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德育工作初探

作者:魏 巍 发布日期:2010-09-29

摘要:研究生德育工作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做好本科生与研究生德育工作,首先要深入剖析研究生,尤其是非本校生源研究生的群体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结合高校实际情况,把握教育契机,突出研究生群体特色,完善工作方法,从科学性、实效性等方面全面提升高校研究生德育工作水平。

关键词:研究生德育;群体特征;非本校生源研究生

近年来,随着高校研究生规模的普遍扩大,研究生德育工作逐渐受到教育工作者普遍关注,并成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点领域。同时,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研究生德育工作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点问题。做好高校研究生德育工作,除了要从理论上对研究生德育工作进行梳理,还要结合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研究生群体特征剖析

经历了多年的求学,研究生群体在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等方面都有着其独特的特征。其中,非本校生源研究生群体的特征更为突出。

(一)研究生群体的总体特征

第一,研究生多处于青年晚期和中年早期,大多是大学毕业之后或工作一段时间后继续求学,部分研究生还已组建家庭并育有子女。因此,研究生群体往往呈现出心理独立、观念成熟、可塑性弱的特征。一方面,他们的心智较为成熟,自我克制力与独立性较强,能够较理性地处理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可塑性不强,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种本能的排斥。

第二,由于研究生学习生活主要围绕专业课题或实验室展开,班集体等传统组织形式对研究生的影响较小,导致研究生的集体观念相对淡薄,个人主义色彩相对浓厚。研究生教育采取的多是以科研推动教学的研究式模式,该模式遵循一种个性化的培养思路。在此模式下研究生学习大多以自学为主或在导师的指导下学习,总体呈现出分散性和独立性的特点。研究生学习的大部分时间,也都是在图书馆或实验室中度过,在导师指导下学习知识、研究知识和发展知识,是以研究为本的学习。这有别于本科教育多以授课为主要方式的模式;这也使得研究生接触网络的时间更多,而网络的虚拟性和隐秘性则更进一步导致研究生性格的异化,容易产生人际交往的障碍。此外,也有部分研究生的人生价值取向趋于务实,功利意识较强,讲究个人实惠,实用主义倾向明显;部分研究生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常常以个人的发展为视点来看待问题,这导致他们往往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缺乏社会责任感,这也是部分研究生在一定程度上不关心国家大事且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的原因。

第三,社会、家庭对研究生的过高期望及研究生的自身角色定位,导致研究生背负种种心理包袱。较本科生而言,研究生的论文压力、毕业压力、工作压力及生活压力等更为突出。具体表现为,少数研究生出现抑郁、偏执、孤独、敏感、焦虑不安、神经衰弱或强迫症等心理症状,因此导致心理焦虑甚至行为失范,研究生已成为心理病变的“高发群体”。2006年一项对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河海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的抽样调查显示,研究生普遍感到“存在压力”,感到“压力很大”和“压力极大”的合计样本占调查样本总数的近三分之二。这表明研究生群体的精神压力大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

(二)非本校生源研究生群体的特征

非本校生源的研究生群体又存在如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与本校生源相比,非本校生源研究生的学习意识更强,入学后的适应期也较长。究其原因,在于非本校生源学生经历了竞争激烈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在自主学习、时间掌控方面,都具备更强的刻苦努力精神和投入意识,其学习自主性更为明显。访谈发现,大部分受访者均提及习惯于单独一人自习。此种学习方式导致人际交往的频率降低,对于新环境的适应期相应延长。90%的受访者反映,在适应期内曾出现过迷茫不知所措的状态。

第二,与本校生源相比,非本校生源研究生的心理压力较大。具体而言,非本校生源的研究生在入学前就已经过数月甚至数年的备考,考取研究生后未及时调整,又要投入攻读学位的艰辛历程,其压力可想而知。而且,随着大众舆论越来越关注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大多数高校均为研究生制定了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必须达到一定的数量等硬性指标,加重了研究生的学业压力。

第三,与本校生源相比,非本校生源研究生存在归属感缺失的问题。由于求学而造成的环境改变,导致非本校生源研究生的交往范围大幅缩减。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后,大部分研究生都要在相对安静的环境里长时间地从事学习和科研,单调繁重的生活容易导致孤独感。他们很少参加娱乐活动,日常生活中也很少有机会接触到学术科研圈以外的个体,因此在遇到心理问题时也没有适合的倾诉对象。许多非本校生源的学生在入学之前已经具备一定的社会经验,但传统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进入研究生阶段之后,也难走出情感发育与智力发展的不平衡怪圈。此种矛盾集中体现在人际交往以是否本校生源自然划分出了交往范围,集体凝聚力不强,造成了个人归属感缺失的恶性循环。

二、研究生德育工作现状

自我国恢复招收研究生和建立学位制度以来,研究生的德育工作不断受到高度重视。特别是自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颁布实施之后,研究生德育工作得以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但是,依然要清醒地看到,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亟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第一,研究生德育工作缺乏针对性。研究生与本科生群体在身心等各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但长期以来,教育工作者均将本科生作为开展德育工作和研究的主要对象,忽视基于研究生群体特征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工作,这导致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趋同化,进而导致研究生德育工作事倍功半。目前的研究生德育工作,仍停留在全体一盘棋、机械流水作业方式的状态,没有分阶段、分群体有针对性地进行。

第二,研究生德育工作培养机制不完善。从研究生的培养方式看,目前仍停留于师带徒式的培养方式。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继续扩大,导师资源日渐稀缺与研究生人数逐渐增多的矛盾日益突出。导师从以前的集中指导二至三名研究生增至指导近十名研究生,部分院校甚至高达三十名,还须承担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等诸多工作。在此情况下,导师指导研究生教学科研已属不易,无暇顾及研究生的思想状况。此外,由于部分导师的育人意识不强,学校对其在育人方面的要求也不够严格,导师的育人作用日益弱化。纵观目前研究生德育工作的现状,不难发现尚不具备像本科生德育工作那样健全且成熟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缺乏在当今条件下做好德育工作的经验;再加上研究生的年龄和社会阅历各有不同,不少研究生还存在个人问题和家庭负担,这进一步加大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第三,研究生德育工作的方法不科学。研究生德育工作方法尚停留于传统的班团发动模式,而研究生学习生活主要围绕专业课题或实验室展开,班集体等传统组织形式对研究生影响较小。随着网络应用的不断普及,研究生的生活状况已逐渐转变为现实世界和网络世界的融合状态,单纯面对面的群众发动路线,已经不能有效地全面覆盖研究生群体。

第四,研究生德育工作的理论研究不充分。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高校德育工作所传递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和马克思主义伦理道德观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不强。关于如何分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工作的研究和探讨仍待进一步加强。

三、研究生德育的对策建议

开展富有针对性、兼具连续性、体现层次性的德育工作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研究生群体特征,有针对性、分阶段地开展德育工作。要正确把握研究生群体特征,首先应从观察研究生的日常行为入手,进行记录备案;其次要注重个别谈心,将个性化教育作为集体教育方式的有益补充;第三要以群体活动为切入点,在调节和丰富校园文化的同时,加强与研究生群体的接触,及时把脉诊断。

(一)把握入学教育契机,助力新生心态调整

入学教育是为研究生新生适应角色变化的需要而开展的,该环节对于非本校生源的研究生尤为重要。在此期间,非本校生源的研究生面临学业变化的调整、生活环境和生活节奏的变化、人际交往变化以及自我管理与学校管理体系变化。此时的角色变化是校内角色的转换,即从应考者转变为学习者,但同时也是社会角色变化的一部分。这一环节是研究生德育工作的起点和关键。具体来说,应以爱校教育稳定学生思想,以法规校纪教育规范自我管理,以适应性教育为切入点,有耐心地逐步推进。

(二)突出研究生群体的主体性,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1.以满足情感需求的活动为主体

在访谈中,受访研究生提出十五条详细建议,而在希望学院组织的活动中,关注最多的是就业经验交流、心理疏导和文体活动,与传统意义上经常开展的学术沙龙迥异。依据马斯洛的需求分层理论,上述现象可以视为在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基本满足的情况下,情感需求占据上风,最终的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在目前研究生教育建设中仍属长期工程。研究生德育工作中情感需求占首位,与本科生的成长需求并无二致。因此,针对本科生开设的活动,在研究生阶段同样需要。

2.以学术道德教育为重点

目前,学术造假屡见不鲜,从导师的学术造假到研究生的学术剽窃,不合格的学术论文和毕业论文日渐增多,由此催生了不少水博士水硕士。这些现象的存在,不仅对中国学术发展危害极大,而且对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也极为不利。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教育者的素质是教育活动效果的保证。只有大力发挥导师的楷模作用和日常学术引导中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才能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因此,学术道德教育应作为研究生德育工作的重点之一。

3.以社会实践活动为平台

高校应有计划、有组织地组织研究生深入社会,了解国情和社会,针对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与分析,增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认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回报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教育使命感。

(三)完善研究生德育工作方法,提高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由于研究生学习生活的特殊性,德育工作的开展很难像本科生那样利用班级活动进行。只能结合学习、科研和日常生活进行,传统说教式的德育方式已很难取得良好效果。因此,研究生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应注意变革。

首先,应建立研究生电子信息数据库。在研究生信息管理方面,各高校之间存在差异,有的相对完善,有的则略显不足。德育工作者应建立起自己的研究生电子信息数据库。为方便及时联系研究生,该数据库所包含的联系方式应多元化,不仅应包括基本的手机号码和宿舍住址等,还应包括新兴的通信方式,如QQ号码、Email、MSN及BBS等联系方式。在以上方式不能保持联络之时,还可通过寝室号查询同寝的其他研究生,或通过导师名单查询同导师的其他研究生,力争与其取得联系。此外,家庭的联络方式也是必不可少的。

其次,应建立研究生网络和手机交流平台。由于当前的研究生教育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差异性的特点,管理的难度相对较大。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为教育者提供了管理的新途径。辅导员可以通过个人博客、BBS、QQ群等方式为研究生建立起网上交流平台。此外,由于手机的大范围普及,特别是3G时代的到来,手机与互联网的交互使用,飞信、手机报等新兴交流方式的应用将增强工作的时效性并扩大覆盖面。

最后,应提高教育者的业务能力,推动工作队伍持续建设。教育者的选拔工作固然重要,培养工作也不容忽视。但在实际工作中,研究生教育者的培训略显不足,培训多流于形式。而且,研究生辅导员培训内容经常混同于本科生辅导员的内容,既没有体现研究生工作的特点,又缺乏可操作性。因此,研究生辅导员的专业水平尚有待提高。应提高教育者的业务能力与工作素质,使其能在工作中得心应手,有的放矢。

作者简介:魏巍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团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