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引领当代大学生管理工作

作者:严敏杰 发布日期:2010-12-14

要: 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与领会,是党章规定的共产党员的基本义务,也是共产党员加强党性锻炼、改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如何真正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如何把“三个代表”思想的科学内涵贯穿到日常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去,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提高自身素质,深入开展工作的重要途径。本文结合北大当前的学生工作,通过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的分析,对提高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更好地推进学生工作的发展和进步作了重点探索。


关键词:“三个代表” 大学生 学生工作干部 管理工作



北京大学正在全面深入地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全面学习与深入领会,对北大学生工作的发展和完善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学生工作而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是非常明确的:在思想方法和思想观念上要与时俱进;在工作中要增强创新意识,把创新的理念、创新的要求落实和体现到本职工作中去;在意识上要强化超前服务的意识,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局部服务为全局服务,变一般服务为优质服务。只有如此,我们的学生工作才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一、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内涵的理解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由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构成的,体现在国家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而最核心的三句话:“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建设的核心问题和总纲领。


生产力作为推动社会前进最活跃、最革命的力量,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一切执政者如果不能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其执政的第一要务,其执政地位必然会动摇。在当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领导作用,以及党自身的存在和发展,都是与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才能为发展先进文化提供物质基础,为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供可靠的保证。始终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要勇于探索和开拓生产力发展的新形式、新特点,不断改革一切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和上层建筑,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充分发挥党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表率作用、代表作用以及领导经济进步潮流的作用,提高党领导经济的能力和水平,巩固党的经济基础。小平同志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服务社会的重要基地,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文化属于上层建筑,既包括了科学、技术等知识性的内容也包括了信仰、道德观念等价值性的内容。先进的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先进生产力决定并影响着先进文化,先进文化反过来又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要在世界高新科技和信息化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文化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当今时代,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搞好文化建设,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重塑中华民族的崇高精神,巩固党的文化基础。高校作为文化重镇,有责任推动人类对先进文化的传播与弘扬。


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终目的。党的性质决定了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有人从抽象的一般政党理论推论说,任何政党都有自己的利益,执政是政党的最高目标,也是任何政党的核心利益。诚然,我们党也要执政,从不讳言我们要牢牢掌握执政权,但是,执政是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而不是为自己谋私利。个别人和个别地方组织或者可能会借助执政权力为自己、为小集团谋利,但他们不能代表党的整体。而且,为了防止这种现象发生,无产阶级政党自诞生以来就进行着艰苦的制度探索,巴黎公社的实践就是很好的证明,并得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很高评价。总的来说,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无论是致力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致力于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还是致力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更好地代表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在新的形势下,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最集中地体现在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中,即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当然,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整体利益,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那样,总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特别是在今天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任务十分繁重、各种矛盾凸显、加剧的时期,各种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很多利益诉求相互对立,阶层冲突日趋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坚持和落实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以人为本”的原则,更好地整合各种不同利益要求,并作出正确的利益判断和利益取舍,已经成为检验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的先进性以及执政能力的重要试金石。



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学生工作的要求



从以上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内涵的学习理解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就是要坚持与时俱进,坚持党的先进性,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键是与时俱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重要品格,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新成果和新境界。作为一名高校学生工作者,必须在思想上、理论上、工作方法上紧跟时代的步伐,提醒自己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能够以深邃的历史眼界和宽广的世界视角来观察、分析和研究新的历史条件下国际国内形势发生的新变化和出现的新情况,来回答和应对时代发展所提出的新挑战和新课题,努力做到既不割断历史,又不迷失方向;能够理性地分析现阶段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尤其是北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掌握学生中的热点问题并迅速给予解决。也只有如此,北大的学生工作才能够赶上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步伐,才能够真正实现与时俱进的要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真正保持党的先进性,是党的性质和使命的必然要求,也是巩固党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的现实要求。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在当今中国,党的先进性必须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去考察,放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奋斗中去考察,归根到底要看党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党的先进性又必须通过党员的先进性来体现。党员队伍状况直接关系到党的先锋队性质、党同群众的关系和党组织的战斗力。而具体到高校学生工作,则是我们的学生工作队伍是否具备了党的先进性的要求,是否具备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要求。高校是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服务社会的地方,如果没有一支踏实肯干、锐意进取的科学化的管理队伍,高校就不可能实现其三大功能,就不可能实现其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所以,在现阶段,我们要保持党的先进性,就必须在实际行动中不断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不断地进行思想教育,提高管理能力和理论分析能力。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党的性质和宗旨要求我们必须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学生工作的本质是服务学生、帮助学生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中去,最终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有用之才。新的《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明确把学生的权利、义务法制化,这也意味着我们对学生的管理工作要以学生为本,实行人性化管理。而我们在工作中所坚持的一切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全部工作,以及我们所制订的一切条例、管理办法都要顺应民意,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得到广大学生的支持和拥护,我们的教学、科研工作才能在稳定、和谐的氛围中迅速发展。



三、如何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去解决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核心问题


——基层学生管理工作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能否以良好的思想状况来承担历史的使命,能否以健康的精神面貌迎接世纪的挑战,这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而归根结蒂是我们的基层工作基础很不牢固。因此,我们必须认清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特点和难点,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与时俱进,敢于创新,努力开辟新形势下学生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1、基层学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队伍建设参差不齐,缺乏科学系统的管理机制


目前北大的基层学生工作队伍参差不齐。就北大校本部而言,班主任与学生的比例较为合理,而专职学工干部与学生的比例过低。以20052006学年为例,校本部有班主任约480人,院系专职学工干部61人,各类学生20710人,班主任与学生比为144,专职学工干部与学生比为1340;就不同院系学工队伍与学生的比例而言也存在较大差异。以20052006学年专职学工干部与学生的比例为例,最高的是考古文博学院,为1110,最低的是信息学院,为1815。班主任绝大部分是兼职教师,有较重的科研和教学任务,很难在学生工作上投入足够的精力。而且班主任津贴很少,又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因此,出现了一些班主任对工作不够重视,应付差使,有的班主任却整日忙于其他事务,对学生了解不多,关心不够,甚至有些基层班主任只是挂名,形同虚设,而更多的教师因科研教学任务重不愿承担班主任工作,个别院系因此只好从研究生中选派。


我校已经有了较好的选拔学工干部的机制,但在干部的考核与评估方面还很不到位。首先,缺乏科学的评估机制。对学工干部工作表现的判断,主要凭印象。其次,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对表现突出的学工干部,缺少应有的奖励措施。再次,缺乏监督机制。对于没有尽到职责甚至有失职行为的学工干部,没有相应的惩戒措施。而最核心的问题是对班主任的一些硬性规定难以得到执行,原因有二:一是有些院系规定了承担一定的社会工作是职称评定的必要条件,但学术委员会研究职称问题时往往忽视社会工作(这里有一部分是人为原因);二是基层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碍于情面,无法对不合格的班主任进行有效的约束,更不敢在评定职称时对班主任的不足予以指点。所以说,机制不完善,是学工队伍在一定意义上存在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也一样的现象的主要原因。


2)思想政治教育力度不够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高校的学生管理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一些基层学工干部的素质和能力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大学生在生理、心理发展上存在着许多矛盾,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学生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行为准则等越来越多元化,这就要求学工队伍必须针对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提供个性化服务,识别并协助解决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主动开展学生广泛参与的群体活动,帮助学生养成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缓解就业带来的心理压力等。而目前,我校院系学工干部不能完全适应形势的变化,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不足,有的院系甚至长年都不给学生开一次形势报告会或思想动员会,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工作方法比较单一,理念落后,不能适时调整工作思路。


3)学生工作人员的职责不甚清晰


学生工作的特点是头绪多,任务重,间断性和突发性强。学工干部对休息时间和节假日加班已经习以为常,在特殊时期,往往坚守到深夜。随着学生工作事务不断扩展,院系学工队伍承担的工作日益繁重。目前,院系专职学工干部人数有限,完成日常事务管理尚需班主任和学生干部的支持,无法集中系统地进行理论学习和能力训练,也不可能经常性地走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状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2、对基层学生工作的思考


1)实现学生工作人员的职业化


1991年美国出版的《学生服务》一书中指出:学生工作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一种专门职业。纵观美国高校学生工作发展的历史,我们看到,从早期美国高校的学生工作到现代美国高校学生工作,美国教育委员会始终明确学生工作是一门专业科学,学生工作是一种专门的职业,从业者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训练。


从职业化的内容来看,从事这一工作的人员首先应经过专业的学习和培训并达到职业的基本要求,即应掌握较为专业的教育学、管理学和心理学科的知识和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的能力和职业指导的能力;其次,高校学生工作作为一种职业,就必须保持学生工作干部队伍的相对稳定性,逐步建立工作人员的考核、激励、晋级、干部输出等机制;三是应根据国家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对高校学生工作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


要真正实现学生工作的职业化,就必须避免两个误区。一是把高校学生工作这一专门的社会职业等同于行政管理。我国传统的高校学生工作管理制度,就是把高校学生工作行政化,把学生工作纳入行政工作,把高校学生工作者混同于一般的行政管理人员,基层学生工作的编制由基层院系统一分配。这一规定势必会淡化学生工作者的角色意识和职业意识;同时,许多事务性的行政工作都推到了学生工作者的身上,会造成学生工作人员的职责混乱。二是把学生工作人员等同于专业教师。学生工作人员不同于一般的教师,即便他承担着一定的教学、科研工作,他也要具备高校学生工作的从业资质要求和专业技术技能标准。一个优秀的高校教师,不一定是一个合格的高校学生工作者。所以,必须使高校学生工作人员从教师职业中分化出来,这是学生工作的职业性质对其人员的要求。


2)实现学生工作人员的专业化


专业(profession)是职业(occupation)分化和发展的结果,是指需要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职业。从社会分工、职业分类的角度来看,专业是指一群人经过专门教育或训练,具有较高深的和独特的专门知识和技术,按照一定标准进行职业活动,从而解决人生和社会问题,促进社会进步并获得相应报酬待遇和社会地位的专门职业。专业化是指某项工作应由专门的人员经过专业的培训,进而专门从事某项工作并不断提高的过程。这是工业化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分工与协作中的基本要求。[1] 高校学生工作从性质上讲无疑是一种专业,既然是一种专业,自然也要求从事该项工作的人必须具备专业素质,努力向专业化发展。具体而言,基层学生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知识,有驾驭全局和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能及时、合理地解决学生个人在成长中所遇到的思想困惑、专业学习、心理障碍、人际交往、职业选择等诸多问题;同时,还要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特别是对党在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更要有深刻的领会,要有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能随时分析学生的思想动态,并结合国内外形势,给学生召开形势报告会,能够在实践中真正发挥教育者和管理者的作用。


3)确立学生工作在学校应有的地位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不仅需要有一流的教学和科研,还要有一流的管理,所以整个学校上下都要把学工提升到应有的高度,在经费、人力、制度等方面给予相应的保障。而实际上,目前院系学生工作并未得到学校、院系领导的真正重视,从学校层面来讲,学生工作办公室的“虚体性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学校对学生工作的认可程度;在学生活动经费上,学校除了班主任津贴和学生的临时困难补助外,并没有额外的学生活动经费;在人员配备上,教育部明文规定专职学生干部与学生的比例为1120150,而在实际落实上并没有真正落实这一比例。各院系的学生工作往往由主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专职或兼职)负责,下面由团委书记和学工部选留的学生干部组成,有的院系把就业工作划分为学生工作的一部分,就业工作人员一般由院系负责人事或党务的人员兼任,个别院系有专职人员。在工作安排上,院系学生工作干部除了完成一些常规性的工作外,还要承担诸如学生献血、迎新、回家订票、收发报纸信件等繁杂事务;在编制方面,有些院系的行政人员超编,院系领导则会很随意地将学生工作的编制划拨给院系行政;从经费上讲,院系往往严格控制学生工作的经费,甚至有的院系获悉学校提高了班主任津贴和学生临时困难补助后,立即减少对学生工作的经费支持;从对干部的使用上看,学校和院系对学生工作干部的培养缺乏长远规划,不同程度的存在重使用、轻培养,重经验积累、轻理论提高等情况,为学工干部提供的培训学习机会比教员少很多;从学生干部的出路来看,大多数基层单位的学生工作体系比较僵硬,学工干部的出路比较狭窄,这种局面直接影响了学生工作队伍的健全与稳定。所以,当务之急是使学生工作办公室实体化,并在经费、编制上给予保证。只有如此,方能推动基层学生工作的良性发展。


4)加强制度建设,为充分发挥学工队伍的作用奠定基础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已有适合自己发展的规章制度,但这些管理制度总体上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如制度本身缺乏可操作性、学校政策与基层院系规章有冲突、有的制度不系统不完善、有的缺少理论的支持、有的历经多年而没有更新等等。要促进高校学生工作的高效发展,就必须在法律的基础上,依据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进一步完善高校学生工作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完善基层班主任工作条例,在全校学生工作队伍中建立岗位责任制,各单位要明确各自的分工和岗位职责,真正做到各负其责,各尽职守。


具体来说,主要是建立和完善以下各项制度:


首先,建立和完善基层学生工作干部的考核、激励机制


对基层学生工作干部的考核需要根据基层院系学生工作的特点,建立科学的考核标准和完善的考核办法。从现状来看,班主任工作的主流是好的,而只有部分班主任工作不到位,热情不够,因此,我们的考核要与激励机制结合起来,如制订学生工作量化考核办法,每学年对学工干部的工作进行全面、细致的量化和总结,对先进者进行奖励,对落后者提出批评意见和整改措施。同时,将个人的考核结果作为发放岗位津贴、工资长级,晋升职称和职务等方面的重要依据。


其次,进一步完善班主任制度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维护高校稳定的重要组织保证和长效机制。必须认真做好辅导员、班主任队伍的选聘配备工作,大力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的培养培训工作,切实为辅导员、班主任的工作和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因此,学校相关部门应制定和完善班主任工作条例,高标准、多渠道选配好班主任,明确班主任的职责,制订班主任量化考核办法,根据出勤情况、教书育人情况、班级成效、学生评议、任课教师评议、院系党政领导和有关职能部门的意见等各方面的成绩,进行综合评判。同时,也要加强对班主任的激励机制,针对班主任自身科研和教学任务较重的情况,学校和各院系还要制定相应的措施,如提高班主任津贴,对班主任工作实行量化管理,把班主任工作作为职称晋升的重要条件等等,以调动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


5)加强对学生工作人员的网络培训


网络正以其强大的生命力与渗透力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网络也越来越成为高校学生获取信息、开阔视野、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然而,在现实中学生更多的是利用网络玩游戏、娱乐、交友,这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也为高校学生管理带来了很大的不便。网络技术的发展给高校大学生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如果没有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就无法做好管理工作。目前,许多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对网络知识知之甚少,电脑使用很不熟练,还以传统的经验管理来解决信息时代的新问题,明显落后于时代的步伐。信息时代要求学生管理工作者必需掌握网络信息技术,熟练使用现代化的办公软件,学习网络管理技巧,收集、分析网络信息,关注学生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因此,高校应该主动加强对学生工作人员的网络知识培训,以解决这一领域存在的被动局面。


作者:严敏杰 北京大学学生工作部副部长


责任编辑:王



参考资料:


[1] 李正赤:《论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5期。


[2] 猛:《从哲学的视角看“三个代表”对邓小平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唐都学刊》,2005年第5期。


[3]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52号,2005113


[4]《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 2004年11月17


[5] 王 维:《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探讨》,《中国成人教育》,2004年第12期。


[6] 吴苏芬:《网络时代的学生管理工作探讨》,《职业教育研究》,2005年第1期。








[1] 李正赤:《论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