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医教协同背景下医学研究生教育结构问题研究——基于13所医学院校的深度访谈分析

作者:李晨曦 段丽萍 罗希 发布日期:2018-05-01

摘要:文章在医教协同背景下,在对国内具有代表性的13所医学院校的深度访谈材料进行质性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探讨医学研究生教育结构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总结借鉴经验并提出进一步优化结构的意见。

关键词:医教协同;医学研究生教育;教育结构

 

医学研究生教育承担着培养高层次医药卫生人才的重要使命,是提升社会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关键影响因素,也是深入推进健康中国,共筑全民健康,决胜全面小康的基础工程。2017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63号)出台,明确了我国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围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优化人才结构、加强医教协同管理以及完善激励政策四个方面提出了14项改革任务,其中,对结构优化这一现存深层次问题作出了重要回应。

结构是系统组成要素的联系方式和相互作用形式相对稳定的形态[1],医学研究生教育结构可以被定义为医学研究生教育系统内部各因素的组成关系和联系方式,宏观层面上主要包括层次结构、学位类型结构、专业类型结构以及区域布局结构等内容。为了满足国家造就一支数量规模适宜、素质能力优良、结构分布合理的医药卫生人才队伍[2]的目标,医学研究生教育需要坚持“服务需求,提高质量”的主线,着力于优化供给适应需求动态调整发展结构,前瞻谋划,统筹考虑,健全动态调节机制[3],推动医学研究生教育步入崭新的发展阶段。由此可知,如何科学合理地优化结构是医学研究生教育“质量时代”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国内13所医学院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访谈各医学院校中从事医学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专家、行政领导来获取调查信息。

(二)研究方法

采用半结构化的深入访谈方式,就专家所在院校医学研究生教育结构的情况开展一对一访谈。在研究对象同意的情况下录音,并对录音材料进行文字整理和分析。

(三)基本情况

通过对本次受访院校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层次结构、学位类型结构、专业类型结构以及区域布局结构进行比较分析发现,所选取的调查研究院校的医学研究生教育结构现状差异性较大,与我国当前医学研究生教育结构整体相当,研究具有代表性。

1.层次结构

从整体上来看,受访院校的医学研究生构成情况均以硕士层次为主,并且医学硕士研究生的规模越大的院校,相应的医学博士研究生的规模也相对较大。通过2016年研究生招生情况可知,受访院校在医学研究生层次结构方面存在较大不同。从硕士计划招收数量的比较可以发现,53.8%的院校硕士年招生数量超过1000人,还有15.4%的院校在硕士层面招生数量相对较少(低于250人)。从博士计划招收数量的比较可以发现,38.5%的院校博士年招生数量超过100人,30.8%的院校在博士层面招生数量每年不足50人,其中,有三所院校没有医学博士学位授权点。

2.学位类型结构

本研究通过分别比较受访院校的医学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中科学学位人数和专业学位人数的比例情况来考察医学研究生学位类型结构的基本现状。从硕士层面来看,38.5%的院校基本实现了科学学位人数和专业学位人数比例1:1,5所院校硕士研究生的构成是以专业学位为主,3所院校主要培养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从博士层面来看,23.1%的院校博士研究生的学位类型全部为科学学位,6所院校可以招收少量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但是从结构上看,科研型博士研究生的规模更大,仅有1所院校的博士研究生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构成比例为1:1。

3.专业类型结构

从受访医学院校科学学位授权点设置情况来看,13所院校均为硕士学位授权点,从一级学科来看,超过2/3的学校医学学科设置比较齐全;10所院校为博士学位授权点,其中,有2所学校拥有8个一级学科博士科学学位授权点。从受访医学院校专业学位授权点设置情况来看,受访学校均可以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7所院校是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拥有口腔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的院校2所,拥有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的院校6所。

4.区域布局结构

本次受访医学院校中,53.8%的院校处于我国的东部地区,46.2%的院校处于我国的中西部地区,覆盖了我国11个省市自治区,其中,69.2%的院校坐落在省会城市。

二、研究发现

(一)结构概况:教育结构不合理问题凸显,优化结构的社会需求强烈

从整体情况来看,69.23%的受访院校在层次结构、学位类型结构和专业类型结构等医学研究生教育结构方面存在问题亟待优化。其中,30.77%的受访院校认为本校的科学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较小,38.46%的受访院校认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指标太少,导致学位类型结构失衡。23.08%的受访院校明确表示存在专业类型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尤其是医学相关的专业学位门类较少,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因此,提倡设立药学、公共卫生等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加快培养我国急需的高层次医学应用型人才。此外,46.15%的受访院校认为层次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影响了本校医学研究生教育的长远发展,尤其是博士学位授权点数量太少,博士研究生的招生指标较低,成为学校硕博比例失衡的关键因素。

(二)层次结构:硕士研究生层面趋于合理,博士研究生层面亟待优化

从硕士研究生层面来看,医学学科种类齐全的医学院校在培养规模上差异较小,导致学校间培养规模存在显著性差异的因素是硕士学位授权点数量,据统计,硕士学位授权点低于10个的学校,硕士招生规模均低于550人。

从博士研究生层面来看,医学院校之间培养规模差异性较大。23.1%的受访学校没有博士学位授予权,他们认为无法招收博士研究生,不利于本校医学领域科学研究的深入推进和研究生教育的长远发展。而拥有医学相关的博士学位授权点的学校认为,本校招收博士研究生的指标太少,需要进一步扩大博士研究生的招收规模。

(三)学位类型结构:科学学位生源质量急需提升,专业学位培养模式仍要探索

从社会需求角度来看,医学领域的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都很重要,前者主要从事科学研究,后者主要从事医药卫生实践工作。受到收入因素和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优秀的医学生更倾向于选择攻读专业学位,未来从事实践类工作,导致科研型研究生的生源质量较低,部分学科的研究生需要通过调剂招收。如表1所示,超过2/3的受访医学院校不满意于目前研究生的生源质量,尤其是科学学位研究生的生源质量。而生源质量水平下降会严重影响我国医学领域科学创新能力,因此,提升科学学位生源质量迫在眉睫。

表1:受访医学院校的生源情况

此外,在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面,医教协同的深入推进,实现了四证合一,使得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更加规范化,然而,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有待探索与规范。其中,46.15%的受访院校存在增加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和扩大全日制专业学位博士招生规模的诉求。

(四)专业类型结构:部分学科人才结构性短缺,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钩

表2:受访医学院校的社会需求情况

近年来,我国医学研究生培养规模不断扩大,但是,从医学研究生的就业情况与当地对高层次医学人才需求情况两个维度进行考察,可以发现医学人才仍然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与此同时,还存在医学人才在学科专业上的结构性不匹配(详见表2)。

第一,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比如,相比较于美国健全的医学技术专业教育体系,我国在医学技术专业教育事业方面的起步较晚,2011年将医学技术列为医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但是,如何培养符合我国国情的高层次医学技术应用型人才仍在探索之中。第二,人才供给与岗位需求在学科专业上不均衡。存在结构性人才短缺的现象,比如儿科学。第三,人才培养层次无法满足社会需求水平。比如,随着我国居民对健康水平的要求不断提升,对于高级公共卫生人才和高级药学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强,但是,我国目前仅设置了公共卫生专业型硕士和药学专业型硕士,无法培养公共卫生专业型博士和药学专业型博士人才。通过访谈可知,23.08%的医学院校明确提出设立药学、公共卫生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的需求。

(五)区域结构:医学院校区域间差异较大,中西部医学人才严重缺乏

医学院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对学校建设和生源质量都带来重要影响。相比较而言,东部地区的医学院校整体教育水平和资源配置情况要优于西部地区的医学院校。为了缩小区域间教育水平差距,国家开展了一系列的地区支援政策。本次访谈就地区支援情况进行了解,有5所高校接受其他学校或地区的支援,有2所高校有支援其他学校/地区的项目活动,7所高校均表示地区支援取得良好效果。也有4所高校没有地区支援项目,但明确表示希望参与到地区支援项目活动之中,通过加强校际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实现共同成长和进步。

具体来说,支援措施主要包括联合培养医学研究生、提供师资进修机会或者选派教师前往支援等,虽然对中西部地区的医学院校在提升教育水平方面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但是,中西部地区的医学院校因所处地理位置和当地经济水平等因素,依然存在人才严重外流现象,导致所处地区的医学院校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受限较多,而当地的医药卫生人才严重缺乏,难以满足本地区居民对健康的需求。

三、经验与借鉴

第一,认真贯彻国家政策方针,注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医学人才。对医学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一方面要与国家政策紧密衔接,另一方面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医学院校只有与国家和社会有效连接,充分利用高校自主权,及时调整医学研究生教育结构和培养模式,方能持续性地输送符合岗位需求的医药卫生人才。

第二,重视专业学位实践能力的同时,鼓励结合实践开展科学研究。对于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应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提升和加强,在学校层面要认真发挥人才培养的职能,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政策要求,树立科学的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观[4]。因此,对于实践基地的建设和完善尤为重要,如何实现不同实践基地在研究生培养方面的同质化,需要医学院校制定完善的管理和监督措施,保证实践能力的培养质量。此外,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理论学习和科学研究能力也应在培养阶段获得提升并符合培养目标。因此,部分学校会采取提前开学,在学生进入实践基地之前通过集中授课的方式完成理论学习任务。而在科学研究方面,受访医学院校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要求相对较低,鼓励他们结合实践开展相关研究,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层面,大部分医学院校没有明确的发表任务要求;在专业学位博士培养层面,一般会有发表任务,但是相对科研型博士研究生来说,科研要求较低。

第三,充分把握国家相关地区支援政策,加强本地区医学研究生教育质量。对于国家实行的地区支援举措,无论是支援学校还是被支援学校都充分肯定了政策在促进校际之间交流和学习的重要作用。通过充分利用国家相关地区支援政策,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从而缓解我国医学研究生教育区域结构分布不合理,区域间医学研究生教育水平差异较大的问题,逐步实现医学研究生教育质量水平的整体提升。

四、讨论与建议

在深化医教协同的背景下,在推进“双一流”建设的进程中,我国医学教育的发展迎来了良好机遇。科学合理的医学研究生教育结构有助于实现有限的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促进教育可持续性发展,不断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层次、高质量的医学人才,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5],助力健康中国战略。为了加快完成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6]的发展任务,则需要政府、学校以及社会组织的通力合作。

第一,面向社会需求,坚持政府引导,采取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政府一方面为高等教育提供资源,另一方面赋予高等教育存在的合法性[7]。因此,政府应当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手段,弥补市场调节的弱点与缺陷。为了实现医学研究生教育结构的动态调整,中央政府应当加强政策引导,在完善制度建设,进行科学的顶层设计,在对我国医学研究生教育的结构优化与未来发展进行总体规划与布局的基础上,实现简政放权,激发地方政府、学校以及社会组织的参与积极性。

第二,遵循教育规律,以学校为主体,充分发挥办学自主权,提升内部结构优化能力。学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在向市场不断输送人才的过程中,也能准确及时地获取社会需求的晴雨表。坚持学校的主体地位,有助于医学研究生教育结构的合理优化。2017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出台《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教政法〔2017〕7号),进一步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其中,对学位授权审核机制的改革内容,使市场调节作用得以发挥。学校应当充分把握改革机遇,提升现代医学研究生教育治理能力,构建人才培养内部质量保障机制,加强学校内部医学研究生教育结构优化能力。

第三,深化医教协同,依托社会组织,参与监督评价,加强沟通交流。吸纳社会组织优化医学研究生教育结构,有助于完善动态调整机制,是我国医学研究生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社会组织作为独立的第三方,一方面,通过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参与到对学校自主权行使的监督和教育质量的评价工作之中,可以为政府提供有效的信息反馈和政策建议。另一方面,通过密切联系医学院校,组织行业内专家开展调查研究,搭建校际间沟通交流的平台,不仅可以聚焦学校诉求,合力发声,而且可以打破学校间壁垒,在密切联系的过程中,借鉴经验,共享资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由此,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政府与学校之间的衔接作用,可以有效推动我国医学研究生教育结构动态调整机制的构建与完善。

 

 

作者简介:李晨曦 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医学部分院综合办公室工作人员 助理研究员

    段丽萍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消化科教授、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教授

    罗 希 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医学部分院招生就业办公室工作人员 助理研究员

基金项目:2015年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重点课题“医学研究生教育结构分析与发展规律研究”(编号:2015Y0301)。

本研究的顺利开展得到了受访医学院校的专家、领导的大力配合与鼎力帮助,在此致以诚挚的感谢。

 

 

参考文献:

[1]金炳华,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896.

[2]卫生部.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EB/OL].(2011-4-28)http://www.moh.gov.cn/renshi/s3573/201104/ff5e914696cb461f9b8353a463198f54.shtml.

[3]刘延东副总理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上的讲话(2016年1月8日)[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3):1-6.

[4]段丽萍,等.健康中国视角下高层次医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10):1-4.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6]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info_list/201407/xxgk_171904.html.

 [7]段从宇,李增华,杨玲.基于机制设计理论的高等教育结构动态调整机制构建研究[J].学术探索,2015(12):132-135.