不同群体学生进行分类指导的要求,实现以人为本这一学生工作精致化的基本原则。

具体而言,学生党支部与社团的发展型关系是指利用党支部的政治和组织优势,通过与社团的对话、协作、互动、治理,在其中开展党的理论宣传、群众联系、实践服务、群体监督、活动创新等工作,从而加强党组织对青年学生的政治领导和思想教育,促进学生群体活动的有序开展和学生个体的健康发展,开创党支部与社团双赢共发展的局面[5]。从学生党支部的角度看,在大变革大调整的国内外大环境下,在高校治理结构多元主体化的制度环境下,学生群体的价值取向、利益诉求和兴趣爱好趋向多元化,学生党支部通过社团这个平台,更有利于抓住学生所思所想,才能在此基础上分门别类、有针对性地影响、引导和凝聚广大青年。从学生社团的角度看,学生党支部能够改进社团普遍存在的管理松散、组织不力的顽疾,能够帮助社团争取活动资源。

在构建发展型关系时应注意如下两个方面:第一,学生党支部应当坚持自身政治核心的定位,不能在与社团的互动中模糊定位、弱化职能;第二,学生党支部应主动发挥引导和督导的作用,而不是取代社团原有的领导机构来管理社团。简括之,这种发展型关系就是要探索建立一种将党支部的思想、组织、政治优势与社团的活动资源、受众资源有机结合、协调均衡、共同发展的机制。

 责任编辑:户国栋



作者简介: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2009 级硕士研究生

          匡国鑫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党委副书记  讲师

[2]《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意见》,2007 5 25 日。

[3]于显洋:《组织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年,第 68-69 页。

[4] 姜继为、韩强:《高校治理结构研究》,四川教育出版社,2009 年,第 3-4 页。

[5] 陈子辰主编:《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年,第 24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