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先进性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作者:夏文斌 发布日期:2010-12-14

要:党的先进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历史地统一的。新时期的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教育,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深刻把握,发展是实践党的先进性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先进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发展


 


 

一、党的先进性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历史统一


 


 

将党的先进性同社会主义的发展联系起来,将深刻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充分发挥共产党先进性能动地结合起来,这是决定社会主义能否代替资本主义,社会主义能否引领人类社会前进的关键。马克思、恩格斯正是从这两者的内在统一中来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的。一方面,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特征决定了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另一方面,也只有共产党先进性的发挥,才能促使社会主义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如何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推动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的根本宗旨,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出发,指出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但资产阶级的这种革命性不是永恒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不是人类社会生产的最终形式,随着历史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必然会出现这样一种景象:“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息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8页)揭示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并指出正是由于这种内在矛盾将导致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最终不可调和,进而必然由社会主义所替代,产生“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是马克思、恩格斯破解历史之谜,探明人类社会前进方向的根本出发点。从唯物史观的发现到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马克思、恩格斯为人类社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这就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无产阶级通过建立自己的政党,同资产阶级进行坚决的斗争,并最终取得政治统治地位,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


 

毫无疑问,历史进步的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社会主义作为人类的必然选择和社会前进的方向也是由社会基本矛盾所决定的,但必须看到的是,历史的进步是客观决定性和主体选择性的统一,离开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无产阶级政党,离开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自觉,就不可能形成否定旧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物质力量,不可能形成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历史主体。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5页)


 


 

二、新时期党的先进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深刻把握


 


 

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通过发挥共产党的先进性,进一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规律,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建设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应对和解决的首要问题。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


 

第一,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当今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变化出发,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强调党的生命力、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必须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中国共产党只有站在时代潮流的前沿,立足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根据生产力智能化、社会化和市场化的发展要求,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社会组织管理方式,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各方面的保证,才能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并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党的先进性、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结合起来,将党的性质、宗旨同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结合起来,这对于如何深入把握社会主义本质,进一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二,深入阐述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在新时期,要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就必须坚持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统一。共产党人首先必须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但必须明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当前我们要立足于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


 

第三,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整个历史发展过程来看,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建设社会主义初期那种历史条件下,实行计划经济是必要的。但随着整个世界时代主题和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我们过去所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就暴露出权力过分集中、不适应现代化生产发展要求的种种弊端,这就需要我们改革原有的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制度联系在一起的,这包括:在所有制结构上,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分配制度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在宏观调控上,注意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第四,第一次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提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并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目标,这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邓小平“两个文明”的理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区别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标志。在这三者关系中,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第五,提出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阐述了先进文化在巩固执政党地位和增强综合国力中的战略地位。强调指出社会主义文化是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和重要目标,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要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先进文化


 

第六,深化了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我们党在深入思考长期执政以及世界社会主义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所面临的两大历史方位变化出发,对共产党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执政规律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增添了新的内容。这包括:提出党的指导思想上与时俱进;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课题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三、发展:实践党的先进性的根本途径


 


 

党的先进性要通过发展来体现。只有发展,才能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只有发展,才能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只有发展,才能从根本上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只有发展,才能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国富民强都无从谈起。


 

讲发展必须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但也付出了很沉重的代价。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应注重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汲取其教训,发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走出一条新的科学的发展道路。


 

第一,坚持全面协调的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国现代化的目标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协调发展的目标。在实现这一目标的历史过程中,首先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提供一个较好的物质条件,但必须指出的是,物质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不仅仅是物质文明内部的问题,而是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密不可分的,离开政治文明所提供的政治动力和政治保障,离开精神文明所提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物质文明是不可能建设成功的。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们要急于摆脱经济落后的状况,强调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寻求名种办法发展经济,这一思路无疑是正确的。但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在一些地区出现了片面追求经济指标,将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急功近利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的破坏。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将“五个统筹”作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观。


 

第二,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与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结合起来。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决定性因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必须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为导向,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断总结提升人民群众在改革实践中取得的经验并加以推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强调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一,这是我们党进一步贯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重要途径。因为我们正在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需要全国各族人民群众的努力,只有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坚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这一重要原则。我们党是密切关注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并及时地上升到党和国家制定的方针政策中去,为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提供制度政策保障。其二,是否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是决定我们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人类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改革就是根据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断进行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变革,而正是代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推动着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变革。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有力地推动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就在于能够不断地从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中吸取营养和智慧。可以说,离开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我们的改革就会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第三,坚持以人为本。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应当说这是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目标认识的深化。我们要将以人为本,贯穿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全过程中,将其作为我们评价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成败得失的根本标准。提出以人为本同党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内在统一的。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其出发点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也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标志。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其根本制度的缺撼,这就决定了他们的经济发展最终必然要以牺牲人的全面发展为代价,以牺牲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代价。因此,我们今天倡导以人为本,就是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就是代表反映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作者:夏文斌 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


 

责任编辑:王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