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高校共青团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工作初探

作者:于家明 发布日期:2010-09-29

摘要:青年就业创业见习是全团在新时期着力推进的一项长期性、战略性任务,是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促进工作的重要抓手。在经济形势依然严峻、就业形势仍旧紧张的背景下,高校共青团应充分遵循青年就业创业见习的工作规律与运作原则,积极寻找其中的显浮问题与潜在困境,进一步整合资源,完善体系,树立标准,扎扎实实地推动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工作,以取得更多的进展与突破。

关键词:高校共青团;就业创业见习;必要性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青年学生最关注、最担心的问题。如何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帮助学生提高就业素质和技能,是直接关系到青年成长发展的重要问题,也直接关系到团组织在青年学生中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基于此,作为全团在新时期着力推进的一项长期性、战略性任务,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工作已成为高校共青团提高学生能力素质、服务学生就业创业的重要平台依托。

一、开展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工作的必要性分析

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陆昊在共青团十六届二中全会上明确提出,全团要把促进青年就业创业作为服务青年的重中之重。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通过开展就业创业见习工作服务青年学生成长发展,是高校共青团工作的重要着力点。

1.应对严峻就业形势的客观要求

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和劳动力大国,青年就业问题始终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课题。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并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波及,中国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2009年全国有应届高校毕业生611万人,截止到7月1日,有415万应届毕业生签订了就业协议,签约率为68%,但仍有近200万应届毕业生未能就业,加上往年未能就业的毕业生,这一数字就更加庞大。因此,做好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工作,有效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关乎共青团能否帮助青年学生在汹涌的就业浪潮中站稳脚跟,更关乎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2.吸引凝聚青年学生的应有之义

实现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两个全体青年”的目标,团结带领青年学生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基本职责。这要求高校共青团以正确的思路、切实的行动,充分赢得青年的认同,实现对青年的吸引和凝聚。“吸引和凝聚大学生必须从实现他们普遍性的、带有共性的利益诉求入手”。当下,这一诉求集中体现于就业创业。同时,相对青年学生在寻求见习单位方面的信息和资源限制,高校共青团在拓展见习资源、寻求合作单位等工作中也有着组织优势和资源优势,是充分履行服务青年职能的有力凭借。

3.完善学生能力结构的必由之路

就业创业见习活动为青年提供了一个了解社会、体验现实的机会,且因其接触深度大(进入实际工作岗位)、持续时间长(至少为1个月),可以为青年学生创造一个非常“逼真”的知识检验场所与能力锤炼环境,促使其经风雨、见世面,更好地进行社会观察、积累实践经验,并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上学以致用、献言献策,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4.满足社会人才需求的良好途径

在就业市场中,供需双方提供和传递的信息往往不完整,从而形成抉择时的“信息不对称”状态。这种信息不对称经常造成就业市场运行机制的扭曲,加剧高校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性,也给用人单位的人才选择带来许多不必要的成本。因此,通过青年就业创业见习活动,可以让用人单位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对见习人员进行考察了解,从而改善青年学生的就业选择环境,实现青年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良好匹配。此外,这项工作对于加强校地(企)合作,完善高校就业政策体系,提升高校人才输出频次等方面也具有显著意义。

二、开展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工作需要遵循的原则

由于就业问题与青年学生切身利益和长远发展密切相关,要求高校共青团在充分认识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工作紧迫性和重要性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中的规律性与原则性。

1.因势而为,精心挑选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工作的有效时间

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应当安排在大学生涯的哪个时段?在前期工作开展中,部分共青团组织将目标对准应届毕业生,在学生毕业当年开展相应的岗位征集、人员招募等活动。然而,应届毕业生本身面临着毕业考核、找工作等压力,在这个时段往往分心乏术,难以全身心投入到见习过程中,使得不少地方出现宣传动员轰轰烈烈、报名参与寥寥无几的现象。从实践看来,见习工作应当重点面对即将毕业的高年级学生,在其毕业前一年的暑期进行(如大三年级本科生,三年制的二年级研究生)。换言之,即安排在学生学业生涯的“收尾阶段”和职业生涯的“起步阶段”。如此,既能让参与者相对完全地投入,使青年就业创业见习活动的效用发挥到最大,又能在学生开始高频度找工作的前夕,为其提供一个积累经验、储备才能的契机,保证学生在未来走向职场时更加自信从容。

2.做好分类,努力达到对学生就业创业见习需求的有效满足

从理想意义上而言,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工作应当覆盖到学校的每一位学生。一方面并非所有学生都适合在特定时间内参与见习活动,也不是每个学生都存在着相应的需求;另一方面,共青团不能“包打天下”,所能提供岗位类型和岗位数量的有限性,使得见习工作无法“完全满足”理想状态下的全部需求。这就需要高校共青团结合自身实际,综合考虑高校内部组织人事部门、就业服务部门等组织开展的实习见习类工作和学生自我寻求的实习见习机会,在工作过程中完成两方面的评测,从而通过“有效满足”不断逼近理想状态下的“完全满足”:

(1)需求与供给评测。通过足够样本量的问卷、访谈等方式,测度就业创业见习活动的合理规模,即既能基本满足学生对见习岗位的需求,又能基本符合岗位供给能力的平衡点。尽管由于就业和实习意愿、机会的可接触性、实习现状等多方面因素存在,这种评测难以完全精确,但对于判断当前岗位数量与合理规模之间的差距,进而指导下一步的工作方向与工作重点具有良好的借鉴作用。

(2)能力与经历评测。在总体需求规模和岗位供给既定的情况下,为了尽可能地让最有需要的同学参与到见习活动中,可以在人员招募、面试等环节中,从能力与经历两个方面对有意向的学生进行评测和选拔。其中,能力代表了有意参与者能在多大程度上适应岗位、胜任工作;而经历则反映出有意参与者对于见习活动在客观上的需求度。据此,可将有意参与的学生分为四种类型:

饱和型:自身能力强,以往参与实习见习类活动多。此类学生在知识、实践、经验等层面基本已经具备相对完善的能力结构。对他们来说,本身已有较强的信息搜集与岗位竞争能力,而参与学校统一组织的见习活动所能产生的“边际效应”也有限。因此,除了一些具有较强示范性的见习岗位,一般无需再给他们“锦上添花”。

迟滞型:以往参与实习见习类活动多,但自身的能力素质仍然徘徊在低水平层面。这种类型的学生相对较少,因为一般而言,经历与能力应呈正比例增长。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内在的性格缺陷、专业排斥倾向或以往的实习见习岗位与自身个性特质不匹配等缘故。因此,对于这部分学生不能轻易“牵线”,而应在充分了解其个性特点的前提下,寻找可以为其能力提高带来切实效果的岗位,并慎重考虑性格缺陷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潜力型:自身能力强,但以往没有或极少参与实习见习类活动。这种类型的学生已经积累了足够的潜在素质,需要通过见习活动实现从观念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的能力转化,也能够在见习活动中得到快速的成长进步,是需要尽力满足的工作对象。贫瘠型:自身能力弱,以往参与实习见习类活动也少。这一类型的学生由于能力素质的缺陷,很难或根本拒斥参加见习活动,进而陷入消极的“恶性循环”状态,应当成为就业创业见习工作的重点关注对象。高校共青团要做好对这些学生的培训、指导、监督等工作,并与合作单位做好沟通协调,努力在成本最小的前提下,实现参与学生能力增长与合作单位效益提升的“双赢”。

3.依托校情,充分实现青年就业创业见习资源的有效拓展

高校共青团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工作既要贯彻相关文件精神,也要“量体裁衣”,探索出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工作机制和推进路径。根据北京大学团委面向全校研究生群体的一次问卷调查显示,25.1%的在读研究生表达了未来到政府机关的就业意愿,而52.4%的受调查者表示政府机关的实习信息和实习渠道是最难获得的。鉴于此,一方面,所寻求的见习岗位应当尽可能按照青年的参与意愿,满足其多样化的需求;另一方面,应当遵循“差异化拓展”原则,将资源拓展的重点放在那些学生有意愿但难以靠自己的力量寻求的岗位,从而最大程度满足学生的见习意愿。此外,就北京大学的长远发展而言,多样化的就业路径也是未来学校人才资源布局的需要。因此,北大共青团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将青年就业创业见习活动定位为利用假期时间以岗位对接的方式赴各地重点功能区、街乡、行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进行为期两个月左右的实习锻炼的活动。如此,为学生的参与搭建了多种平台,在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工作成效。

4.扎实推进,不断巩固与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单位的有效合作

青年就业创业见习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并非只是昙花一现的“面子工程”。因此,高校共青团在寻求合作单位时,不应存在“不做鉴别、照单全收”的短期行为,而应结合实际,做好甄别,选择那些能够长期、稳定合作的单位,谈成一个,合作一个,扎扎实实地将工作向前推进。同时,也不能单纯地将合作单位作为“洗礼池”和“试验场”,罔顾其实际利益(特别是对于企业而言),而应尊重合作单位的实际情况和相关意愿,做好沟通协调和应变准备,使学生、学校与见习单位都能在合作中各得其所。

三、当前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工作存在的问题

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工作在北京大学成规模、成建制开展的时间并不长,依然处在实践摸索阶段。北大共青团在近些年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亟待改进和解决的问题。

1.见习岗位结构性不足结构性过剩现象

从北京大学2009年青年就业创业见习活动看来,尽管合作单位及其提供的岗位数量很多,但最终的岗位对接成功率只在40%左右。究其原因,见习岗位的“结构性不足”和“结构性过剩”情况,限制了实际参与规模。“结构性不足”主要表现在见习岗位的质量和分布不能满足北大学生的需求(特别是一些热门行业和热门岗位),或是见习岗位的专业要求与专业设置的匹配度不高;“结构性过剩”主要体现在不少岗位的类型、地域分布不合理,即使数量很大,依然少人问津。这反映出,高校共青团在开展见习合作、征集见习岗位的过程中,应当尽量避免盲目性和粗放性,不断进行供需一致性论证和合作精细化调整。

2.见习活动与实际就业的关联性有待提高

根据北京大学团委的后期跟踪调查,85%的见习同学认为见习单位对自己评价很高,37%的同学收到见习单位毕业后去工作的邀请。然而,却有50%的同学反映见习岗位未必与自己今后的从业方向相符合。即使剔除一部分同学更多地为了增见识、长能力,以及部分同学尚未对未来职业发展有清晰规划的因素,依然提醒我们,要进一步提高见习经历与促进实际就业的关联性。

3.见习合作单位重视程度参差不齐

大部分合作单位都会给予见习学生积极的接纳和妥善的安置,但仍有部分单位存在不闻不问、漠视保障等情况。究其原因,有的存在“面子工程”心态,有的存在“投机跟风”思想,有的则是主要对接协调部门前期沟通工作不到位、后期协调力度不够等。这就需要不断加强对合作单位和工作岗位的甄别,做好深入细致的前期沟通与后期评估。

4.部分参与学生存在违约违纪行为

在北京大学2009年青年就业创业见习活动中,大部分同学都能遵守约定、敬业勤勉,踏踏实实地在见习岗位上做好工作,但仍有少数同学在岗位对接完成后违反约定、拒绝到岗,给相关工作的开展带来了诸多不便。同时,也有少数同学在见习过程中出现了违反纪律、擅离职守等情况。这就需要加强预判和监督,通过签订协议书、明确奖惩制度等途径增强参与学生的诚信意识和守则意识。

5.见习活动在保证深度的同时,还需加强广度

由于就业创业见习具有项目化、专业化及长时性等特点,相对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实践,对青年学生能力锻炼的“深度”毋庸置疑。然而,一方面,青年学生在见习岗位上接受社会历练的同时,也需要通过走访、调研、考察等方式,在更广的范围里开展社会观察,更好地体会和把握为人处事的方法与规则;另一方面,要真正实现从“见习”到“就业”的转化,除了能力的积累与展现之外,青年学生也需借助见习活动“广度”的拓展,融入所在地的风俗习惯和文化氛围,为未来的就业创业之路奠定文化认同基础。

四、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工作未来发展方向

针对前期实践探索中收获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高校共青团应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整合资源,完善体系,树立标准,扎扎实实地推动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工作,以取得更多的进展与突破。

1.加速资源整合,着力增强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工作的战略性与整体性

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工作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一门一家之力,而应成为学校与社会齐抓共管的一项整体性工程。因此,就校内而言,高校共青团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协作意识,秉持“既要倾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的思路,积极争取、整合校内各方资源,帮助青年学生转变观念、拓展能力、实践所学,形成促进学生就业创业的合力;就校外而言,高校共青团要善于依托自身的组织网络,发挥耳目灵通、敢想敢为、持久能战的优势,不断寻求与切合本校学生能力层次、发展特点的校外组织的合作,力争在各方努力下,让每个有就业意愿的未就业毕业生至少有一次见习机会。

2.构筑框架体系,积极促成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工作的平台化与系统化

从横向角度说,高校共青团要“对本校见习基地、社会实践、素质拓展、科技创新、志愿服务、校园文化等工作进行重新梳理”,并结合自身实际,依托有效的活动载体,搭建各类工作平台,不断加强学生的能力锻炼和素质积累,为学生参与就业创业见习活动奠定坚实基础。从纵向角度说,高校共青团要通过对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研究,结合现实社会的基本情况,把握大学生成长发展中的“需求拐点”,引导学生全面认知自我、找准发展方向、逐渐成长进步,使就业创业见习活动对青年学生的知识积累和能力升华效应发挥到最大程度。

3.找准目标基点,不断提升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工作的满意率与转化率

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工作最终成效的衡量指标,在于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双向选择的“前置”,让就业创业见习成为学生实质就业前的“最后一环”和“临门一脚”。因此,高校共青团在不断完善见习工作机制、有效实施过程管理控制的同时,要努力使见习岗位与学生的专业背景、就业意愿相吻合,并细致调查每次见习活动后有多少学生“直接晋级”或被“长期锁定”,不断提高就业创业见习对学生实质就业作用力的“增量”,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借此踏上就业之路、实现职业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