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高等教育改革观点聚焦

作者:本刊编辑部 发布日期:2010-06-03

【编者按】

立足于青年理论研究工作的《北大青年研究》杂志在今年迈入了第六个年头。为紧跟时代的步伐,密切联系社会热点,在本期,我们专门开辟了“观点聚焦”这一栏目。主要将视角对准时下讨论的热点,特别是与青年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相关的问题。杂志每期将选定一个热点问题,通过介绍其背景及发展始末,全面展现国内外专家学者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对该问题的剖析和讨论。

 

高等教育改革观点聚焦

 

【本期热点解读】

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为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教育部于2010228日发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纲要》),其中第七章涉及高等教育部分。主要内容包括五方面: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优化结构办出特色。这一纲要历经五年的锤炼才最终出炉,在起草过程中,通过开展网络以及大规模调研和问卷调查,《纲要》征集了广泛的社会意见。出台后仍继续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充分体现了“问计于民”的宗旨。笔者就《纲要》中涉及高等教育部分的内容及各方观点作出归纳和整理,以帮助读者更为全面、快速地了解这一热点问题。

 

一、背景溯源

 

201031日《中国教育报》发表评论员文章[],文中指出: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继续显现,新科技革命正在危机中孕育。许多国家着眼金融危机后的繁荣,把发展教育、开发人力资源作为重大国家战略,积极谋划教育改革发展,人才竞争空前激烈。我国正处在加速发展、由大国向强国迈进的新阶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教育在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我国教育事业经过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的大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及人民群众的期盼,还存在一定差距。世情、国情的新特点和教育发展的阶段性新特征,要求我们必须加快教育改革发展的步伐,面向世界,着眼未来,提出新的教育发展理念和战略目标。《纲要》的制定,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重视和发展教育的坚定决心和战略眼光。

 

201032日,《纲要》第七战略课题组组长、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袁振国[]做客人民网谈“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与工作方针”时表示:

《纲要》是新世纪的第一个重要的文献,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取得了巨大的进展。这30年来整个中国教育发生的变化,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就是中国从一个人口大国转变成了人口资源大国。人民群众上学的愿望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但是与此同时,人民对教育的要求更高,提出了上“好”学的要求。作为一个国家来说要把一个人力资源按照大国向一个新的目标推进,这就需要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够和我们国家的地位相称,也才能够适应经济发展方向转变的要求。

……

如果说1985年的纲要是根据当时加快经济建设,既需要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要求,整个教育跟上经济发展形势的背景,确定要以改革体制为关键,来加快义务教育进程,发展中等教育的普高和职高为主要任务。而1993年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要建立一个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体制,把教育确立为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的背景。现在我们的《纲要》就是要满足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在这个背景下是一个全新的要求。数量的发展、规模的发展是我们前十年的主要任务,而现在还要促进教育的质量,提高教育公平,这是跟以前最大的不同。 

 

二、意义探究

 

2009213日《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文件组组长、教育部政法司司长孙霄兵[]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文章指出:  

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这对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战略部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第一,研究制定《规划纲要》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第二,研究制定《规划纲要》是积极应对国际竞争的迫切需要。

第三,研究制定《规划纲要》是推进教育改革创新的迫切需要。

第四,研究制定《规划纲要》是顺应人民群众新期盼的迫切需要。

第五,研究制定《规划纲要》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201031日,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成员、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做客中国网谈“从国内外看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三大战略目标”时表示:

人力资源强国这样一个奋斗目标是我们这次规划纲要当中所明确提出的战略目标,是贯彻党的十七大报告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国家的三大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三个战略中都有相应的规划纲要。2006年,国家已经颁布了中长期的科技发展纲要。不久前,人才规划纲要也已经出台。接下来就是教育的规划纲要。这三个纲要的时点都定在了2020年。科技规划纲要达到的目标是创新型国家,人才规划纲的目标是使我国步入人才强国的行列,而教育规划纲要则期望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最终跻身于世界的人力资源强国的行列。

 

三、亮点聚焦——“去行政化”

 

2010228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国新办就《纲要》公开征求意见工作情况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纲要》中有一句话:“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逐步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我想,这个意思是我们工作的目标,也就是说我们对总理这一指示的贯彻落实的考虑。这是目标。一是我们想建立起一套新的,适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然后逐步取消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的倾向。

行政化管理倾向有两个方面,一条是政府对学校管理的行政化倾向,另外一条是学校内部管理的行政化倾向。这两个方面是两个不同的角度。从政府的角度来说,我们在文本中设计了要适应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因为我们现在强调转变政府的职能,明确政府管理的权限和职责,明确各级各类学校办学的权利和责任,形成不同的办学模式,避免千校一面。这首先要把责任划分,哪些是政府的、哪些是学校的,来推进学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对政府来说,需要做什么,我们在文本中特别强调,要改变目前直接管理学校的单一模式。改用综合应用立法、拨款、规划、信息服务、正确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措施,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对学校来说,行政管理是必要的,但不必要的干预是不必要的。这是我们从政府如何更好地管理学校来考虑。

 

201034日,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和平[]在教育界小组讨论会后接受采访时表示:

高校“去行政化”有其道理,因为高校有其独立性,自主与自由是其特色。不过他也认为,在中国,高校不仅是学术机构,也是社会系统的一部分,简单地“去行政化”也有其问题,比如“高校的稳定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如果没有级别了,高校的安全稳定,重大的社会突发事件的处理要怎么做?”

 

201035日,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表示:

“去行政化”在外部涉及学校与政府、社会的关系,内部涉及“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关系。学校内部的“行政化”主要是受官本位的影响太重,这是一个观念问题。他表示:“有些地方,处长们会影响着学术资源的分配,有些地方为解决退休干部的级别问题,而将其派到学校来工作,这种现象特别影响学校的发展。”

 

201036日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

政府不能再当大学的“爹娘”,学校也不能成为政府的附庸。他指出,教育行政部门应把着力点放在宏观管理上,而大学应根据《高等教育法》行使办学自主权,制定不同培养目标,采用不同培养方式,办出不同特色。对于社会关注的“高校行政化”问题,秦绍德认为,不能混淆 “行政化管理模式”与“学校正常的行政管理”。他强调,真正要解决的是行政与学术的错位。“去行政化”关键是要让行政真正“专业化”地服务师生、服务教学一线、服务学术发展。

 

201037日,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

他支持取消高校行政级别,自己也正在做这方面的思想准备。大学是学术机构,不应该按照行政部门来进行管理,取消高校行政级别是一大趋势,在将来肯定会实现。

但他同时表示,取消高校行政级别、去行政化的过程非常复杂。目前中国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高校的党委是有级别的,如果取消校长的行政级别,书记和校长的关系就会变得相当复杂。

周其凤说,中国的高校校长首先要做好被取消级别的思想准备,毕竟在中国,待遇是与行政级别联系在一起的。取消级别后,今后开会要习惯坐最后一排,坐飞机不能再走VIP通道,失去阅读学习某些文件的机会,也要做好不当干部的准备,因为当干部需要一级一级向上努力,而高校校长没有级别。

 

2010315日,《纲要》起草成员、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储朝晖[]接受《南方日报》的采访时表示:

《纲要》提出“逐步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这一提法实际上等于承认了目前中国高校体制存在行政化的弊端。大学应该凭借自己的教育水平获得社会的认可,而不是行政级别,事实说明大学也不可能靠行政级别得到真实的提升。《纲要》还缺乏可操作性。我个人认为,解决行政化问题应该通过“管评办”分离来实现——教育行政部门应该依法管理学校,不该伸手时不能伸手;而学校要有自主权,内部民主管理,校长通过民主程序而非行政任命产生;教育评价机构也应该独立于政府部门,不应该由政府对学校进行评价和排序。所以,归根到底,大学办学自主权是关键。

 

 

 

四、难点追踪——“就业困难”

 

201032日,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成员、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11]在《纲要》工作小组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中国目前来讲不能说我们主要年龄人口受高等教育的比例高到已经达到天花板了。将来随着我们整个技术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变化,可能会创造出更多的容纳大学生就业岗位的,前提就是经济能够保持可持续的发展,而且城镇化的水平会缓慢的、渐进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全面的考量大学生就业问题会是一个更加客观的视角。

 

201032日,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司长王建国[12]在《纲要》工作小组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是我们国家的经济结构要从比较粗放型、劳动密集型进一步向集约型、向高技术方面发展,随着产业经济结构的调整,我们各行各业对大学生的需求会越来越高。

第二,从政策上、从制度上、从教育上多方下手,我们国家更广大的区域,我们国家更多的企业将能够吸纳更多的大学毕业生。

第三,也是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毋庸置疑高等学校自身也要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201034日,南开大学医学院2006级本科生武东翔[13]在《纲要》民意征求中表示:

我特别关心《纲要》中提出的“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不强”等与就业相关的问题。我建议,教育要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学校在专业设置上必须加大实习实践的比例,同时鼓励和引导大学生课余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紧密结合起来。

 

五、焦点透视——“体制改革”

 

201031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14]做客中国网谈“从国内外看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三大战略目标”时表示:

学校人才培养制度的改革非常重要,有很多具体的教育制度要花很多脑筋,怎样培养创新型人才,怎样使每个学生都得到良好的教育,怎样使这个学生具有国际眼光。人才培养制度的改革有很多文章要做,各司其则,各个方面、各个主体都给它制定改革的任务,从宏观大局来看,政府、学校、社会的关系怎样处的更好一些,这个非常关键,搞好这个以后学校本身还有很多改革。高等学校的校长、教师、教授、学生都要积极参与自己的改革,内部治理结构都非常重要,学校内部的治理结构搞不好,没有一个现代大学制度,我看宏观管理搞好了,大学自己搞不好同样不行。有时候很难说哪个比哪个更重要,目前从政府与学校的关系,与社会的关系更为突出。

 

201032日,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孙霄兵[15]做客新华网谈“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时表示:

这次规划纲要突出改革,把改革放到一个更高的地位。也就是说当前中国教育发展的问题,不仅仅是简单的发展,发展当中也不仅仅简单地是数量的增长,而是要解决体制机制问题,通过体制和机制使我们的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公平的教育,使我们能够构建一个现代化的教育,使我们能够构建一个新的教育体系。所以在改革当中,我们也是在中国国情允许的范围内尽最大力量设计有关制度。改革不一定仅仅体现在体制改革这一部分,大家可以看到规划里从头到位都贯彻着改革的思想,这就是要构建一个以人为本的新的教育制度。

 

2010325日,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谈松华[16]在接受《中国教育报》采访表示:

当前,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和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是推动教育发展方式变革成为教育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要统筹城乡、区域教育发展,深入推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建立公平有效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二是教育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体制建设的重要内容。教育体制需要与国家行政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的要求相适应,与社会转型和社会需求的变化相适应,作为民生和社会建设的着力点和突破点。

三是教育体制改革面临的教育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教育发展由满足量的需求向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调整教育结构,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紧密的结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培养创新人才,成为新时期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四是教育体制改革的阶段性特征发生了变化,度过了单纯自上而下的、各利益相关方普遍得到实惠的、相对容易的阶段,进入上下互动、社会参与、利益调整的攻坚阶段。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发挥基层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着力解决一些束缚教育科学发展的难点问题。

 

 

整理人:张    蒋佩雯  张家祥

责任编辑:刘洁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