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师生共话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

作者:杨鑫 阚方圆 魏娜 蔡洪玮 吴博文 发布日期:2010-12-14

【导语】1982年,北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扬帆启航。二十多年来北大团委紧扣时代主题、把握时代脉搏,从服务大局、服务青年的高度出发,将社会实践视作青年了解国情、了解社会、了解自我的重要途径,本着“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宗旨,推动青年服务祖国、服务社会。2005年北京大学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以“青春励志、共建和谐”为主题,注重构建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并尤为突出了教师随团指导的重要性。今年每个团队都配备了相应的指导教师,其中67支团队实现了教师随团指导,占团队总数的35%。为了进一步总结经验、指导工作,我们特地采访了数位具有代表性的指导教师和参加社会实践的同学,仔细倾听指导教师从宏观层面上对社会实践活动提出的真知灼见,全面收集实践学生从自身经历出发所获取的亲身感悟,对社会实践的目的、作用和发展方向有了进一步的思考。


 

一、如何看待社会实践活动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田玲(北大教育学院副教授):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帮助下一代进入社会生活”。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家杜威认为:“教育为生活所必需”。“社会实践”属于“课外活动”的范畴,和“生活教育”密切相关,可以说是和课堂教育并行的重要的教育手段。按照对教育最原初的定义,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帮助下一代进入社会生活”。社会实践搞得好,可以有效地缩短当前教育和现实之间的差距,弥补正规课堂教育的不足,纠正基础教育的缺陷,促使现代教育回归其原初的目标。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他们往往对于理想和现实的关系认识不清楚,不了解理想是需要经过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现实是努力的起点,而误将理想等同于现实。带着这样的认识走向社会,必然会遭受挫折和失败。而社会实践搭起了走向社会、认识现实、找到起点的桥梁,这对于青年人学会“做人”、“做事”很有帮助。


 

二、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观的角度怎样评价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具体会对青年学生起到怎样的引导作用?


 

王在全(北大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社会实践活动对青年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影响深远。


 

凡是有进取心的青年学生都追求人的全面发展,追求个人价值的自我实现。通过暑假社会实践,青年学生有机会与政府官员、企业家、员工进行深入的交流,切身感受到创业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感受到祖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每个实践成员来说都会有不菲的收获,对我们未来的工作、学习、生活等各方面必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社会实践活动对青年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影响是很大的。比如我此次带团去江苏和浙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同学们切实体会到地方企业在快速发展中求贤若渴,对北大学子充满了期望与期待,社会的需求极大的激发了同学们的创业热情,坚定了同学的学习热情。在实践中同学们看到有的民营企业打赢国际官司,为国争光;有的企业建设企业文化,建立党团组织,实现共同富裕……一个个活生生的例子使我们真正体会了怎么去爱国,什么叫做集体。总之,接连两年的考察,令我们师生收获颇丰,希望今后北大的暑假社会实践多一些和地方的合作,真正把这个活动推向深入。


 

三、暑期社会实践如何有效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如何将所学知识有效地运用到实践当中?


 

向虎(日本早稻田大学讲师,早大和北大合作开展双学位项目老师):学问不是“做”出来的,是“走”出来的。


 

今年我带着学生去看看荒漠化地区,理解沙漠化、沙尘暴现象背后的人地关系,学生们都有很多感触。他们第一次走进牧区,就认识到了学校学习和解决现实问题的差距。我们在课堂上讲到中国的环境问题,大多是说制度问题,然而却忽视了人与自然相互促进的关系。比如说梭梭是当地的一种灌木,有防风固沙的功能,现在梭梭林逐渐减少,土地沙漠化也加剧了。人们的理论分析就是:人养骆驼,骆驼吃梭梭,人也会由于经济原因而砍伐梭梭。于是人们就想到用“圈养”的方法来保护梭梭林,即将半荒漠化的地方圈起来,不让骆驼进去,让梭梭“安全地生长”。然而,一段时间之后,人们却发现,梭梭都枯死了。为什么呢?原来大家都忘了“人——骆驼——梭梭”这条食物链上的另一种生物——老鼠。老鼠要吃梭梭的根,使梭梭枯死。而骆驼进入梭梭林可以破坏鼠洞,使老鼠无处藏身,而且骆驼吃梭梭也可以促进梭梭根茎叶的发展。同学们从这个相互依存的生物学知识中认识到该怎么处理个人和社会、大学生与社会的关系,找到自己的位置,成为一个“立体的人”。我常跟他们说,学问不是“做”出来的,是“走”出来的。我们要善于吸收别人的,并用自己新的东西来补充和完善。


 

朱晓阳(北大社会学系社会学人类学所副教授):一次成功的实践活动需要在活动开始之前有充分的准备,并能与课堂教学内容有相当程度的结合。


 

我从去年夏天开始,组织并带领社会学系的两批学生分别赴内蒙古兴安盟(2004)和贵州六枝(2005)进行社会实践考察。就过去两年带学生实践的经验来看,我认为一次成功的实践活动需要在活动开始之前有充分的准备,并能与课堂教学内容有相当程度的结合。我们在过去两年的暑期实践都是与我所教的“运用人类学”课程相接轨,以参加课程学习的同学为暑期实践活动的成员。在实践活动开始以前,我们将未来实践活动中的一些内容,如社区研究的技术等,在课堂内进行了讨论和学习。与此相关,过去两年我所参加的学生实践活动都同我本人承担的研究课题相结合,这样的好处是既能使同学们感到实践活动的现实性和运用性,而且能为实践活动的开展多一些额外的资金。我想这也是保障暑期活动能够善始善终的因素之一。


 

四、从指导教师的角度如何看待暑期社会实践课程化的意义和作用?


 

种连荣(北大计算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社会实践课程化可以逐步将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学体系,使学生社会实践走向规范化和制度化,有利于建立长效育人机制。


 

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十六号文件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做了具体要求,要求高等学校“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规定学时和学分,提供必要经费”。今年北大率先在研究生中推行社会实践“课程化”建设试点,我随团指导的“研究生会赴广西南宁暑期社会实践团”就申请了实践学分,我认为社会实践推行课程化很有意义。首先,课程化建设可以逐步将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学体系,使学生社会实践走向规范化和制度化,更好地利用教学资源,促进教师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其次,课程化建设有利于建立长效育人机制,对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具有引导和激励作用,确保暑期社会实践真正出成果,使学生真正在社会实践大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避免走马观花和社会实践流于形式化。


 

五、从学生的角度如何看待暑期社会实践课程化的意义和作用?


 

彭小斌(北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05级博士生,赴广西南宁实践团):课程化能够调动同学们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热情和兴趣,使社会实践活动以一种积极有效的方式开展下去,真正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达到“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目的。


 

我觉得暑期社会实践课程化是一种非常好的尝试,它促使我们在社会实践中认真考察调研,拿出具有真正价值和可行性的调研报告,在我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得到锻炼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一定的收益,这对双方都有好处。课程化促进了整个社会实践向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我们在其中也有机会培养自己的组织协调和与人沟通的能力,接受了教育,增长了才干。


 

总之,我觉得课程化能够调动同学们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热情和兴趣,使社会实践活动以一种积极有效的方式开展下去,并且得到越来越好的发展,真正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达到“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目的。


 

六、指导教师应该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发挥怎样的作用?


 

田玲(北大教育学院副教授):老师的介入对于一次成功的社会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社会实践应组建专家指导委员会,鼓励老师的高度介入。在传统的北大,学校——教师——学生三者关系紧密相连,互为支持。而现在,老师和学生之间存在很大的割裂。这种现状不改变,就难以实现教育的目的、升华社会实践的意义,更难以达成社会实践的目标。


 

老师的介入对于一次成功的社会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很好地拉近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教育作用。学生本身的认识和社会的现实差距很远,这的确是基础教育和应试教育的缺陷。如果学生没有得到老师的系统指导与培训,就这样去参与社会实践,就好比是没有武器的士兵上战场一样,势必会碰的头破血流,甚至对社会产生怀疑。而老师就应该在这个时候发挥重要的作用,在实践之前给学生以系统的培训,教会他们正确认识社会,用理论武装他们的头脑,给他们打好“预防针”。


 

指导老师要实现成功地介入,必须探索多样化的介入方式:讲座、培训、“点对点”的理论指导、带团实践等等;学校应充分考虑老师的实际情况,尽量选取适宜老师工作安排的活动模式,提倡老师带着项目去实践,或者与老师的课程教育相结合。


 

在社会实践活动前,老师应该给学生相关辅导。首先是与实践课题、考察问题相关的理论储备,这方面的指导可以帮助学生透过社会实践所见的现象而进入对问题本质的认识,从而升华对实践经验的认识。其次是在人际关系方面的培训,这一点尤为重要。任何个人、组织和社会的发展都需要三种资本: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目前的大学生很关心前二者,却忽视了最为关键的社会资本。人际能力属于这类资本,它在组织、聚集、发挥前两种资本功能上具有关键作用。而且,人际能力也属于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被大多数人所低估甚至遗忘但却极端重要的“精神现代化”的内容。通过社会实践所培养起来的大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与人沟通能力,学会体谅他人、为他人考虑,学会如何在个性发挥和集体发展之间寻求平衡等人际素质与能力,这些均对社会资本的积累与提升精神现代化水平有重大贡献。第三是在调查研究方法方面的培训,让学生掌握从实践中不仅获取信息,也拥有求得真知的本领。


 

七、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与学生就业见习相结合对学生成长成才以及学生将来的择业和就业有什么影响?如何有效地将暑期社会实践与学生就业相结合?


 

仲维英(北大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 暑期社会实践与学生就业实习的定位和内涵不同,本质上是两类不同的实践活动,前者定位于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见识,其内涵和目的都较为宽泛而不固定;后者目的性非常明确、针对性很强,定位于增加就业经验、为就业做准备,充分利用在校学习机会和学校资源弥补自己不足。


 

将暑期社会实践与学生就业实习结合起来,本质上讲,是用人单位与培养单位提前为同学就业和单位招聘做准备的一种行为,对用人单位、培养单位和同学个人成长成才都有好处;暑期社会实践与学生就业实习的结合,能够使同学提前对将来相关就业方向的用人单位有切身的体会和了解,使同学更好的进行长远的职业规划;能够使同学学习到实践知识,体验到专业理论知识在具体工作中的应用情况,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前景,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热忱;能够帮助同学认识自我,明确对自身发展的定位,走出自我发展迷茫和对前途没有信心的困境,增强同学学习的自信心。暑期就业见习活动可以帮助学生与用人单位建立联系,促进相互了解;帮助学生判断自身是否适合所在实习单位、是否适合该行业,为进一步的就业择业提供实际经验;实习实践能促使同学提前设计自己的就业规划,进而检验就业规划,帮助同学树立科学的适合自身发展的就业路线和就业观念;还可以为学生提供现实的就业经验和经历,增强以后就业择业的竞争力。


 

作为实践团的指导老师,应与用人单位进行深入沟通,了解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帮助用人单位了解同学情况,将同学的特点和要求传达给用人单位,促进同学和用人单位的互动;帮助用人单位了解学校的就业政策,宣传学校的就业政策,促进学校与用人单位的互动。


 

要想有效地将暑期社会实践与学生就业相结合,必须提前与用人单位沟通,争取到用人单位的经济支持,为开展实习实践提供物质保障;学校应尝试和大型国企、公司之间建立实践基地,建立长效沟通机制,为毕业班同学提供足够的实习实践岗位;通过社会实践切实为用人单位引进人才,做到良性互动,加大宣传力度,使社会实践取得实效,力求用人单位、学校和同学三方都比较满意。


 

八、暑期社会实践基地的建立有什么意义?学生如何能有效从基地建立中受益?


 

刘春立(北大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副教授):社会实践基地充分体现了书本知识与社会需要的结合。


 

同学们通过对基地的参观、访问,通过与基地有关人员的交流,能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了解所学知识对社会发展的意义。尤其是,通过对于一些与国家安全、国际形象有关的基地的考察、访问,可以让同学们充分理解我们所处的和平环境与工作在这里的新老科学家们的艰苦奋斗精神是分不开的,以鼓励他们将来投身于这一光荣的队伍中。暑期实践基地的建立可以使学生更加切实地了解有关基地的实际情况,了解基地的建立、发展和在国家的地位,有利于他们将来投身于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基地的有关人员可以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以便改善管理模式、改变思维方式,吸纳更多的优秀人才到基地工作。


 

要使同学更好地在社会实践基地开展实践,更多的从中受益,我认为必须做好以下工作:(1)加强宣传,让更多的同学了解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2)建立几个在国计民生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基地,学校给予充分的经费支持;(3)与基地有关人员建立经常性的联系;(4)鼓励毕业生到基地工作,为国家效力。


 

九、在深入革命老区开展“红色之旅”的社会实践中,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刘东成(北大马克思主义学院04级硕士生,赴陕西延安实践团):“红色之旅”是一次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精神洗礼,是一次“受教育”的社会实践。


 

今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和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我们青年马克思主义发展研究会于7月1日开始了延安红色之旅。抵达延安后,我们首先就延安市的旅游业发展状况进行了访谈,为后期的调研总结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随后我们慰问了延安市“八一敬老院”,与老红军、老八路进行了座谈;参观了枣园革命旧址、杨家岭革命旧址、延安革命纪念馆,与老红军、老八路进行了座谈。在参观过程中我们超越了时空的局限,回到了那战火纷飞的动荡岁月,感受到了热火朝天的革命热情与斗志,体会到了伟大信仰所焕发出的令人眩晕的力量,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延安精神,接受了革命传统教育,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感受到我们党的伟大、光荣和正确,感受到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


 

十、在赴南部少数民族聚居地开展民族文化研究的社会实践中,你得到怎样的锻炼和提高?


 

伍蕴瑜(北大中文系03级本科生,赴云南丽江暑期实践团):这是一次“长才干”的实践历程。我们不仅感触到了东巴文化的深邃和博大,更锻炼了自己独立开展调查研究的能力,磨练了意志,培养了团结协作的精神。


 

此次赴云南丽江进行东巴文化研究的社会实践活动,使我们砥砺了意志,增长了才干,培养了组织协调能力、调查研究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首先,我们在组建团队时充分考虑了梯队结构和专业结构,通过资源的合理配置达到了比较好的实践效果。我们的团队有两名博士生,一名研究生和三名本科生,其中中文系两名,考古文博学院两名,德语系一名,数学科学学院一名。大部分同学在音乐或者是语言方面有专长,团队整体人文素质比较高。正因为有这样的梯队优势,所以在团队的管理协调方面,大家都是群策群力、积极主动。


 

其次,我们在实践过程中锻炼了从事实地考察和学术研究的能力。因为东巴文化涉及宗教、艺术、文学、民俗学等多方面,所以队员们在决定研究方向的时候都充分考虑了自己的专业和特长,协调了研究方向。考古文博学院的同学主要从文物保护的方面考察了东巴文化的保存现状并提出了相关的保护建议,中文系的同学则分别从地理位置和文化渊源的关系以及婚俗文化两个方面进行研究,数学科学学院的博士因为在民歌方面有独到的研究而将纳西的民歌作为自己的研究题材,而德语系的同学则重点研究了纳西文化中的宗教现象。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我们不仅感触到了东巴文化的深邃和博大,并且锻炼了独立开展调查研究的能力,磨练了意志,培养了团结协作的精神。


 

十一、此次关注西部发展、开展志愿服务的社会实践有怎样的成效和意义?


 

薛钊(北大环境学院03级本科生,赴贵州省黔东南州实践团):这是一次“作贡献”的实践活动,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实实在在地服务于实践当地。我希望今后还有同学能到那里去,你的一句话,就有可能改变一个贫困孩子的一生。


 

我们给贵州省凯里六中的所有班级支教,以大哥哥大姐姐的身份与孩子们交流。一方面将我们的人生经验与他们分享,激励他们努力奋斗,另一方面以趣味教学的形式给他们介绍了一些英语、计算机的知识。我们的讲授给了他们非常深刻的印象。当地老师都说,我们来了以后,孩子们的脸上洋溢出了从来没有的兴奋。看着孩子们那么纯真的笑脸和渴望的表情,我们产生了一种责任感。在他们看来,我们是北大的学生,我们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会带给他们很大的影响。令我们更为震撼的是这些孩子们的坚强和勇敢,他们身处逆境却从未放弃过奋斗,从他们身上我们也学到了很多东西。


 

我们团已经有同学决定要从平时的花销中省出钱来资助一些贫困的孩子。但更重要的是号召更多的人去关注中国边远地区的教育。希望每年都有一些北大同学到他们学校去,关心他们的成长,帮助他们认识自己、认识世界,你的一句话,就有可能改变一个贫困孩子的一生。


 

 


 

【后记】经过20多年的发展,北大的暑期社会实践形成了覆盖面广、层次高、影响力大的精品学生活动,并以其生动活泼的形式、丰富多彩的内容日益成为学校育人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我们充分的认识到,只有进一步深化实践成果、提升育人效果,建立起社会实践育人长效机制,才能够促进北大社会实践工作的长远发展,才能够使社会实践真正成为学生“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广阔平台。为此,北大团委在2005年暑期社会实践工作中着重抓好实践成果的总结和深化工作,力求社会实践上层次、出成效。本次访谈就是一次努力和尝试,我们力求通过广泛了解和征集师生意见,分析社会实践工作的成绩和不足,为以后的社会实践工作取得更大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尹鹤灵、曾嘉坤、王小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