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北京大学青年流行文化调查

作者:北大团委研究生与青年工作部、社会学系团委 发布日期:2010-12-14

大学青年流行文化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基本状况、探索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思路,也是开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性和实效性的必要工作。北大青年文化具有较强的先进性、先锋性和反哺性等重要特征。以这样的文化特征为基调,容涵社会文化及大众流行文化的影响,加上校园原创文艺的新鲜空气,北大青年流行文化也形成了自身的突出特色。了解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北大青年流行文化具有怎样的特征及其形成机制,发挥怎样的功能,反映了当代大学生怎样的思想状况,对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 调查方法及样本概况


 

一、问卷的抽样、发放及回收


 

本次调查的抽样框由我校学生工作部和总务部提供,抽样过程考虑到了学科、年级、性别等因素,采用非概率抽样中的定额抽样,即:按照各院系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总数占全校学生总数的比例,抽取各院系的子样本数;再按各院系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占该院系学生总数的比例,抽取各院系样本中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子样本数;再按各院系各年级的男女生比例,抽取的各院系各年级的男女子样本数,从而合成总样本。


 

本次调查中,问卷的发放和回收工作由校团委和社会学系团委调查工作室共同完成。一般而言,此次的抽样是采用偶遇抽样的方式随机发放问卷。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收回766份,通过筛选及逻辑校验,排除种种情况造成的废卷,我们最终得到的有效问卷是740份,有效率为92.5%,远高于80%,符合问卷调查的一般规律和最低标准,可以进行数据分析。调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推论总体的价值。


 

二、调查对象概况


 

样本整体中,男生占54.4%,女生占45.6%,样本整体男女比为1.19,基本上符合北京大学学生总体性别比例;样本中最低年龄为16岁,最高年龄为36岁,呈左偏态分布,平均年龄为22.25,其中男生的平均年龄为22.48,而女生相较平均年龄为21.95。共产党员37.9%,共青团员65.1%,民主党派0.7%,群众5.4%;理工类学生占45.7%,人文社科类占49.5%,医学类占2.6%,其他学科占1.2%;本科生为49.1%,硕士生为34.7%,博士生为16.2%,由于是采用非概率抽样法,所以在各个学历类型中,各年级学生样本基本上相同,本科生各年级的样本占到了本科生样本总体的25%,由于部分院系实行的是两年级制,所以硕士生中一二年级的样本占到了硕士生样本总体的77.2%,博士生一二年级的样本占博士生样本总体的66.0%。(如图1


 

我们需要指出的是,除去样本总体中13个人没有填写自己的来源地外,其余727名同学中有56.0%来自城市, 25.2%来自城镇,而来自农村的为18.8%,还不到样本总体的五分之一。虽然这一结果与我们之前多次的调查结果大致相同,但是却与我国的城乡人口比例完全颠倒。


 

1:样本的年级分布情况


 


 

第二节 样本情况


 

一、青年流行文化的信息来源及传播途径


 

(一)日常生活中的偏好


 

在课余时间,大家选择的主要活动内容为阅读书籍和玩电脑,选择这两项的人数都超过了半数,其中阅读书籍的有501个样本,占67.8%;玩电脑的有462个样本,占62.5%。其余一些活动,选择者均未超过半数,由多到少依次为,文体活动(266)、参加社团活动(145)、谈恋爱(120),而无所事事的人最少,为75人,占10.1%。(如图2


 

2:课余时间各项活动所占的比例


 

课余时间是否常玩电脑与性别、专业、政治面貌都无关系,与年级有一定的关系,大一与大三玩电脑的人较少,占其所在年级的50%左右,而其余年级玩电脑的比例均在70%左右。原因可能为大一刚进校,不太熟悉环境,也没有学习方面的需要而去买电脑;大二纷纷开始买电脑,因而课余时间玩电脑的比例也增加了;大三课程较忙,因而玩电脑的时间也会减少。相对而言,女生中课余时间阅读书籍的比例比男生要高10%,此外,也与年级有一定关系。大一、大二和硕士阅读书籍的较多,占本年级70%左右;大三、大四和博士研究生阅读书籍的比例都占60%左右。与专业也有关系,人文社科类学生中阅读书籍的比例比理工类高6%


 

(二)信息来源


 

在获得信息的主要媒体及影响最大的媒体中,将“网站”列在第一位的有303人,占41%,其次是“BBS”(199人)及“电视”(78人)。选择“网站”的人中男生较多,占选择“网站”总人数的60%。选择“BBS”的人中女生较多,占60%。另外,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是将“电视”列为获得信息主要媒体第一位的人中有75%是男生。


 

在上网时间方面,大多数人都每天上网,上网时间14小时的占半数以上,为448人(60.5%),4小时以上的为189人,占25.5%。上网时间与年级高度相关,从大一到研三,随着年级的增长,上网时间逐渐增加,上网时间0-1小时的人的比例逐渐减少。男女生在上网时间没有太大差别,但是在每天上网4小时以上的189人中,有64%是男生。


 

网络对人们的影响程度也表现在看电影方式上。以从网上下载为主要方式的有500人,占67.6%,其次为去电影院(98)和通过光盘(66)。


 

上网的主要用途为上BBS、收发邮件和逛网站,选择人数分别为45962%)、45862%)和38252%)。上网打游戏的170人中,有78%是男生。在其他用途上,男女生无差异。在上网聊天的296人中,大一和研一中聊天的学生的比例较大,分别为67%45%,其原因可能为刚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不太适应,很需要结识新的朋友或者还与以前的同学保持联系;而进入大学一年以后,有了新的社交圈,可能会较少借助网上聊天的方式。在其他用途中,年级对上网用途无显著影响。上网打游戏的人中,理工类的占57%,人文社科类的占39%。其余用途与专业无关。


 

手机是另外一种传播信息的途径,手机费用大多集中在3050元和50100元,分别为255人和214人,人文社科类的费用多于理工类,特别是费用在30元以下的人中大多数是理工类的。大一和研究生手机费用较多。研究生阶段与社会交往更加密切,并且有一定的补助或收入,可能会经常使用手机。手机用途主要为联络感情和工作需要,选择人数分别为54974.2%)和34046%),大四及研究生阶段手机用于工作需要的均占该年级的50%以上。女生中有83%用手机联络感情,而男生中有68%


 

二、校园流行文化总体特征和功能


 

(一)校园BBS文化


 

总的来看,在同学们对BBS文化的关注点上,总的关注方向还是很一致的,分别体现在“学校最新信息”,“获取知识”和“时事最新动向”上(如图3),因此可以看出,大多数同学都充分利用BBS传播信息的功能,并且更多的是对校园内信息动态的关注,并且将 BBS作为一个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而且引入“性别”变量和“年级”变量后,百分比无大幅度变化,说明这一结果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还是很小的,即,在对待BBS文化上,大家的趋向基本是无差异的。


 

3:对BBS的关注点


 


 

(二)书籍和报刊、杂志的选择


 

在对书籍的选择上,北大学生同样体现了相似的品味和排名取向。“学术著作”,“文学经典”和“畅销书”备受青睐,“青春派文学作品”地位上升(如图4)。这一结果说明了同学们在阅读的选择方向上仍是以自身专业为首要选择,同时也涉猎一定的文学经典,反映出同学们还是把专业知识学习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并且重视文学素质的培养,而对畅销书的关注则体现出北大学子依然具有青年群体关注和追求流行的群体特征。


 

4:对书籍的选择


 


 

 


 

但是当引入了性别变量后可以观察到,对女生来讲,最受欢迎的不再是学术著作,而是更多的倾向了文学经典和畅销书,男生则仍以学术著作为第一选择(如图5)。此外,引入专业变量,对书籍的选择影响不大。


 

5:男生女生对书籍的不同选择


 


 

 


 

另外,同学购买报刊杂志的种类都很多,数量也是很大的。在所给出的九个种类的选项中,除了“时事政治类”和“文摘类”比较突出之外(比例分别为接近50%38.4%),其它的种类比例接近,都大约在15%20%左右。但在排名第一的时事政治类中引入性别变量后,会发现有四分之三的男生选择了该类,而女生并不多,只有30%左右。所以,之所以导致该项排名靠前,更多的是男生兴趣爱好的体现。而同样,在对只占19.7%的时尚类杂志选择上进行性别分析,会发现类似的结果,女生的兴趣爱好取向在此得到了更多的体现。由此看来,北大学生总体的关注点是丰富多彩的,但性别差异较大,男女生倾向差异明显。


 

(三)喜欢的运动项目


 

对于体育项目的选择反映出,传统体育项目仍受到大多数大学生的喜欢,比例占到了67.6%,而其它三项的比例接近,都不太多,其中攀岩4.6%,轮滑10.5%,街舞7.3%。这一方面是因为非传统体育项目对身体素质的要求较高,超出了大多数大学生所能符合的标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非传统体育项目的消费偏大,不是大众化的体育选择。这在引入每月消费变量后得到的数据中得到了很好的证明。这也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经济状况对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影响,也说明北大同学在选择娱乐休闲方式的时候,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做出理性的思考。


 

 


 

6:经济条件对体育运动项目选择的影响


 


 

 


 

(四)对流行语的了解和使用情况


 

对于“超女”、“给我个理由先”、及网络用语“mspp”等,绝大数人都了解。其中普及范围最广的是周星驰式用语“给我个理由先”,有89%的人都了解。其次是“超女”,普及范围是82%。但对于这两者,使用的人都占少数,几乎不用的人都占一半以上。对于网络用语,使用较多的人占30%,几乎不用的人占44%,而且女生使用的比男生要多,这和上BBS的女生人数多于男生的情况一致。说明大学生对于流行趋势的了解程度和接受程度是两个分离的维度,由于信息化时代传媒手段的发展,流行文化的普及范围必然扩大,但是对于流行文化的认可程度则应该从使用情况来考察。


 

(五)对新潮文化的认知反应


 

对于cosplay这种新兴文化现象的态度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大学生群体的包容性和自由度。他们没有传统的偏见和思维定式,关于接受新事物和新观念,至少不会对此做出阻碍和反对。因此,“选择别人的事情和我无关”的人频次最高,比例最大,占到了58.9%。而赞叹“好有型”和相反持排斥态度的比例都很低,分别为19.6%18.6%


 

(六)对校园文化的评价


 

对于校园内的青年流行文化作为“校园整体和群体凝聚的粘合剂”这一方面的作用上,大学生是高度认可的,“非常同意”,“同意”,“一般”的累积频率达到了94.4%, 而在“拉近人际关系”、“缓解压力”、“开阔视野”以及“新型说法和词汇会成为大学生角色认同的一种标志”等四个方面,这三个层面评价的累积频率也都达到了90%以上,因此,可以说,对于大学校园文化的积极作用,大学生群体是认可的。并且也都认为现在的流行趋势和三年前相比有了很大的不同(75%的人选择同意或者非常同意),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社会急剧变化的一个缩影,并且为大学生在内的社会所认可。


 

三、社会大众文化的影响


 

(一)对电视节目的关注方向选择


 

在第一位的关注排名上,影视剧的排名最为靠前,占到了24.8%,高于其它节目;但引入性别变量后会发现,男生对影视剧的爱好远远低于女生。因此,这一数据更多的反应了女生的倾向。在新闻和访谈类节目的比例中,男生远远高于女生。


 

7:男生女生对不同电视节目类型的选择


 





0.15





0.20





0.25





0.30





0





0.05





0.10





 


 

在第二位和第三位的选择上,大学生都选择了新闻体裁,分别是16.7%14.1%。综艺类节目的比例在第三位的排名上有所提高,与之接近,达到了13.7%。因此,电视除了作为了解新闻时事、获取有效信息的途径,更多的成为消遣的方式,如观看影视剧及综艺类节目。


 

(二)对“超女”的了解


 

对于备受社会关注的“超女”现象,北大学生们显示了他们独特的欣赏品位和独立的评价标准。 对于了解程度,不是类似大众的追逐,而是有距离的关注。在数据中显示,“非常了解”的占了仅仅13.3%,而“了解一些”的占了55.8%,只是听说过的有28.3%,累计84.1%,完全不知道的有2.6%。这一方面说明,北大学生并非躲在象牙塔中与世隔绝,社会上的热潮也会渗透到这个群体,但在程度上却被大大降低。对“超女”的冷眼静观,反映了北大学生文化的独立性和独特性,这也是和其他群体区别的重要特征。


 

在对看“超女”节目的次数测量上得出的结果为:至少看过一期的占50.8%,一期也没看过的占39.6%,而几乎每期都看的占2.6%。这是对上个题目的又一个证据支撑。虽然至少看过一期的占到一半以上,由上题信息可以推断,看的次数也不会太多。


 

对“超女”热潮持续时间长短的看法中,非常同意其会快速消退的占到20.9%,同意的占到66.3%,一般的占到24.7%。仅前三项的累积频率是90.9%。因此,北大学生对“超女”的态度很明显是比较冷静的。


 

在样本总体中,通过“超女”节目了解“PK”这一词汇的比例是32.7%,通过游戏了解的有30.5%,比例上的接近也反映了“超女”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平常程度,并从侧面说明了游戏对大学青年流行文化的影响。


 

四、校园原创文艺及其发展


 

 


 

(一)校园原创文艺的类别与其影响


 

我们设计了专门题目调查在北大学生中间哪种原创文艺样式的影响更大,选项中包括了文学作品、原创歌曲、校园DV、舞台剧、曲艺作品、原创动漫等共六类原创文艺载体,调查结果显示,选择了解它们的分别有32.3%53.1%41.5%21.6%10.5%7.6%,通过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校园原创歌曲、校园DV、原创文学作品是学生中间较为流行的原创文艺样式,校园原创歌曲尤为突出。


 

8:原创文艺样式的影响


 


 

(二)校园原创文艺的传播途径


 

在了解原创文艺的途径上,网络以53%独占鳌头,校园海报(48.6%)和周围人的介绍(39.2%)紧随其后,而参加活动、欣赏演出、购买CD等方式发挥的作用则不甚重要。


 

由此可见,网络仍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原创文艺要想在学生中产生广泛的影响,网络阵地一定要占领,要通过在网站、论坛等的宣传使网络时代的受众能够得到信息,进而深入了解并加以传播。


 

(三)关于校园原创歌曲的影响力


 

我们针对校园原创歌曲这一在学生中间影响最大的原创文艺现象进行了专门的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者听过的北大校园原创歌曲普遍不多,选13首的占49.3%,而选择一首也没听过的也达到了39.7%,二者相加占了绝大多数,(我们的选项中共给出了12首北京大学学生创作的歌曲作品)。这突出地说明了即使是原创歌曲这一学生了解最多的原创文艺领域,目前的创作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还都无法满足他们的要求。这一点,我们的另一个问题的分析——学生更多的希望听到专业人士创作的歌曲(首选74.7%,超过原创的首选13.9%)也说明了校园原创歌曲还应进一步加强建设。我们的调查还给出了友情类(56.6%)、爱情类(50.9%)、励志类(44.9%)、搞笑类(44.7%)依次为学生们最喜欢的原创歌曲内容的类型,说明学生的兴趣更多的是在跟自己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情感方面,菁菁校园应该是校园歌曲永远的主题,也最能赢得同学们的心。


 

还有,在获知歌曲的途径中,更多的人是通过学校的各种宣传得知的,超过自己的兴趣使然和同学的推荐在具体的传播途径喜好中,网络(57.8%)、文艺比赛(36.2%)、演唱会(30.0%)位居前三位,再次说明了网络在大学生中的重要作用,也说明了同学对文艺比赛和演唱会等现场演出形式还是有很高的欢迎度的。


 

(四)关于参加文艺活动的态度


 

在对被调查者行为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有51.1%的人乐于参加有组织的文艺活动形式,其中能够结识更多的朋友(34.2%)是他们选择参加这一形式活动的主要原因;另外有几乎与之相当的人(47.3%)选择自发进行文艺活动,但他们中间只有23.5%的人是对有组织的活动形式不感兴趣,而14.9%的人是没有找到合适的组织。


 

被调查者在对学校各类组织的偏好中,社团50.3%和所在班级47.0%占据了绝对的优势。由于社团的参加完全出于自愿,并且北大的社团建设一直非常优秀,社团的高参与率不足为奇。班级的高参与率则可能是因为班级的活动更能给参加者以一定的归属感,并且可以促进班级同学感情的沟通和班级的团结。在现有的活动中,十佳歌手大赛(47.3%),新年狂欢夜(45.7%)和新生文艺汇演(34.5%)位列学生最喜欢的活动前三名,说明在学校的青年流行文化中,学校团委及学生组织拥有一批广受欢迎的品牌节目。


 

(五)对原创文艺工作发展的希望


 

在对这一问题进行的调查中,位列第一位的是希望能更贴近大学生群体(50.9%),第二位和第三位分别为希望丰富活动的内容和形式(48.5%)和增强互动性(40.4%),这些都应是我们未来原创文艺发展的方向。


 

第四节 结论与讨论


 

此次调查的结果显示,当前北大青年流行文化呈现出以下六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从总体上看,北大青年流行文化呈现积极健康向上的整体性特征。绝大多数北大青年学生都具有正确的学习生活态度,他们能够正确处理好学习和娱乐的关系,具有求知好学的精神,重视专业文化的学习和其他各方面知识的吸收;在娱乐休闲方面,能够合理安排自己的课余生活,并具有理性的文化诉求和高雅的兴趣品位,能够选择健康合理的休闲方式;并且能够综合考虑经济条件与时尚偏好。


 

第二,从内容结构上看,北大青年流行文化呈现较强的多元化和兼容性的特点,但是“雅文化”和传统内容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校园文化形式多样,内容层次丰富,既包含传统文化、主流文化,又反映现代流行趋势,并且北大青年对新潮文化持有较强的包容心态。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北大校园中的青年流行文化,只是反映了校园文化现象的普及形势,而并不是一种与主流文化相对立的亚文化形态。在大学校园,“流行”并不等同于低俗,校园流行文化中最能够得到接受和认同、最具有持久生命力的,还是凝聚学术文化精华以及具备丰富内涵的“雅文化”和传统内容。这从我们对书籍、报刊和体育活动的调查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即使是就载体形式而言,“读书”等传统形式也占有较大比重。


 

第三,从形成上看,北大青年流行文化有其颇具时代特色的运作机制。年龄差异导致了青年与其他年龄段人群的文化趣味的不同,即文化趣味的代际差异,这是青年流行文化特点形成的最主要的根源。[①]同时,高校校园也形成了一个与社会相对独立的半封闭系统,这个系统内有着不同于社会的行为规则,并直接影响着青年流行文化的创造和发展。在高校,共青团以及学生会、研究生会、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成为青年流行文化的重要组织力量。此外,青年流行文化的传播途径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这也直接影响到了青年流行文化的形成。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前,青年流行文化的传播方式主要是文字、口耳相传以及影视与磁带等,传播速度相对较慢。随着电脑、网络以及手机等的普及,新的信息科技媒体逐步替代传统媒体成为流行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大大加快了传播的速度。在高校内,大学生观看电视远不如使用网络便利,这助长了网络的地位和影响力;同时,网络与手机的普及更是为青年流行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对观看电影方式的调查,突出表明了网络相比电视和影院的相对优势。在“PK”一词获知途径的调查中“电视”遇到的“网络游戏”挑战,则说明了大学生群体区别于社会普遍情况的特征,再次证明了青年流行文化形成机制的特殊性。


 

第四,从在整体学习生活中所占地位来看,青年流行文化已经成为北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课余时间的休闲活动选择上,玩电脑排在首位,并且以浏览网站、上BBS、聊天等现代化娱乐方式为主;而在学习上,网络和手机等现代化工具也成为同学获取信息和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绝大多数人都会主动接触和接受流行文化(92%),他们通过欣赏流行文化、并将其作为娱乐方式来舒缓压力、调节情绪(56.9%),在学习之余调整休息(56.5%),甚至有人在学习时通过听流行音乐来排除干扰(14%)。可见流行文化已成为青年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内容。但是,流行语的了解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距离,也说明对流行文化的具体内容的影响应作具体考察,不可想当然地推理。


 

第五,从功能上看,大学青年流行文化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和谐校园的建构具有重要的影响,并以正功能为主。首先,文化活动不仅能够开阔同学们的视野、丰富其知识储备,而且能够引导正确的爱好旨趣和价值取向,从而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文明生活、健康成才”的目的。其次,当前的大学生面临着来自功课学习、人际交往、生活条件、工作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青年流行文化以其兼收并蓄、丰富多彩且积极向上的独有姿态,可以分别满足有着不同经历、不同问题的受众群体的各自需要,成为校园生活的“减压阀”,有助于提供有效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缓解多方压力,促进心理和谐。再次,如何加强校园凝聚力,促进同学之间的有机团结,增强合作意识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在这方面,校园流行文化同样可以给出答案:对相同或相似的文化现象的共同关注,是让同学们走到一起来的有效聚力;共同的文化旨趣和业余爱好也会对拉近人际关系、增加团队默契起到重要作用;而青年人圈子里专有的符号、语汇和沟通方式,更有可能会成为大学生角色认同的一种新的标志。


 

第六,从文化生态上看,社会大众文化和校园青年流行文化存在相互影响和渗透的互动作用机制。由于青年好奇求新的群体特征,加上现代化信息传播途径的影响,北大同学也会有关注、接受并实践大众流行文化的行为,但这并不是盲目的随波逐流,而是结合实际条件和切身需要的理性选择。正是由于青年大学生这种理性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使得校园流行文化具有区别于社会大众文化的独特特征。由于传播手段的发展和信息的普及化,社会大众流行文化对校园文化有一定的渗透,但是社会大众文化进入校园,并不会对北大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起到决定性的影响作用,而是会经过一个“校园化”进程,即理性的筛选过程,最后是社会大众文化被校园文化改造并内化为自身的有机部分。


 

综上所述,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青年流行文化可以并且应该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和载体。同时,着眼于青年流行文化健康发展以及充分发挥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今后在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以下五个方面还需要引起重视:


 

第一,从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关系上看,北大青年流行文化的正面引导工作应引起高度重视。校园流行文化不仅给同学提供休闲娱乐的方式,也传递着价值观念和人生态度,塑造着青年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个人品格。当前,在经济体制改革以及社会和思想发展变化的影响下,社会文化和大众流行文化正发生着重要的变化,对校园文化影响和渗透的攻势也不断加大,我们要看到流行文化的阶段性,同时也要区分辨别其不同成分的持久性和嬗蜕性,思考在引导校园流行文化的发展中应该保留什么,摒弃什么。


 

第二,从青年流行文化的“多元”色彩来看,北大青年流行文化的针对性建设应引起高度重视。北大青年群体内部存在“小众化”的分化特征[②],性别、年级、学科都可能产生特殊的文化诉求和偏好,成为群体差异的重要变量,要更好地发展校园文化,使之真正贴近同学生活、发挥育人功能,就必须了解掌握不同文化受众群体的特征,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文化服务项目和文化活动形式。


 

第三,从青年流行文化的载体形式来看,北大青年流行文化的媒体引导创新工作应引起高度重视。在青年群体中,由于电脑、网络以及手机的普及,现代化的媒体逐步的替代传统媒体如电视、广播等,成为流行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尤其是BBS已经成为具有较强共性的传播载体,并且是学生了解校内信息的重要窗口。因此学校应该重视网络平台,尤其是BBS在传播信息、影响流行文化方向上的重要功能,重视手机的交流、信息传播和娱乐功能,并加以积极正确的引导。


 

第四,从青年流行文化的组织开展来看,北大青年流行文化的组织工作应在了解需求、整合资源和改进活动形式等方面引起高度重视。在校园流行文化和原创文艺的推广中,组织和个人的作用是旗鼓相当的(有51.1%的人愿意参加有组织的文艺活动形式,而有47.3%的人更倾向于个人自发的文艺活动),也说明我们当前有组织的活动还是流失掉了将近一半的同学。根据调研,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在组织过程中更多地考虑到同学们的兴趣和意见,尽量地开展同学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不要使组织的活动流于程式化,要尽量多地吸引同学的参加,才更有利于校园文化在学校正确引导下更好地发展。因此,学校一方面可以更多地通过社团和班级来开展校园文化的创作和推广,这样就可以调动尽可能多的同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应该对团委和两会等组织的活动形式、内容、宣传手段等方面进行反思和改进,尤其是要重视有相当群众基础的大型品牌项目的发展完善和推陈出新。


 

第五,从青年流行文化的建设内容来看,原创文艺工作应引起高度重视。校园原创文艺是北大校园流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调查中可以看出,一方面学校近些年校园原创歌曲推广工作卓有成效,一些校园DV和文学作品也能在学生中间产生一定影响,另一方面其他形式的原创文艺亟待发展,不应局限在有限的几个方面。另外,在全体被调查者当中,还有20.2%的人有过创作这些作品的想法。同学对校园原创音乐的了解,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校的宣传,反映出宣传手段的重要性,也提出了更高的工作要求。尤其要指出的是,在一些随机的个案访谈中有很多同学反映,其实大家想要通过演唱会等具体活动和CD等实物载体欣赏校园文艺的需求是很大的,但是获取的途径比较受到限制,这就需要学校相关组织在次方面加大力度,以增加同学们接触了解校园原创文艺的机会和途径。贴近学生、丰富内容和形式以及增强互动性更应为重要的努力方向。


 

 


 

责任编辑:孙 明


 







[] 参见陆玉林:《当代中国青年文化的回顾与反思》。



[] 参见周国文:《阶层化和小众化:青年流行文化的新态势》,《中国青年研究》200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