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深刻理解“精致化”要求,推动学生工作持续发展
-------校党委副书记张彦同志访谈录

作者:本刊编辑部 发布日期:2010-06-03

2010315日下午,根据编辑部安排,《北大青年研究》3名记者赴校长办公楼,专门就学生工作“精致化”相关问题采访了校党委副书记张彦同志。

 

自张彦同志的《试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致化问题》在《北大青年研究》2009年第1期发表(后被《中国高教研究》2009年第6期采用)以来,北京大学学生工作系统和部分基层一线的工作人员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陆续取得了一些理论和实践成果。进入新的一年,学工系统如何进一步在工作中贯彻“精致化”的要求,怎样更好地领会和把握其内涵、外延、作用及具体实施策略,这些问题需要在认识层面达成共识。

 

记者:张书记,您好。感谢您能为我们详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精致化问题。首先,我们想了解在您眼中“精致化”本身有什么含义?

张彦:从去年年初我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提出和使用“精致化”这个概念到现在,高校学生工作“精致化”问题受到大家的关注,许多高校和同行也在研究“精致化”的问题,北京市委高校工委还专门开列了“精致化模式”的研究课题。不久前,“北京德育高层论坛”请我去做了主题发言。

抽象地、“望文生义”地讲,“精致化” 主要是强调要从教育的内容、过程、方法、结果诸方面提升工作的水平和层次,要实现工作过程“精而又精”,工作成果“精巧细致”。按此要求,我们每一个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同志都不能仅仅满足于埋头做事,而不去想“怎么做”和不关注“做得怎么样”。

前几年,北京大学学生工作系统进行了许多基础性的建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开始大力强调要做好具体工作,号召全体学生工作人员都深刻认识本职工作的重要性,努力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深入细致地做好各项工作,不断提高工作的“精致化”程度。

 

记者:您能不能介绍一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致化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的?

张彦:截止2009年下半年,中央16号文件贯彻实施了五年。在这五年中,全国包括北京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大力度建设,取得了巨大成效。奥运会结束以后,我就开始思考,16号文件实施了五年以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继续推进问题。我认为,中央不大可能短期内再推出一个与16号文件具有同等地位和相同力度的文件,也就是说,我们面临的主要是在现有基础上如何深入贯彻16号文件的问题。一方面,我们应当把五年来已有的工作成果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对五年来还未得到妥善解决的问题继续关注并开拓创新,把原本已经开始着手的工作进一步深入地做下去,争取做出新的成果。

再看看北大的实际情况。五年多来,北大学生工作系统贯彻“四个转型”的工作思路,开展了“小机关、多中心”机构格局调整,进行了“学生工作基础在基层”的建设,实施了“文明生活,健康成才”主题教育活动,初步建立了适应学校特点的现代化学生工作体系。现在,我们的学生工作也到了新的历史节点,也应当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如果说过去五年我校学生工作中心在“调整” 、“建设”,如今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深入落实”和“创新提高”,现阶段的工作要求就是努力把工作深入、细致地做好。

结合我本人的专业背景,我想到了“精致”这个词。它与“精细”是有区别的:“精细”多运用于管理领域,而“精致”更多在教育领域使用。我觉得目前的许多工作要求可以用“精致化”进行概括。

提出这个概念之后,我通过网络对“精致化”进行了学术考察,发现其最早源自日本的“精细管理”理念。这一理念强调管理过程精益求精、要求管理工作做到制度化、标准化、程序化,强调执行力和绩效评估。此后,台湾学者受到该理念的影响,开始研究“精致教育”,并普遍运用于中小学的基础教育领域,大陆的基础教育界吸取了台湾的理论对“精致化”问题进行了大量探索和实践。但是,“精致化”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很少被使用。

综上所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致化”的提出有两方面的背景,一方面是对中央16号文件实施5周年后如何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政策思考;另一方面是对北京大学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深化加强的现实追问。在这个过程中,我把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相结合,进行了学术的加工与研究,最终提出了用“精致化”统摄新时期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的想法。

 

记者: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致化有怎样的内涵和外延呢?

张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致化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理解。

“精致化”是一种管理理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包含管理内容,涉及人、财、物统筹和资源配置,因此需要科学管理。同时,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涉及对象是人的思想、心灵,因此更需要体现人本和人文精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致化”,不仅要充分借鉴科学管理模式中注重定量分析、强调绩效评估、讲求工作效率的特点,更要充分体现人文关注,突出人在管理工作中的主导地位,全力调动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尊重被教育者的个体差异性,以因材施教的原则开展工作。“精致化”在这种层次上来讲,是一种管理理念,既强调科学性,也强调人文性。

在这种管理理念的指导下,北京大学已经开展了多项工作。例如学校典礼模式的改革。学生跨进大学校门,最在乎的就是开学典礼与毕业典礼。我们在开学典礼上新增教唱《燕园情》、戴校徽等环节。其中戴校徽环节体现出一种非凡的符号意义,旨在告诉每一位新生:“今天,你正式成为了北京大学的学生。”不仅如此,学校还特意准备了能够摆放校徽和常用物品的小盒子,学生毕业以后把学生证、校徽和校园卡等大学“标志物”集齐放置,这个小盒子的文化意义就出来了——盒子盛放的是学生四年的“大学记忆”。毕业典礼上我们为学生播放“毕业视频”,安排学生通过“学位门”等等。这些设计就是人性化、精致化的体现。这些改革旨在淡化仪式的政治性,突出仪式的教育内涵与文化特征,把科学管理与人文精神紧密融合,达到“精致”的目标。此举一出,毕业生和教师高度评价,中山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学校积极借鉴,也取得不错的效果。

“精致化”是一种教育模式。它是在原来强调“做什么”的基础上,更关注“怎么做”和“如何做得好”的问题,即着眼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微观操作和具体执行层面。它将思想政治教育视作动态发展的过程,从细节入手。坚持育人过程和育人效果并重,在教育内容上体现针对性、在教育安排上体现科学性、在教育设计上体现最优性、在教育方法上体现艺术性,是一种以精细的教育投入和高绩效的教育产出来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和社会人才需求的“优质教育”。这就要求学生工作者特别注重德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德育手段和途径的综合运用以及德育同智育、体育和美育等诸类教育的协同配合。这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强调方法手段、追求效果,打破了“只讲目标,不讲操作”的窠臼,把重点落实到细节与过程。不光讲究做什么,还讲究怎么做,怎么做得好。

“精致化”是一种价值追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具有长期性、系统性和复杂性的教育,其效果在短期内难以得到客观评价和充分显现,需要教育者将其视为人生使命,持续不断地倾注智慧、激情和创造力。在这个意义上,追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致化”很难给出一个具体的模式、精确的标准和切实的目标,而是倡导教育者追求精益求精的工作境界,启迪教育者以创新思维在工作流程、组织系统和方法途径等方面持续改进和优化,要求教育者与时俱进地综合运用多种先进的现代化教育手段,在工作层次、工作方法和能力素质上不断提高。这就是“精致化”的价值追求,它好比是安装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身上的一台“发动机”,激励着教育者不断达到一个又一个更好的目标,是一种持续发展、永无止境的事业追求。

记者:您说过“精致化”在高等教育领域很少被使用,而您却将“精致化”应用于高等教育领域,您有什么依据呢?

张彦:经过研究,我认为“精致化”是国际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改革深层次推进的必然结果、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它不单单是一句引领工作的口号,其背后有着教育理论的依据。我已经将相关思考写成了文章,以后有机会向大家做更详细解释。

 

记者:“精致化”要求的提出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有哪些推动作用?

张彦:首先,强调“精致化”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一直被认为主要是一种“政治工作”,其实它更是一种“教育工作”,二者在源头上是不分裂的。“精致化”突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属性,使其能够与专业教育合力作用于学生。

第二,强调“精致化”有助于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针对性是实效性的前提和基础,唯有精心地关心人、呵护人、帮助人,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尊重受教育者的差异性特征,因材施教,充分体现工作的人性化关怀,才能确保工作取得育人实效。

第三,强调“精致化”有助于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提高科学化的水平和精致化的程度。科学化通常是精致化的前提,两者互相促进。“精致化”要求提出后,将迫使我们从教育科学和管理科学的角度出发,系统分析现有工作是否采取了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手段和途径,是否吸纳了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是否在目标设定、措施推行、效果反馈、经验总结、理论提升等环节实现了科学设计,从而不断提高工作的科学性。

第四,强调“精致化”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业务能力,推进工作队伍的持续建设。学生工作者常常对于“精致化”有一种畏惧的心理,怕自己“精致不了”。因为要实现“精致化”,首先要求学生工作人员提高自身素质。“精致化”的内在机制是从业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在业务层面上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加强理论研究、改进工作方法,不断增强了解学生、组织学生、服务学生和应对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其次必须做到整个学生工作队伍水平的提高,要积极调整整个工作队伍的组织结构,使其组织结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不断趋于合理状态。

第五,强调“精致化”有助于有效应对各种新问题,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持续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发展,才能应对层出不穷的新问题。“精致化”要求的提出,从方向上,“精致”成为高校和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与进取的目标;从观念上,重申了“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进取理念,启迪大家打破常和定势,鼓励以创新思维优化工作效果;从动力上,强调以学生为本,促使学校和教师密切关注学生的现实特点和利益诉求,以人本思想督促不断提升育人实效。所有这些都将成为大学生思想教育持续发展的基础。

 

记者:在“精致化”目标指导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什么具体实施策略吗?

张彦:简单地说,“精致”的追求落到实处可以表现为:关心学生更多一些,工作做得更深入一些,工作方法更恰当一些,教育效果更明显一些。作为学校,除了用“精致化”统一思想、把“精致化”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努力目标之一以外,还必须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加强学生工作队伍的建设,特别是要通过队伍培训工作的改进提高一线班主任、辅导员的素质和能力。此外,还要展开工作竞赛,鼓励各单位不断进行探索与创新,及时总结与发现、推广和宣传先进的经验和做法。在这个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学生和教师对学生工作的评价,把学生的切身感受作为评价育人工作的重要指标纳入德育评估体系。北京市正在首都高校推动辅导员对学生的深度辅导工作,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水平的决策和很有力度的行政操作,会极大地促进基层学生工作的精细程度。北大将结合这项工作的开展,进一步梳理一些制度、出台一些举措,使之成为学校推进学生工作精致化的重要载体。总之,学校对“精致化”的要求不仅体现在宣传和号召上,更要落实到可操作的推进政策和制度建立上。学生工作系统的牵头单位——学生工作部今后将会把“精致化”的推进工作像狠抓“科学化”一样抓下去。

 

 

记者:《北大青年研究》是在您的主持下创刊的,从2005年创刊到今年已经是第6个年头了,您对杂志下一步发展有何期望和指示?

张彦:工作研究、理论思考和思想交流的能力是整体学生工作科学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推动事业发展的重要方法。创办学术性很强的《北大青年研究》,就是要给北大的基层辅导员与学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志提供一个沟通思想、交流经验、展示成果的平台,使大家借助这个平台开阔眼界、深化认识、提高水平,从而推动学生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不断上升。

值得高兴的是,我们的杂志克服了初创时期的一些困难,走过了一段较为平稳的成长期,正进入新的发展期。杂志的栏目设计、稿件质量和编辑出版业务都不错,推出了一大批在思想深度、实践价值、创新含量等方面都很好的文章,一些文章在促进校内学生工作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些文章在校外有比较好的反响。在短短的五年之中,我们的杂志与北大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步发展,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客观上已经成为我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标志性”成果,其作用和影响力均超出了最初的设想。杂志刊发的文章能够有数十多被正规刊物和核心期刊采用,杂志成为领域内几个重要期刊的稿件基地和“孵化器”,这一点更是我始料不及的。

新的历史时期,《北大青年研究》应当再次“提速”,朝着更高目标而努力。作为杂志的编委会主任,我真诚地期望:

《北大青年研究》继续坚持促进工作实现科学化的目标,成为学生工作者研究问题、思考问题、交流思想、推介经验的优秀平台。

《北大青年研究》在团结队伍、发现人才、培养优秀作者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成为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的重要载体。

《北大青年研究》孵化更多高水平的成果,成为展示北大思想政治教育成就和学术研究能力,特别是北大广大学生工作人员原始创造力的特殊窗口。

《北大青年研究》注意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办刊能力,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编辑和工作人员,成为学生工作系统提高精致化程度“工程”中的先进品牌。

 

 

记者:刘洁纯、张莹、蒋佩雯

责任编辑:王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