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管窥青年流行亚文化之网络交友平台
——以“人人网”为例

作者:路 鹏 发布日期:2010-09-29

摘要: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普及程度的逐步提高,网络交友行为也逐渐增多。青年作为使用网络频率较高的群体,越来越频繁地运用网络交友平台来实现自身拓展交际范围的目的,“人人网”就是其中重要一例。网络交友平台流行的原因纷繁复杂,这种现象对青年发展的影响也值得探讨。

关键词:“人人网”;流行亚文化;网络交友

网络交友平台在青年群体中的逐步流行,使得青年的交流方式、行为模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就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深入了解网络交友平台的发展历程与运行现状,进一步把握其对青年思想的影响模式,从而探究新形势下利用网络交友平台引领青年思想,规避网络不良信息腐蚀的政策建议。

一、“人人网”发展概况

网络交友平台是指为网民提供交友服务的网站和即时通讯工具。我国现阶段最为流行的网络交友平台是基于“六度分隔”理论建立起来的SNS网站。“六度分隔”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一个人和任意一个陌生人建立联系至多需要通过6个中间人。SNS,是英文“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的缩写,直译为“社交网络服务”。SNS网站具有“去中心化”、交互性强的特点,它将现实中的社交圈子移植到网络上,为个体联络老友和依据“六度分隔”理论扩展交际圈构建了较为宽广的平台。

国内最大的SNS网站——校内网成立于2005年12月。它以校园为主要发展阵地,其成立受到了国外知名SNS网站Facebook的巨大影响。2006年,校内网被千橡互动集团收购并与5Q校园网合并。2009年8月14日,校内网改称“人人网”。据相关统计,截至2009年第二季度,在中国所有交友类网站之中,“人人网”的有效浏览时间市场份额已经占到39.0%,仅次于以都市白领人群为主要目标用户的“开心网”。现今,“人人网”的学生注册用户已经超过3500万人。通过对“人人网”发展概况的基本梳理,我们可以看出,以“人人网”为例,来分析网络交友平台这一青年流行文化现象是较为恰当且具有一定说服力的。

二、“人人网”流行的原因探析

(一)心理学角度的分析

美国科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求由低到高分为以下层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在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人类便会产生更高层级的需求。人人网能够满足青年的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因而受到了青年的普遍欢迎。具体而言:

1.人人网有助于青年实现其安全需求

网络存在较强的虚拟性,网络交友亦具有较高的风险成本。近年来,由网络交友引发的违法犯罪事件时有发生,而涉世未深的青年人往往成为其中最主要的受害者。有鉴于此,“人人网”实现了较高程度的实名制认证管理,较为有效地保证了用户身份的真实性,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青年因辨别交往对象真实性而付出的时间精力成本,降低了安全风险。与此同时,用户在“人人网”中进行的交友活动经常是在原有交际圈和“朋友之朋友”的基础上渐次展开,即新结识的网友是固有人际关系的拓展和延伸,这便有效地降低了传统网络交友的不确定性和安全隐患。

2.人人网有助于青年实现其社交需求

德国学者斯普兰格曾言:“在人的一生中,再没有像青年时期那样强烈渴望被理解的时期了,没有任何人会像青年那样陷入强烈的孤独之中渴望着被人接近与理解,没有任何人会像青年那样站在遥远的地方呼唤。”青年渴望友谊和理解,希望获得认同感与归属感。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交往行为往往受到时空距离、外貌表征、社会地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而,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时常会由于担忧暴露自身缺陷而顾虑重重。而“网上的交往会使面对面谈话时令人焦虑的一些因素(例如衣着、外表)的重要性显著降低,同时也可以自主地对谈话步调进行灵活控制,从而推动了更坚实的关系。”

由此观之,一方面,“人人网”作为网络交友平台,与现实交往方式相比有特定的优势;另一方面,“人人网”以青年为主要目标客户的特点使其能够更加有效地满足青年的社交需求。“人人网”聚集了大量具有相似精神状态、生活方式和理想爱好的同龄人,这些同辈群体成员之间容易产生较高的心理认同感,相互传播情境更加自然随意,彼此间的信息可信度也相对更高。总而言之,网络交友平台使青年更加易于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共同参与的讨论、游戏中找到认同感、归属感;而青年在“人人网”中参与的交往活动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摆脱了虚拟形态种种弊端的束缚,更为显著地弥补了青年现实社会交往活动的不足,满足其作为“社会人”的交往需求。

3.人人网有助于青年实现其被尊重的需求

尊重包括个体对自己的爱护与肯定以及他人对自己的认同与重视两个方面。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当代青年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自尊、自爱意识;但“以成败论英雄,以物化成果论成败”的价值判断准则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青年群体,社会的高速发展使他们过早地面对巨大的压力、激烈的竞争,这使他们获得认同、肯定的机会逐渐减少。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人人网”则为青年提供了一个赢得关注和赞赏的平台。在“人人网”上,用户可以自由进行日志撰写、照片上传、状态发布、个人空间装饰、动画视频分享和互动体验游戏等多种活动。大多数用户基于交友、娱乐的目的使用“人人网”,心态更加轻松、情感更加真挚,往往乐于对好友发布的内容给予积极反馈,并由此形成良性互动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满足青年相互认知、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现实需求。

4.人人网有助于青年的自我实现

人类的最高需求是自我实现的需求,“自我实现意味着充分、忘我、集中全力、全神贯注地体验生活。”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很难完全达到这种状态。在“人人网”中,青年在与同伴互动娱乐时,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时,能获得多于现实生活的快乐和成就感,使自己的内心需求不断得到满足。进而,这种满足感会提升青年对自我形象的评价,并使他们在无形中将现实中的自我与理想中的自我进行更加紧密的契合,从而有助于青年的自我实现。

(二)传播学角度的分析

桑德拉•佩特罗尼奥(SandraPetronio)在“传播边界管理理论”中提出:“人际关系中的各方不停地进行边界管理的工作。他们主要是管理公共领域和私人空间之间的边界。在此,边界是指在思想和情感上愿意与对方分享的和不愿意分享的之间的边界。”对传播边界的管理常常是透露与隐藏之间的辩证过程,即对于何时透露自己的信息、何时不透露、应该透露哪些信息、向谁透露等问题的分析与思索。

以往互联网中过度公众化或者过度私人化的特性,使网民与他人分享和保护自身需求之间经常产生冲突,人们被困在透露信息不安全与发布信息无人分享的双重窘境之中。现代传播学理论认为,实现信息的分享是实现社会穿透、增进人际友好的关键。以往,通过BBS、BLOG、校友录网站等形式,网民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交友活动,但这些形式往往不利于网民的边界管理和社会穿透。举例而言,在BBS上,一切活动以帖子为单位、为中心,完全不具备私人空间的特点;BLOG虽然实现了我的地盘我做主,但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由于网民之间的交流渠道往往是单一的评论和回复且大部分BLOG的更新频率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更新内容的受众面又较小,所以很多时候会发生博主自说自话的情况,往往缺乏公共空间;校友录网站主要局限于熟人之间,以巩固已有感情为目的,这样就局限了交流范围的进一步扩大。而人人网则集合了BBS、BLOG和校友录网站的优点,较好地实现了个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结合——它增加了搜索功能,为用户提供了不同级别的隐私设置,使得用户既能维持并加深原有友谊,又能不断深化和拓展人际关系。人人网的出现,较为有效地弥补了原有网络交友平台的缺陷与不足,为广大青年自主有效地管理传播边界、实现社会穿透创造了一定的便利条件。

(三)经济学角度的分析

追根溯源,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革命是SNS网站兴起和流行的根本原因。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了互联网经济,并使互联网逐渐进入了Web2.0时代。在Web2.0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积累到了相当的程度,以至于网络能够帮助用户实现良好的信息交互,能够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这就为SNS产业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SNS产业链主要由SNS网站、用户、程序开发者、广告主、代理公司以及SNS软件服务提供商6个角色共同组成。由于掌握了大量的用户资源,且与用户有着很高的黏着度和互动程度,SNS网站在整个产业链中处于核心环节。考虑到中国互联网产业的巨大发展潜力和“人情社会”的历史传统,则不难预见我国SNS产业的良好发展前景。“资本总是敏于市场而先行”。SNS产业近年来颇受投资者关注,其核心环节SNS网站更是吸引着风险投资源源不断地注入其中。2008年4月,“人人网”便一举获得4.3亿美元注资。在强有力的资金流支持下,“人人网”在与同类网站的竞争中赢得了先机,并得以逐步实践其发展战略,在稳固校园市场的基础上,向白领市场扩张。

三、“人人网”对青年的影响

(一)改变青年的上网行为

“人人网”的风靡,使得为数众多的青年改变了原有的上网习惯:“以前是上网就要‘挂Q’,如今是上网就要挂‘人人’”。不少青年已经习惯于在进行其他网络活动的同时打开“人人网”主页,时不时地关注一下好友的动态,照顾一下自己的“农场”。与此同时,“人人网”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青年的网络游戏方式,如“开心农场”、“抢车位”、“人人餐厅”等网页游戏。与传统的网络游戏相比,这种网页游戏给予玩家更大的自由度和轻松感:用户不需实时在线就可以实现游戏操作,并能够在游戏的过程中联络感情,便捷地获得娱乐体验。另外,网页游戏在一定程度上摒弃了“打怪升级”的传统“网游模式”,对青年的健康成长更为有益。正因为网页游戏更加适应青年的学习工作特点和身心发展趋势,故而越来越受到青年群体的青睐。

(二)丰富青年的交流方式

传统的面对面交流、电话交流、短信交流等交流方式对交流环境和交流时间的要求普遍较高。随着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传统交流方式的使用频率不可避免地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

“人人网”的出现加速了青年交流方式的改变进程。伴随着手机上网技术的逐渐成熟,“人人网”实现了用户之间的时时信息交互,并借此形成了一种不间断的网络联系,这种网络联系被社会学家称作“环境知觉”。很多“人人网”用户会频繁地更改自己的状态来表达即时心情,这样贴近生活的表达方式与内容载体,往往使交流更具有时效性,更能够促进情感交流与互动。

在“人人网”中,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生产者。用户可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也可以在浏览过他人发布的信息之后通过“分享”功能促进信息的进一步传播。极低的信息发布门槛必然形成海量信息态势,从学习教程到体育比赛集锦,从反映百姓生活的DV剪辑到名人演讲的经典视频,青年可以较为有效地获取各种信息。“分享”功能和“评论”功能还使青年能够在浏览信息之前对相关内容进行预判,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信息筛选的功能。由于“人人网”的普遍应用,青年人获取、发布、交流信息的方式和途径都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

(三)拓展青年的自我展示平台

“人人网”用户以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日常际遇为蓝本,通过发布日志、上传照片等方式向不特定多数人展示自己的动态,描述自己的生活点滴。与以往的青年自我展示方式相比较,以“人人网”为媒介逐步形成的信息传递平台,在感官体验上具有更强的交互性,在更新速率上具有更强的时效性,在运行环境上具有更强的友好性。因而,“人人网”在受到青年广泛欢迎的同时,极大地延伸和拓展了青年的自我展示平台,使青年能够在更为宽广的空间领域内实现自我外化、价值认同与素质提升。与此同时,“人人网”所提供的“个人主页美化”、“来访数量统计”、“VIP用户升级”等服务,以及大量的互动性游戏,使得青年能够通过暗含某种“激励”措施的操作项目,在用户群体中展示创造力、竞争力,从而逐步实现自我提升。

四、由“人人网”流行得到的启示和青年工作建议

以“人人网”为代表的SNS网站,为青年人构建了一个较为便捷的网络交友平台,吸引了相当数量的青年人,尤其是在校大学生加入其中,发表文字、交流情感、增进友谊。所以,对于大学青年工作者来说,如何正确地看待以“人人网”为代表的网络交友平台这一新鲜事物,并有效利用网络交友平台的发展经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便成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眼:

(一)强化“引导”意识,有效利用网络平台的信息交互功能,充分发挥网络交友平台的积极作用

一方面,要加强正面引导,利用人人网形成社会学意义上的社区,通过社区之中同龄人之间的相互交流、沟通,减少青年对固有的刻板、僵化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抵触情绪。另一方面,可以积极探索利用班级、校友会、说吧等应用程序,了解青年思想动态、回应青年现实需求。同时,积极拓展网络阵地与宣传平台,以更加新颖、活泼,更加易于青年接受的方式,将党的方针、路线、政策和共青团的声音传递给广大青年;遴选思想觉悟较高、组织能力较强、理论水平较高的学生骨干参与平台管理、发挥导向作用,更加有效地将人人网等网络交友平台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统一体系之中。

(二)强化“教育”意识,切实关注青年学生的人际交往需求,努力增强网络交友平台的育人功效

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指标。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时刻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要求,努力构建蓬勃向上、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现实校园生活中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交友活动和交际形式合理教育、引导青年,避免他们沉溺于网络世界。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加强探索、勇于开拓,搭建更加规范、更加有效的网络交流与交友平台,努力帮助青年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异性交往能力,引导青年开展健康、积极的网络人际交往活动。

(三)强化“服务”意识,积极契合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着力搭建更加广阔的素质展示舞台

青年渴望获得认同与尊重。在第二课堂建设中,要立足青年实际,服务青年需要,设置符合青年成长成才主观需求与社会实践客观需求的活动形式,使青年学生在能够“看着菜单点菜”的基础上可以点到“好菜”和“佳肴”。因此,广大青年工作者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以青年学生的需求为基本导向,将普遍性教育与针对性指导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覆盖面宽广的活动增强学生“通识”素质,通过指向性明确的活动提升学生的“精专”技能,从而为青年学生创造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营造良性互动的优质氛围,更好地塑造青年学生独立、自信的人格。

(四)强化“创新”意识,勇于更新固有凝滞的传统工作方法,加大探索网络思想引领与成才服务的新渠道

李长春同志指出,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宣传工作,充分发挥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优势。网络是青年学生群体易于聚集、乐于聚集的平台,高等院校要主动贴近青年、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就要进一步更新观念、创新思维,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积极开展思想引领和成才服务工作。一方面,可以尝试利用校园网络现有构架,充分吸收、借鉴SNS技术,增强校园网络的趣味性、服务性,吸引青年利用校内网络平台实现信息传达和思想交流;另一方面,要鼓励广大在职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青年工作者掌握网络技能,运用网络平台,更好地引导青年学生文明生活、健康成才。

综上所述,高校青年工作者要创新工作形式、丰富活动内容,使网络交友平台在引领青年思想、服务青年生活、繁荣校园文化、促进青年健康成长成才等方面充分发挥积极作用,这既是网络交友平台的发展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也是对我们提出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