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大学生信用卡消费:现状透视、风险剖析与综合治理
——以北京大学学生为对象的调查研究

作者:姚卫浩 陆 骥 王泽蕾 发布日期:2010-09-29

摘要:信用卡消费作为新兴的消费模式,愈来愈受喜好时尚和追赶流行的大学生青睐,这一消费方式引发了众多利弊之争。目前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对于信用卡知识的了解情况以及相关风险的管理能力不尽如人意,然而在未来的信用卡市场中,大学生这一特殊的客户群体仍将占据重要地位。解决大学生信用卡消费存在的突出问题,应当联合学校、银行及家庭等形成信用卡消费理财的教育网络,提升大学生信用卡理财能力和风险管理意识,引导其理性消费。

关键词:大学生;信用卡消费

2004年9月,广东发展银行和金诚信用在北京联名发行了首张大学生信用卡。随后,各大银行纷纷将信用卡业务扩展至大学生这一特殊消费群体,建设银行的龙卡大学生卡、招商银行的Young卡、中信银行的中信I卡、工商银行的牡丹学生卡、农业银行的大学生U卡等大学生信用卡相继推出。短短几年时间,大学生信用卡持卡人数和比例以及使用信用卡消费的比例迅速扩张。万事达卡国际组织发布的《2008年大学生理财观念与行为调查报告》显示,受访大学生拥有信用卡的比例为37%,比2007年增加8%,其中北京地区持有信用卡学生的比例的升幅最大,达到21%

在大学生信用卡消费日益普及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的广泛争论。赞成的观点认为:大学生信用卡消费,可以帮助大学生解决金钱方面的燃眉之急,满足自己的生活和学习需求;同时,大学生使用信用卡是对理财的初步尝试,有利于增强其理财观念、锻炼其理财能力。而反对的观点则认为:大学生收入不稳定、消费心理不成熟,很有可能造成过度透支和信用危机,从而对日后的毕业和就业产生负面影响;此外,如果养成超前消费的习惯,可能会在学生中掀起攀比之风、享乐之风,在校园中滋生拜金主义并且扭曲学生的人生观。

对于上述两种观点应该如何取舍?是该彻底取消此项业务?还是应不加干涉,听任其自由发展?

显然,任何一种极端的选择都是非理性的,在利益与风险之间求得合理平衡才是合乎理性的选择。笔者基于以北京大学在校学生为对象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准确地把握了大学生信用卡消费的现实状况,试图深入分析其风险,科学探讨其治理对策,以期能够对推动大学生信用卡消费的健康发展有所裨益。

一、北京大学学生信用卡使用现状

我们为此次调查活动专门设计了问卷。问卷的基本内容包括:被调查者的基本资料、日常消费情况、持卡情况、办卡原因、信用卡消费月平均额、信用卡消费的地点和用途、办卡前后的月均消费额变化等。通过专业的在线问卷调查、测评、投票平台问卷星网站(http://www.sojump.com/)进行调查问卷的发放、回收和统计工作,并利用未名BBS以及学校三角地进行广泛宣传。问卷调查的对象主要是北京大学的在校学生。在2009年10月,共发放问卷800份,收回有效问卷684份,问卷有效率为85.5%。

从被调查者的年级分布情况来看,大二学生所占比重最大,高达59%,这主要与我们所采取的以网络为平台的问卷发放和回收方式密切相关,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本科生占97%,对于大学生群体的信用卡持有及使用情况的分析,有较强的代表性。通过对调查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将当前大学生信用卡消费的基本特征概括为如下几点:

(一)当代大学生普遍持有信用卡,持卡数量较为合理

对大学生信用卡持有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90%的大学生都持有信用卡,其中26%的大学生持有2张及以上的信用卡。不过,大学生的信用卡个人持有数量并没有像人们猜测的那样过多,半数以上的大学生都只有1张信用卡,有2张以上信用卡的大学生所占比重仅为8%,这说明大学生信用卡的持有数量还是较为合理的。

(二)大学生办理信用卡的动因多元,但以便捷性为主

调查显示,学校的强制要求、携带便捷、支付功能强大、时尚流行、可以提前透支等都成为大学生办理信用卡的动因,但其中最主要的动因是信用卡自身在便捷携带与支付方便的特性。62%的大学生都是出于便捷性而选择办理信用卡的。当然,由于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自身的一些特点,使得学校强制要求、时尚流行也成为大学生办理信用卡的重要动因,这两项动因所占的比重分别为18%和

15%。不过最值得一提的是,最能反映信用卡作为一种特殊金融工具这一本质属性的动因——透支型消费,并不是大学生办理信用卡的主要动因,为了透支型消费而办理信用卡的大学生,仅占到调查对象的5%。

(三)大学生信用卡消费的月平均额度还在理性范围之内

当代大学生普遍使用信用卡之后,人们最大的一个担心是: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尚不成熟的大学生能否控制好信用卡的消费数额,是否会出现疯狂消费的情况。但是,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44%的被调查者目前每月刷卡消费额在200元以下,每月刷卡消费额在500元以下的所占比重合计为67%,每月刷卡消费额超过1000元的所占比重合计为8%,而每月刷卡消费额超过2000元的仅为3%。可以认为,当前大学生信用卡消费的月平均额度仍处在一个比较理性的范围内。

(四)大学生信用卡消费的用途相对比较单一

从调查结果来看(如图1),大学生使用信用卡消费主要集中在购物、餐饮领域,二者合计所占比重达60%。信用卡使用最集中的地点是商场、超市等购物场所,所占比重为39%,这与购物场所消费频率高、刷卡设施完备、平均交易数额较大等特点密切相关。大学生在这些场所使用信用卡不仅可以省去现金交易带来的不便,而且可以获得一定的短期融资支持及一定的积分奖励。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网上购物成为大学生信用卡消费的非常重要的部分。

图1:被调查者刷卡消费的主要地点和用途

(五)信用卡的使用导致部分学生的消费支出增加

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者在办理信用卡之后月均消费额有所增加,尽管也有45%的被调查者的月均消费额并没有因办理信用卡而有所变化,这至少也可以说明信用卡的办理使大学生的消费额基本呈上升趋势。不过,多数大学生并没有在办卡之后疯狂增加自己的消费支出,消费额的变化总体上仍处于比较理性的范围,只有15%的被调查者在办卡之后月均消费额有大量增加,40%的被调查者在办理信用卡之后月均消费额仅有小量增加。

二、大学生信用卡消费的突出问题

通过对大学生信用卡消费情况的调查分析可以发现,信用卡已经得到了大学生群体的广泛认可和接受,成为了他们日常消费中的重要部分。从大学生信用卡持有数量、消费额度、消费结构等方面来看,当前大学生信用卡消费总体上仍处于理性范围之内。但是,我们应当理性地审视大学生信用卡消费背后隐藏的潜在风险,并及时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加以化解。一方面,大多数大学生,尤其是在外地求学的大学生,信用卡内金额的存入量通常是受家长控制的,而不是学生自主决定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大学生的信用卡消费将在一定程度上面临预算软约束问题。信用卡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大学生的消费支出,这种情况下,非理性消费行为屡见不鲜,特别是多数大学生的理财观念还不成熟,很容易在刷卡消费中透支、欠债,且长期不能归还,这将导致大学生、家庭和银行三方的利益都受到损害的结果。

另一方面,大学生在信用卡使用方面还存在诸多知识和观念上的缺位。例如,大多数的被调查者表示,办卡时没有详细阅读各项条款,在使用信用卡的过程中也没有对各项服务和规定进行系统的了解,还有的被调查者由于以上原因曾经收到过银行的催缴通知。由于大学生的主业仍是学习,大多数大学生并不会时常关注和详细分析如何利用信用卡理财,许多银行针对不同信用卡推出的各项服务都没有被充分利用,这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对社会金融资源的一种浪费。

大学生信用卡消费涉及的最直接的利益相关者有两个,即持卡人和发卡行。显然,除了上述源于大学生层面的问题之外,大学生信用卡消费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也应该注意从发卡行的层面进行理性的反思。

在我国,大多数银行为大学生提供的信用卡不仅具有一般信用卡的特征——先消费再还款,还具有自己独特的特征,如条件优惠、申请简单、费用低廉,大学生只需要填一张申请表,提供身份证和学生证复印件,在没有担保人的情况下就可以申请办理信用卡。并且,银行在办理信用卡的过程中推出免缴首年年费、礼品赠送、刷卡达到一定次数免下一年年费等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对于大学生信用卡,银行基本上是在提供免费服务。

商业银行虽然是特殊企业,但它追求的同样也是利润的最大化和成本的最小化,是要通过合理的风险来获得最大化的利润。因此对于大学生信用卡,商业银行直接的目的是要鼓励大学生透支消费,获取透支利息和签约单位的手续费。同时,银行也可以获得其他的好处,如潜在的客户源、良好的市场认知度和美誉度等。

当然,在白热化的大学生信用卡市场竞争中,商业银行并不都是赢家,相当部分银行的大学生信用卡业务面临盈利困境,例如兴业银行南京分行已经宣布停止发行大学生信用卡;在所发行的大学生信用卡中,大概80%的卡处于“睡眠”状态,而在已经开办的信用卡中,银行的利润也是微乎其微

三、多管齐下,综合治理大学生信用卡消费问题

(一)对大学生:普及信用文化、矫正消费理念

1.普及大学生信用文化教育

信用文化是指与信用相关的道德风俗、意识形态、价值观等非正式约束。信用文化不同于法律、条例等正式约束,在大多数情况下并无明确的条文及强制力量,而是通过舆论、集体价值取向、道德评判等方式来规范信用活动。

笔者认为,高校应以信用文化为抓手,开展一系列的信用文化的普及教育以及信用行为的引导活动。具体来讲主要包括:

(1)开设大学生信用文化相关课程,使信用文化的学习从“选修”变为“必修”,融信用知识于课堂之上、课本之中,使大学生能真切感受到信用文化的重要性。

(2)举办信用文化方面相关讲座、论坛、沙龙活动等,使信用文化的了解从“被动”变为“主动”,以新颖的形式、适当的激励,鼓励大学生主动感受信用文化、学习信用文化,学会恪守信用。

(3)联合银行等单位,将与信用文化有关的漫画、笑话以广告的形式传播于大学生寝室、食堂等学生群体的生活必需之地,使信用文化的认知从“严肃”变为“轻松”,让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逐步感受到信用文化的魅力,在点滴中将信用文化内化为自觉行动。

2.矫正消费观念

相比于信用文化的普及教育以及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对于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本身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正确的消费观念的树立使得大学生可以合理地理解消费的意义、规范自身的消费行为,同时也成为大学生合理使用信用卡的重要前提。

首先,大学生必须树立“量入为出,适度消费”的消费理念。大学生应根据家庭情况适度消费,考虑父母的负担,避免超出自己及家庭能力范围之外的消费行为的发生。

其次,应当树立“避免盲从,理性消费”的消费理念。大学生应当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盲从消费造成了许多低效用甚至无效用的消费行为。

再次,随着社会的发展,也要允许例如网络消费、超前消费等各种消费观念的存在,但对于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要全面准确地向大学生加以宣传,使得大学生在接受新的消费观念的同时能够意识到其中的利弊,并在日常生活中加以甄别。

最后,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离不开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的树立。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准则。在这一基础上树立各种正确的消费理念,这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有着极其关键的作用。

(二)对发卡银行:审慎扩张、风险控制

1.正确认识大学生消费市场,实行审慎扩张

要改变大学生使用信用卡的不良状况,促进大学生形成健康的消费观,商业银行应该在考虑大学生实际经济能力的情况下,实施审慎扩张,完善申请程序,控制透支额度,提高内控执行力度,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卡风险评估体系,切实加强对还款能力的审核,审慎选择发卡对象。同时,政府和相关部门也应该建立相应机制、制定相关规定,对违反规定和审慎经营原则继续向还款能力不符合条件的学生核发信用卡,或产生学生卡大量透支、损害客户合法权益等风险和问题的商业银行进行处罚。

2.提高风险控制能力,规避大学生信用卡违约风险

通过分析大学生信用卡用户的违约现象,结合大学生进行信用卡使用现状调查以及相关研究,我们认为商业银行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提高风险管理:

(1)进一步加强识别、计量、预警和控制各类风险的方法、手段。比如针对大学生群体,建立以客户群为单位的风险评估和计量标准体系,提高风险管理的全面性、精细化程度。

(2)组建科学的信用卡账户管理平台和高效的风险作业生产平台,构建信用卡账户风险等级评价体系,有针对性地调整透支催收和信用额度,进一步加强落实前置风险控制环节。

(3)采取更加科学的信用卡透支利息、滞纳金等息费的计算方式,使信用卡业务经营更加稳健、抵御风险的能力更加强大。

(4)尽快研究建立信用卡透支利率市场化的应对机制

(三)监督规范:家庭监督与社会监督

除了上述文化和银行制度层面的治理措施以外,大学生信用卡的管理还有赖于家庭和社会的共同监督。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除了需要家庭做好对子女的教育和引导以及监管部门的有效督促,更需要全社会共同培养年轻人合理、节约、量入为出的消费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