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浅析开学(毕业)典礼举办场地的选择问题
——以1952年之后的北京大学为例

作者:黄国珍 发布日期:2010-10-23

摘要:开学(毕业)典礼是大学校园重要传统典礼,其举办场地不仅关系到典礼仪式能否正常顺利开展,对于实现典礼教育意义也有着重要作用。自1952年北京大学迁校以来,露天操场、大饭厅、大讲堂、办公楼礼堂、百周年纪念讲堂、邱德拔体育馆都曾作为开学(毕业)典礼的举办场地。历年典礼场地的选择都要受到参加典礼人数、自然条件、相关设备设施、安全条件、社会因素以及仪式活动等方面的制约。各高校在借鉴北京大学成功经验的同时,应该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发挥场地作用,增强典礼实效。既要基于现实条件和实际情况选择场地,以场地为载体传承校园文化,更要精心维护,科学管理,打造典礼场地的品牌。

关键词:开学典礼;毕业典礼;举办场地;场地管理

 

2010529日至530日,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在会上作了题为《以重大事件、活动和庆典为契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言,介绍了北京大学对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校园传统典礼的改革及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周校长在发言中指出:“改革后的校园典礼更富时代特色、更具育人生机,形成了贯穿大学生涯、滚动式、持续性的校园典礼教育模式,使得北大光荣传统在新一代大学生中生发出更加蓬勃的凝聚力和生命力。”[①]在北京大学传统典礼改革创新中,流程安排、教育模式等受到广泛关注,但其举办场地的选择却很少被重视和研究。

举办场地作为典礼的基础要素之一,是典礼参与者的共同地理空间,而由共同地理空间所构造的共同心理空间,对典礼教育效果的实现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活动组织者以及研究者疏于考查这一点,可能是因为对空间限定性的被动接受而“因陋就简”办典礼,或者是过度强调空间资源性而追求典礼场地豪华、壮观但导致“华而不实”。

开学(毕业)典礼是大学校园传统重要典礼仪式,其举办场地不仅影响仪式正常顺利开展,对于实现典礼的教育意义也有着重要作用,理应得到更高程度的重视。北京大学作为我国办学最早的国立综合性大学,其典礼在高校有着典范性意义。本文以1952年后北京大学开学(毕业)典礼举办场地的变迁为例,初步探讨典礼场地的选择问题[②]

 

一、1952年之后北京大学开学(毕业)典礼举办场地情况回顾

北京大学前身为1898年建立的京师大学堂,1952年之前学校办学场地分散,师生规模较小,又受时局影响,典礼仪式无定例常规,典礼史料亦缺乏且难以查证,在此对这一阶段的典礼不作回顾。1952年北京大学迁址到北京市海淀区现址,师生数量逐渐增加,校园也不断营建,开学(毕业)典礼逐步常态化。以下简要梳理迁校以来近60年,北京大学开学(毕业)典礼场地选择的情况。除特殊说明之外,一般只涉及校方根据学生正常修业年限举办的校级开学(毕业)典礼,不含各类培训班、各院系的典礼。

1.露天操场

1952104日,北京大学迁址之后的第一次开学典礼在位于未名湖畔东岸、第一体育馆东边的东操场举行。此后,开学(毕业)典礼主要在室内举行,在露天举行典礼一般是由于特殊情况。如1997年,由于当时百周年纪念讲堂在兴建之中,当年夏季毕业典礼在学校东南方的五四操场举行(操场面积有32617平方米)。2009年,为防控甲型H1N1流感,秋季开学典礼在东操场举行。2010年,因邱德拔体育馆改造,秋季开学典礼在东操场举行。不过,2009年、2010年的东操场并非1952年的东操场。2004年初学校校园规划委员会批准东操场改建,并于20061225日开工、20071019日竣工验收。改造后的东操场东侧边界往东移了9米,北部边界往北移了2米,取消了原有的环形跑道,总面积达到17000多平方米。操场内部北边为一个投掷场地,南边有两个足球场,每个足球场长约95米,宽约62米。举办大型活动时可以将两个足球场合并使用,加上边界,总面积有12435平方米。

2.大饭厅

1952年底,位于现百周年纪念讲堂位置的大饭厅竣工。大饭厅有南、北两个大门以及一个东侧门。大饭厅内有厨房、打饭窗口,饭厅大堂摆放了一些方桌,但没有椅子或其他凳子。学生打饭后带走或者站着吃。大饭厅兼具食堂和礼堂的功能,当时学生每人发一个小“马扎”,开会的时候自己带来。大饭厅面积较小(这也许是只摆桌子不摆椅子的原因之一),遇有人多的时候,大多是站着开会或者听演讲。此后三十多年校园集会主要地点都在大饭厅。由于各种原因,这一期间并非每年都正常举行开学(毕业)典礼。

3.大讲堂

20世纪80年代学校对大饭厅进行整修,砌了一个讲台,加了座椅,并于1983923日经校长办公会审议,正式更名为“大讲堂”。1983914日,1983级新生入学典礼在新改建的大讲堂举行。此后的十几年,大讲堂成为典礼的主要举办场所。

4.办公楼礼堂

为迎接百周年校庆,19975月,北京大学拆除大饭厅和小饭厅,奠基动工兴建百周年纪念讲堂。施工期间,1997年的毕业典礼在五四操场举行,19981999两年的典礼则在办公楼礼堂举行。办公楼礼堂位于学校西门进校正对面的贝公楼二层。贝公楼一般开放东西两门进出,进楼后南北两端各有东西向两条阶梯通道上楼。礼堂座位666个,礼堂北面有舞台,南面有阁楼一层,座位数量200余个。

5.百周年纪念讲堂

2000428日,百周年纪念讲堂通过验收。2000626日首次举办了2000年夏季北京大学本科生毕业典礼。此后直到2008年,每年的夏季毕业典礼、秋季开学典礼基本上均在此举行。由于学制不同以及延期毕业等原因,学校举办的春季开学(毕业)典礼基本上还是在办公楼礼堂举行。

百周年纪念讲堂坐落于校园中心位置,观众厅有2167个座位。后来由于学生数量增多,无法一个场次举行完毕,故变一次为多次,以时间换空间。典礼一般分本科生、研究生两类分别举行。研究生扩招之后,又常分理科研究生、文科研究生两个场次分别举行。

6.邱德拔体育馆

邱德拔体育馆位于北京大学校内东南区,是2008年奥运会乒乓球比赛专用馆,因主要捐赠者而命名。体育馆建筑面积26900平方米,内设6000个固定座位和2000个临时座位,有40扇门供出入。200873日上午,2008届北京大学本科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在已经竣工但尚未启用的奥运乒乓球场馆——北京大学邱德拔体育馆举行,当年本科毕业生为3000人左右。

当年毕业的研究生有946名博士、4529名硕士,考虑到仪式的筹备情况,研究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最后分上午理科、下午文科,依然在百周年讲堂举行。后来经过场地布置设计以及演练,200977日上午、78日上午,北京大学2009届本科生、研究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分别在邱德拔体育馆举行。此后除上述2009年、2010年两年度的秋季开学典礼在东操场举行之外,全校的夏季毕业典礼、秋季开学典礼均在此举行。

 

二、北京大学开学(毕业)典礼举办场地选择分析

1.场地对于典礼有重要意义

典礼本身的重要性决定了场地选择的重要性。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典礼仪式,典礼是文化表达和传承的重要渠道,古代典礼场地遗址亦成为众多考古发现中考证文化传统的最有力证据之一。对于现代大学而言,开学(毕业)典礼是大学校园最重要的典礼仪式。开学(毕业)典礼意味着学生学业的开始或者结束,在其人生生涯中有重要的标志性意义,典礼的组织和举办也是对学校组织大型活动能力水平的检验,活动本身也是开展思想理论教育的重要契机。特别是北京大学作为我国办学最早的国立综合性大学,其典礼在各高校有一定的典范意义。因此,借助合适的场地,成功举办开学(毕业)典礼,意义厚重。

学生工作“精致化”目标决定场地选择和管理的重要性。中国传统文化注重时空和谐,讲求“天时”、“地利”、“人和”。从现代管理学角度看,举办典礼则强调6个“W”(即Who,What,When,Where,WhyHow)。无论是“天、时、人”3要素,还是6W”要素,空间无疑是承载其他要素的基础,地点在会务要素中都居于重要地位。精致化组织典礼,必须精心选择场地,将其他要素整合到场地之内;合理布置利用场地,营造氛围开展活动;科学严格保护场地,提高场地使用效率,延长场地使用寿命。

2.场地选择的约束因素分析

第一,受参加人数的约束。入学(毕业)学生数量,参加典礼的各级领导、导师、校友、家长、志愿者以及其他工作人员的数量,直接决定了对场地面积及结构的需求。北京大学一再采取分场次举办典礼的形式,主要原因即人数太多,一场难以容纳。以2010年为例,当年秋季入学新生共计10029名,其中在燕园主校区的有3091名本科生新生、4516名研究生新生。此规模已经超过校内任一室内场地的容纳范围,露天的东操场因而成为举办全校新生参加的2010年秋季开学典礼的最佳地点。

第二,受自然条件约束。自然条件不仅包括气候气象条件,也包括通风、采光、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是否采用露天场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出现雨雪雷暴等天气。室内场地则要考虑通风、采光、取暖、降温等因素。以北京为例,冬天气温比较低,典礼应在有暖气设备的室内;夏季气温较高,师生着导师服、学位服非常热,室内最好有中央空调等降温设施。北京大学邱德拔体育馆是奥运历史上第一座乒乓球赛事专用馆,按照严格的乒乓球赛事对风向、风速的要求设计建设。为了尽可能减小风力,体育馆内几乎没有窗户,门设计得也非常窄,通风空调的风速不超过0.2/秒。2009年甲型H1N1流感防控最为关键的恰恰是需要保证通风。由于这两个控制目标完全冲突,2009年北京大学秋季开学典礼移至室外。

第三,受相关设备设施约束。场地应能够满足典礼仪式活动正常进行的设备硬件要求,如主席台(舞台)设施、扩音设备,毕业典礼还需要有更衣间供师生更换导师服、学位服。北京大学邱德拔体育馆的屋面采用金属屋面,两层防水和保温,有防雨水消声处理,地面为双层架空运动地板,墙面为木质吸音板,有良好的声音效果,因此是举办各类典礼的良好选择。北京大学有几次变换场地,主要原因是场地维护、修缮。

第四,受安全条件约束。场地必须便于组织集聚和疏散,符合消防、群体集聚场所的有关安全要求。本文第一部分回顾北京大学近六十年开学(毕业)典礼场地时,着重介绍了场地的面积、门、通道设施,即着眼于此。另外,目前各高校普遍有多个校区,如果集中举办典礼,通过何种交通方式集结、典礼现场周边交通设施也是必须要列入考虑的因素。

第五,受社会因素约束。近年来,社会各界对大学典礼越来越关注,参加典礼的社会人员越来越多:“亲友团”到学校庆贺见证典礼,共同分享喜悦;“记者团”追踪采访拍摄,或者拍摄视频用于网络下载;“观摩团”来自各高校,学习观摩典礼举办情况;“校友团”返校追忆往昔,激励母校师生。大学典礼是否设置家长、嘉宾席位,是否安排媒体采访、拍摄机位,已成为近年来大学典礼现场遇到的新问题。北京大学在近几年本科生毕业典礼上,安排毕业生为自己中学母校校长献花,这一备受欢迎和好评的温馨创举,也需要较大的活动空间支持。

第六,受仪式内容约束。开学(毕业)典礼等大规模传统校园典礼,长期以来内容单一,形式单调,且过多偏重于保持校园形象和维持校园秩序的政治性目标,越来越滞后于当代大学生群体成长成才的现实需求。借助典礼场地,顺应时代环境的变化,创新改革传统典礼,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配合典礼内容,发挥育人实效,至关重要。

如北京大学在开学典礼中特别策划了合唱《燕园情》、集体佩戴校徽、校长致辞等环节,在毕业典礼中精心设计了朗诵诗歌《永远的校园》、分院系齐呼毕业口号、通过“毕业门”并接受导师拨穗等内容。这些仪式活动对场地要求较高。在对场地合理规划的基础上,北大校园典礼全面融入传统教育、感恩奉献教育和励志成才教育,逐渐形成了呼应时代主题、提升校园文化、传承大学精神,将对学生整个大学生涯产生持续影响的典礼教育模式。

 

三、因地制宜发挥场地作用,增强典礼实效

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上作了题为《以重大事件、活动和庆典为契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题发言后,得到了与会领导、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兄弟高校的充分肯定,不少大学专门派人到北京大学观摩开学(毕业)典礼,新闻媒体以及社会对此的关注度也不断提高。鉴于典礼举办场地的重要性,高校应该进一步重视典礼场地选择问题,科学合理选择、利用、维护场地。

1.基于现实条件和实际情况选择场地

由于各高校办学状况以及办学条件有所差异,师生数量、场地情况各不一样,高校举办典礼应该基于现实条件和实际情况选择场地。近年来高校基础建设得到跨越式发展,场馆建设数量和质量都不断提升,以奥运会、亚运会、大运会等契机兴建的室内以及露天场馆的赛后利用价值较高,社会场馆租借资源也很丰富。高校应立足于校内,结合社会场馆资源,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场地。即使在有限的空间条件下,也应该统筹安排,采取以时间换空间、以现代视频多媒体技术换空间等方式,尽量挖掘空间潜能,开拓场地资源。

2.注重内涵,提高品位,以场地为载体传承校园文化

北京大学开学(毕业)典礼之所以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在于因地制宜创新开展了多项具有本校特色的高品位特色活动。正如一则房地产广告词所说:“地段可以复制,品位无法移植”。各高校校园文化各不一样,典礼文化应作为校园文化的一个窗口,典礼场地应作为校园文化的一种载体,忌讳跟风模仿,以至于千校一面。只有充分利用场地,注重内涵,结合校史校情开展特色项目,才能吸引和影响学生,增强校园典礼实效。

3.精心维护,科学管理,打造场地品牌

北大历史上的典礼举办地点经历了多次变更,大多成为了师生以及校友心目中的“圣地”。曾经的大饭厅承载着众多校友永恒的回忆;办公楼礼堂成为国内外政要演讲的首选之地;百周年讲堂已经是文化艺术殿堂的象征;邱德拔体育馆被称为“中国之脊”,因其象征意义成为北大一笔巨大的无形财富。虽然这些场馆“成名”并非仅仅因为开学(毕业)典礼,但典礼可以扩大、传播场馆的认知度、美誉度。因此,在选择利用场地的同时,更应该精心维护,科学运营和管理场馆,以传统典礼成就品牌场地,以品牌场地为传统典礼添彩。

 



作者简介:黄国珍  北京大学学生工作部教育宣传办公室主任

[1] 周其凤:《以重大事件、活动和庆典为契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教育研究》,2010年第6期。

[2] 如无特殊说明,相关史料均来自王学珍主编的《北京大学纪事(1898-1997)》(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和北京大学历年年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