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社会工作视角下的深度辅导工作

作者:陈征微 发布日期:2010-10-23

摘要:作为一门专业,社会工作与高校学生工作有一定程度的契合。在学生工作中运用社会工作的理念和工作方法,能够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建立师生关系,为学生成长提供更专业、更全面的服务,也能够提升教育工作者自身的专业素养与工作能力。在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大力推进深度辅导工作的形势下,借鉴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开展深度辅导工作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社会工作;深度辅导

 

社会工作理论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在长期的助人活动基础上,它逐渐从慈善组织的活动发展为一种专业和一门职业。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2]。而我国通常提到的社会工作,既包括受过社会工作专业培训的人员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工作,也包括一些进行福利服务的职业或岗位所开展的实际社会工作。其中,高校系统从事学生工作的教职员工对学生的管理和服务,具有行政性和半专业性。

“以人为本、服务学生成长”是学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与社会工作专业的“助人”理念有内在的关联,从这个意义上讲,高校学生工作与社会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是契合的。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专业,在“助人”方面有其特有的工作理念、价值和工作方法,可供从事学生工作的教职员工(主要是辅导员)学习和借鉴。目前从事辅导员工作的教育工作者虽较少受到社会工作的专业培训,但许多人已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自觉使用了社会工作的方法。在学生工作中运用社会工作的理念、价值和工作方法能够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建立师生关系,为学生成长提供更加专业和更为全面的服务,同时,也能够提升教育工作者自身的专业素养与工作能力。

一、深度辅导工作的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结合大学生实际,广泛深入开展谈心活动,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为切实扩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覆盖面,增强其针对性和实效性,2009年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在北京高校中大力推进辅导员深度辅导工作,明确提出把确保每名学生每年都能得到至少一次有针对性的深度辅导作为辅导员工作的一项具体要求。深度辅导工作既是加强辅导员工作能力的重要举措,又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抓手,更重要的,它对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复杂、价值取向多元,注重个性的张扬,个人的选择亦呈现差异化、个性化的特征。与此相对应,他们的需求也千差万别。传统的“批量式”、“统一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在此形势下,全面开展深度辅导工作,是与社会发展和学生的成长相契合的。对于深度辅导工作,北京市委教育工委提出了明确的工作要求,即“统筹协调、面向全体、针对问题、形式多样、科学指导”,要求辅导员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在全面、深入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依据学生成长成才需求,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学习及生活等方面实际问题,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依据这一具体的工作要求,可以明确深度辅导的工作主体是辅导员,工作对象是所有大学生,工作内容则是: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深度辅导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一对一”面谈,不仅仅停留在谈心教育,进一步要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此外,由于深度辅导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其工作领域就不限于帮助少数在学业、经济、心理等方面有困难的学生,而是要服务于全体同学,特别是学生的发展辅导方面。

二、社会工作视角下的深度辅导工作

1.深度辅导中的师生关系

西方社会工作的价值建立在西方文化的基础之上。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是科学、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虽然有关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的讨论有很多,但仍有一些原则是普遍性的、国际通行的,其中比较基本的是:尊重、无条件的接纳、自决。首先是尊重原则,它认为在世界上没有什么比人更宝贵和值得崇尚的,每个人都是值得尊重的。在大部分国家社会与民族文化中,这一价值都被充分认可。在我国,则体现为“以人为本”的基本观念。其次,无条件接纳的原则,意味着拒绝是非判断,积极地追求理解。这种接纳“意味着接受、相信和尊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总是要同意其他人的价值或我们要放弃自己的价值去支持另外某一个人的价值”[3],而是在尊重受助者(即工作对象)的基础上,以开阔的胸怀让受助者感受到宽容与关怀。第三,自决原则,即尊重受助者的自我选择和自我决定的权力,社会工作者不能犯越俎代庖的错误。在深度辅导工作中,辅导员就扮演着社会工作者的角色,面对的受助者则是大学生。在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的启示下,辅导员应当努力做到对学生尊重、无条件的接纳和尊重学生自决权。在以往的思想政治工作中,辅导员很容易占据道德的制高点,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学生开展思想教育,而忽略了学生的独立思想与人格。这一点在深度辅导中要特别注意。此外,无条件的接纳就意味着,即使辅导员与学生的价值观相冲突,也不能拒绝帮助学生,更不能用明确的道德判断和价值判断来给学生贴“标签”。在遵循尊重学生的自决权力原则方面,则需注意这一原则并不是辅导员逃避责任的理由,学生使用自决权力应有两个前提:一是学生绝对清醒,有自决的意志和能力;二是自决的方向和后果对学生绝对无害。否则,辅导员仍应尽到提醒的责任,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2.深度辅导的最终目标

“助人自助”是所有社会工作者的最终目标,也是社会工作的本质和核心理念。社会工作强调,每个人都有自身的潜能,帮助遇到困难的人、弱势群体对象,主要应激发受助者内在的潜能,促使他们尽快走出困境。

就深度辅导工作而言,辅导员对学生遇到问题提供的帮助,只是浅层次的帮助,解决学生当前问题和困难只是深度辅导工作的具体工作和短期目标。而从长远来看,激发学生自身的潜力,使学生能够掌握运用科学方法、独立思考、应对问题的本领,提升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深度辅导的最终目标,即社会工作者眼中的“助人自助”。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辅导员的工作不是仅满足于做“救火员”或“消防员”,而是要做“灯塔”和“引路人”。

3.深度辅导的工作方法

社会工作的三大直接服务方法包括:个案工作、小组工作(或称团体工作)以及社区工作。其中,个案工作在社会工作传统中起源最早,是其他方法的基础。个案工作是指“工作员利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个别化的方式、良好的人际互动过程,以及资源的有效运用,帮助受困难的个人或家庭解决其困难或问题,改善其社会功能,促进其人格成长”[4]。个案工作的特点是:第一,个别化的工作方法和工作过程,通常是“一对一”的方式,工作中注重人的独特性;第二,受助者是有需要的个体,受助者感受到困难,或者有求助意愿时,才能积极配合,保证工作成效;第三,受助者的积极参与,工作中要注重调动受助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动地参与问题的解决,在过程中提升自助能力;第四,重视调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以便达成助人目标,既包括有形的物质资源,也包括无形的精神资源。深度辅导的工作主要以辅导员和学生“一对一”沟通的方式开展。处于成长发展关键阶段的大学生往往面临信息匮乏、前途迷茫以及学业、适应、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的困难,往往具有强烈的求助意愿,大学生也非常重视自己的选择权。相对而言,辅导员比学生更容易接近一些资源,并能够调动更多的资源来帮助学生。以上四点与个案工作的特点相互对照,可见高校中的深度辅导工作更加类似于社会工作中的个案工作。个案工作包含多种不同的理论模式,行为矫正模式、认知治疗模式、人本治疗模式、心理治疗模式、家庭治疗模式、危机干预模式以及任务中心模式等等,每一种模式有其相应的具体方法和技术,适合于帮助遭遇不同类型困难的受助者,这些模式可以在深度辅导工作中随机、变通地使用。

三、“个案工作”模式下的深度辅导

如前文所述,个案工作的过程是指个案工作的先后次序和步骤,虽然不同学者对它的划分有细节上的不同,但关键和实质的步骤大致相同。高校辅导员所从事的深度辅导工作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个案工作。笔者结合自己工作实际情况,参考个案工作基本模式,论述在高校基层院系中辅导员深度辅导工作的基本过程以及在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1.确定对象

深度辅导的对象是确定的群体,按照北京市委教育工委要求,辅导员所负责的学生群体,每年每人均需深度辅导一次。但是对于每一个具体辅导对象的选择,则视具体情况而定,问题最为严重、矛盾最为突出的学生往往需要优先考虑。高校大学生所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学业困难、经济困难、感情困扰、人际关系紧张、心理压力、职业生涯规划等,事实证明,许多学生面临着多重问题交织的困境,对这类学生应当给予更多的关注。

2.辅导前的准备

在每一次深度辅导之前,辅导员都要事先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包括查阅学生档案资料,了解其教育背景、家庭背景;预先思考学生可能遇到的最大困扰和最关心的问题,以便采取相应措施;检查办公室环境,做好安排,以便谈话过程不被打扰;大致拟定谈话提纲,依据学生性别、年级、性格的不同,采取不同的交谈策略。如有必要,还可提前与被辅导学生的室友、同学、班主任、授课教师、家长等进行前期沟通,以便了解更多情况。

3.“一对一”面谈

在交谈中,辅导员需要注意对学生保持平等和尊重的态度,尽可能引导学生讲述他对于自身学习生活情况的认知,以及他面对的问题或困境。注重换位思考,理解学生所处环境以及所需要的帮助。另外,如果学生是主动寻求帮助,交谈中可以直奔主题;如果是由其他老师或学生提供有关学生遭遇问题的线索,是辅导员主动找学生过来谈话,则需要注意谈话技巧,引导学生自述,避免其认为“被出卖”,才会“被谈话”。

面谈时,辅导员要专心听学生讲述,只有这样谈话才有可能深入。面谈结束后,辅导员要尽可能细致地做好谈话记录,但是切忌在面谈的过程中记录。这种记录一是可以建立学生的成长档案、记录其成长中遇到的困难,如果能够从中发现规律,就可以在其他学生中有针对性地开展群体性的辅导;二也可以成为辅导员的备忘录,在与学生的下一次面谈时作为重要的参考资料,也可用以提醒辅导员对一些学生长期保持关注、定期回访。

4.诊断分析

辅导员要通过面谈的过程,了解学生的求助愿望,明确学生的问题和需求。首先,如果学生认为有问题,请他陈述问题和需求;如果学生认为没有问题,辅导员判定学生是否能够自行解决,并与学生做进一步沟通,不要强迫学生接受辅导员的帮助。其次,明确问题产生的原因。例如,大学生最常遇到的问题是学业困难,而造成学业困难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原有基础较差、对本专业学习缺乏兴趣、自控能力不强、努力程度不够、社团活动或网游占据过多时间、感情纠纷影响情绪、室友作息时间不符影响休息等等。辅导员需要引导学生剖析自身找寻原因,这是制定解决方案的前提条件。

此外,辅导员要对学生遭遇问题的严重性程度做出判断。对于有些已经超出辅导员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的范围的情况,需要尽快将学生转介到专业治疗机构,在转介之前需征得学生的同意,并且说明转介的理由。例如,当学生因学业压力过大,产生心理压力,以致出现焦虑症或抑郁症症状时,辅导员在征得学生同意后,需立即联系心理咨询机构或专业医院,请专业人士做出进一步诊断和提供治疗方案。

5.制定解决方案

在问题明确以后,辅导员可以尝试帮助学生制定解决方案。有些困难可以通过学生自身努力去克服,例如,学业困难的同学可以退出社团,在学习上花费更多的时间。有些困难需要辅导员联系相关部门调动资源提供帮助,例如,通过职能部门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助学金以及联系勤工助学岗位等。还有一些困难需要辅导员与学生周围环境中的人做好沟通,例如,提醒经常深夜玩游戏的学生不要影响室友的作息,或者帮助学生联系高年级的学长,在学业上提供帮助。

无论是何种问题,都要在学生参与的前提下,共同制定解决方案和工作目标。目标可以分为直接目标(解决最紧迫的问题)、中间目标(帮助学生改变现状)和终极目标(使学生拥有自助的能力)。

6.落实解决方案

辅导员介入学生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可能扮演多重身份:一是使能者,即调动学生自身能力和资源,激发学生潜能,促使发生改变;二是联系人,即与拥有资源的相关服务部门联系,保证学生得到相应的资源或服务;三是教育者,即指导学生学习处理问题的新知识、新方法,调整原来的行为方式;四是倡导者,即倡议相关机构实行必要的改革,为缺乏资源的学生争取更多的资源;五是治疗者,即运用专业的方法和技巧消除或减轻学生的困扰。

在方案实施过程中,辅导员要和学生保持沟通,注意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变化。同时,更要关注在此过程中学生是否受到教育、能否提升能力,而非单纯地只解决当前问题。

如果问题解决、工作目标实现,则视为一段帮助与受助关系的暂时结束;如果问题没有彻底解决,但学生已经具备独立面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辅导员也可以暂停行动,但是对学生的后续状况需保持关注。

7.效果评估和后续跟进

深度辅导工作效果的评估标准,一是看学生状况的改变程度;二是看工作目标的实现程度;三是看工作中人力、物力和其他资源的投入。此三者中,学生状况的改变程度是最重要的衡量指标。深度辅导的效果也可能具有阶段性,学生的状况有可能出现反复,因此对于深度辅导中所关注过的学生,均需进行长期的跟踪,对一些学生的帮助需要持续进行。

以上几个阶段是大致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事实上辅导员对每一个学生进行深度辅导的过程不一定是都如此简单的线性过程,可能有些阶段是同时进行,有些阶段需要循环往复,关于每个阶段的注意事项也难免挂一漏万。社会工作和学生工作都是实践性极强的工作,需要工作人员在积累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发展出更多适应时代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的新理论和新方法。



[1] 作者简介:陈征微  北京大学工学院团委书记

[2]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年第 2 版,第 12 页。

[3]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年第 2 版,第 52 页。

[4] 陈志霞:《个案社会工作》,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年,第 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