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手机新媒体在高校共青团工作中的运用
——以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团刊为例

作者:唐金楠 发布日期:2010-09-29

摘要:当前高校共青团工作面临着手机新媒体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随着移动通信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手机已经成为了可以随时收发、浏览信息的媒体终端。手机对于当代青年大学生而言已经成为了获取信息、人际交往的重要工具。借助移动通信的传播平台,短信成为传统媒体文化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全新传播情境。通过短信进行的新闻出版活动——手机报,使手机媒体成功地实现了向大众媒体的跨越。如何积极创新,有效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创新基层高校共青团工作,不断凝聚青年、引导青年是当前需要探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手机新媒体;手机报;高校共青团工作

在当代,信息传播和接收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高校共青团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如何通过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引导和成长成才服务是高校共青团工作的重要命题。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陆昊同志多次指出,当前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速度深刻改变着青年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动员方式,各级团组织和团属传媒都要加快步伐,深入研究网络、手机等新媒体,逐步建立起传统手段和新媒体融合,多层次、广覆盖的引导动员体系,主动运用新媒体的有效开展引导青年的工作。在应对这一挑战的过程中,高校共青团组织的核心任务是有效整合资源,使传统与创新的工作方式有效渗透,互为依托,切实发挥新媒体的全新组织动员方式作用,实现高校共青团团结青年、带领青年、引导青年的工作使命。

一、手机新媒体引领传播方式的变革

新媒体是新的通信、互联网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移动电视、互联网、数字电视、数字电影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新媒体具有超媒体、交互、超时空、个性化、虚拟信息传播等特性,新媒体传播引发的社会思潮和社会变革正在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组织结构和文化体系。

在所有新媒体形式中,又以手机这一凝聚了无线通讯和无线互联网的综合媒体平台的发展空间最为广阔。更为重要的是,在现实生活中人手一部的手机作为网络时代的交互平台,几乎已经和青年尤其是大学生群体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目前高校青年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互联网和手机。随着3G(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手机无线网络的应用不断丰富,手机逐渐成为了集聚通信、网络、消费为一体的新媒体互动平台。人们获得信息的能力和范围不断扩大,人类的传播活动也集中表现出分众性、随身性、离散性、实时性、交互性等特点,这正是手机媒体的核心传播特征。研究手机新媒体的特点,结合传统宣传、引导方式,创新基层共青团的工作方式,不断走近青年、影响青年,是时代给予我们的机遇和挑战。

二、手机新媒体带来共青团工作新情境

1.全新传播情境下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全新格局

2005年国际期刊联盟(FIPP)年会提出了一个观点:媒体不可知论(Media Agnosticism)。

这一词汇准确地表明了当前受众获取信息的局面以及共青团宣传工作所面对局面的复杂性,那就是空前的多元化和自主性。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人体的延伸》中指出,知识的创造性过程将被集体地、共同地延伸至整个人类社会,如同我们已通过各种媒介使感官和神经系统延伸一样。新媒体和新技术的发展已经逐渐印证了麦克卢汉的判断,手机新媒体已经成为史无前例的、几乎和人们自身连接为一体的媒体终端。青年大学生群体作为最容易接收新事物的受众,正在对社会、他人和各种事件做出自己最直观和快速的判断。

当代青年大学生作为强调个体与个性,主体意识不断增强的一代,其思想体系正面临着多种媒体信息来源的冲击。这些信息中渗透的各种思潮和价值观,也正在潜移默化地转变他们的思想观念。超级女声节目中疯狂的短信投票标志着传媒进入了高度互动和感知延伸的时代,而伴随这种高强度的互动所产生的意识形态领域的影响也在逐渐延伸。美国《时代周刊》等主流媒体曾经深入报道和关注以

超女选秀为代表的媒体传播事件,特别是关注年轻受众被新媒体引导的参与、决策意识,即他们所谓的民主意识,以及由此带来的未来社会价值体系的改变。这些问题,都是新媒体引发的值得我们高度关注和深入研究的问题。这种现实的传播环境,促使我们更加积极地应对新媒体的挑战,主动运用新媒体,以青年大学生熟悉的方式,人性化地将正确的价值观传递给他们,并使他们接受、认同,从而在全新的传播情境下实现有效的思想引领。

2.手机新媒体改变了青年大学生信息接收体系

利用新媒体影响青年、改变青年,关键是要立足于全新传播情境下青年信息接收体系的转变。这一转变是构建在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主的新媒体信息来源之上,通过思想相对更加自由、解放,历史责任感相对淡漠的8090青年完成的。在深刻认识当前手机新媒体传播特性的同时,更要注重分析当前青年大学生使用手机、获取信息的思维方式和特殊的心理结构,从而全面把握新媒体传播的复杂性,创新工作方法,有效贴近青年、影响青年。在当前高校青年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手机的非语音应用主要集中在短信沟通和互联网浏览两个方面,其中以短信使用频率最高。短信作为大学生日常沟通的主要形式,承载了常规联络、娱乐交流、祝福问候、新闻阅读等功能。这种简单且低成本的沟通方式,体现了这一群体中人际沟通方面的行为特点和心理特征。不管是将短信作为传统沟通方式的延伸,还是通过它来体验新媒介特点所营造的独特生活方式,能取得成功的短信交换都在于大学生的一种潜在心理,这种心理使他们的短信行为成为一种微妙的心理利益交换活动,并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这一群体的短信文化格局。当代大学生作为伴随互联网成长的一代,选择手机信息交互方式有内在的必然性,即手机信息交互实际上满足了年轻人某种自我实现和期待的心理需求。这种心理需求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可能包含满足、成功、刺激、回报、剥夺等心理行为特征。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这种建立在刺激反应机制下的短信交互过程经过多次的习惯性强化甚至会产生某种人体和短信刺激之间的机械联系,极端的情况下甚至可能出现短信依赖的症候。

总之,以手机新媒体为中心的信息交互行为深刻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行为、心理和思维方式,研究手机新媒体的传播特点是我们把握当代大学生思想行为发展趋势,从而有效地理解、影响他们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3.共青团宣传工作转变的现实路径:手机报

手机报是手机新媒体传播的典型应用之一,它是基于传统纸质媒体与电信增值服务跨平台合作孕育出的新闻传播新方式,将纸媒体的新闻内容,通过无线技术平台发送到用户的手机上供用户阅读。手机报是在手机用户数飞速增长条件下诞生的一种新媒体形式,其随时、随地、随身的特点,摆脱了传统媒体的时空限制。手机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彩信手机报,另外一种是客户端手机报。目前,国内手机报多采用第一种模式,信息容量一般为50K,可接收8000个左右的汉字或10张左右的小图片。2004年7月,《中国妇女报》首开先河,创办了中国大陆第一家手机报——《中国妇女报彩信版》。自此,手机报在我国开始陆续出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地级市以及主流的传统纸质媒体也纷纷创办手机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9年2月18日发布的《手机媒体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底,中国手机用户已超过6.4亿,各类手机报用户普及率达到39.6%,用户的使用习惯和重视程度均好于手机小说、手机视频等业务。手机报是目前高校共青团转变宣传工作方式的可行方式。首先,以手机报为代表的手机媒体具备网络媒体的互动、及时的优势。同时,纸质媒体所具有的优点,如便携、阅读自由,也正是手机新媒体的优势。其次,手机报这一传播形式已经具备了广泛的用户基础,巩固了青年大学生新的阅读习惯,这一方式对他们来说最容易接收。最后,手机报的编纂成本相对较低,覆盖面广,能够切实弥补传统高校共青团宣传工作有效接收者少,而工作对象相对广泛的矛盾。

三、利用手机媒体创新基层共青团工作

高校基层共青团工作是共青团工作创新的重要阵地,以新媒体的方式引领青年,基层工作应勇于尝试,敢于创新。以贴近学生生活的方式带领青年、影响青年,是利用新媒体推进基层共青团宣传工作是的核心。传统的报刊、书籍方式,在新的传播情境下已经很难吸引当下的大学生;而院系主办的纸质版团属刊物,也更多的停留在工作展示、交流的层面,短信传播等新媒体应该在基层团组织的工作领域有更大的作为。作为校团委探索新媒体引领青年的试点,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克服技术难关,聚集师生力量,在北京大学校内率先创办基层手机报团刊——《艺彩纷呈》。该刊物是一份半月刊手机报,定期以彩信形式向学院全体同学、老师发送。

1.合理利用版面,科学安排信息

手机报是以短信的形式向接受者传递信息的,这就要求要有足够和有效的信息资源,满足不同受众的需要,使接受者能在短暂的时间内获取有效的内容,而不能成为垃圾信息。彩信的容量有限,内容需要精挑细选,清楚分类,使推送的信息板块之间有相对简单而清晰的逻辑关系。而在这一传播过程中,立足院系特点、贴近同学生活是内容设计和话题选择的重要原则。

《艺彩纷呈》手机报在创刊伊始就坚持了这一原则,分为党团园地、学术动态、校院信息、学生天地四个版块。党团园地版关注国家党团时事要闻,学习党团政策,报道校院党团活动,增强学生政治意识,提高对重大问题的思想认识水平和把握能力,是整个手机报的核心;学术动态版主要发布近期国际、国内、校内一些高端学术信息和专业相关活动内容;校院信息版以学校、院系日常工作、活动报道、信息发布为主;学生天地版每期介绍一位本院优秀在读学生或毕业生,通过树立榜样典型引导同学不断进步。通过这四个版块,既可以兼顾不同专业方向同学的需求,向同学们传递所需的资讯,又可以为同学们提供一个展示自我、交流互动的空间和平台。此外,每期手机报还会附加生活健康小贴士,更加贴近同学们的日常生活,更好地服务同学。

2.利用短信平台,扩大资源共享

共青团的工作基础在基层,精致化和全面覆盖的同时实现是高校共青团基层工作的难点之一。基层院系团委用于开展活动的经费本身相对紧张,专门印制人手一册的团属刊物对大多数院系来说更加困难。借助于手机新媒体的彩信群发,能够切实将信息送到每位同学的口袋中,最大限度地保证了资源分享的到达率和接受率,大大扩展了信息的接收范围;增强了信息的传递效率,让每一位同学都能方便地了解到身边发生的大事小事;强调了基层团组织的存在,增强了同学们对基层团组织的归属感与团组织的凝聚力;同时,也为院系节省了成本,能够更好地开展其他工作。

艺术学院团刊手机报的发送目标群体在本院学生、老师的基础上,正在逐渐向兄弟院系、合作单位、学生家长等方面扩展。不断密切与各方面的联系,有助于获得意见反馈并及时沟通,同时也可提升学院的影响力。此外,手机屏幕较小,信息过长可能使阅读者产生视觉疲劳,容易让人心浮气躁,产生厌烦之感,因此信息的针对性和简明扼要就显得尤为重要,发送频率也要适当。《艺彩纷呈》每半个月发送一期,既不太频繁,又保证了信息的时效性和丰富性。

3.发挥互动优势,及时调整内容

手机报的形式一改传统单向灌输式的宣传工作模式,强调内容的互动性。读者可以直接回复短信,或通过电子邮件反馈意见,这样就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同学的感受和需求。经过多期的实践,艺术学院同学纷纷回复短信提出意见和想法,真正实现了互动交流,提升了共青团宣传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艺术学院团刊《艺彩纷呈》手机报在探索中诞生,在实践中成长,这一形式是基层院系团委探索工作新模式的成果,追求学生工作精致化的有效载体,它的成功也是今后进一步利用新媒体丰富工作方法的动力。作为北京大学团委在探索利用新媒体方式对广大青年学生进行思想引导方面的成功试点,2010年新年伊始,北京大学团委也适时地向全校师生推出了《北大青年》手机报。北大共青团系统也将继续在利用新媒体的工作方式上不断探索和创新,通过更加时尚的方式真正实现思想引领,全面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