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试论国际化形势下的高校德育工作创新发展

作者:蒋广学 刘洁纯 发布日期:2011-01-10

摘要: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人才的国际化流动、竞争愈演愈烈,教育的国际化转型刻不容缓。在此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敏锐把握当前的形势和问题,深刻理解受教育群体的时代特征,深入研究德育工作的发展性、实践性、开放性和示范性等特征,及时调整更新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并从加强国际交流、增强实践教学、强化网络引导和实现师生平等互动等方面不断努力,实现高校德育工作创新发展。

关键词:国际化;全球化;高校德育工作;创新发展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大势所趋,席卷经济、社会、政治、道德、文化、宗教等各个领域,并在科技、法治、管理、组织、思想观念、人际交往、国际关系等方面产生深刻影响,从而不可避免地对包括德育工作在内的高等教育领域产生深远影响;尤其是在全球化趋势下,人才的国际化流动、培养和竞争愈演愈烈,教育的国际化转型更是刻不容缓。

但全球化不等于国际化。全球化凸显的是一种求同存异的总体性或共存性的倾向,国际化则更隐含着国家主体性和个性,是以民族国家的历史、国情、文化的丰富多样性为前提的。因此,本文更倾向于探讨在保持民族国家主体性前提下,如何实现本国高校德育工作的国际化转型创新问题。对于处在激烈的国际化竞争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教育比以往任何时候对人和社会的影响都更为持久和深远。在这一形势下,既要立足国情,又要与世界接轨;传统德育工作既面临重大挑战,又适逢无限机遇。

一、国际化对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冲击与挑战

(一)国际化对高等人才培养的冲击

国际化对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都将产生深远影响。邓小平同志早在1983年就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改革开放30年来,教育要面向世界已经从一句口号演变成实际的需要。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影响促使教育发生全面变化,对教育发展战略、教育体制、教育观念等各方面都产生深刻影响,给各国人才培养的标准、方式和内容都带来巨大冲击。

我国高等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现代高等教育的使命是造就适应国际化挑战的创新型、领导型人才,德育工作在我国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可见一斑。随着国际化趋势愈演愈烈,高校的德育环境更加开放化、复杂化和立体化,德育内容也更具扩展性和创新性,德育目标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重大改变,改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培养标准

国际化趋势下人才市场的范畴将一再扩大,不再局限于某个高校、某个地区、某个国家内部,人才之间的竞争也愈发激烈。如何全方位地培养人才,使之在面对现实的开放、宏观、整体的社会竞争时能够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是当前各高校亟需思考的问题。此时人才培养的标准不再因各国国情的不同而五花八门,而是伴随着国际化趋势下的一种趋同,集中于思维能力、写作能力、判断鉴别能力、道德与伦理水平和专业水平等方面。

2.教育内容

在人才培养标准趋同的要求下,高校德育内容应更具伸展性和包容性。国际化的发展使得相对传统人类社会的“大社会”即“第二社会”正在形成[]。“大社会”的特点决定了全球意识和国际意识将成为高校德育的主题,要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宏观意识、开放心态和遵守国际基本准则的意识,也要培养他们学习正确处理全球意识与民族意识、人类共同性和个体性之间的关系。与此同时,国际化形势下互联网的广泛使用和颠覆性作用,也使得高校德育需要更加重视培养大学生的网络伦理道德。

3.培养途径

当前人类社会处于互联网推动的全球化进程中,互联网作为当前最先进的传播平台在全球的广泛运用,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工作和学习方式、情感表达和思维方式。高校德育也由传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教育内容渗透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逐渐转变为理论、实践、生活和网络四个维度虚实结合的立体化德育模式,因此必须充分发挥互联网的正面德育效应,规避网络负面影响。

(二)国际化对德育工作的挑战

高校德育工作是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必须与时俱进,紧扣时代与社会发展的要求。在国际化和网络化这一突出时代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的环境更加开放,大学生可以通过多种信息渠道快速获得信息,思想状况更加复杂和活跃,他们的成才意识、竞争意识也更加高涨。然而,由于德育工作特殊的意识形态属性,国际化也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意识形态领域的冲撞、国际性与民族性的较量,以及国际化对传统价值观念和国家意识的挑战等诸多问题,所以必须一分为二地分析。

一方面,开放大环境下的国际化视野可以让当代受教育者更加全面、客观、真实地认识自我和认知世界,从而有利于提高自我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实效,使当代青年能够更加理性、清醒、自觉地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另一方面,国际化的消极影响主要是开放的思想文化环境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冲击,尤其是多元化和个人主义价值观对集体主义、共产主义伦理体系的直接冲击。教育背景的全球视野以及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个人性和实践性不断提升,要求我们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必须及时调整更新,以适应当前及未来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二、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现状和主要问题

比照国际化对人才需求的快速变化,当前我国高校德育改革发展相对滞后,高校德育在目标、内容和模式上都存在较多缺陷与不足。主要体现在:

(一)高校德育工作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迫切需求

德育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发展特性。高科技的进步和网络技术的应用,使人们生活方式和内容发生巨大变化,人们的观念世界也随之急剧变化,价值观念、思维模式、道德准则、政治信仰都在迅速更新。教育中的德育改革必须追随时代发展的趋势,而遗憾的是我国德育工作在整体形态和观念模式上还停留在传统阶段,缺乏与国际化接轨的整体布局和规划。

(二)高校德育工作难以适应素质教育的客观需求

当今社会的发展更强调对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成为现代教育的首要目标。传统德育在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规范意识及服从意识方面的作用较为显著,但在全球一体化发展的今天,其保守性就显露出来。尤其对当代青年而言,由于信息的无限丰富和成长过程中不确定因素增多,受教育者思想意识的敏锐多变和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对综合素质的需求和创造能力的期待越来越明显,这就要求传统德育必须加快改革创新步伐。

(三)高校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创新精神、人格和能力的培养,因此必须在教学领域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教育其他门类相比,高校德育教学手段、方法比较落后,网络教学、实践教学、案例教学开发严重滞后,很难满足大学生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追问求解的强烈需求。

站在德育教育国际化的视角,透视现有德育教育模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异,更显得问题尖锐而突出。这要表现在:

1.教育内容缺乏国际性

由于许多高校的德育主阵地——两课教学大多采取合班上课的形式,考核方式也多以考试为主,其教材建设主要集中在道德理论和价值观念的培养上,较少面对现实问题,存在与现实脱节,尤其是与国际化大背景脱节的现象。此外,德育教师自身国际化视野和素质的相对缺乏,造成他们很难将教学内容与国际化意识培养结合起来,这与网络时代当代青年的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不断增强的现实形成较大反差。而纯课堂讲授的方式与青年学生的信息接受方式偏好也存在偏差,使得学生容易失去对课程的兴趣。

2.教育方式缺乏对等性

国际化趋势下更加强调人与人之间平等、自由的交流,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新的时代特点决定了当代青年的主体意识不断强化,参与意识不断增强,他们对包括德育在内的所有教育模式都产生了对等化的诉求,比较排斥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和威权式教导。只有在尊重这一客观现实的前提下合理接受年轻人的需求,调整教与学的传统关系,才能形成平等的师生关系,从而改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对教育内容的认同感。

3.教育效果缺乏实效性

高校德育工作成败的关键在于学生能否将学到的德育知识转化为个人道德实践,从而在实践中形成和完善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达到知行合一,而其中的关键又在于能否针对学生的现实需求给予相应的指导,从而凸显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目前我国高校德育工作长期存在针对性不强、创新性不强、适应力不足的问题。在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课程考核等方面的设置上,都不够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较少考虑到他们面临的国际化背景下复杂的社会关系、高强度的社会竞争和他们自身的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对他们团队意识、独立人格的培养以及传统文化、民族精神与国格意识的教育并未取得良好的整合效果。此外,对学生对异质文化的判断、选择和排污能力的培养也是当前德育工作较弱的一环。

三、如何实现国际化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的创新发展

面对国际化背景下德育工作面临的冲击和挑战,在充分了解我国高校当前德育工作现状的基础上,如何实现德育工作的创新发展,成为极为紧迫的问题。要解决创新发展的问题,一个前提就是要明确把握受教育群体——当代青年在国际化背景下表现出的新的时代特征,另一个前提则是要深刻认识德育工作自身的本质特性,并根据这些特性来开展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实践尝试。

(一)深刻认识受教育群体的时代特征

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年,受国际化的各种影响,尤其是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又与这30年来独生子女政策的特殊成长环境相结合,在中国社会的全面转型的复杂影响下,形成了“80后”、“90后”一代明显的个人主义特点。

这种个人主义,既不是西方传统的“负责任”的个人主义,也不是极端自私的无政府主义,而是“有压力的”、“放纵的”个人主义,其原因在于青年学生既要面对现实中高强度的社会竞争,又成长在“唯我独尊”的家庭小环境中。一方面他们有不断提升自我能力、扩大交际圈、应对社会角色转换等诸方面的压力;另一方面他们又有天生的自信,在为人处事中带有明显的个人风格。

青年群体在思想意识上表现出“大我”意识弱化,“小我”意识增强的特征,对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不再强烈关心,对自我发展和人生规划则有了更多的诉求;在人群组织机构上表现出与“大众化”的分离,即青年群体对适应大众需求的产品、教育内容、娱乐活动等不再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小众化”日趋明显,他们更愿意追求具有个性标签、适应自身需要的社交圈子和小众活动。

个人主义往往与现实主义及功利主义相结合,因此青年对教育的需求也必然呈现功利化的特征,学生中看重学习成绩、实习经历、奖励荣誉的现象非常普遍。这就对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克服青年的短期浮躁心态,更要注意抓住学生特点和内在需求,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二)深入研究高校德育工作的根本特性

1.发展性

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为国家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国际化形势下对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工作也必然紧随时代和环境的变化调整更新其理念和模式。德育作为教育工作中重要的一环,是提升学生道德品质,保证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其“软实力”的重要基石,也必然将随着人才培养标准的诸多变化而不断变化。

2.实践性

古往今来,道德范畴的理论提升、总结和传承从来是与实践分不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一门实践科学,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形成一个完整体系并对后世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主要因为这是人类不断实践、不断总结而形成的科学。而德育工作也是一门实践科学,只有结合青年学生的特点,与他们的学习、思想和生活相结合,才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保障德育工作自身的发展能具备更科学的实践基础。

3.开放性

学生的德育水平要得到真正的提升,还必须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经历各式各样的考验和锤炼。这个开放的环境一方面指的是愈发民主、自由的家庭环境,另一方面指的是愈发活跃、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环境对青年人的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甚至在特定情况下起到决定性作用。尤其是网络普及的今天,任何观点和价值观都能在网上找到生存的空间,在虚拟的开放环境下,其对大学生的冲击和影响更为猛烈、汹涌。在国际化的背景下,如何引导学生经受住当前这种复杂环境带来的冲击,并且借鉴国外的管理和教育经验,充分合理利用网络环境,规避其带来的负面影响,都是德育作为一门开放性学科所必须考虑的问题。

4.示范性

不同于传统学科教育,德育工作作为修正学生品德、提升学生修养的途径,其“榜样”的作用更为明显。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仅仅体现在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德育教师们“言传身教”,以实际行动和实践结果树立榜样,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可模仿的行为范式,正所谓“近朱者赤”,不少学生在出校门之后能够时时激励自己的,经常是学校那些受人敬仰的大师们的品德和风范。因此,在书本育人的基础之上,利用开放式环境提升育人效果,并且通过教师的自身行为示范育人,是今天的德育工作发展的要义所在。

(三)努力促进高校德育工作的创新发展

在充分了解“80后”、“90后”一代明显的个人主义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德育工作的核心特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探讨国际化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的创新发展:

1.尊重本质规律,更新德育理念

一个国家或者一所高校能否真正具有国际化的发展战略和视野,是衡量德育水平高低的重要参照标准。脱离了国际化的标准、要求和视野而培养出来的人才,在接受艰难的挑战和竞争,承担起时代和社会赋予的重任时,难免力不从心。

为此,我们必须首先在尊重德育工作本质规律的基础上更新德育理念,德育理念创新是指人们对德育认知态度、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等所进行的创新[]。多年来我们沿用的德育方面的理念形态,是在计划经济的客观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调整,然而在国际化趋势势不可挡、社会实践发生重大变革的今天,要培养国际化的人才、面对国际化的挑战,就必然要求我们尊重德育工作的内在规律,更新德育理念,实现德育创新。

在理念更新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多种途径和平台,吸收国际先进德育理念和经验、资源,处理好国际化给本土学生价值观等诸方面带来的冲击和不利影响,兴利除弊、扬长避短,用“拿来主义”的态度对我们的德育理念进行改革。

2.顺应开放形势,丰富德育内容

高校德育内容是德育目标和任务的具体化,德育内容的创新和丰富主要反映在内容结构的优化和内容更新两个层面上。

就内容结构而言,传统德育内容结构存在缺乏时代性、全面性、针对性等弊端。结合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教育的国际化趋势,德育内容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培养方向的前提下,实现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有机结合,本土教育内容和国际化教育内容有机结合,意识形态教育内容和个性品质、心理特征等教育内容有机结合,努力提升德育的国际化水平,增强德育内容的时代性、前沿性和国际性,同时适当调整和去除一些与之相悖的内容,使之更加有力地为培养国际化、创新型人才服务。

就内容更新方面而言,应当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要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性和国际性,实现两者的完美结合;应当注意体现时代特征,与当代青年的日常生活行为及利益需求相吻合,并根据不同的德育目标和实际情况设定由低到高依次递进的教育内容。具体而言,可以在充分开发国际资源的基础上,合理利用本土教育资源中的特色成分如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民族优秀道德传统及行为规范等与德育相关的内容,让青年学生要深刻认识到“民族的即是世界的”,成长为合格的国际化人才。

3.理解德育特性,增强德育实效

如前文所述,德育教育自身有着发展性、实践性、开放性、示范性的特征,在理解这些特性的基础上,如何运用、发挥这些特性,增强德育实效是当前德育教育工作的难点之一。德育实效就是德育的现实功能与期望功能的吻合程度[],增强德育实效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强体验式教育,调整充实德育内容,更新德育方式,健全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机制;同时细化德育目标,使之具有层次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构建一体化的校内外德育工作体系。如北京大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加入社会调查研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进行社会调查,反映出学生的关注点,强化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现实指导性,延伸了德育教育的内涵,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4.注重环境育人,强化网络引导

开放的网络环境给当代大学生带来的冲击不可避免,高校德育工作者并没有土壤和条件来为学生创造一个完全纯净的氛围、“无菌”的培养皿,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并不鲜见。因此,注重环境育人必须重视网络环境的影响,正确引导学生,牢牢把握住德育工作的方向性、正确性不动摇。具体可以通过培养高校德育工作的网络德育意识,重视网上舆情、疏通信息渠道、切实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并且尽量改善和利用网络环境,抓住青年学生的关注点,从广受关注的热点问题入手,深层剖析各种网络事件背后的内在本质原因,强化道德规范和引导,提升学生明辨是非的判断能力和独立清醒的思维习惯。

5.改善师生关系,实现互动教学

国际化对教育的冲击和影响,最直接地表现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上,传统的师生关系已经受到了冲击,青年一代个人主义诉求的凸显,使得更为平等、自由的师生的关系更容易被接受。此外,传统的授课方式也被丰富的传播媒介所打破,青年一代对新事物的热爱和对更具参与性、互动性课堂的渴望,导致传统的德育方式也受到挑战。在新一代年轻人成长的背景和环境中,能否深入理解和及时合理调整德育方式和师生关系,也是德育工作能否取得理想效果的关键。

就改善师生关系而言,德育工作者应当改变原有的与学生接触少、对学生具体个性特征不了解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将“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的服务意识深植脑海,同时强调学生的参与性、互动性和实践性,使他们能够多角度、全方位地接触国内外的现实社会情况,增强他们对国情、世情的真实了解和认识,进而增进对所学德育知识的内在认同。

此外,我们还需要创新教学方式,利用有效的新媒体、新材料、新方法来增强教学实效,使受教育者在感受平等教学的基础上,开拓视野、更新知识、提升品格。当然,我们必须尊重传统的德育方式和德育原则,必须以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为前提进行德育内容的改革;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之上,立足国际化需要,融入国际化理念,开拓学生的眼界,全面提升当代青年的综合能力和道德素养。



作者简介:蒋广学 北京大学青年研究中心主任

刘洁纯 北京大学青年研究中心工作人员

[] 高翠欣:《全球化语境下的大学德育与大学生国际意识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年第10期。

[] 廉永杰:《面向 21世纪的高校德育创新探析》,《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年第 6期。

[] 张平:《德育实效性问题与世纪抉择》,《教育理论与实践》,1998年第 2期。

[] 王强:《社会调查研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好形式》,《北大青年研究》,2010年第 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