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论增强大学生“主旋律”教育的实效性

作者:◎文/赵存生 发布日期:2010-05-21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是我国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也是我国思想道德领域的主旋律。对大学生进行以此为基本内容的“主旋律”教育,是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性措施。总结以往经验、针对现实问题、结合当前实际,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在大学生中进行“主旋律”教育,关键在于增强其实效性。增强实效性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是要增强问题意识,使“主旋律”教育确有针对性;二是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主旋律”教育富有实效;三是要建立长效机制,使“主旋律”教育持之以恒。

 

一、  增强问题意识,使“主旋律”教育确有针对性

 

在我国高等学校,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主旋律”教育,已经有多年的历史,并且取得了很大成绩。这为每年进行一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所取得的数据所说明,更为大学毕业生走上社会以后的实际表现所证实。但是,还必须清醒地看到,这种“主旋律”教育仍存在着同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以及同大学生成长的需要不相适应的状况,特别是在增强教育的实效性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工作。

首先一点是在教育的总体思路上要增强问题意识。大学生与中小学生有很大不同,他们已经具有很强的独立意识和能力,凡事喜欢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实践。在大学生中开展“主旋律”教育,除了要坚持灌输原则,切实搞好通过课堂教学等方式进行的系统的正面讲授以外,非常重要的是搞清楚在教育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以便“对症下药”或者称之为“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也就是说要有“问题”意识。“主旋律”教育中的“问题”,概括起来大致可分为三类:

1、客观形势的发展对“主旋律”教育提出的问题。例如,“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还要不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条件下还要不要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如何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处于低潮的情况下如何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等等;

2、大学生思想言行对“主旋律”教育提出的问题。主要是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产生的各种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需要在“主旋律”教育中得到释疑解惑。例如,“在全球化时代爱国主义是否已经过时?”;“爱国与爱制度、爱政权是什么关系?”;“在张扬个性、重视个人利益和价值的当今社会,还有没有提倡集体主义的必要?”;“市场经济是不是注定要消解集体主义?”;“现在社会主义处于低潮,这是不是因为社会主义从根本上就有问题?”等等。

3、教育工作者和教育工作状况对“主旋律”教育提出的问题。这方面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同客观形势和学生情况发生的变化还不相适应而产生的。其中也包括上述两个方面的问题,因为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在教育者即教师和干部中也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除此以外,在教育者中还存在着如何开展“主旋律”教育方面的疑难问题。例如,“爱国主义只是一种感情吗?如何从理想、信念、价值观、荣辱观以及道德标准、行为准则等方面来把握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五个多样化’的出现,对集体主义原则的坚持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切合实际地、确有实效地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在存在着许多非社会主义因素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用全面的观点、发展的观点、辨证的观点来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等等。

实践表明,只有对这几类问题都有比较准确的了解和把握,才有可能采取有针对性的内容和方法进行富有实效的教育。因此,找准问题,从分析和解决问题入手,就成为增强“主旋律”教育实效性的前提。

强调“问题”意识,加强“主旋律”教育的针对性,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的,因而也是科学的和有效的方法。实际上,马克思就是从“问题”入手进行研究,并且建构了他的科学体系的。马克思认为:问题就是那种“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的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1]。恩格斯在为马克思的《资本论》德文版作序时说:“在前人已有答案的地方,他却认为只是问题所在。”[2]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的三代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也都是从“问题”入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并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毛泽东选集》开篇第一句话就是“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毛泽东正是从解决这个问题着手,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集中回答的问题。在进一步回答这个问题的基础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还创造性地回答了在长期执政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这些都体现了毛泽东所概括和提倡的“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的方针”[3]。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这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胸中有实际、有问题。大到创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小到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对大学生进行“主旋律”教育,都需要这样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当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以及形成这种状况的主客观原因等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从中发现和梳理一些最为基本的问题,然后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逐步解决这些问题。

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是通过解决人的精神世界的问题亦即思想问题来指导人的实践行为的。而人的思想是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一定要坚持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思想路线,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保证我们能够顺应变化着的情况,准确地把握住问题,并且逐步地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也就是说,一定要坚持和运用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指导我们认识和解决思想政治工作包括“主旋律”教育中的各种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在不断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进程中确有成效地把“主旋律”教育推向前进。

 

二、  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主旋律”教育富有成效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个基本原则和方法,也是指导我们搞好“主旋律”教育、增强其实效性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大学生沿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前进,在学习理论和进行实践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以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各个领域的相关理论;这个实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以及与之相关的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具体地、历史地把这二者结合起来,是解决大学生的认识问题、提高他们思想政治觉悟的根本途径。

从目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来看,要帮助他们解决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方面存在的问题,需要把这些问题联系起来、综合起来进行分析,把握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集中力量抓住和解决以下几个带有根本性、核心性的问题。

一是要抓住爱国主义这个底线,使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由爱国主义向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相统一的方向提升,自觉地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爱国主义思想,这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觉悟的一个底线要求。也是“主旋律”教育的基础一环。在这个问题上,不能因为至今仍众说纷纭、意见迥异的所谓“全球化”的种种议论和说法而模糊了甚至动摇了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且不说当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仍然受到极不合理的世界旧的政治秩序和经济秩序的阻挠,发展中国家要实现自身的发展必须进行艰巨的抗争。看塞缪尔·亨廷顿继1996年出版《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之后于2004年又出版的一本书《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1,就会明白,所谓“全球化时代不再需要爱国主义”的想法和主张是多么幼稚和多么自欺而不能欺人。当霸权主义国家大讲“爱国主义”并极力要将其“信念”推向全世界的时候,我们有的人竟要淡化和消解爱国主义,应当说这是很危险的。同时,还要弄清一个问题,即爱国主义不仅仅是一种情感,而且还是一种政治立场、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我们要弘扬和培育的伟大中华民族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我们要树立和践行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第一条就是“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对于我国的大学生来说,热爱生养自己的祖国,这是无条件的,是最起码的政治态度和思想品德操守。问题在于,还不能就此止步,还要继续前进。这是因为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今日之中国一定要把爱国主义同社会主义结合起来、统一起来,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是爱国主义的必然的、符合逻辑的发展,因为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和发展中国。也就是说,在爱国的问题上,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对自己的祖国要热爱,二是要选择或认同能够使祖国强盛的发展道路,三是要在这个道路上为祖国强盛做出自己的贡献。当然,从统一战线的角度,可以把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作适当的政策区分,但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的大学来说,一定要把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紧密联系起来,把社会主义作为爱国主义的指路明灯和必然归宿,使学生知行统一地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

二是要抓住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这个原则,使学生学会正确处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以及个人和集体、社会、国家、人民之间的关系,坚持和做到“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4]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和集体之间、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之间,都是辨证统一的关系。社会主义坚持的就是这种辩证统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5]在这里,马克思和恩格斯把“每个人”的发展同“一切人”的发展结合与统一了起来,这是对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基本内涵的科学诠释。社会主义就是个人发展与集体发展的统一、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统一,一方面个人要服从集体,另一方面集体要关心个人。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反对自私自利的资本主义的自发倾向,提倡以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的原则为一切言论行动的标准的社会主义精神,是使分散的小农经济逐步过渡到大规模合作化经济的思想和政治的保证。”[6]在这里,毛泽东同志所强调的“社会主义精神”,就是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的集体主义精神,这是社会主义社会“一切言论行动的标准”。毛泽东同志的这个论述,对于我们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社会的利益观、公私观、道德观,具有重要启示。在改革开放日益深化的今天,有人认为集体主义已经成为不合时宜的意识形态,应当消解了。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也是十分有害的。首先要搞清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集体主义的关系问题。邓小平同志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正是在这一精辟思想的指引下,党在十四大作出了把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重大战略决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这是一种由我们党首先创造出来的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体制。诚然,市场通行的是逐利原则,市场主体在竞争中要追求利润最大化,因而它最早是同奉行个人主义的资本主义制度结合在一起的。但是,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作为一柄“双刃剑”,如果驾驭得当,亦即把市场同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结合起来加以利用、控制和改造,也可以抑制它消极的一面、发挥它积极的一面而为奉行集体主义的社会主义服务。这是从一个角度进行分析。从另一个角度进行分析,我们还要看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经济体制,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是集体主义价值观的经济基础,因而这种经济体制通行的主流价值观也应该是集体主义而不是个人主义。我们之所以要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以要提出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就是因为市场经济是可以驾驭的,是可以通过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结合来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否则,我们就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让集体主义非但不能式微而且要积极、正确地发挥作用的经济,而是要让个人主义受到限制使之不能任意发挥作用、不能到处泛滥的经济。只有这样认识,我们才能理解提出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实现“五个统筹”,“更加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以及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因为在这些重大战略思想和决策中都贯穿着集体主义这个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而这些重大战略思想和决策都是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轨道上实现的。因此,我们必须形成这样的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坚持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相结合这一“社会主义精神”的市场经济,是通过“看不见的手”(市场)和“看得见的手”(国家)进行资源配置和调控、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公正的经济。至于当前社会上存在的种种个人主义包括极端个人主义的现象,那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难以避免的现象,如果说这种现象的存在同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什么关联的话,那也只能说是这种体制还不健全、不完善,还没有达到能够真正兴利除弊即弘扬集体主义、遏制个人主义的程度。

三是要抓住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这个武器,使学生在科学认识和对待社会发展问题的基础上,树立和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大学生乐于进行逻辑思维和理论探讨,喜欢“究天人之际”、“求人间之理”。因此,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使他们掌握开启风云际会、变化多端的世界之门的总钥匙,是至关重要的。邓小平同志指出:“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1这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对人类历史发展的总看法,要理论联系实际地、反复地把这个科学睿智的看法灌输到大学生中去,使之入耳入脑,成为大学生观察世界的锐利武器。近年来,我们党特别重视和强调正确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执政党建设规律,在取得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两大理论成果之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又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新型国家、和平发展道路、社会主义荣辱观等一系列新的思想理论观点,表明了我们党和我国人民理论思维的活跃性、创新性和先进性。放眼当今世界,在社会历史领域里,最有创新活力的是中国。在西方庆祝“历史的终结”的时候,我们则强调“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通过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这一伟大创造正在迅速地改变着中国的面貌并且日益广泛深刻地影响着世界。要在“主旋律”教育中,积极组织和吸引大学生关注、学习和研究这些新的理论成果和新的发展战略,从中掌握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增强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自觉地把自己溶入到中华民族历史新纪元的伟大创造和伟大复兴之中,并为此而建功立业。

在大学生中开展“主旋律”教育,还必须注意采用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要按照知、情、意、行的思想和行为规律,晓之以事、明之以理、动之以情、励之以志、导之以行,完整地实现“主旋律”教育从内化到外化的全过程。

1、晓之以事,就是要使学生在知晓事情的来龙去脉中受到教育。事实胜于雄辩。用事实说话,是最基本的和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这种方式不但能使学生从事实中得到感悟、受到教育,而且能使教育过程生动活泼、富于创意。这里所说的“事”,要具备以下条件:一要是真实的事,真实才有力量;二要是典型的事,典型才有代表性;三要是意蕴深刻的事,意蕴深刻才能使人有所触动;四要是学生关心和喜闻乐见的事或者是他们虽已熟视无睹却未发现其意蕴的事,这样的事讲出来才能吸引人、易于为学生所接受。也就是说,要努力把事情讲清、讲明、讲透,而且要讲得及时、注意时效性。

2、明之以理,就是要使学生通过理论的探讨和研究受到启迪。人是有理智的,大学生更是一个注重理论思维的群体。事实固然胜于雄辩,但理论才能揭示本质。要善于就事论理,把蕴含在事物中的道理讲出来,以理服人。但切忌牵强附会、生拉硬扯、产生负面效应。

3、激之以情,就是要使学生从情感交流和激荡中受到感染。人是有感情的,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主旋律”教育需要激情。尤其是对自己祖国的热爱之情,对人民和社会主义的忠贞之情,更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大学生正处于血气方刚的青春年华,富于激情。要注意引导他们把理性和激情结合起来,既热烈又健康地表达出来。

4、励之以志,就是要使学生从理想和信念的激励中立下志向。大学阶段不但是求知的阶段,而且是立志的阶段,也就是明确自己的人生追求和发展方向的阶段。要注意引导他们立大志,把自己的人生之路和祖国、人民、社会主义发展之路统一起来,并且自觉地纳入其中,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5、导之以行,就是要使学生把内化了的思想认识外化为言论行动。言行一致、知行统一,是“主旋律”教育必须追求的效果。鉴于部分大学生中存在着重言轻行、知行分离的现象,更要注意导之以行。要努力引导他们把爱国之情化为报国之志,把报国之志变为利国之举。在行胜于言方面,教育者必须率先垂范,为人师表。否则就根本没有说服力。

需要注意的是,第一,在“主旋律”教育中,师生共同组成为教育的主体,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又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师生互动,一起努力,切实有效地实现教育目的。第二,晓事、明理、激情、立志、导行,是互相联系的,不是彼此孤立的,其先后次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综合运用,发挥整体效应,求得最好效果。第三,在教育中,一定要注意抓住具有典型意义的问题,包括学生中的问题、教师中的问题、工作中的问题以及思想问题、实际问题等,抓住了问题,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第四,“主旋律”教育是长期的和与时俱进的,既不能将其作为权宜之计,也不能一成不变,而要长期坚持,注意把握规律,不断加强、改进和创新。

 

三、建立长效机制,使“主旋律”教育持之以恒

 

“主旋律”教育是长期的,对学校来说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永恒的主题”,对个人来说将伴其一生。因此,要建立长效机制,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不断加强、改进和创新“主旋律”教育,始终保持和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在这方面,至少有以下8条要常抓常新:

1、坚持和抓好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使之更好地发挥“主旋律”教育主渠道的作用。在教学中,要注意把理论、历史、现状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理论的系统性和教育的针对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2、重视在专业课教学中恰到好处地进行“主旋律”教育,使进行“主旋律”教育成为全体教师的职责,并采取建章立制的办法把结合专业课教学进行“主旋律”教育作为对专业课教师的制度要求固定下来。

3、把已经进行多年并且行之有效的社会实践切实纳入到教学计划之中,要计算学分,建立相对固定的实践基地和随机选择的实践场所,要在实践中注意加强对学生进行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正确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要配备必要的教师加以指导。

4、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坚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内涵贯彻到、渗透到各个方面,包括社团活动和互联网之中。要采取多种生动活泼的方式,开展有声有色的“主旋律”教育。

5、通过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升国旗仪式等礼仪活动和设立标识、铭刻校训、举办主题活动等,把“主旋律”教育制度化、经常化、具体化。

6、注意运用现实的和历史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例开展“主旋律”教育,这样的人和事所表达的思想内涵具有实在性、恒久性。

7、在熔铸学校精神,弘扬学校传统的过程中,要注意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意蕴注入其中,使之同本校的具体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

8、最为关键的是要建设一支从德和才两个方面都能够适应“主旋律”教育要求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这支队伍是建设和实施“主旋律”教育长效机制的相对稳定的主体。这支队伍的素质决定着“主旋律”教育的效果。对这支队伍的建设要切实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从各方面做好工作,加以落实。

 

 



1 为行文简便,本文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统称为“主旋律”教育。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89页。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1页。

[3]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802 页。

1 []塞缪尔·亨廷顿著:《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程克雄译,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这本书把“文明的冲突”的视角从国际转向国内,强调在移民大量进入美国,以盎格鲁-新教文化为核心的美国特性受到种种挑战的情况下,必须加强以“美国信念”为主要内容的爱国主义教育和移民同化工作。在此书中,作者认为:“美国现在的实际敌人和潜在敌人是宗教驱动的伊斯兰好斗分子和完全非意识形态的中国民族主义。”(见此书第282页)

[4] 《江泽民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24页。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6] 《毛泽东文集》第六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50页。

1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238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