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浅谈高校优秀教育资源开放的策略

作者:李宇宁 发布日期:2010-12-14

摘 要:知识经济的到来使大学从工业经济的社会边缘进入到知识经济的社会核心,从而大学的职能也在发生了改变,大学的开放性是现代化大学制度的重要标志,终身教育是大学教育开放性的重要体现。开放高校优秀教育资源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符合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高等教育 大学理念 开放性


 

2004年暑假,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科院研究生院等九所国内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率先开办暑假小学期,也称作暑期学校,这一举措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暑期学校在发达国家并不是新生事物,哈佛大学的暑期学校最早可以追溯到1871年,业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开放式的办学理念和规范高效的配套措施。我国大学近年来不断推动教学改革,开设暑期学校,从大学教育改革的角度分析,其动力来源于对大学教育理念和大学职能的重新认识。


 

在传统的观念中,大学的教育常常与学生在经济上的成功和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联系在一起,这使得大学本科的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局限在传统的学术和专业领域的正规教育内①,专业划分过细,不同专业间的壁垒森严。随着当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多学科和交叉学科领域对科学技术发展的贡献日益增加。这些都对当代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要求大学教育能够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大学不仅提供系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训练,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对知识的兴趣和获取知识的方法,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因此,大学教育既是一个获取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发展智力的过程。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传统的单向的知识灌输开始向双向的自主学习转变,以课堂内学习为主转为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结构化学习与非结构化学习相结合的新的大学教育模式。国内几所主要大学都开始压缩学时和减少学分数,在暑假期间开办小学期,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这些举措就是在这样的教育教学改革理念的指引下开始实施的。可以说,从专业教育向通识教育的转变,强调素质教育和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以后所出现的新现象,是高等教育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要求所采取的积极的改革措施。


 

在大学教育理念发生变化的同时,对大学职能的重新审视也是这几年我国高等教育界始终关注的话题。从几所大学的暑期学校中我们不难看出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开放性。以北京大学为例,其最初的定位就是开放的暑期学校。这种开放性表现在很多方面,包括授课教师既有国外大学的著名教授也有兄弟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所开设的课程既有面向全校学生的半开放型课程,也有面向外校学生和社会人员的完全开放型课程;部分承担着重大科研课题的实验室也向研究生甚至高年级的本科生开放,鼓励他们参与科学研究;另外,这种开放性还体现在学生之间、学校之间、甚至国家间的交流,几家开办暑期学校的高校之间实现了学分互认;北京大学2005年的暑期学校有25名在校生远赴北美,与来自意大利、西班牙、韩国、缅甸等世界各地的学生一起参加了为期6周的“北大-耶鲁暑期学校”,与此同时,首届“北大-哥伦比亚大学暑期项目”在北大举办,八十多位哥大学生中有38位同学选择住在学校周边的中国家庭中,全方位地感受中国文化和普通人的生活。


 

现代大学的教育理念起源于19世纪初的德国洪堡改革,这次改革所确定的“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授治校、教学与研究相统一”等理念成为现代大学制度的基础。洪堡精神在过去的近二百年的时间里为世界高等教育的繁荣,乃至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社会生活在不断变化,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和社会定位也随之不断改变。洪堡认为大学应独立于社会经济生活,科学的目的在于探索纯粹的学问,探求真理,而不在于满足实际社会需要①。大学以纯粹科学为任务,大学所从事的活动相对独立于社会生活之外,与社会经济对知识技能的要求往往存在较大的差距。但是,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条件下,经济增长更多地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加快,大学从工业经济的社会边缘进入到知识经济的社会核心,从而大学的职能也在发生了改变。1862年美国《莫里尔法案》的颁布,表明大学直接服务于社会这一新职能的产生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8年10月公布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中把大学的职能地位在:一是大学要完成“教育、培训和开展研究的使命”,二是大学要“促进全民终身教育的实施,成为全民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推动力量并为此而变革,自我改造”;三是大学要“通过研究、创造和传授知识,通过恰当的科学鉴定,为社会服务,促进文化的、社会的与经济的发展,促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发展,促进社会人文科学的发展以及艺术创造领域的发展”①。


 

传统大学是以保存传递知识、解释注解知识为主,而现代大学是以探索发现知识、传播应用知识为主。现代大学理念把服务社会作为大学的重要职能之一,大学不再是独立于社会经济生活之外的象牙塔,它必须通过人才培养和知识传播间接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必须通过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直接参与经济建设。因此,不难看出,大学的开放性是现代化大学制度的重要标志。这种现代大学理念在中国现当代教育史上并不陌生。早在蔡元培时代的北京大学,蔡元培先生所提倡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就非常典型地体现了“开放性”这一现代高等教育理念。正是在这个先进理念的影响下,北京大学才得以成为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但令人遗憾的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高等教育长期沿用前苏联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统一计划管理,过多地强调人才培养的专业化,人才缺乏适应性和创新性。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大学缺乏办学自主权,政府部门各自办学、独立管理、条块分割,导致办学效益不高,大学失去了它应有的活力。改革开放以后,这种现象得到了彻底改变,我们开始认识并自觉地遵循高等教育的客观规律,出台了一系列鼓励高等教育发展,提高大学教学科研水平,提高大学参与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能力的重大举措,我国提前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部分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校在国际教育界和学术界的地位也不断提高。


 

终身教育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又一个重要趋势,是高等教育开放性的重要体现,这种教育思想最早形成于上世纪60年代。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报告,对终身教育思想做了系统化和理论化的阐述,总结了发展终身教育的必要性和客观合理性②。终身教育的观念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传统的一次性的教育方式已经不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正规学校教育所传授的知识远远不能应付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需要。在知识经济社会里,社会产业结构变化和职业流动的速度加快,社会要求人们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要求,不断用新的知识和技术武装自己,使个体的发展与时代同步。因此,知识经济社会必然是一个终身学习化的社会,学习不再纯粹是工作的先期准备,不断学习变成工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终身教育的观念很快得到一些发达国家的响应,并在这些国家以立法和教育政策等形式加以贯彻实施。1976年美国通过了《终身学习法》,1990年日本颁布了《终身学习振兴法》。


 

终身教育与国家的经济发达程度和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密切相关。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腾飞,我国的高等教育迅猛发展,提前实现了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重要转变。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建立学习型社会和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目标,其核心就是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概念的提出,对我国的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传统的本科教育之外,高校还应在本科后教育,也就是研究生教育和继续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建立终身教育体系的过程中开发和利用高校的教育资源,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应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企业是终身教育最大的需求者,高校则是企业进行员工培训的重要基地。世界著名的大型企业集团都非常注重与高校的合作。三星集团出巨资资助成均馆大学,不仅极大地提高了成均馆大学的教学和科研实力,也为三星公司的人才引进和员工培训创造了优越的条件;芬兰20年来在软件技术和无线通讯产业方面始终走在世界的最前沿,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诺基亚公司注重与大学的合作,开发新型的人事培训模式,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美国硅谷依托斯坦福大学和伯克利加州大学的科研力量,率先提出了政府、企业、大学三方合作模式。几乎与硅谷同时发展起来的128号公路科技园区则依靠的是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据统计,自1990年以来,麻省理工学院的师生平均每年创建150个新公司,把最先进的技术与市场结合起来,创造了巨大的效益。在开发高校教学资源的过程中,根据高校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有针对性地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实践证明,这既有利于推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高校相关学科的建设,提高教学科研水平。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网络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同时也改变了知识的传播途径和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整个社会人群的知识结构及其形成过程也随之发生了巨大改变。传统的线性的、平面的学习,变成了立体的、多媒体的、非线性甚至跳跃性的学习,知识传播的方式也从线性的、纸面的传播变成扩散性的、数字化的传播。最先研究这个新现象的仍然是信息科技发展较早的西方发达国家。早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克莱蒙特大学教授凯尼斯.格林(Kenneth Green)发起并主持的一项名为“信息化校园”的大型科研项目,专题对信息时代的教育教学、校园管理和生活服务等进行了全面研究,进而提出了建设既面向校园内、也面向社会的超越时间、超越空间的数字化校园的概念。我国在90年代末网络技术迅速普及,整个社会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的关系越来越密切,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正式把教育信息化写入文件,并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因此,今天我们讨论高校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就必然要放在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来讨论,大学数字博物馆、数字图书馆建设发展迅猛;现代远程教育在关键技术上已经实现突破,教育信息技术标准化建设初步形成体系。在教育信息化的平台上,高校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开放高校优秀教育资源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符合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应着重处理好以下几点:第一,按照大学服务社会职能的要求,调整学校内部的科研组织和学科组织,针对国家和区域社会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的需求,整合教育教学资源和科研资源,提高参与重大科研项目和理论研究课题的能力。第二,应加强与政府、企业的合作,从合作研究、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咨询服务和人员培训等方面加大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拓展和提高大学服务社会的层次。第三,对于社会急需的应用型学科,应以市场为导向,以需求为导向,不断调整学科结构和人才培养方式,推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第四,推进国际合作和校园的国际化,积极创造机会鼓励学生参与国际交流,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作者:李宇宁 北京大学校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副主任


 

责任编辑:王 伟


 

 


 


--------------------------------------------------------------------------------


 

① 詹姆斯•杜德斯达:《21世纪的大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① 陈洪捷:《德国古典大学观及其对中国大学的影响》,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② 谢和平:《公立大学的社会职能和时代使命》,《光明日报》2005年7月20日。


 

① 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第211页,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②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