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深刻理解新时代教育内涵的发展变化 努力搭建全环境育人的理论探索平台——《北大青年研究》召开2018年度编委会

作者: 发布日期:2018-02-18

1月15日下午,《北大青年研究》杂志编委会召开2018年度全体会议,总结过去一年的工作成绩,梳理杂志的发展成果和办刊经验,探讨下一阶段杂志的努力方向,并聚焦“网络新青年培育与创新人才培养”主题进行研讨。来自校内外的领导、专家、编委和全校多个系统干部教师50多人参加会议,杂志编委会主任、校党委副书记叶静漪出席会议。

相关专家学者在听取杂志2017年度工作报告后,结合中央31号文件、十九大报告和学校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精神,在深刻理解新时代教育内涵发展变化的背景下,围绕新时期如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网络新青年培育和创新人才培养,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毛殊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杂志社副社长赵清华,《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杂志社执行主编张永平、副主编余洋,北京教育杂志社社长李艺英,《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陈九如,《北京教育(德育)》执行主编杜华,《思想教育研究》杂志社专职编辑刘娜,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办公室副主任段海超,《北大青年研究》特约编审包和春等校外编委和专家以及出席了研讨会。

医学部党委副书记、北大校友会秘书长李文胜,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祖嘉合,北大教育评论》副主编李春萍,图书馆前馆长朱强、副馆长别立谦,机关党委书记霍晓丹,校团委书记陈永利,元培学院党委书记孙华,宣传部副部长于晓凤,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杨爱民,生命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唐平,学生资助中心副主任曹蓓,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副主任林思聪,以及保卫部、外国语学院、燕京学堂、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等兄弟单位代表,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张翼星,杂志主编、青年研究中心主任蒋广学等校内编委和特邀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由杂志编委会副主任、学工部部长张庆东主持。

杂志主编、青年研究中心主任蒋广学以“深刻理解新时代教育内涵的发展变化,努力搭建全环境育人的理论探索平台”为主题,作2017年度杂志工作总结和2018年度工作规划。《北大青年研究》2017年共编辑出版4期杂志,发表120多篇文章,逾70万字;推荐外发文章62篇,其中核心期刊14篇,核心期刊转载比例进一步提高,作者群体进一步扩大,杂志研究的多样性与专业性得以有效提升。

编委会副主任、校团委书记陈永利宣读了《关于表彰<北大青年研究>杂志2017年度优秀作者和优秀编辑的决定》,编委会主任、校党委副书记叶静漪为优秀作者和优秀编辑颁奖。优秀作者代表,政策法规研究室战略规划办公室主任陈威,从感谢、感动、感悟三个方面讲述了自己对杂志的感受与思考。优秀编辑代表,医学部教育处于晨,则结合自己多年在北大医学部为杂志组稿的工作经历,讲述了切身体会。

颁奖结束后,杂志编委会主任、学校党委副书记叶静漪讲话。她首先表达了对参会专家学者的尊重与欢迎,肯定了《北大青年研究》“守正创新”扎扎实实做出的新成绩。一方面,杂志始终坚持“理论孵化器”的定位,提出并系统论证了“全环境育人”理念,一年前被正式写入教育部工作要点;另一方面,杂志始终坚持“实践助推器”的定位,通过理论研讨、现场办公、外出交流等多样化形式,积极引导成果转化,实现认识对实践的反推作用。接下来,她进一步为杂志工作的深入挖掘提出建议,一是杂志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风向标”意义,促进北大辅导员队伍建设是杂志的功能之一;二是杂志对倡导良好风气、稳定人心、鞭策鼓励教育工作者聚焦主责主业的“压舱石”意义,带动全校教育工作者共同关心,推动北大学生工作的良好发展。2018年北京大学将迎来120周年校庆,这是全面回顾、总结梳理过去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成果、经验的有利契机,而即将加入校园的“00后”为主体的大一新生则势必会带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层次和《北大青年研究》发展的新阶段。最后,叶老师表达了自己最后一年参加编委会的感悟,对大家不远万里、聚集于此进行有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讨表示感谢,也对所有支持《北大青年研究》杂志的人们表示感谢。

会议第二阶段,青年研究中心(网教办)主任蒋广学较为系统地阐释了关于“网络新青年培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研究的相关背景,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对当代青年提出的要求,结合北大第十三次党代会中提出的“德才均备、体魄健全、守正创新、引领未来”十六字育人方针,对如何在互联网时代培育创新人才、培育圆梦新一代,思想政治教育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应当如何“突围”,网络新青年应当如何理解、网络思想政治应当如何实施,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和思考。与会专家学者结合自身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的理论和实践,围绕新时代如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培育网络新青年、如何培养创新人才,以及如何推进实现全环境育人等话题展开了深入热烈的讨论。

朱强提出,对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网络原住民而言,如何从网络上的海量信息中查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找到后如何选取、选取后如何在不侵犯知识产权的情况下正确使用,这些信息素养能力都非常重要,杂志和中心可以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张永平结合十九大报告中的相关论述,提出要将十九大精神与网络新青年这一研究课题相结合并进一步具体化,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青年。夏晓虹结合教育部43号令,从辅导员需具备思想理论与价值引领能力和开展理论与实践研究能力出发,提出要着力培养辅导员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化引导地位的能力。李艺英首先对杂志选题策划表达了赞赏,并结合一些实例提出,在网络新青年培育中,应当加强对网络原住民信息辨识能力的培育,进一步研究线上与线下、现实与虚拟、当下与未来的关系。段海超建议,未来杂志不仅可以关注时间纵向上的青年变化,也可以在横向上对青年道德观或其它某个点的变化做出具体分析。祖嘉合结合自己长期在教学一线的工作实际提出,互联网已经从工具转化为环境,了解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青年的所思所想是教师的责任,如何在智能手机盛行的年代增强授课吸引力、提高学生获得率是教师应当思考和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赵清华结合《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杂志的定位,希望杂志未来能多多提供一些研究生层面的有关德育、创新性人才培养的稿件。陈九如认为,从杂志可以看出北京大学对辅导员队伍建设一直非常重视,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且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毛殊凡认为杂志办出了特色,但仍有需要进一步规范的地方;研究网络新青年培育与创新人才培养,在当下必须要结合十九大精神,一定要注重严谨。张翼星指出,大学是学生和教师共同研究学问的地方,教师的引领是培育创新人才最基本的途径;蔡元培先生的教育思想至今仍不过时,应该进一步研究蔡元培的基本思想、基本理论,不断提高教育水平。包和春对张翼星教授85岁高龄仍然坚持为杂志投稿的行为表示敬佩,希望能号召北大更多的退休教授为杂志投稿。杨爱民希望《北大青年研究》能够更多走上台前,扩展其影响力。

 

 

附:

《北大青年研究》杂志2017年度优秀作者:

陈 威 滕 飞 石运佳 蒋晓涛 冯美娜 李 晗

《北大青年研究》杂志2017年度优秀编辑:

张 莹 于 潇 汪春花 于 晨 蔺 芳 李嘉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