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略谈大学生经济观念与理财能力培养
——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为例

作者:王永健 发布日期:2010-10-23

摘要:大学生是重要的消费群体。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经济观念,培养现代理财能力,是高校育人职能与创建和谐高校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学生发展辅导的重要内容。高校党团组织应深入研究学生理财教育问题,采用新颖的宣传形式,开辟多元的教育场所,努力探求一条适应大学生特点、符合大学生心理、便于大学生接受、满足大学生需要的理财教育之路。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经济观念;理财能力

 

现代社会,理财技能是个人生存发展的必备技能之一。2009年我国高等院校在校本专科生达2000多万人。大学生的消费已经成为中国家庭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大学生群体经济观念与理财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

 

一、加强大学生经济观念与理财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在当前经济生活日益活跃、经济改革不断深入的时代,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经济观念,培养现代理财能力,已经成为高校育人职能的自然延伸,也是大学生发展辅导的重要内容。加强大学生经济观念与理财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学校“育人”的要求

育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理财观教育是高校全面育人目标的直接诉求之一,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紧紧围绕育人这个核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价值观,牢固树立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鼓励大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当代大学生处在物质文化飞速发展的时代,社会正在发生急剧分化。一方面,很多大学生生活条件较好,自立意识不强,容易形成铺张浪费、盲目攀比、“金钱万能”等错误财富观;另一方面,一部分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宽裕,缺乏自立理财能力,在社会不良风气的熏陶下,易产生自卑心态,在盲目攀比中丧失自信甚至基本的道德标准,严重影响其正常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

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特殊消费群体,对他们财富观念的塑造和理财能力的培养将直接影响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甚至对其一生的品德行为和未来发展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在物质丰富、诱惑增多、贫富分化的环境中,针对大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类引导、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理财能力,已经成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2.学生“成才”的要求

经营理财能力被视为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生存能力之一,市场经济环境中,证券、借贷、保险等金融业务无处不在,没有基本的理财知识寸步难行。未踏入社会的当代大学生,缺乏理财能力系统的培养,理财意识较为淡薄。大学生在校园内面临的是消费“软约束”,其消费规模和水平主要取决于家庭条件等外在因素,而家庭又难以对子女的消费行为和消费规模进行严格的约束和细致的管理。因此,高校适当增强大学生理财教育,对促使学生树立谋生意识、自立意识和节俭意识意义深远。

很多大学生走入社会之后,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和生活阅历,感到生存压力陡升。如果缺乏基本的理财知识、没有正确的财富观念,他们将难以坦然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不能正确进行职业规划,在生活、工作中或急功近利、迷失方向,或捉襟见肘、自怨自艾。因此,有必要高度重视并加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帮助大学生提高理财技能。

3.校园“和谐”的要求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财富观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在发达的商业社会,丰富的物质条件、眼花缭乱的商业手段、不断加剧的贫富差距,都容易使大学生产生不正确的财富观,而理财手段的不足,将加剧物质条件对大学生的困扰。一些大学生消费超出自身能力,不得不拆东墙补西墙,负债累累,甚至采取信用欺诈手段;一些大学生铺张浪费,心态浮躁,自高自大;一些大学生家境不好,加之自主理财能力缺乏,无法安心学习,惶惶度日,甚至越过道德底线诈骗偷窃。这些现象若不能得到高校的及时关注和正确疏导,将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产生不良的影响。

大学生理财能力的培养和理财观念的塑造对创建和谐校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高校对学生的理财能力的培养却长期处于空白状态。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2005年大学生每学期的人均消费支出高达4819元,人均年消费超过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万事达卡20085月份对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及台湾五个地区3O所大学的2500多名在校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发布的“2008年大学生理财观念与行为调查报告”显示,近80%大陆大学生对高校的理财教育表示不满,75%受访大学生对个人理财培训表示感兴趣[1]。可以看出,相对于其他人群,大学生收入不稳定、消费心理不成熟、理财能力堪忧,进行相关理财教育的需求较为突出。

 

二、大学生财务状况及其主要特点

大学生的财务状况以及消费习惯,呈现出一些群体共性,同时也有一些个体差异性。掌握大学生财务状况及其主要特点,是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经济观念、培养其理财能力的重要基础。

1.大学生“收入”主要来自于家庭

大学生财务“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劳动收入,而是由家庭供给、个人投资收入、勤工俭学、奖助学金构成的资金流。《中国青年报》对北京地区8所高校的调查显示:有40%的学生月生活费在400-600元之间,大学生的生活费主要来源是家庭,家庭所提供的月生活费超过400元的学生占到了87.54%。部分来自于农村乡镇的学生选择勤工俭学或做兼职获得收入,比例为35.59%。还有13.88%的学生通过投资获得生活收入[2]

2.大学生消费结构的差异较大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2007级的同学在一项课题调研中针对全校学生进行了消费习惯调研。数据反映排在前五位的主要消费是:伙食费,平均占比55.7%;衣着支出,平均占比12.6%;应酬平均占比12%;通讯费、交通费,平均占比9%;娱乐支出,平均占比8.5%。在支出上,学生随年级、性别呈现出较大差异。一般而言,大三、大四及攻读研究生的同学花在应酬上的支出会占更大比例,女生在衣着上的支出平均比男生高出42%。值得注意的是,恋爱支出也成为一项主要支出甚至负担:月恋爱支出超过200元的学生超过15%,有2%的同学月恋爱支出超过500元[3]

3.大学生消费的贫富差距较为明显

北京市大学生的月生活支出存在着明显差距,最低不到200元,最高超过1000元。有调查显示,北京市来自大中或沿海城市学生月生活费在8001000元之间的占到31.8%;来自中小内陆城市的学生中有52.3%的月生活费在600800元之间,来自乡镇农村的学生月生活费水平主要在300500元,占41.3%[4]。学生的消费结构也因贫富差距而呈现出巨大的差异。

4.大学生消费的不良习惯突出

在大学生中,将购置衣物、鞋、包等列为生活费支出第二位的学生有22.78%,将其列为第一位的有5.69%[5]。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大学生在生活、学习必需品购置方面有过度倾向。近年来,大学生的消费水平不断提升,在化妆品、数码设备等的投入有上升趋势,大量购入非生活必需品成为当前大学生消费的一个新的趋势。在北大未名BBS的“跳蚤市场”版面上,转让闲置电子产品的帖子每天都有很多更新。

 

三、加强大学生经济观念与理财能力培养的几点措施

大学生特殊的理财状况,必然和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有关,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特殊性要求我们有针对、精致化地推进大学生经济观念和理财能力的培养。

1.以思想政治课为主体,创新培养形式

思想道德修养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高校应当紧密配合这一主体,采用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社会主义价值观以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展现出来,并适时对学生的心理障碍加以疏导,这些措施比传统的说教式教育能起到更有效的作用。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2009级本科生在“一二九”歌咏比赛暨新生“爱乐传习”项目汇报演出中,以经济学知识背景结合当下社会时事热点,排演了广受好评的音乐短剧“金融变奏曲”,将世界经济大势与学生个人思索相结合,将社会经济现实与经济学专业知识相结合,将正确的理财观念政治教育融入到歌舞剧当中,充分做到了寓教于乐,寓旧于新。这类活动能够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觉悟,树立起正确的金钱观,正确认识金钱、使用金钱,自觉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不良倾向。

目前不少高校都对大学生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学生的心理解决问题,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理财观,加大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传统美德教育的力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理财理念的教育原色,使学生学会识别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要鼓励他们开展勤工俭学的活动,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想要的物质生活,这方面,北京大学学生服务总队的工作卓有成效。对家庭富裕的大学生,要教育他们富而不显、自制节约。

2.以专业课教育为平台灵活传授理财知识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高校可以在大学生的选修课中开设诸如《理财常识》、《消费经济学》等理财教育课程,使学生了解正确的理财观念和理财方式。同时结合学生的理财实际,组织一些与投资、消费、理财有关的专题讲座,介绍理财理念和理财方法,使学生能够有机会了解相关的理财知识;也可以从学生中挑选一些有个人理财经验的同学,与其他同学交流心得体会。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十分注重“立足课本而超脱课本”的原则,在涉及到与理财相关的课程时,常常“借题发挥”,向同学们传授一些理财知识或讲授一些个人理财经验,引导学生们更好地管理个人钱财,适度尝试简单的投资,从多个方面实现理财教育。

此外,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十分注重在课堂之外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其中的一个显著案例即为奖助学金的发放工作。学院并没有将奖助学金发放工作简单地流于表面,也不仅仅将重心放在奖助学金的名额、对象确定与发放工作的流程上,而是更为纵深地探寻这一制度的教育点。在奖学金发放过程中,十分注重对受鼓励同学的理财教育,引导他们合理利用正确分配这笔资金。

而助学金的发放则改“资助”为“报酬”,既为受助对象提供了锻炼能力、增长见识的工作平台,又减少了他们作为“受助人”的自卑感,同时使他们更加珍惜获得的金钱。

3.以校园文化推广为载体,推进理财文化建设

首先,要发挥大学社团的作用。各学生社团可就某种理财现象进行讨论,或开展理财道德规范和理财知识的竞赛,通过这些活动,使大学生自觉主动地接受投资理财的教育。

其次,应充分利用校园网、广播电视台、校报、宣传栏等校园媒体,营造科学、合理、健康理财的舆论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理财教育。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在实际操作中,十分注重合理利用既有的宣传阵地,以院刊《壹评》为平台,开辟理财知识的介绍专栏,同时从各个细节入手,深化理财知识教育,让同学们在阅读过程中得到理财知识,培养理财兴趣,学习理财实例,锻炼理财能力。

再次,在实践教育工作中,到贫困地区开展社会调查以及各种勤工助学等活动方式,也使得青年大学生体验到财富的来之不易,对自己不良的理财行为和理财习惯深刻反省,从而不断修正自己的理财观念。

4.以“家长会”等渠道为纽带,加强多方沟通与配合

大学生理财观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受家庭的理财观和家长态度的影响。家长对子女理财观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学校有关部门应重视寻求家长的配合,建议家长做到有计划、有节制地供给各类费用,从而有效地遏制学生乱消费的现象。同时,学校要鼓励父母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使大学生树立艰苦奋斗、科学理财的意识,引导他们在考虑个人消费时科学规划安排,使个人消费标准与家庭情况相适应。

针对家长对大学生消费行为方向和模式不了解的情况,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在新生入学家长会上,专门向新生家长介绍了北大学生的消费情况,请家长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培养良好的消费习惯。通过这些介绍,家长对子女在校生活费用有了一定了解,便于在子女消费规模出现异常变化时,及时和子女沟通并和院系取得联系。此外,通过“心理排查员制度”及时掌握学生生活异动,细分群体,分类引导,对经济困难的学生进行必要帮助,勉励其乐观向上,自立自强;对家庭状况较好的学生进行引导,鞭策其勤俭节约,用有所得。对学生生活中出现的困境和危机进行积极引导和干预,与学生家长形成联动,共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培养良好的消费习惯。

大学生经济观念和理财能力的培养,是育人工作的重要方面,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高校基层党团组织应该本着为学生服务的原则,站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深入研究学生理财教育问题,采用新颖宣传形式,开辟多元教育场所,努力探求一条适应大学生特点、符合大学生心理、便于大学生接受、满足大学生需要的理财教育之路,让大学生会花钱、懂存钱、善用钱、真正养成自己合理的理财观念,真正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



 作者简介:王永健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党委副书记

[1] 孙秉欣:《大学生理财教育论析》,《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年第20期。

[2] 刘旭丽:《消费的校园》,《中国青年报》,2009104号。

[3] 数据来自2007年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统计学》课程刘璐璐、谈圣婴同学的课堂调查。

[4] 张白琳:《北京大学生生活状况调研》,《中国青年研究》,2010年第3期。

[5] 张白琳:《北京大学生生活状况调研》,《中国青年研究》,2010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